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保持期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2.36W

我們常常忘去一些事情,忘去一些人對我們説過的話,甚至會忘掉曾經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過的某些人,這些都有保持期,這是我們的保持期。

我們的保持期散文隨筆

經常聽到一句客套話,大意是自己的知識老化了。真正的知識是不會老化的,比如愛與寬容,只要你掌握了,你活多久就保鮮多久。就算許多人所指的知識僅僅是資訊,那確實是在天天更新,不過這種“過時”是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之一,花點時間重新灌入就行了,就像要吃飯補充能量一樣,不必慎重地説。

不過真有太多的人活在知識上的僵硬狀態——既沒有真正的知識,對當下的資訊也不感興趣。彷彿保質期已過的速食品——這當然不是人生的目的,現在許多國家在提所謂的國民“終身學習”能力,那是深知國家的價值建立在個人價值之上。擁有大腦的國民,他/她的經驗值、判斷力、柔韌性、包容度都在增長,再不停地吸納新知識,這種人就是鑽石,時間流逝只不過在提升其價格。

一億袋泡麪可能換不來一粒有歷史的鑽石。我們的教育就是更喜歡把可能的鑽石變成泡麪。教育建立在對人的本能及心理毫無知識的基礎上。

侄女阿檸上了一所重點中學的高中部重點班。發現她每日的作業至少得做到半夜12點多,家遠的同學甚至要到一兩點才能完成。有次課上,她本意想揉揉眼睛,結果頭一有輕微的支撐就睡着了……而據説,全市所有的重點高中都是這樣的,榨取孩子的每滴時間,成為我們教育不變的核心。而她那位從全國選聘錄取的班主任,告訴學生上衞生間時,得佔第一位,這樣就可以省下時間讀書。學生問:“怎麼可能次次第一呢?”老師説:“你們得擠呀!”——你看,為了讀書,公德都可以犧牲,更不用説個人的感受了。

一個曾經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到後來把很多知識都忘了,她的保持期是有多久呢?

我不懷疑這種做法在應試教育上的奇效,孩子們身體似乎也能扛得住3年的重壓。但是他們原本就不強大的心理可能會迅速崩潰,以至於以後再無建設的可能。阿檸的一位朋友上了另一所重點中學,寄宿。有天家裏讓她回家吃飯,放鬆一下,可是回到家裏的孩子一想到其他同學全在讀書,自己卻浪費了一個晚上,在負罪感的壓迫下,忽然情緒崩潰,哭喊着衝到書店買了本教學參考書才平靜下來。

這樣很好理解為什麼在不需要考試之後,多數人不讀書了,終身學習就更沒影了,最後一次考試就是我們的保持期。

作為看不見的大猩猩研究的一部分,Simons和Chabris發起了一向針對全美1500名成年人的直覺的調查。其結果發表於上一週,調查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被調查家庭相信即使在他們集中注意力於某事上時,他們也能夠注意到那些出現在他們院子或者視野中的不尋常的事物。而非注意盲視和失聰完全證實了這樣的直覺是子虛烏有,同時也很好地解釋了Simons和Chabris所説的“注意力帶來的錯覺”。

這些發現對於日常生活來説有着顯著且重要的指導意義。比如,過馬路時發短信,會讓你忽視正在飛馳的車輛發出的噪音。同樣地,在你用手機導航或者關注在路邊的廣告牌時,你可能注意不到汽車的喇叭或者自行車的鈴聲。Lavie和Macdonald的文章向倫敦交通及自行車安全騎行活動提出建議,提醒廣大司機不僅應該提防“非注意盲視”帶來的危險,也應該防範“非注意失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