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中的元代“倒喇舞”介紹

來源:文萃谷 2.38W

元代的一個著名舞蹈叫《倒喇》。從元代到清代,數百年間,一直在中原流傳。“倒喇”一詞,蒙古語是歌唱的意思,從漢文史書看,《倒喇》近似今蒙古族仍流傳的傳統舞蹈《燈舞》或《盅碗舞》一類的女子獨舞。這個別具風格的舞蹈,常在元、明、清各代夜宴中演出,除保存了頂甌燈起舞的特色外,似乎還有所發展、變化。清人陸次雲《滿庭芳詞》,描寫一次夜宴中的音樂舞蹈表演:

詩詞中的元代“倒喇舞”介紹

左抱琵琶,右執琥珀,胡琴中倚秦箏,冰弦忽奏,玉指一時鳴。唱到繁音入破龜茲曲,盡作邊聲。傾耳際,忽悲忽喜.忽又恨難平。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湘竹,擊節堪聽。旋復回風滾雪,搖絳蠟,故使人驚。哀豔極色飛心駭,四座不勝情。

這裏有琵琶、胡琴等器樂演奏,還有快節奏的龜茲民歌演唱;壓軸的是頭上頂着雙甌,頂上燃燈的舞人出場,她口中噙着湘竹,可能是吹奏節拍;那快速的旋轉,如風捲迴雪,輕盈飄移,頭上的燃燈隨之搖曳;絕妙的表演,令人驚歎,感人至深。清人吳長元把這首詞收錄在他編的'《宸垣識餘》一書中,“倒喇”條下解釋説:“倒喇,金元戲劇名也。似俗而雅。”另有《歷代舊聞》載《京都雜詠》詩,也描寫了《倒喇》的表演情景:“倒喇傳新聲,甌燈舞更輕;箏琶齊入破,金鐵作邊聲。”詩注説:“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甌起舞。”作者在注中清楚地指出:“倒喇”是歌,是元代傳下來的,與今蒙古語的含義相符。但清代所傳元之“倒喇之戲”,已不僅僅是歌唱,而是還有器樂演奏(或伴奏)與頂燈起舞。這裏所謂的“戲”和上述“倒喇,金元戲劇名也”,並非指一般代言體的戲劇,而是“戲弄”即表演之意。上述兩首詩詞,是兩個不同的作者,描寫的兩次相同的表演。看來,從元代到清代,“倒喇之戲”,是一組完整的音樂舞蹈表演,具有邊地民族風情,由於它技藝水平高,新穎別緻,演來引人人勝。六百多年間,元、明、清三代的興亡,政治風雲的變幻,並沒能中斷我國各民族間舞蹈文化的交流融合。

(責任編輯:浮生若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