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擁劉説-隨筆散文

來源:文萃谷 9.56K

原先寫過一篇“淺談《三國演義》裏的貶曹之筆”的文章,其實,既然説《三國演義》的基本思想傾向是“擁劉貶曹”,那麼,不寫寫它的“擁劉”之法,無論如何是説不過去的。那麼,《三國演義》中的擁劉之法到底有哪些?

羅貫中擁劉説-隨筆散文

1、突出劉備的皇家血統:《三國演義》中沿用了《三國志˙先主傳》中關於劉備身世的記述“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當今皇上也得管他叫“皇叔”,這一身世可以説相當風光,他為劉備提供了皇家血統,將來他不當皇帝誰當?作者的傾向性不言而喻。但是,劉備的身世不一定就像《三國志》上陳壽所説的這樣。裴松之的註上説得明白---典略曰:備本臨邑侯枝屬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你看,他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後還不一定呢。

2、突出其仁義之德:劉備的血統和仁義品行名聲在外,當年兵敗小沛時,“但到處,聞劉豫州,皆爭進飲食。”獵户劉安玩得更玄--殺死老婆給劉備吃!還因此事被曹操知道後受到隆重表彰---“操乃令孫乾以金百兩往賜之。”長阪坡一戰,趙雲拼死刺殺,七進七出終於尋得劉備之子阿斗,趙雲衝破曹軍圍堵,追上劉備,交還其子。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愠而罵之:“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抱起阿斗,連連泣拜:“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劉備愛惜自己的大將而摔擲孩子,這一舉動頗能感人,畢竟是自己的親骨肉啊,阿斗在他眼裏並不重要,而手下將來的生命才是他打江山的本錢,你説能不讓手下人為他賣命嗎?此外,《三國演義》中還特別突出了劉備對百姓的愛護。“向樊城進行時,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餘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傷感。”進襄陽城時,張飛“躍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驚百姓!”後來逃亡時遇凶兆,簡雍袖佔一課,失驚曰:“此大凶之兆也。應在今夜。主公可速棄百姓而走。”玄德曰:“百姓從新野相隨至此,吾安忍棄之?”於是,他所到之處,百姓多跟隨,他的隊伍也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你看,人家老劉對百姓的態度,厲害不?能讓所有人都死心塌地的跟着他,這不明顯應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嘛,這樣的人才具備當皇帝的資格啊。

3、突出了其求賢若渴的愛才之心:劉備尚未成氣候之前,人事部門嚴重缺編,尤其是高級管理人員---軍師一直空缺,這嚴重製約了他的發展速度,劉備對此可以説憂心如焚。找了徐庶當軍師,還是感到難以大展宏圖,直到“徐庶走馬薦諸葛”後,他三顧茅廬,受盡白眼,終於感動了諸葛亮,一篇《隆中對》傳頌千古,他的事業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也進入快速發展期。後來,龐統在東吳不受待見,遂到荊州投奔劉備,但劉備因其貌醜和不拜而不悦,只安排了他一個耒陽縣令的小官。後又聽説他“懶政”,便派張飛去巡視。張飛在看了龐統處理政務的神速後深為折服,“飛大驚,下席謝曰:‘先生大才,小子失敬。吾當於兄長處極力舉薦。’遂辭統回荊州見玄德,具説龐統之才。玄德大驚曰:‘屈待大賢,吾之過也!’飛將魯肅薦書呈上。玄德拆視之。書略曰:‘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如以貌取之,恐負所學,終為他人所用,實可惜也!’接着又與諸葛亮説起此人,諸葛亮也説曾有給龐統的“介紹信”,劉備方知自己是大材小用,“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孔明共贊方略,教練軍士,聽候征伐”,其愛才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4、突出了其異於常人外表。《三國演義》第一回説他“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脣若塗脂”這樣的外貌頗有帝王風範,下生就是當皇帝的料啊。

5、突出了其謙恭退讓的'君子之風。徐州太守陶謙因自己年老體衰,兩次欲讓位於劉備,但劉備始終不答應,最後,陶謙六十三歲,忽然染病,看看沉重,請糜竺、陳登商議後事。在糜竺的建議下再一次讓位於劉備,此時劉備勸陶謙把位子讓給他的兩個兒子,堅辭不受。最後這位老領導説兒子不堪重任,你老劉德高望重,還是應了吧,要不然我死不瞑目啊。在説我早就給你物色好了班子成員孫乾,又祝福糜竺好好輔佐劉備,最後陶謙死了,劉備還是不答應,“眾軍舉哀畢,即捧牌印交送玄德。玄德固辭。”劉備的仁義謙讓真是舉世無雙。直到第二天徐州的百姓來到太守府前哭拜“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加上關羽、張飛再三相勸,“玄德乃許權領徐州事”。這一番哀求、勸説,讓劉備的形象高大得無以復加,他的行為也是在向別人傳遞這樣的信息“俺老劉這可不是搶班奪權,是老領導懇求,班子成員力推,加上羣眾無限擁護,俺才答應的,千萬別説俺是爭權奪利。真實的情況如何呢?其實陶謙並非選賢任能的明主,劉備也並沒有如此的謙遜。相反,陶謙是個任用奸佞、排斥忠良的地方昏官。“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陶謙自己沒治理好徐州,被曹操攻得狼狽,臨死時是説了句“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後來陶謙死後,竺率州人迎劉備未果,後來在陳登和孔融的勸説下“先主遂領徐州”。這其中,根本沒有陶謙和劉備的臨終讓位和人民羣眾的哭拜懇求,劉備之所以答應代管徐州,其中必有他的戰略考量。同樣,在他入川前暫居荊州之時,張鬆獻地圖,勸説劉備早圖西川,劉備是答應了他的。當孟達、法正來訪時再次勸説他早取西川,劉備只是説“備一身寄客,未嘗不傷感而歎息。嘗思鷦鷯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何況人乎?蜀中豐餘之地,非不欲取;奈劉季玉系備同宗,不忍相圖。”劉備真的不想嗎?非也!他時怕揹負兄弟相殘、奪人地盤的罵名。一旦他與劉璋的矛盾激化,張鬆被殺,他也就“圖窮匕見”了,一口氣拿下西川。

6、突出了其不凡的識人眼光。他對馬謖的認識甚至超過了諸葛亮。第八十五回寫劉備自知將不久於人世後,叫來諸葛亮等骨幹人物託付後事時“先主以目遍視,只見馬良之弟馬謖在傍,先主令且退。謖退出,先主謂孔明曰:‘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當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後來的事實果然證明了劉備對馬謖的認識---馬謖馬虎失街亭鑄成大錯!他對諸葛亮肝膽相照,毫無猜忌,白帝城託孤時他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君臣感情之深厚,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三國演義》中還充分吸收了一些似乎有“天意”的資料,進一步強化其發達的必然性和好運氣,使得其日後的發展更顯順理成章。比如第一回中採用了《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生高五丈餘,遙望見童童如小車蓋,往來者皆怪此樹非凡,或謂當出貴人”讓人讀來頗感有些神祕。還有寫他在和劉表宴會時,得知蔡瑁等人要加害於他,於是悄然騎馬出逃,到檀溪深水處“的盧馬馬前蹄忽陷,浸濕衣袍。玄德乃加鞭大呼曰:‘的盧,的盧!今日妨吾!言畢,那馬忽從水中湧身而起,一躍三丈,飛上西岸。”這就是“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的故事,其真實性不可考,只是裴松之引用《九州春秋》裏的傳説,羅貫中借來放在書中,也使劉備命運轉機似乎披上了某種的外衣。

為了保護劉備的光輝形象,羅貫中還對某些歷史事實進行了巧妙改動。比如第二回中寫張飛看不慣督郵的飛揚跋扈,把督郵綁在館驛門前的馬樁上一頓猛揍。這一情節在讀者看來似乎天衣無縫---以張飛的性格,這樣的事他完全是做得出來的。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裏寫得明白“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着馬枊,棄官亡命。”很明顯,當時督郵是因劉備求見不許,被劉備痛打一頓,然後老劉撒丫子跑了,連官也不敢做了。作者這樣一改動,既保護了劉備的光輝形象,也使人感到順理成章。

綜上所述,在“擁劉貶曹”思想的指導下,作者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極力美化劉備的形象,使得他的崛起具有了深厚的羣眾基礎和上天旨意,成為一種必然。但在這“必然”的後面,肯定有着與演義不同的客觀事實,這是我們在讀書時應該要注意區別的。當然,小説就是小説,不能和歷史事實同日而語,只要剪裁得當,安排巧妙,能讓野史、傳説等資料為我所用,就必然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閒讀小説和史書,偶有想法綴成文,掛一漏萬之處,還請方家指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