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讀書的日子裏散文

來源:文萃谷 6.46K

1

在西安讀書的日子裏散文

我從山溝裏讀書一直讀到省城西安,在省城西安讀書讀得很艱苦。從週一到週六,讀書學習時間在課程表上排得滿滿的。聽教授們講座,聽專家學者們專題報告,卻沒有固定教室,一節課聽完了,要從二號樓直奔九號樓,又從九號樓直奔五號樓等等。聽完了各類講座和專題報告,一個筆記本幾乎密密麻麻快要記完了。專家學者教授他們知識淵博,專業知識性強,十有八九從他們口中講出來,在我看來似乎都是經典。

我從小熱愛知識,渴望知識。雖然在我小小的年紀裏不知道什麼是知識,但我看到書中一句話或者一個字,如見其人,如見其事,甚至一個人的説話我也更加喜歡感受,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與自己的生活身份極為相似。知識給我了思想,生活給了我啟迪。思想、啟迪又被專家學者教授為我昇華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使我的知識更加廣闊了,知識氛圍也越來越濃厚了。

2

我在西安高等院校讀書,作息時間與高中國中國小十分相似,就是教師變了,學習內容變了,學習上的要求變了,每節課教授們都要執行嚴格的考勤制度,佈置的作業要按時完成。一週下來,學生的各種學情通報在中文系辦公室門口上貼得滿滿的。曠課、遲到、作業完成情況也都被統計出來了,還在旁邊牆壁上,掛有一副鏡框,鏡框內裝有校內多年來違反學校規定受到處分而被責令學生退學的名單表冊。

有時早中晚飯,同學們都是匆匆而過。都是為了跑圖書館,去晚了沒有你的座位。一排排教學樓的教室,去遲了根本沒有你的座位,甚至找遍幾層樓或者要去幾座教學樓才能找到空下的座位,才能抓緊時間看書學習。每天書包的書總是裝得滿滿的,從早到晚掛在我們的身上,如同國小生一樣總還是感到沉甸甸的。書包在我們知識的海洋裏不知道幫助我們走過了多少個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書包雖然有新舊之分大小之別,但它在學生每一個學習階段,一次次為我們裝滿的又是新的起點,新的追求和理想。

勤奮,刻苦,好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高等院校學生們,在學習上的一種最高境界,值得敬仰和佩服。晚自習只有一次下課鈴聲,也只有一次熄燈鈴聲。有的校友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是常事。把學習知識視如生命第一要素的學生,在高等院校大有人在。考研、考博,對知識進一步深化理解與追求,應該是高等院校學生們的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許所有校友與我一樣,在理想與追求的支配下,都有各自定下的目標和發展方向。只不過理想與追求在時代背景和歷史高潮發展下,如何去實現人生價值,其結果是否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支配着你,持之以恆,堅持進步。否則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他的追求與理想,恐怕只有在口號下慢慢度過了。

學了東方文學還要學西方文學,學了文化史還要學戰爭史,讀了東方文學還要讀西方文學,又不得不讀英國的、法國的、希臘的、意大利的以及美國的、日本的、印度的、蘇聯的等等。西方文學故事性很強,但人物名字複雜,好讀不好記。一本外國文學專著不到兩天就讀完了,但其中一些人物的名字老是記不住;記不住我們採取一種方法,在筆頭上多忙一點,這樣就和國小生一樣,在本子上多寫幾次就記住了。

上了文學課要寫文學;要寫文學,必須多讀書,才能筆下生輝。凡是中文系的學生,大書包裏除了裝有必修課之外,絕大部分裝的不但有世界各國一些文學名著,而且常常拿在手中的也是一本本外國文學書籍。中文系學生讀書很苦,文章也寫得很累。分析作品人物要學寫學術論文,學習情節內容要學寫學術論文,學習時代背景要學寫學術論文,學習詩歌散文同樣要學寫學術論文,學習詩歌散文更要學寫語言藝術特色的表現力好在那裏等文章。一週下來,上交的作業稿件多達四五十頁,少者一二十頁。一週教授雖然佈置的作業量不多,但不管你文章寫得質量好壞如何,首先文章字數必須在兩萬字以上才算合格。這些學習任務我們是能夠完成的。因為在一週之內,選修課多於必修課,選修課只上交讀書筆記和教授們的聽課記錄。

查資料寫文章這就成為我們學習生活中的慣例。圖書館,教室,宿舍,校園處處都有同學們學習的氛圍。電教室有影視作品在播放,聯合教室有專家學者報告和講座,有電影也有文藝演出,還有學生專題畢業答辯會等等,一切文化娛樂活動堪稱文化經典。難怪西安是全國文化名城。在我們同學之間,一些外國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也很勤奮,不怕烈日曬,不怕雪霜凍,校園內,教室裏,都有他們郎朗的讀書聲。外國人重視身體鍛鍊,學習再忙,每天早上穿插在我們出操隊伍中做操跑步;一有時間就和我們活躍在運動場上。外國學生在學習上善於交流善於探討,在生活上講究民主化。我有一位非洲朋友,在學習上,他向我請教學習漢字的構成。一年下來,他把學到的漢字足足地寫了三大本,還記下了不少我與他交流的日記。我比非洲朋友晚畢業一年,他畢業回國之後,第二年春天到西安,專程到學校請我赴宴,還為我帶來不少的本國紀念品。他告訴我,這一次到中國西安要談一筆生意。遠涉重洋的非洲朋友,我們之間的友誼念念不忘。

我們全班同學不到五十人,來自全國各地。有西北地區的也有青藏高原的,有北方地區的也有南方地區的。我們同學之間不斷經常結伴而行,而且在學習上也同樣相互指導、相互探討、相互幫助的同學不在少數。同學之間不管幹什麼事,都很自然樸素積極,希望努力把事情幹得更好,發揮出特色來。寒假來臨時,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不少的學生,放棄回家過春節的機會,主要害怕封雪堵路,耽誤返校的路程,趕不上開學的時間。南方的學生回家過春節最積極,寒假時間一到,全部都離開了學校。北方學生回家過春節行動遲緩,不知道為什麼,有的學生要推遲訂火車票,才匆匆離開學校。春節一過完,返校的同學帶來豐厚的各種家鄉特色產品,這些特色產品在學生宿舍要熱鬧幾天幾夜。

人常説,同學之間是人生的第二個春天。我們同學之間除了在學習上交流、在寫作上探討之外,如果我們中間有人生活上出現了拮据或者有什麼困難的時候,不管東西南北方的同學都給予極大的幫助和關懷。北方學生在經濟上比南方學生差距很大。我們每位同學除了都能享受一點國家生活費補助之外,同學之間的開支大部分是家裏提供的。有時南方同學家裏到位的資金,不到一個月就大大列列很快花完了。同學們不是在大吃大喝大穿戴,功夫還是花在學習上。寫論文、學寫詩歌散文、還要學寫小説等不少的習作篇章。當時,其中有的同學寫作很有天賦,能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上,發表一些豆腐塊式的文章來。文學理論教授和文學寫作教授建議同學們,不要急於追求發表文章,在寫作上要有大的作為,現在要堅持寫好習作,按照計劃完成一百萬字以上的'文學習作,然後尋找機會發表作品也不遲。

文學寫作教授,專攻散文寫作,在全國小有名氣,把發表的五大本散文專著,拿給同學們欣賞傳閲。文學理論教授專門潛心對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學對比研究,而且出版了一系列研究外國文學的理論叢書。各學科的教授們那種善於學習善於創新的精神,對我來説,特別敬重他們和愛戴他們。被稱為西北四大才子之一的霍松林教授,在一次週末文化沙龍交流活動會上,我親眼目睹了霍教授的書法寫作。霍教授只帶研究生的課,不帶本科學生的課,所以同學們很難見上面。霍教授身材不算高大,一臉的駱腮胡,有人説,他喜歡穿一件中山裝,常常手提一個黑色公文包,很樸素。王國俊教授兼校長的《拓樸空間學》在數學界曾轟動一時。王教授在學生大會上站着講話,他講話一講就是一兩三個小時,手中沒有拿上發言稿講話;我只見到一次。王教授在學生灶上用餐,我看到過五次,儼然是一位學者風範。大師們嚴謹治學的態度和樸素的生活作風,對我有很深很深的啟迪,在那時引起我許多方面的思考。

3

大學文化生活的確豐富多彩,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和藝術作品參展活動頻繁出現。很多同學能夠有機會得到大師們的指點教誨,同等對話交流,一次又一次得到終身受益的機會很多很多。

校內校外的文化沉澱和文化活動很優越。被稱為全國文化搖籃古都西安名勝古蹟璀璨星河,不得不去觀賞瀏覽。秦始皇陵兵馬俑、華清池、半坡遺址、大雁塔、碑林、城牆、秦二世陵墓、寒窯以及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等。偶爾我們也走大街也到村莊,一是感受大城市的繁華程度和濃濃的文化氛圍,二是感受秦磚漢瓦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見到西安名勝古蹟,如同看到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昨天和今天;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似乎看到了中國古文化發展與沉澱的燦爛。

到了禮拜六下半天和星期日,我與眾多同學按照時間表,有計劃安排騎自行車或者座公交車,到西安各大旅遊景點去感受古文化的內涵和它源淵流長的歷史沿革。一個景點要寫一篇遊客散記,再和同學之間傳閲和點評,這是同學之間外出遊玩的寫作規定,大家必須堅持;但我們都堅持下來了。幾年下來,我的習作包括遊記散記,整理出來厚厚的兩大本。有一次在一天晚上,同學相約到一個村莊去看完秦腔比賽之後,路過村莊發現一位老人去世,竟然紅紅火火給老人唱秦腔。我看到這一切特別感到驚訝。關中地區老人去世非得要唱秦腔麼,他的意義何在?也許一種文化在傳承,也許是一種民俗風尚在發揚光大。

讀不懂秦腔,卻多多少少讀懂了我份內的學科。讀懂了學科,我就大量閲讀古今中外文學名著。讀了中國上古文化史,還要讀上古文學篇章。不瞭解中國文化史,就不要去讀中國文學,這是文學教授們的口頭禪。我有時候和同學們聊天時説,不讀懂中國文學就別去讀外國文學;不讀懂陝西文學,就不算陝西籍的學生。不好好看一看,學一學路遙賈先生的文學作品,就不知道陝西農村生活啥麼啥樣。

路遙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我在學校讀了很多遍,可惜他英年早世了。老作家柳青,我記得上國中學過一篇選自《創業史》的小説片段,只可惜我到了皇甫村,只看到了老作家的墳墓。

逝者去了,我卻還在生活中活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