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隨筆教師

來源:文萃谷 2.77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別人寫的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你見過的隨筆都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隨筆教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隨筆教師

清明隨筆教師1

“清明時節雨紛紛”又到了清明小長假,今年清明節天氣真是應景,兩天的雨雪天氣,把假期氛圍搞的悽悽涼涼。但難得這個假期無作業無課外班,早已放飛的身心絲毫沒有受天氣的影響,伴隨着雨後泥土的氣息,我們邁開了“踏青尋梅”的步伐。

在經過半小時車程後,我們抵達了目的地‘北京植物園’。進園後,只見道路兩旁都是光禿禿的枝杈,沒有一絲生氣,只有松柏依然亭立在寒風中,正如“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它們沒有被連夜的雨雪所征服,松枝傲骨崢嶸、柏樹莊重肅穆,它們是一位位真正的強者。繼續向前走,便會看見一簇簇迎春花和連翹,它們嬌嫩的花瓣被一夜的大雪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白色毯子,它們看似纖弱,實則堅韌,一串串鮮黃色花瓣對雨雪沒有絲毫畏懼,以內剛外柔喻之再恰當不過了。在它們身旁是顏色各異的梅花,有淺粉色、深粉色、梅紅色……它們越是寒冷越是開的精神抖擻、燦爛。古人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得自苦寒來”寫得正是梅花精神。

參觀過曹雪芹故居和竹園後,我們便來到了櫻桃溝,它是位居兩座山之間的一條木頭棧道,因為季節的緣故,本應注滿水的小溪,現在卻成了一條幹涸的溝壑,少了很多以往的生氣。走了一段路後,便置身於仙境般,兩旁山坡上薄霧層層,遠處的大山若隱若現,好似置身雲端。櫻桃溝的盡頭便是一代偉人———梁啟超安身之地。走過一段長長的石路,我們來到梁啟超與其夫人的墓碑前,墓碑兩旁放着清華/北大學生送來的花圈,中間擺放着幾束鮮花和幾盤供品。我們走到石碑前深深鞠了三躬,以表示對前人的敬意和懷念。走過石碑我聽到隱隱約約的歌聲,隨着歌聲快速覓去,原來是一羣大學生在唱《英雄兒女》,正在祭奠梁啟超和‘一二九’運動,回頭一看,身後的石壁上雕刻着關於‘一二九’運動的簡介,原來‘一二九’運動是華北學生的愛國行動,通過這次運動形成了全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的新高潮,有效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正如梁啟超所説的那樣“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華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張書桌”的時代已遠去,但我們新一代少年要時時刻刻牢記我們的使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學習,掌握科技,讓中國在若干年後的今天,雄立於世界之巔。

清明隨筆教師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這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訴説着思念與哀傷。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掃墓和祭奠、追思已故親人的日子。

清明節前後流傳着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習俗隨着歲月交替和社會變遷,有些已經逐漸被遺忘,連一絲記憶都不復存在,有些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舊時的青島,清明節也被看作是一個大節氣。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斷火,吃冷食。冬至後105天謂之寒食,從前的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人們在清明前兩天就開時斷火,即天不亮就把飯做好,直到落日後再燒火,以示對親人的懷念,由於人們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逐漸將寒食與清明合二為一。

在清明節掃墓的習俗比較盛行,掃墓俗稱“上墳”。這一天要去祖墳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上香、燒紙,舉行祭禮。有的人家要利用這一機會修整墳墓,大多數是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所以説,無論家裏多窮,清明節都是要去上墳的。人們祭祀完畢,都要進行野餐,將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節儉之意。

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另外,清明節時將印有蠍子圖案的紙貼在家裏,家中不招蠍子、蜈蚣,尤其是在農村特別盛行。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這是一句流傳廣泛的民間諺語。清末民初,農村一帶開始合理安排農時,清明節這天,好多農家給牲口吃高粱米飯,俗語:“打一千,罵一萬,不忘清明節一頓高粱米飯。”吃高糧米粥、麥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這一天用粥要讓牛、驢等飽餐一頓,以犒賞它們一年的辛勞。

清明隨筆教師3

今天是清明節,吃過早飯,爸爸就帶着我去老家上墳。上天也彷彿理解人們的心情,從昨天夜裏就飄起了絲絲冷雨,一路上我看到的人們都行色匆匆,神情悲傷。

遠遠地,我就看見一個小小的墳頭孤立在空曠的麥田裏,那是奶奶的墳。來到墳前,爸爸擺好貢品:有葡萄、火龍果、香蕉、蘋果,這些都是媽媽用心準備的。爸爸又拿出一疊紙錢,用打火機點燃,只見紅色的火苗在風中跳躍着,快燃完了的時候,爸爸拉着我在奶奶的墳前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這時,我看到爸爸的眼睛裏好像閃着淚花,我知道,爸爸是想念他的媽媽了。奶奶有病去世的早,那時爸爸才只有十三歲,爸爸一定是吃了很多苦,想到這裏,我心裏也很難過。過了好一會兒,爸爸才低聲説:“走,我們回家了。”我不知道這句話是説給我聽的,還是説給奶奶聽的。

在回來的路上,我問爸爸,今天為什麼叫清明節又為什麼給去世的親人們上墳?爸爸就給我講了關於清明節的來歷: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途中又累又餓,他的大臣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想重重地報答介子,可介子不貪圖高官厚祿,誓死不見。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下令將介子推去世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瞭解清明節的來歷,就是告訴我們要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祭拜親人,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才是一個偉大的民族。

清明隨筆教師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即將又要迎來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人們悼念先人的日子。每年的清明節前後,天空都會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大概是天公也在懷念逝去的親人,又或者是在祭奠那些為國捐軀的`烈士吧!

受疫情的影響,今年的清明節,我們不能再去烈士陵園為英雄們掃墓、獻花了。但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我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和學習之情,學校開展了“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線上主題紀念活動。讓我們可以在網上祭掃,向英雄烈士致敬!

在媽媽的幫助下,我打開網址,進入英烈紀念館,瞭解了他們的英雄事蹟,看着他們一個個年輕的生命定格在那一刻,我的心裏非常震驚,我懷着無比沉重的心情為他們掃墓、獻花!後來,媽媽還給我講了抗日小英雄海娃勇鬥日本鬼子的故事,別看海娃小小的年紀,但是他卻能躲過鬼子的搜查,把雞毛信安全的交給了八路軍……他真是我心中的小英雄!

是這些英烈們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了我們今天幸福的生活,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抱怨,不知足呢?知道這些英雄事蹟之後,我心裏非常感動!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今天的少年就是我們,我們一定要克服一切困難,好好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長大後做一個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把祖國的明天建設的更加美好!

清明隨筆教師5

花紅柳綠,鶯歌燕舞,轉眼,我們又迎來了一個蓬勃向上的春天。到處都顯示出一種新的東西,生命。“春雨杏花滿清明,粉杏輕柔岸柳綠”,這種時候,不正是踏青的好時節嗎?

天正下着毛毛細雨,如牛毛般。披一件蓑衣,戴一頂斗笠,帶上一部相機,出發!

在泥濘的鄉間小道踽踽獨行,悠遠的風鈴傳來一曲婉轉動聽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着,從耳邊流入心裏。燕子正伸展那收藏了一個寒冬的羽翅,扭動着小巧玲瓏的身軀,演繹出一段精美絕倫的舞蹈。微風徐徐地吹着,這一切都讓人覺得心曠神怡。山裏的人們正在辛勤耕種,勞動的聲音從這頭想到那頭。俗話説“清明節後,種瓜點豆”。“一年之計在於春”,真是一片欣欣向榮之境。

小路一直蜿蜒到山腳,曲曲折折,迤邐不絕,像一條長龍。此時,太陽已從東方冉冉升起,照射着這嶄新的世界。路邊的野花,草叢的山茶,樹上的桃花競相開放,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不禁想起朱熹的那句詩“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路上鋪了一層被雨水打落的花瓣,真是“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天空清亮透明,空氣中飄來一股清香的氣息,有花的香氣,也有雨水的清涼。

沿着小路慢慢往上走,一直到了半山腰。陽光普照,萬象更新,挺拔的垂柳,綠油油的草地,清澈的山泉無不吮吸着這天地日夜之精華。不知是何人將一株嫩柳插在鬆軟的土地上,真是“漫見新柳嬌眼垂”。清風拂過柳條,她便在空中盪鞦韆,一不小心,又到泉水中洗了個頭。晶瑩的露珠也順着鮮嫩的青草葉尖緩緩滑落下來,與大地母親融為一體。泉水叮咚,像明鏡,像玻璃,像唱着歌兒奔跑的小孩。陽光斜射在泉水上,折射出一條美麗的七彩弧線。

黃昏,西邊的雲彩被日落渲染得通紅,美得像一幅油畫。太陽回家了,鳥兒也呼兒喚女歸巢了。遠處,家家户户裊裊炊煙升起。我也哼着歌,蹦蹦跳跳得往山下跑去……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清明前後,踏青的好時節,我們一起相約在“美好春光裏”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