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集合)

來源:文萃谷 1.14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集合)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1

《給教師的建議》真是一本好書,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細細去品味,每一篇文章振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説:“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

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因為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我也想教育日記,但總是不能堅持;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秉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後,從心底裏認可了這個道理,那個“費加”是蘇霍姆林斯基難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待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啟發,不要讓像費加這樣的孩子在短時間裏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理解這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為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另外,在那麼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蘇霍姆林斯基對閲讀特別看重,如《怎樣靠閲讀擴充知識》、《閲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中強調的也是説閲讀對智力的重要性。

看來閲讀真的很重要,對我自己深有啟發,我一定要加強閲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後,記憶力越來越差。其實,這裏每一個我覺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給教師的建議》鼓舞着我,是我心中真正的教育領域中的偶像!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2

暑假伊始在網上找到《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起初只是隨便地瀏覽了一下,但就是這樣一看就我把給吸引住了,這讓我對現在我們的國小教學產生很大的感觸,蘇霍姆林斯基用他幾十年的經驗給我們極大的啟發,這使我不得不對從事多年的國小數學教學工作作重新的審視。印象中記得以前是叫做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經典始終是經典,以前零零散散的讀到一些,今日重新整理完整地閲讀一遍,又當是另一番不一樣的感觸。作為青年教師,讀讀這本書,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説我們應該把它當作手邊書,工作之餘時常翻翻,困惑的`時候不妨再讀,或有新的理解和收穫。

作為我們的教育對象,孩子們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差異的。一個暫時只能提5桶水的孩子如果非要讓他像有的孩子一樣提20桶,那麼他會累倒,設若能夠讓他循序漸進、逐漸增加一些份量,就會有好的效果,今天提5桶,明天試着提6桶,長此下去,相信20桶的目標也不是很難達到。同樣如此,孩子們的智力勞動也有着類似的規律性:在我們身邊,無論是在國中階段,還是進入了高中,在我們的班級裏總會存在着這樣比同齡人“慢半拍”的學生;其他學生只需要花30分鐘能熟練掌握的問題,他們一般是要花費兩倍甚至數倍的時間,有時候效果還不一定好。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們會這樣抱怨:這孩子怎麼就這麼笨啊,看着也在學啊,為什麼就是學不會?記得有人説過,我們對待牙牙學語的孩子時,總是不厭其煩地糾正他們説話的發音,即便他們錯了,我們也不會生氣,仍然耐心地再次糾正。不知道為什麼等到孩子長大了,開始學知識了,我們倒失去了這樣的耐心和寬容了?顯然,孩子在學習上的先後快慢正是蘇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他們在腦力勞動上所需要花費的力量各有不同。這樣的客觀事實,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豈可視而不見?

作為教師,我們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繁瑣、苦惱,我們平凡而簡單,然而我們也有着許多人不會有的幸福,我們精彩而充實。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3

一本好書猶如一泓清泉,它能讓你在困惑之時有醍醐灌頂之感,對我而言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那本著名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使我受益匪淺。我曾迷失過,我曾抱怨過,我曾逃避過,經歷了五年的歷練,我明白年輕不是我放縱的藉口,而是我奮發的資本。

一、年輕,一本認真的書

我來不及認真地年輕,待明白過來時,只能選擇認真地老去。——三毛

《給教師100條建議》告訴我年輕不是讓我們揮霍的,不是讓我們放縱的,更不是讓我們懈怠的,而應該是一本認真的書。

以前我對計算教學的認識只停留在掌握計算法則,練習中強化法則的應用,達到熟練應用,準確計算的目的,課堂上不是特別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學生只是學會了算法。

在深入學習研究後,我認為在教學《100以內加減法》這類計算教學時,就應該大量使用了數形結合、類比遷移的思想方法。課堂上把畫圖變成學生的主動需要,讓學生自己看圖、自己畫一畫,化抽象為形象。

這樣合理運用知識的遷移,以形助教,形象直觀,讓學生對算法和算理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在課堂結束的時候,可以帶領大家總結了本節課所用的方法,給孩子加深了印象,這樣孩子在分析類似問題時會更加有意識的去用這些方法,真正體現了數學思想在整節課中的灌輸。

總之,在“有形”的數學知識中,必定藴含着“無形”的數學思想方法。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寫在教材裏;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體現在知識與技能的形成過程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方法是數學的行為,思想是數學的.靈魂。不管是數學概念的建立,數學規律的發現,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乃至整個“數學大廈”的構建,核心問題在於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和建立。所以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切實把握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就能為我們的課堂點亮了一盞明燈,會獲得高效教學的入場券。

二、年輕,一本奉獻的書

“向陽花木易為開”,如果把我的學生們比作是花朵,那麼,我甘願做一顆太陽,一顆把光和熱灑向每一位學生的太陽。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教書這一職業具有高度的熱情,不為名利,不圖回報,憑自己一顆火熱的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如果一個人鄙視、厭惡自己的工作,那麼他必遭失敗,要知道引導成功者的磁石,不是對工作的鄙視與厭惡,而是真摯、樂觀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熱情。

是的,曾經書本上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幹”現在對我而言,已經是我人生的追求。

三、年輕,一本體諒的書

陶行知曾經説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着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點燈、學微積分時才認出他們是當年的國小生。面對學生的錯誤,我們要學會體諒,而不是責備與批評。

孩子就是孩子,是在身心各方面日漸成長走向成熟完善的未成年人,假如他生來就全知全會,他還需要我們老師施以教養幹什麼?事實上,他們身上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和不足,所以才會犯錯誤,需要我們有愛心和耐心去鼓勵他們糾正自己的缺點,提高自己的水平。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是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需要藉由他人的鼓勵來肯定其自身價值。如果老師一看到孩子犯錯誤就斥責,必然會使孩子身心受壓抑,久而久之,形成強烈的自卑感,對人對事變得被動。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壞孩子的心靈,會在孩子的心靈中投下最陰暗的陰影。相反,如果我們能夠平心靜氣地和孩子一塊找到問題癥結,並給與合理的期望,就能促進孩子自覺糾正過錯,充滿信心地去提高自己,完善自己。面對犯錯誤的孩子,我們不妨説一句:不要緊,下次努力就行了。

年輕,不是我們揮霍的藉口,而是我們努力的資本。新學期,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幹。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4

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

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我們不妨打個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來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了,説不定還會躺到醫院裏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識記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長久而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雖然到後來(這是很常見的事),正是後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展上,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説,“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説,“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級時就已經能完全獨立地讀出和解出應用題,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級末甚至三年級末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當善於確定: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説,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説,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有經驗的教師,在一節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2、3道甚至4道應用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1道。這個學生做的是比較複雜的應用題,而另一個學生做的則是比較簡單的。這個學生在完成語言的創造性作業(例如寫作文),另一個學生則在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斷。

在這種做法下,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兒童完成作業而得到評分時,從評分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有所發現的歡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關心與相互信任相結合。學生就不會把教師單純地看成嚴厲的監督者,也不會把評分當成一種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對教師説:某某地方我沒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會做。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或者考試時搞夾帶。他想樹立起自己的尊嚴。

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説,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着“想成為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

我有一個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優秀的數學教師。他談到自己備課的情況時説:“我周密地考慮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做些什麼。我給所有的學生都挑選出這樣的作業,使他能在作業中取得成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麼這堂課對他來説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

讓我們看看帕夫雷什中學教師阿·格·阿里辛柯和姆·阿·雷薩克的數學課吧。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而解題佔用上課的90%的時間),他們所教的班好像分成了好幾個組。在第一組裏,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其中還有一、兩個學生能夠即席口頭解答,不需要做書面作業:教師剛剛讀完條件,學生就舉手要求回答。對這一部分學生來説,除了教學大綱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過大綱要求的習題:應當給這些學生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並不輕鬆的、要求緊張地動腦的工作;有時候,需要給學生布置這樣的習題,使他不能獨立地解答出來,但是教師給予的幫助只能是以稍加指點和提示為限。

第二組裏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是和進行一定程度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分不開的。教師們常説,這-部分學生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他們能順利地學習,是因為他們勤奮用功和堅持不懈。

第三組學生,能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度的習題,但是對複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在他們做作業的過程中,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節課上所能完成的作業,要比第二組、第三組學生所做的少一半到2/3。但是教師無論如何不要催促他們。

第五組是個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應付中等難度的習題。教師要為他們專門另選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這些組的學生並不是停滯不動、凝固不變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的。

有些教師能夠做到使他的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取得進步。應當去仔細看看這些學生在上課時的腦力勞動的情況。在這裏,充滿着上面所説的那種師生間相互體諒的氣氛,有一種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個學生都在儘量靠自己的努力去達到目的。你從兒童的眼光裏就能看出那種緊張地、專心致志地思考的神色:-會兒發出快樂的閃光(正確的答案找到了!),一會兒又在深沉地思索(從哪裏入手來解決這道應用題呢?)。教師在這樣的氣氛裏工作確是一種很大的享受。我親愛的同行,請你相信:無論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上的勞動是多麼緊張,他都會有喘息一下的時間,否則,要連上4、5節課是很難的。

我在五至七年級教過幾年數學。確實,這些和文學課、歷史課交叉安排的數學課,對我來説是真正的休息。只要讓每一個學生體驗到取得成功的個人的、人格上的歡樂,那麼這種課就不會把教師弄得心情焦躁、精疲力盡。教師不必緊張地等待着會發生不愉快的事,他不必去監視那些由於無事可做而不時地用調皮行為來“招待”教師的那些機靈而坐不安穩的孩子們,因為在這樣的課上,他們的精力都被納入了正當的軌道。如果教師善於把學生引進一種力所能及的、向他們預示着並且使他們得到成功的腦力勞動中去,就連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能多麼勤奮地、專心致志地學習啊!這些學生在緊張的勞動中顯示他們那積極活動的精神,他們變得跟以前完全兩樣了,因為他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業上。

有些教師經常抱怨説,兒童在上課時調皮,做小動怍……這些話總使我覺得困惑莫解。

如果你們,親愛的同事們,能夠認真地思考一番,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那麼上述的情況是絕不會發生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5

對一個教師來説,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之一粟。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使之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它們請教。那麼,“每過一年,你的科學知識都變得更豐富”。工作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教師的'每一節課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偉大著作中還精闢地揭示出一個讀書的真理:學生智力的發展取決於閲讀能力。“這幾年的的教學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閲讀能力。” “如果閲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他認為,學習發生困難和形成差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書,“拼命使用他的記憶機器”。正因為“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麼都不閲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如果我們真的想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那就要“讓他們走到學校圖書館的書架跟前去,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成青年時代的摯友”!

閲讀優秀書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誨。他説:“我堅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從讀一本好書開始的。”“自己對自己談話,訴諸自己的良心,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從人類的道德財富中給自己找到榜樣的人,只有那希望從這些財富中為自己的心靈吸取最寶貴的東西的人,才能達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為,只有當每一個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跡的書時,才算達到了教育目的。” “書籍對少年來説,並不是真理的倉庫,而是內心體驗的源泉。”在他看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和青少年時期讀過哪些書,會影響甚至決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而其中最重要的習慣應該是讀書的習慣。學會讀書,愛好閲讀,是“學會學習”的最主要內容。而要讓閲讀成為學生的自覺習慣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師。教師的讀書風氣能影響和帶動學生的愛好。 “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着,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所講的不是重複昨天講過的話,那麼,閲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當書籍成為教師的第一至愛的時候,喜愛讀書便會成為學生的第一愛好。從一定意義上説,教師的讀書愛好,決定着一所學校的校風。

我堅信,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是教師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學校辦成學習的團體,是辦學成功的必由之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6

有人説,身為教師不知道蘇霍姆林斯基,無異於學音樂卻不知道貝多芬。説來慚愧,雖然早就對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本著作有渴讀的慾望,但卻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瑣事,對閲讀此書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拾卷細讀,才恍悟蘇霍姆林斯基能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教育大師的原因。

蘇霍姆林斯基從18歲就開始擔任鄉村教師,把一生中最寶貴的35年時間奉獻給了家鄉的中國小教育事業。他曾經説過這樣的話:"我的生活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説:熱愛孩子。"正是因為這一顆對孩子的熾熱之心,他從每個幼小的孩子身上都能發現其所具有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東西。正是因為他獻身教育事業,才能對孩子進行仔細地觀察和思索,不僅用頭腦,而且用心靈去認識他們,才成就了這本書中生動的事例、鮮明的觀點、樸素的語言、熾烈的情感。讓每一個老師讀到其中章節的時候都會感同身受,引發會心一笑,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繼而掩卷深思,反省自身,有了自己獨特的閲讀體驗。大師的思想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都會帶給我們寶貴的啟發。他不但在宏觀上如一盞明燈指引着我們教學的方向,也在微觀上指導着我們每一門學科的教學。怎樣才能讓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呢?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答案,要讓學生對你的課堂產生興趣。

課上得有有趣,就是説: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趔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

帶着這種理念,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課堂變得有趣,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帶着期望的。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有許多實實在在,經得起檢驗的理念、建議,這些建議就如一個睿智的長者,告誡教師一些最普通但又是我們極易疏忽的真理。他告訴我們:要像愛護最寶貴的財富一樣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曬枯,被不信任的毒藥摧殘致死的。所謂要關心兒童的生活和健康,關心他的利益和幸福,關心他的完滿的精神生活,這首先是意味着要愛護兒童對你的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兒童信任你,因為你是教師、導師和人性的榜樣。你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毫不妥協地反對我們的教育工作中那種對兒童漠不關心、冷酷無情的現象。

對於這一點,我也是感同身受,你給予學生多大信任,學生就會回報給你多大成果。從我教學的實例當中,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我給學生訂下了學習目標,訂到80分,學生的成績就能達到80分,而我修改目標,給其訂了90分,他的成績就往往會提升到90分,學生的本身的智力沒有變,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沒有變,那其中提升的力量源泉是什麼?我想就是老師對他的信任,你把希望、關注、信任傳送給學生,學生一定會感受到老師的這種希望,他們定會給你意想不到的回報。同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兒童對信任這朵嬌嫩的花兒,也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曬枯,被不信任的毒藥的摧殘死的。你必須嚴格地堅持地關心兒童。班級裏有一位同學學習困難,只是在我的堅持關注、嚴格督促之下學習能夠跟得上大家學習的步伐,可有一次我突然發現,他似乎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上課無精打采、委靡不振,我找他了解情況,他説:因為一次考試後,我讓不及格的學生站起來,我批評了另兩位同學,卻沒有批評他,他感覺老師對他失去了耐心,失去了信心,已經不管他了,所以也就放棄了自己,聽到這些話,我唏噓不已,多麼可愛的孩子,甚至於老師的批評對於他們來説都是寶貴的,他們不怕批評,怕的是老師的漠不關心,冷酷無情啊!每一個孩子都是帶着想好好學習的願望來上學的,這種願望像一顆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兒童所關切和操心的情感世界,他以無比信任的心情把這顆火星交給我們—做為教師的人,這顆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態度所熄滅,我們教師如果在心中也像兒童對待我們那樣,把無限的信任同樣給予他們,那將是一種多麼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諧!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情,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7

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所説: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表,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在這個學期裏,我在教學之餘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導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書籍。書中作者以“建議”的新穎形式,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説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着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能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紀老人冰心曾説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是一句至理名言。讀完這一百條建議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讀後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閲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我感觸頗深,啟發非淺。

第一、教師要愛自己所選的職業

在選擇做老師之前,我們每個人都要先確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這份職業,這樣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工作中的一個個難題。

在給《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女教師退休前,舉辦了一次隆重的晚會。這位即將退休的女教師事實上還相當的年輕,她從20歲開始工作,到退休也不過45歲。為什麼這麼年輕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這位女教師連多工作一天都不願意,恰好當她在學校工作滿25年度那天離開工作。她的告別講話,消除了所有的疑問。她説:“親愛的朋友們,我離開是因為學校工作不是我喜愛的事業。我在這個工作中得不到滿足,它沒有給我任何樂趣。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劇。每天都盼望着課快些結束,喧譁聲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獨處。你們感到驚訝,一個45歲的婦女就離開了工作,而她的健康還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經受了內傷。受內傷是因為,工作沒有給我樂趣。我的心臟病很重。勸告你們,年輕人,自己檢驗一下,如果工作沒有給你們樂趣,那就離開學校,在生活中正確地判斷自己,找一個心愛的職業。否則工作會使你們感到痛苦。”

思考一下這個悲傷的故事。健康、情緒、充實的精神生活、創造性勞動的樂趣、從心愛的事業中得到滿足,都是緊密聯繫、互相制約的。如果對教育事業沒有無限度熱愛而強迫自己去做這份工作,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會給自己帶來身心的損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點的樂趣,那麼這份工作簡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與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在工作中找到了無窮的樂趣,並且發現了自己的價值,那麼這種人生絕不會像那位女教師一樣悲哀。這讓我想起了曾經聽過的一句歌詞:因為愛,所以愛。所以説,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確定的是愛自己所選的職業,並願意為它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面對不同個性的孩子,我們的教育經常處於變化的局面中,有時令人十分激動,有時情緒抑制。因此,善於掌握自己,剋制自己,是一種最必要的能力。

碰到生氣的事或突發的事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是我們教師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給了我們一個消除激動和氣憤的方法——幽默。他這樣説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麼,最緊張的,有時能引起很長時間氣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緩和。學生們之所以熱愛和尊重快樂、不泄氣、不悲觀失望的教師,是因為他們自己是快樂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們會從每一舉動中、每一生活現象中看出很小一點可笑的事。善於無惡意地、懷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東西,用笑話支持和鼓勵正面的東西,是一個好教師和好的學生集體的重要特徵。

事實上,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教師只有在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

第三、培養教師的語言素養

《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文中特別指出了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

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首先,教師語言的純潔性。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悦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

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其次,教師語言的準確性。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例如:課堂教學中語言的運用很關鍵。説什麼?怎麼説?我有這樣一個親身經歷的例子。在某節課上,有3個學生在底下作小動作。我沒有正面批評他們,因為我試過無數次,對這幾位學生都沒有用。於是,我就讓他們主動站起來。頓時教室鴉雀無聲,所有學生都以為我要批評他們了。我相信那幾位學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來。30秒之後,有一個學生站起來了。我沒有批評他,相反,我表揚了他的誠實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動作的壞習慣的話將來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話出乎學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沒站起來的另兩位學生的表情變化,一個臉已紅得像紅富士,另一個則低下了頭。我的效果達到了,就繼續上課。之後,這三位學生上課明顯比以前認真了。

我想,教師的語言藝術是在每次教學實踐中磨礪出來的。同樣是教育上課開小差的學生,怎麼説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為什麼我那樣説沒有效果呢?我覺得這是需要我們平時注意思考和積累的。

第四、教師要學會賞識教育

賞識教育,這個思想貫穿於蘇霍姆林斯基的整個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時刻提醒着我讓賞識常駐心田。

在平時的教學中,難免會遇到一些成績差、紀律差的同學,我們稱之為“學困生”。在做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時,作為教師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教師要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學困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

教師還要善於給他們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所以賞識在轉化學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教師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當學生遭到失敗時,當學生不敢嘗試新事物,缺乏信心時,當學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時,教師要給予鼓勵。給學生一個微笑,告訴他:“你能做好,老師相信你……”有了教師的鼓勵,學生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支撐着他,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而當學生產生什麼事都來做的想法時,當學生學會認識第一個漢語拼音“a”時;當學生爭先恐後地勞動時;當學生有一次作業得“優”時,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師的不要吝惜表揚,應該由衷地肯定學生的行為。你可以豎起大拇指,發自內心地告訴他:“你做得很好,我為你的行為感到驕傲…… ”

馬卡連柯説:“你們應該善於發現學生比眼前所表現出來的更多的優點,這樣做永遠是正確的。”若我們不願意表揚學生,缺乏欣賞學生的眼光,那麼我們就會變得不會表場,就會使學生變得令我們無法讚美。

賞識教育讓自由、歡樂、舒暢,迴歸課堂,賞識教育把自信、創造、成功,還給學生,賞識教育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理解、關愛的心橋。

第五、教師要養成寫教育日記的習慣

從事教學多半年來,我一直滿足於做好教師的基本工作,對於學校要求的寫教學總結,總是處於一種應付、畏難的狀況。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中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和《我怎樣寫教育日記》的兩條建議,對我觸動很大。

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我建議每一個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寫作四十多部專著,六百多篇科學論文,而且一生都堅持寫教育日記。而我每個月完成兩篇教育隨筆、一個教學案例,有時候都覺得無從下手,沒什麼好寫呀,寫什麼呢?不就是每天上課、下課、處理些雞毛蒜皮的事嗎?同樣是教師,我為什麼總覺得無話可寫、無事可説呢?

現在看完這兩條建議後再想想:其實我們身邊並不缺乏可寫的東西。有時候同學間的一次爭吵、一句話語和家長的一次交流,都可以點燃我們靈感的火花,只是我沒有及時記錄下來,等到再想寫時已不留痕跡了。再有我覺得善於觀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時候,同事們在一起互相討論的問題:哪些課堂效果如何,哪個學生喜歡插嘴,哪個學生能回答比較有創意的問題。我時常看了別人寫了以後才發覺,我也有這樣的事呀,為什麼自己就不知道寫下來呢?原來自己太粗心,不善於觀察,教育隨筆就無從寫起,所以我們要寫好教育隨筆必須做個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眼睛裏留下痕跡,隨時隨地記錄下來,這樣就會擁有很多的寶貴的財富。

所以,我也建議每一位教師都要寫教育日記,“面向教育事實本身”來記錄自己的閲讀日記、觀察日記和行動研究日記,通過這些日記和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實踐。

教師們可以考慮寫上面提到的三種教育日記或教育隨筆。一是讀後感;讀完一篇文章,一本書後,記錄自己的閲讀感受,甚至可以借題發揮,講述自己的閲讀感受。二是觀後感;觀看或訪問一所學校、一節課、一個學生、一個教師、一個校長,記錄自己觀察或訪問的感受。三是做後感;既有學習,又有觀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變,在改變中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和改變生活的過程敍述出來,就成為做後感。

第六、教師要學會擠出時間讀書

當校長要求我們讀好某書並且還要寫讀後感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抱怨:教師哪有那麼多的精力?時間從哪裏來?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就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

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有句名言説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善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説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目光穿行於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裏行間,我彷彿進行了一次耐人尋味的思想之旅。蘇霍姆林斯基的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對於在任教的老師們來説,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它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這樣的一本書,應該讓所有教師人手一冊。

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8

不管哪個級段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自有支配的時間。作為孩子來説,更多的時候不會合理利用這樣的時間。如果這些時間大人不能做好引導,讓他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放任自流,就會養成無所事事、懶散疲塌的不良習氣。

比如説,課間,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追逐打鬧,也發生過很多事故,撞牆啦,跌倒摔壞了膀子啦,大孩子欺負小孩子啦……

自由支配的時間,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是在一定規則下的自由。這個世上,不管哪個時代,哪個國家,本就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

蘇霍姆利斯基認為,應該使兒童的時間充滿使他們入迷的事,而這些事又能發展他們的思維,豐富他們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不致破壞童年的情趣。

學校體育組在教室門前的空地上畫上了“格子”,從開始畫線就引起了孩子們的圍觀,“吃瓜羣眾”很是好奇。畫好後,雖然很多孩子不會玩“跳格子”這個遊戲,但是他們還是按照自己的遊戲規則,興致勃勃玩得不亦樂乎。甚至高年級的孩子路過的時候,也上去跳上幾跳。童年的情趣躍然顯現。

自由支配的時間,還可以引導孩子做很多事情,除了這些古老的“跳格子”遊戲,還有魔方、棋類、跳繩、毽子、繪畫、閲讀……

當然,這些不能只靠口頭説説,需要靠組織活動、靠示範、靠集體活動等。

我想只要有教師的正確引導,孩子們會逐漸學會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9

初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就被驚豔了。書中沒有過多理論性知識的灌輸,都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實用性很強。讀完常常有種“這個問題總算找到原因了”,“這辦法真好,我怎麼沒想到呢”的感覺。

作為新教師的我,教學中時常有一種力不從心、知識匱乏的感覺,想要使課堂更加精彩,想要像老教師那樣對課堂的把控遊刃有餘,想要自帶氣場讓學生信服。一開始,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在備課上,反覆看教材,生怕上課漏講、錯講,但卻獲得不了滿意的效果。一直很苦惱,也對自己的方法產生過懷疑。

當我看到書中“終生備課”這幾個字時,一種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悄然而至。作為老師,不要着急輸出,而要不斷輸入。突然明白了什麼叫做“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教師這個角色,就是這樣冰山只露一角,要想教好孩子,我們得有龐大而充沛的知識儲備,得有深入而精細的思考研究,得首先成為一個廣闊淵博的人。這些都從何而來呢?作者給我們指引了一條明確的道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教科書、讀學術著作、讀相關書籍,讓書籍這潺潺小溪注入我們思想的大海,使我們所教授的知識只是我們知識海洋裏的滄海一粟。

當我們有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後,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理解就會十分的透徹,以至於在課堂上,在學習的過程中,處於我們的注意的中心的,就不再是所學東西的內容本身,而是學生。這時我們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知識中,使知識觸動學生的精神世界,變成他們自己的觀點,成為他們的.信念。在講述教材時就不是在宣講真理,而是在跟青少年們娓娓談心。

回憶起自己最初的教學過程:總是被事先寫好的教案、做好的課件牽着走,上課的時候,一直在想着下一段該講目的了,再下面該講意義了,這裏可不能講錯了,不能被學生取笑。有時離開了課本和課件,就會忐忑不安。一節課下來,看到學生們長呼一口氣,終於解脱了的表情,一種挫敗感使我不斷懷疑自己。那時,我沒有知識的海洋作為基石,我的講述和語言裏沒有自己的情感,學生聽起來也是枯燥乏味的。

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他的講述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後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真正優秀的教師,必有真正豐富的情感。

這使我想起自己曾經的一位歷史老師,五十多歲的他總是穿着一身中山裝,黑皮鞋,頭髮梳理的一絲不苟,整個人看上去幹淨利落。進入課堂從不帶着課本,卻總是對教材中歷史故事如數家珍,講起課來慷慨激昂、激情澎湃,抑揚頓挫。上課時,我們總是被帶入他用語言和情感創設的歷史情境之中,被他思想的潮流帶着走,聽他的課總感覺意猶未盡。也是這位老師,使我對歷史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對教師工作產生了憧憬。

我有幸遇到了這樣擁有知識大海、有血有肉的老師,有幸閲讀了這些書,使自己不斷成長。不斷構築自己知識的海洋,將充沛的情感注入教學中,我想,有一天,我也能影響一個或者一些人。(靳爭榮)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10

偶然從書店的角落中看到由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扉頁上寫着: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利用這2個星期的假期細細的閲讀一番,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通過假期中對這本書的閲讀與學習,它讓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也有許多心靈感觸,在此談談我的。 它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書籍之一,雖成舊,卻給了我深刻的回憶。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一共談了一百條建議,涉及到教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並給出實例來加深真實感,更能引起我的共鳴。書中的理論為我,對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出建議和措施,讀了以後增加了信心。

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

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我應當在自己所教學的這門學科中,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根底知識,成為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根底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

"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説,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濕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書中提到這個問題就是興趣的培養,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點燃智慧的火花。因為興趣是學習成功的祕訣,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望的根底。

聯繫教學中,一再地強調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關鍵;再聯繫生活中的.自己,何嘗不是興趣產生動力。

通過對《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的學習,確實獲益良多。我準備把在書中學到的理論運用到新學期的教學中去,在工作和學習中爭取不斷的進步。

俗話説,“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大學生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正如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缺乏也”。所以,讀書吧,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談了一百條建議,讀着此書,就好似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祕。我不應該總是抱怨沒有時間,抱怨事情太多。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

古人云:“開卷有益”。常讀書和常思考,會使我們勇於和藹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作出嚴格的反省和內省,既不憚於正視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補救途徑,更要擅於總結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經驗,從中提煉出可供借鑑的精華,為理論的突破夯實根基。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説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假設幹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11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它不晦澀,通俗易懂,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進教育大師們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説,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他用30多年的時間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他閃爍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如同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教育工作者乾渴的心靈!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

文章中有談如何教書育人的,有談如何關心後進生的,有談如何提升自身素質的。其中第八十七條“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給我的啟發最為深刻。“教育素養”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有深刻的認識。我所從事的工作是美術教育教學工作,那麼我必須能夠在美術這一學科中學習足夠的知識,在美術的各個方面都要涉及到,瞭解學科的發展,清楚學科的動態。蘇霍姆林斯基説“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的確是這樣,只有當我的知識視野無比寬廣時,在教育教學時,才能高瞻遠矚、才能改革創新、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的知識。

文中還多次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喜歡讀書的精神。”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篇12

原文:教育天賦的基石——就是深信能夠成功教育每一個兒童。我不相信有無法糾正的兒童、少年、青年。要知道,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世界的大門才剛剛為他們開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要避免壓制、毀壞、摧殘小孩子身上的美好、善良和人性。

感想:很多時間,教育就是一種信念。你覺得這個孩子行,你所做出的教育行為肯定積極的。但是如果你覺得這個孩子不行,那麼你的教育行為可能是消極的。所以在教育生活中,你看待孩子的視角很關鍵。

原文:我曾説過上千次,直到死也還會説,教師與孩子相互間的善意是最細的線,它可以把心串聯起來,通過它,人們不需要語言就能相互理解,也能感受到對方最細膩的心理活動——請注意,這在教育工作中尤其重要。多年的學校教育工作使我堅信,如果我善待孩子,培養他們的善良,那麼他們會體諒我的心臟、我的神經,當我心情不好時,當我感到困難甚至説不了話時,他們也會理解我。當感受到我心情沉重時,孩子們會理解我的狀態,甚至會很小聲説話,避免發出噪聲,努力在課堂上和課下給我更多的寧靜。我親愛的同事,這樣相互感受對方的內心,學會讀懂一個人的心理,是保障我們健康的無窮無盡的源泉。

感想:班級管理中有一個零和效應,大致講班級裏面有好的學生就必然存在不足的學生。零和效應,放在師生關係上,則是老師適當示弱,學生則會強大起來。老師越是強大,孩子可能越是弱小。示弱、請求學生幫助,是一種非常好的策略,班主任越是偷懶,學生自主性可能就越強。

原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技巧就在於開啟每個學生的力量和能力,而後讓他們感受到在腦力勞動中收穫成功的喜悦。而這意味着在教學中應該實行個性化培養,既包括腦力勞動的內容方面(在習題特點方面),也包括時間方面。有經驗的教師會在課上給一個學生布置兩三道題,甚至是四道題,而給另一個學生只佈置一道題;一個學生的題更為複雜,另一個學生的更為簡單;一個學生要完成創作性的語言寫作任務,如寫作文,另一個只需研究文學作品的文本

感想: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選一句最喜歡的話,那就是“請您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句話從我第一次看書就喜歡上了。教師工作的專業性,很大程度上是要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也説了要因材施教。但是回到現實教育環境中,因材施教仍然需要巨大的`勇氣,特別是面對優秀學生我們舍不捨得給這些學生少做一點題。

原文:國小教師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給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它要足夠堅實,以至於在您之後的教師完全不需要考慮基礎問題。您是從一年級開始工作的,請把四年級的語文課、數學課大綱和五年級的數學課大綱拿到手。

感想:備課要有全局視角、系統思維。看到一課具體的內容,就要想到這課的前世今生。説老師這個職業,很枯燥,很正常,可能長年累月,都是重複。説老師這個職業,有意思,也在於自己每天願不願意在自己課堂上有一點改變。

原文:圖像的直觀化同時也是智力自我開發的手段。在二三年級,我的學生總是會把算數本一分兩半:左一半用來解題,右一半用來記錄習題的直觀圖和草圖。在解題前學生會把題畫出來。學會把題用圖的形式畫出來,意味着,完成了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化。起初孩子會畫實物(蘋果、花籃、書、鳥),而後過渡到畫草圖,並用方塊、圓形等表示這些事物。我特別關心的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是如何把題畫出來的。如果沒有掌握這種方法,他們未必能夠學會解題,思考問題給出的條件。如果孩子學會了畫題,我可以很自信地説,他們就一定能把題解出來。個別學生幾個月也沒能學會畫出習題的條件——這意味着他們不僅還不會抽象地思考,也不會通過“形狀、聲音、顏色、觸感”來思考,需要培養他們的形象思維,而後逐漸轉入抽象思維。

感想:低段學生的學習,很大程度上,需要藉助大量的直觀模型。老師、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就要想盡一切辦法,能不能把一些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起初是實物,後來是畫圖。從一年級開始,就開始滲透畫圖策略,上課的新授探索,讓學生畫一畫,課後也有一些主題畫圖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