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客家人赴圩的句子摘抄

來源:文萃谷 1.04W

1. 趕集,客家人叫赴圩。在客家人的口語中,把約定俗成的集市交易日稱為“圩日”,人們到集市上交易,或辦事,就叫赴圩。

描寫客家人赴圩的句子摘抄

2. 赴圩最多人的時間是是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前夕,農曆十二月二十五至二十九日天天都是墟日。

3. 一般把人流量大、交易量多、散圩晚的墟叫“老虎圩”如梅縣的鬆口、鬆源圩場。

4. 圩日這天,大街小巷熙熙攘攘人頭擠擁。舊時鬆源圩的特色是飯店多,最多時大小飯店達百家,中午遠地來赴圩的人都在飯店吃飯,因此飯店顧客暴滿生意很好。

5. 圩日的前一天叫“圩上日”。有些從遠地來做生意的商人會在這天先住在圩上的客店裏,待明天早上時把貨物擺到圩場上或能夠站一個好的攤檔,希望把自己的貨物早點賣完。

6. 離鬆口圩4公里的仙口村舊時有十多家家庭旅店,這些家庭旅店是專供這些小商販住宿,他們前天下午先到達旅店過夜,明天早上再去赴圩。

7. 圩日的第二天叫“圩下日”,這天是最沒有生意做的日子。一般圩鎮裏商販都在這個時候進城採購或補貨,為下圩的好生意做準備。

8. 圩日最熱鬧的要數另一類的小商販,如賣老鼠藥、賣蛇藥、算命、賣跌打藥(有“撮把戲”兼賣跌打藥)。

9. 赴圩的人帶着勝利果實回家離開墟場叫做“散圩”。散圩的時間不等,按各圩場的情況而定。

10. 隨着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客家地區的“圩日文化”有變化。舊時因交通不發達,農户挑擔步行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去赴圩。

11. 因為交通發達赴圩的人大部分回家吃午飯,中午在圩上飯店吃飯的人不多。圩場上商品交易時間縮短。

12. 舊時有些小商販來往於附近圩鎮做生意,幾乎每天都赴圩。各圩場圩期都是三日一圩。

13. 各鄉鎮的墟日有不同的日子,一般是分為“一四七”圩、“二五八”圩、“三六九”圩,兩個相鄰的.圩鎮,它們的圩日總是相鄰一天而不會重複,這樣就能讓買賣雙方都有較多的交易機會。

14. 為傳承、擴大這一漸行漸遠的圩日文化,最近,平遠縣旅遊局與梅州假日旅行社達成合作,對客家圩日進行包裝宣傳,以圩日引客,讓外來客赴客家圩。

15. 客家農村的圩期,從年九年級的頭圩到年廿九晚的尾圩,一年到頭不斷。

16. 圩日文化可謂豐富多彩,有其深厚的地方特色,成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7. 習俗的圩日,均以農曆的一四七、二五八或三六九固定,各地圩日互相交錯,天天都有圩可赴。

18. 逢圩當日,不用通知,遠近的鄉民商人,不約而同,從四面八方紛至沓來,車水馬龍,如同一幅清明上河圖。

19. 圩內貿易,約定俗成,分門別類,擺設井然有序,應有盡有:剷刀磨剪、閹雞補鍋、編織竹器、修制農具、開爐打鐵、耍武賣藥等古老行業,在圩日出現。

20. 老式大牀、木製童車、八仙枱凳、草袋竹籃、禾籃掃把、鋤頭簸箕等傳統商品,在圩日交易。

21. 江西豆腐、仁居豆腐頭、仙人粄、糯米粄、客家釀酒、黃豆花生等地方風味美食,在圩日隨處可見。

22. 到了圩日這天,赴圩的人數最少幾千,多則近萬,場面非常壯觀。

23. 有的是把自己生產的糧食、日用品或家禽家畜挑到圩場上去交易,有的是帶上錢往圩裏趕,買些自己需要的東西,有的則沒事到圩場上轉轉,湊湊熱鬧,看看有哪些新鮮的東西,有的是要到鎮上辦事,順便赴圩的。

24. 還有不少城市人也駕車,扶老攜幼,到圩場領略圩日奇觀,增加了圩日文化氛圍。

25. 客家地區的“圩日文化”有着其深厚的地方特色,它是客家人文的組成部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