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寧娜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1.77W
安娜卡列寧娜讀書筆記1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列夫·託樂斯泰通過對安娜晶瑩明亮的眼睛淋漓盡致地刻畫,為《安娜·卡列寧娜》成為人類藝術的一顆晶瑩明亮的瑰寶注入了無限的生命力。

安娜卡列寧娜讀書筆記

安娜不僅風度瀟灑,體態勻稱,表情動人,而且道德高尚,感情熱烈,她追求愛情與母愛的統一,家庭與義務的結合,但在安娜的家庭中,母愛和愛情是對立的,家庭義務也和愛情是衝突的,同時,宗教、法律、社交界的輿論都給安娜和追求道路設下了種種障礙,他們認為安娜的追求破壞了宗法制家庭,破壞了婦女應是賢妻良母的道德原則,但是作為一個爭取個性解放的正面力量,安娜卻毫無畏懼地與之鬥爭。作者通過描寫安娜的眼睛來展現了為愛情和生活權利而鬥爭的情感歷程。

安娜來莫斯科勸兄嫂和好的一次交談中,作者是這樣寫的:“從她那濃濃的睫毛下發亮的眼睛裏突然湧出了眼淚”。聽了多莉的悲苦愛情之後,她流淚了,顯出了她純真的同情和友愛,體現了她的心靈之美,同時,從多莉的愛情中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引起了共鳴,也為下來見到伏隆斯基而產生愛情作了心理程度上的鋪墊。

作者還借了基蒂的眼睛來寫安娜,如:“安娜不像社交界的貴婦人,也不像有了八歲小孩的母親。”如果不是她眼神裏有一種使基蒂驚異而又傾倒的、非常嚴肅有時甚至憂愁的神情,憑着她的舉動的靈活,精神的飽滿,以及她臉上那種時而在她的微笑裏,時而在她的眼眸裏流露出來的蓬勃的生氣。安娜的熱情、美麗、單純、自然、快活有生氣傾刻間都集於這一眸之中流露了出來,同時,眼眸中隱含着的一種複雜、神祕、高深莫測的情感更給安娜的形象注入了更高層次的美。安娜的這種神韻美的描寫,為後來伏隆斯基被安娜的美貌傾倒做了鋪墊,也説明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含有獵豔成分,為後來他對安娜的熱情降温提出了本質原因。在舞會上,基蒂看到安娜那種完全新的、使她感到意外的眼光正看着她,之後,安娜的眼睛是顫慄的、閃耀的光輝,不由自主地浮露在她嘴脣上的那種幸福和興奮的微笑和神情,基蒂驚異於安娜陶醉的不是眾人的讚賞,而是一個人的崇拜——伏隆斯基,每次他和安娜説話時,喜悦的光輝就在她眼睛裏閃耀,幸福的微笑扭曲了她的朱脣。基蒂開始覺得恐怖了、絕望了。因為她看到安娜的迷人之中有些可怕的、異樣的、惡魔般的、殘酷的東西,足以奪走她的愛情。這也給那些社交界的人們對安娜的道德觀產生了懷疑。同時,這次舞會與伏隆斯基的相遇,喚醒了她的受壓抑的、處於沉睡狀態的愛情,讓她體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感情,她開始追求自己的愛情,可當時的社會是不允許她這樣做的,但她義無反顧的精神,敢於衝破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很可貴的。

通過伏隆斯基的眼睛,安娜的形象更顯得柔情蜜意些:“她那雙在農密的睫毛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着的灰色眼睛辛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臉上,好像她在辨認他一樣,隨後又立刻轉向走過的人羣,象是在尋找什麼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伏隆斯基已經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壓抑的生氣在他臉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脣弄彎了的輕微的笑容之間掠過。彷彿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裏,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她故意地竭力隱藏在她眼睛裏的光耀,但安在違反她的意志在隱約可辨的微笑裏閃耀着。”洋溢在安娜全身心的那股壓抑不住的生氣,我覺得有生活、愛情、幸福、家庭、社會等多重使命、多重含義。作者之所以在這裏強調“生氣”這個詞,是為後來安娜的死埋下了伏筆,也表明安娜對生的渴望,對幸福的家庭、純真的愛情的渴望,而這渴望在她豐富的感情世界中是強而有力的。同時,也道明瞭伏隆斯基之所以迷上安娜的原因及初識的印象及感受。

表白愛情時,安娜的眼睛是萬種風情的。“我早就對您説這話”她堅決地望着他的眼睛,她滿臉燒得通紅。無疑,他在鼓勵伏隆斯基傾訴他的愛情,從而可見她追求愛情的堅決程度。當她勸告伏隆斯基回去找基蒂時,卻用了充滿愛的眼睛盯住他,這種言不由衷的感情表露了愛的神力及她矛盾心理。

安娜的眼神對於伏隆斯基是柔情的、多變的,而對於自己的丈夫卡列寧則是呆板的、沒有色彩的。

當卡列寧警告她不要在眾目睽睽之下不要犯錯誤時,她那雙正以神祕莫測的神色使他驚駭的含笑的眼睛,沒有任何的羞愧或不安,她的平靜讓他驚異、害怕,可見,這一點上安娜戰勝了宗法制觀念。當他丈夫説她不檢點時,她正視着他的眼睛,但已經不帶着以前那種有所隱瞞的快活神色,而是帶着堅定的神色,把自己與伏隆斯基的事説了出來,公開了自己的愛情,安娜是大膽的,也是勇敢的,她敢於向那個維護一切虛偽的舊禮教的上流社會挑戰,她不顧後果毅然決心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從精神上戰勝了封建道德的束縛。

安娜和卡列寧發生爭吵之後,安娜無法入睡,而卡列寧發生爭吵之後,安娜無法入睡,而卡列寧卻響起鼾聲。有這樣一段描寫:“她睜着眼睛,一動不動地躺了很久,她幾手乎感覺得她可以在黑暗中看見她自己眼睛的光芒。”可見,安娜對自己生命的理解是多麼的透徹,對幸福美好生活有着強烈的渴望啊!

作者在描寫安娜眼睛的同時展現了安娜的情感歷程,給安娜的內在注入了美的神韻。

安娜卡列寧娜讀書筆記2

這是我第二次完完整整閲讀完《安娜·卡列尼娜》。第一次是十幾年前上高中的時候。當時人生閲歷還太過短淺,所以完全沒看到它的驚心動魄,記憶只停留在安娜的紅杏出牆,呵呵。最近又開始迷上名著,於是我重新拿起了《安娜·卡列尼娜》,沒想到拿起來就放不下了,幾乎一氣呵成看完,我讀的如痴如醉。

小説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拉開了序幕。就如這句如雷貫耳的開場白一樣,託翁以家庭婚姻為基本展開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其中至少涉及到了四種婚姻或愛情。即,卡列寧夫婦、安娜和渥倫斯基、奧布浪斯基夫婦、列文與吉提。當然對比最明顯的就是安娜與渥倫斯基,列文與吉提。

安娜與渥倫斯基

安娜本來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太太。她優雅美麗,貴氣十足,讓每個見到她的男人為之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車站上同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的相遇成為了安娜人生的一個大的轉折點。與他的相遇,讓她第一次領略到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火熱的愛情,她無法控制自己靈魂深處對於愛情的渴望,於是不顧一切地同渥倫斯基結合了。兩個相愛的人終於在一起生活了,可是這種幸福並沒有維持多久。上流社會對安娜關閉了社交界的大門,使得她無人可談,無處容身,使她陷入空前的孤立。於是她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神經質。她害怕他會拋棄她,她總認為他已經不愛她了,她經常胡思亂想。她時常限制着他的自由,這種限制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其實渥倫斯基始終是愛她的,而且始終被安娜的美麗和優雅吸引着。但安娜的無休止的懷疑,無端猜忌,還有持續不斷的吵鬧,讓他疲憊了。他愛她,但不知道應該如何繼續下去,他總是想逃,而這些行為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絕望和孤立無援的窘境,最後選擇了卧軌自殺。

他們兩個人雖然相愛,但對愛情的理解完全不同,價值觀也錯位,可以説安娜的情感危機就是兩個人理解上的危機以及溝通上的危機,當然也有當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

吉提美麗、善良、温柔,對老公列文體貼入微。雖然因為少女的單純和無知,最初喜歡上了體面瀟灑的渥倫斯基,而拒絕了鄉下財主列文的求婚。但當渥倫斯基迷上安娜甩掉吉提以後,她在感受痛苦的同時,也在重新反思人生,不停地在尋求和探索生命的意義。最後她發現與她一直有相同癖好的、相同價值觀的列文才是自己最值得珍惜的人,於是她嫁給了列文。列文是一個忠誠可靠、老實善良的人。第一次求婚失敗後,他感受到了極大的羞辱,於是重新回到了鄉下的農莊,那種接近自然的地方有泥土的氣息剛割下來的青草以及廣闊的田野,這樣的地方才可能無限接近生命本質。他熱愛鄉下生活。他也是一個不停思索眾多深奧問題的人物。整天思考怎樣生活才能最美好,怎樣才能讓農民過上好日子。他最喜歡想象自己有個多麼美好的家庭,娶一個多麼美麗善良的妻子,幻想着和睦融融、温暖温馨的家庭,結果終於如願了。他娶到了可愛善良的基蒂。

看到這裏就覺得真是性格決定命運!同樣是愛情,但吉提和安娜的態度完全不同。吉提對列文的愛比較寬容,並留給對方自由空間。出現問題時相互溝通,坦誠相對。而安娜則相反,經常要求渥倫斯基待在她身邊,心裏有話説,也不坦誠説出來。當然兩個人的境遇也不同。

主觀上我是很喜歡吉提的。她處處為丈夫着想,希望他快樂,所謂《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兩個人在生活上也有很多磕磕碰碰,也有意見上的分歧,但無論丈夫表現如何,甚至有些地方覺得可笑,但她又痴痴愛着自己的丈夫。也許有些女人看來列文太過憨厚,心太善良,但她卻感動於他的愛心與正直,樂於幫助人的樸實的性格。她愛她丈夫的靈魂勝過世上的一切。我真喜歡她。呵呵。

雖然主人公安娜是悲劇人物,但在託翁的筆下成為文學史上最美麗且被刻畫的最為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托爾斯泰對細節以及對心理的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逼真細膩,生動鮮明,呼之欲出。

托爾斯泰真是最具內心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鋭利。在小説中,託翁並非僅僅描寫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去探究他們所有行為的思想根源,展現人性的複雜性。真的好喜歡託翁對人的內心深處的探索以及對靈魂的不斷拷問。

真不愧為一部偉大的小説,真是精彩絕倫。

安娜卡列寧娜讀書筆記3

最近一直在讀《安娜·卡列寧娜》,這本書讓我讀後感觸頗深。雖然主人公安娜是悲劇人物,但在托爾斯泰的筆下成為文學史上最美麗且被刻畫的最為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托爾斯泰對細節以及對心理的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逼真細膩,生動鮮明,呼之欲出。

安娜本來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族太太。她優雅美麗,貴氣十足,讓每個見到她的男人為之傾倒。然而,在莫斯科火車站上同青年軍官渥倫斯基的相遇成為了安娜人生的一個大的轉折點。兩個相愛的人終於在一起生活了,可是這種幸福並沒有維持多久。上流社會對安娜關閉了社交界的大門,使得她無人可談,無處容身,使她陷入空前的孤立。於是她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神經質。她害怕他會拋棄她,她總認為他已經不愛她了,她經常胡思亂想。她時常限制着他的自由,這種限制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其實渥倫斯基始終是愛她的,而且始終被安娜的美麗和優雅吸引着。但安娜的無休止的懷疑,無端猜忌,還有持續不斷的吵鬧,讓他疲憊了。他愛她,但不知道應該如何繼續下去,他總是想逃,而這些行為使得安娜陷入了空前的絕望和孤立無援的窘境,最後選擇了卧軌自殺。

他們兩個人雖然相愛,但對愛情的理解完全不同,價值觀也錯位,可以説安娜的情感危機就是兩個人理解上的危機以及溝通上的危機,當然也有當時俄國的社會大背景。

托爾斯泰真是最具內心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鋭利。在小説中,他並非僅僅描寫跌宕起伏的故事,而是一步一步深入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去探究他們所有行為的思想根源,展現人性的複雜性。真的好喜歡他對人的內心深處的探索以及對靈魂的不斷拷問。

真不愧為一部偉大的小説,真是精彩絕倫。

安娜卡列寧娜讀書筆記4

安娜是俄國上流社會的迷人貴婦,這種賢妻良母類的女人,讓人感到一種慈祥的安寧。但是,她接下來與渥倫斯基邂逅之後的事情,以及她最後走的極端,讓人感到深深憐憫。

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後,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

在這場與列文、吉蒂、卡列寧、渥倫斯基等人的多角戀與各自婚姻的愛情的對比下,安娜無疑是可憐的,她選擇獨自承擔了無望愛情的全部後果。列文無疑是成功的。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過。但是經過蜕變,與自己心愛之人喜結良緣,並接有了一個可愛的孩子,米佳。而安娜與渥倫斯基婚外情,是最讓人所不齒的。他們有了在自己罪惡的結合下的犧牲品:女兒安妮。

其實,最後害死安娜的,不是別人,是安娜自己。她走上了條極端的路,沒有自制力其實是種可怕的.東西。嘴上説着,我可以壓抑一切的感情,可是心中卻不這麼想。是安娜的心口不一害了自己。明明是來促成渥倫斯基與吉蒂的婚事,卻將自己搭了進去。表面上,壓抑着,那真實,又是什麼?因為自己成為了導火索,所以引發了後來的一切。渥倫斯基的逐漸冷淡和拋棄,卡列寧的漸漸折磨、後來的卡爾塔索夫夫人的公開羞辱以及文章最後她的卧軌自殺。一切的前因後果,都在於此,都在於她的不安於本分,心中的自制力不高。這是一場悲劇,由她親手導演,演員最後全部走光之後,又由她自己,最後終結。

這部以死亡而收場的戲劇性悲劇,卻成就了安娜·卡列寧娜的形象。這種對自己婚姻不貞,背叛家庭,拋棄自己的兒子,又擔心被自己的兒子看不起的女人,是被世人所厭惡和不恥的。私通在上流社會並不少見,可是少見的是,安娜·卡列寧娜的勇於承認,雖然最後得到的結果是被上流社會拋棄。但是,在這種列夫·托爾斯泰近乎苛刻的描寫下,安娜·卡列寧娜的缺點,也正是她的閃光點所在。這突出了一個叛逆的女人,和敢於與現實社會對抗的形象。這句話有褒有貶吧,可是誰又去管她呢?在婚姻中,上流社會對待不貞夫妻的懲罰是不同的,而丈夫近乎變態的寬恕,對安娜產生了一種精神上的折磨和無形的壓抑感。安娜在別人眼裏是怯懦的,但是,她的真正的形象,卻是光輝的,作為一個對比人物,她最後的往鐵軌上的一卧,成就了她的勇敢,反叛的精神女性。也許正如現在的人所説: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有勇氣去自殺。

“真不愧是個卑賤的女人,連選擇的死法都是那麼卑賤。”公爵夫人鄙視的説。其實我認為不然,她並沒有權利去評判,真正的評論權,是掌握在當事人的手中。

安娜·卡列寧娜,總體來説,是一個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説,最後的卧軌,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來,卻無能為力。

選擇一個人揹負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寧,要的只不過是臉面和名譽,渥倫斯基喜歡追求新鮮等等甚至更多。一個人承擔下因為背叛而帶來的一切後果,帶着絕望的那顆心,那可反叛的種子,是否,就是在這個時候,留在了這裏?

安娜卡列寧娜讀書筆記5

看完這本書後的第一種感覺就是:不正當的感情最終是不會有好的結局的。現在想想,這應該是一種很幼稚的想法吧,至少對於這個故事來説。

故事敍述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背叛自己的婚姻享受一段短暫的婚外幸福之後走向了人生的終點—死亡。在閲讀的過程中或許會因為女主人公對自己婚姻的不忠而對她產生一種厭惡感,認為最後走向死亡的結局也是她罪有應得的。可是從整個故事來看,真相併不是表面上呈現給我們的。她,是一個懦弱的,一直在勸慰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過錯,是一種沒有羞恥感的人。在社交界,她是一種美麗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歡的形象,可是,當她瘋狂之後,為愛情所忙碌,以名譽和兒女為代價的這種行為,讓人困惑和不解。為了愛情,她可以拋棄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顧自身的名譽。或許,這在大多數人眼裏是一種羞恥,可是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勇敢。眾觀卡列寧娜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她身邊的人,如她的哥哥及尼古拉,在遭受種種不幸之後沒有任何的舉動,只是眼睜睜的接受災難的來臨。而卡列寧娜呢?在一個如此陰暗的社會裏,為了自己真正的愛情寧願拋棄一切,一往直前。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我們看到了一種叛逆的精神,一種敢於與現實社會對抗的精神。卡列寧娜雖然承認自己背叛了家庭,拋棄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她沒有感到羞恥,即使在這個上流社會私通並不少見。因為她覺得真正的愛情是至高無尚的,只要兩個人之間的愛是真誠的。最讓人震撼的是,她選擇了卧軌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的決定並不是為自己之前所做的感到後悔,而是她覺得她和渥倫斯基(情人)之間已經沒有愛情可言了,因為她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愛情。這更加體現出她的勇敢,正如現在的人説:自殺的人是勇敢的,因為很少有人去自殺的。

在那時的社會裏,充滿着陰暗,有的人選擇默默的承受一切不管是好是壞,是悲是喜,因為他們已經沒有任何權利去改變什麼了,他們早已經習慣了一種沒有思想,一種麻木,不懂得對生活有任何反叛的人生了,因為他們已經被這個社會的枷鎖完全的束縛了,因為他們已經不懂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什麼了,他們只在乎名譽和金錢。而有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靈魂,有自己的追求。他們不甘願被社會的枷鎖所束縛,即使遭受的困難會很艱鉅,即使最終的結局不是那麼美好甚至是一個悲劇,這一切並不能阻擋他們嚮往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腳步。在陰暗的社會裏,他們的行為或許會遭眾人的唾棄甚至整個社會的的拋棄與孤立,這些都不算什麼。就像女主人公被眾人成為行為不檢的女人的時候,她並沒有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是羞恥的,她勇敢的承認了。在列夫托爾斯泰的筆下,一個如此勇敢,叛逆,敢於與社會對抗的女性形象熠熠生輝。

可是,想想自己現在的生活,又有多少次勇敢過!或許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帶來一點觸動吧:人活着,就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要時刻被周圍的人和事所約束,或者隨波逐流,大學生活,更應該如此。大膽嘗試,不要害怕困難與失敗,嘗試過了,努力過了,即使沒成功那又怎樣?生活就應該多一點挑戰,多一點嘗試,這樣才會讓生命更加精彩,才會感覺到生命的意義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