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關元宵節古詩詞

來源:文萃谷 3.08W

元宵佳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大家知道關於元宵的古詩詞有哪些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中國有關元宵佳節古詩詞,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中國有關元宵節古詩詞

  中國有關元宵佳節古詩詞【1】

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__詩句出自: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2、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__詩句出自:姜夔《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3、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__詩句出自: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4、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__詩句出自: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5、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__詩句出自:張祜《正月十五夜燈》

6、五更鐘動笙歌散,十里月明燈火稀。__詩句出自:賀鑄《思越人·紫府東風放夜時》

7、不是暗塵明月,那時元夜。__詩句出自:蔣捷《女冠子·元夕》

8、聽元宵,今歲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__詩句出自:王磐《古蟾宮·元宵》

9、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__詩句出自: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10、美人慵翦上元燈,彈淚倚瑤瑟。__詩句出自:朱敦儒《好事近·春雨細如塵》

11、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__詩句出自: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12、錦裏開芳宴,蘭缸豔早年。__詩句出自: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13、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__詩句出自: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

14、聽元宵,往歲喧譁,歌也千家,舞也千家。__詩句出自:王磐《古蟾宮·元宵》

15、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__詩句出自: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16、靄芳陰未解,乍天氣、過元宵。__詩句出自:周端臣《木蘭花慢·送人之官九華》

17、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__詩句出自: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18、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__詩句出自: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

19、袨服華粧着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__詩句出自:元好問《京都元夕》

20、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__詩句出自: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21、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__詩句出自:劉辰翁《永遇樂·璧月初晴》

22、見説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__詩句出自:符曾《上元竹枝詞》

23、望千門如晝,嬉笑遊冶。__詩句出自: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24、九衢雪小,千門月淡,元宵燈近。__詩句出自:晁端禮《水龍吟·詠月》

25、將壇醇酒冰漿細,元夜邀賓燈火新。__詩句出自:趙時春《元宵飲陶總戎家二首》

  關於元宵佳節的古詩詞【2】

《上元夜》

(唐代詩人)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青玉案 元夕》

(宋代詩人)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十五夜觀燈》

(唐代詩人)盧照鄰

錦裏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生查子·元夕》

(宋代詩人)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 宵》

∣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佳節各種風俗習慣【3】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過完也就意味着春節也結束了。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佳節幾項重要民間風俗習慣。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佳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測,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如今每逢元宵佳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説,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複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彙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風俗習慣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

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元宵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佳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風俗習慣。在漢文帝時期,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佳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佳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民間過元宵佳節吃元宵的風俗習慣。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都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