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讀書筆記

來源:文萃谷 7.53K

篇一:人文地理讀書筆記

人文地理讀書筆記

《地理學思想史》這本書在全息地展示地理學思想史的這樣一個辯證的過程,十九世紀以前,地理學的發展無疑是十分緩慢的,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建立標誌出現在1874年的德國——地理學作為一門由專業教師們講授的高級課在大學設置,自此也開啟了地理思想史的近代時期。在這以前人們對問題的討論,或者説是這種“辯證”式的發展,表現得還不明顯,由於地理學在此前處於萌芽階段,已取得的成果還無法形成較為深入的對立,加之大學還沒有出現,使得這些學者在空間上還無法集聚,討論還無法經常進行。但通過洪堡和李特爾的努力,地理學已經為走進大學課堂奠定了知識基礎並初步獲得成功,特別是為地理學的專門化做好了開啟的準備。他們同在柏林1859年去世後,沒有人能夠接替他們,再也沒有一個學者能夠掌握關於地球的全部知識了,古典地理學就此終結。

十九世紀,隨着德國學術界的革新,大學作為一個學術機構,在中世紀的歐洲首先創辦,大學的創立意義十分深遠,不僅通過教育的方式為普及專門知識提供了固定的場所,使得關於學科知識的討論經常發生,而且還通過他自己的獨特方式把學術成果保存並傳承下來。在這裏我要説明的是在這個時候,真正意義的地理學的“辯證”的發展階段才正式開始。直到二戰以前,是地理學發展的近代時期,這一時期的發展,地理學的發展更多地歸功於個人的才能,地理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廣泛應用,基於如下五個問題:(弗雷德·勒克曼)①人類應該選擇宇宙間的什麼事物來觀察並記載?②觀察它們的最好辦法是什麼?③對觀察到的事物如何進行概括來解釋他們在地球上的某種重要幾何佈局?④如何來解釋這些佈局模式或言之成理?⑤怎樣來交流這些成就?近代地理學叢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開始發軔。這期間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並不是很頻繁,所以形成了一國別為基礎的各種流派:德國的新地理學,法國和英國的新地理學,蘇聯的新地理學,美國的新地理學。

在這一近代時期最富於“辯證”意味的地理學內部的辯論,當屬蘇聯地理學中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方面的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的分合問題,主張二者結合的一方以巴朗斯基和薩烏什金為代表,他們堅持人地關係在地區上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則以康斯坦丁諾夫為代表,認為“統治物質世界的規律和統治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是完全不相同的”,“這兩門學科無論在邏輯上甚至在實用上都不能合成一門學科”;並且認為“經濟地理學是一門純粹的經濟學科,應當和地理學決裂,徹底拋棄地理觀點”。全國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小央於1934年5月16發佈的法令中,肯定了巴朗斯基的觀點,規定經濟地理助教學應以自然地理為基矗但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的各自獨立發展一直是蘇聯地理學的特點。到了六十年代V.A.阿努欽又掀起了一場新的論戰。阿努欽既抨擊了“非人文”的自然地理學,也抨擊了的“非自然”的經濟地理學。他認為地理方法在地區綜合體的研究上表現得最完美,只有在區域研究中,自然特徵、居民、歷史和人口、經濟才是平衡的。

現在回顧這段歷史,如果從上述的“辯證”的角度來看,可以稱其為一個非常好的例證。阿努欽選擇了一條理論上的中庸之道,他的著作對這個問題的論述無疑是翔實而又紮實的。但就我國目前的地理學及“大人文地理學”的分科現實來看,在實踐過程中,他們誰也沒有錯。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日益分離。我們把“城市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從大的“人文地理學”中分離出來,一方面是因為這兩門學科是同級別學科中發展勢頭最強勢的,另一方面,他們在研究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方面也不存在必然的共同理論基礎,或者是直到目前人文地理學也還沒有找到本學科獨特的理論基矗人地關係學説也不夠強勢。這也在表明人文地理學在基礎理論方面發展偏於薄弱的現實。現在也沒有誰一定要去爭辯,到底地理學是應該怎樣分科,為什麼?我認為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實踐,學者們糾纏於理論,苦於抽象論辯,可能是當時地理學實踐所引發的,可能又是當時的實踐無法清晰解釋的。由上述辯證法的分析可以看出,這不簡單是理論上的所謂“正、反、合”的問題,實踐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評判作用。如果當時的實踐無法解決爭端,就交給未來的實踐,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或許實踐不僅能告訴你誰是正確的,還能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你們都沒錯或你們的討論已然失去意義了。所以我建議,在運用辯證法解釋學科發展過程中,不要忽略實踐的重要作用,不然很可能陷入形而上學的境地。交由實踐,不是不負責任的推卸,有時是不得不的選擇。

二戰是使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劇烈轉變的重要觸動劑,同時也成為現代地理學與近代地理學分野的標誌。二戰後,人類社會迎來了少有的黃金髮展時期,技術革新的浪潮席捲全世界,學術界,包括地理學界也被席捲其中。二戰後至現在,世界地理學的發展開始進入了全面的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大洲之間的頻繁對話階段,詹姆斯的這本著作對此論述很少,對這段時期的學科發展史的辯證審視,將留待閲讀《地理學和地理學家——1945年以來的英美人文地理學》時在下一份讀書筆記中詳述。

我對辯證法的認識

其實從辯證法的原初論述中可以看出,它只是用於解釋社會、經濟、歷史的發展過程。不用太費心思,你便可以發現,辯證法在解釋事物發展過程中是無往而不勝的,這裏有陷於“詭辯”的嫌疑。在預測方面,我覺得它是基本上沒有什麼功用的。愛因斯坦當年看過辯證法後就説,這玩意對科學研究沒有任何作用。這種説法,是否屬實,有待考證,但很少發現辯證法在預測科學發展時的有用成果卻是一個現實。事實上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一個命題的否命題特別是否定之否定的命題是什麼。在學科辯證發展過程中,辯證法也無法告訴我們這些。相反我們卻常能見到辯證法的濫用和誤用。這可能是很殘酷的現實。或者我説,辯證法是一隻不會生蛋的雞。比如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個學生,在臨考前一個月要制定一個學習計劃,設定考試只考語文和數學兩科,那麼第一種説法是,只學語文,第二種説法是隻學數學,這可以看成是“正”和“反”,那麼“合”呢?是既學語文又學數學麼,這有什麼意義。事實上不太會有人愚蠢到在分析這樣的問題時,搬出辯證法如此思考。在網絡上的bbs論壇上我們可以看到問題討論的這種辯證的進步方式,大家以某一問題為中心陸續發言,發言給我們以不同程度的啟發,如果非得要用辯證法的路子去歸納,你會發現其中的複雜性會大打折扣。一個見解的精彩,往往不一定產生於所謂的表面上的“否定之否定”或“合題”,有時還會出現更為複雜的情況,在不同的人眼中,同一論述的精彩程度會大相徑庭,甚至會恰恰相反。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洞察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也就是徹底弄清了人之為人的本質。人類認識自身,最終能否徹查之,還是交給未來的.實踐吧!

自此基於我上述對辯證法的認識,便水到渠成地產生了這樣一種讀學科史的方法,那就是特別關注學科發展到危機重重,爭論到白熱化時的後續發展,看廣大學者如何解決危機的,爭論是如何產生的,分歧在那裏,又是怎樣化解的,還要特別觀察實踐在這其中的作用。觀史鑑今,弄清我們的學科從哪裏來,思考我們學科的本質,雖然無法完全解決現在的問題,但至少會堅定我們走向未來的信念。

後續的思考

如下想法將在另一本書《地理學和地理學家》的讀書筆記中展開:“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和“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從歷史學理論角度審視學科的發展、延續;個體的主觀與客觀:從主觀與客觀的角度看地理學史;關於因果律:從康德的哲學看地理學史。

篇二:《中國國家地理》讀後感

昨晚我百無聊賴地來到了學校讀書館的期刊室,隨手拿起來兩本書:《旅遊學刊》和《中國國家地理》。隨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書的目錄,感覺那本《旅遊學刊》好像沒有什麼好看的。《中國國家地理》還不錯,裏面有説到格聶的“第十三女神”——格聶山,新疆的紅色作物、還有鹽路……不過最吸引我的是《難以相信中國發現大量的棄老洞》!

我們中國不是以敬老愛幼為傳統美德麼?怎麼會有棄老洞的存在???我帶着一大堆的問號往下看。

在我國的湖北等地大量的棄老洞,它們的存在與當地廣為流傳的棄老傳説,對中華民族的敬老傳統提出了質疑和挑戰。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些遊牧民族或者是一些野蠻人所為。可是在以前的中原也就是現在的山西也有類似棄老洞的生藏存在啊,把一個活生生的老人放裏面,想着就讓我覺得難過。

但是更讓我心寒的是:居然會有自殺型的棄老洞!!設計這個自殺裝置的設計者,要麼是一位徹底無情的嗜血殺手,要麼是一位完全絕望的温情孝子。這個自殺孔的設計,究竟是對生命極度的冷漠,還是對親情的最後眷顧?是對無奈命運的屈服,還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衞?

但是潘世東教授卻認為棄老洞昭示的是最自然、最理性的道教死之觀。

我對他的這種説法不甚贊同,既然是順其自然為什麼還要做

一個洞規定人家要在裏面死?為什麼要做什麼自殺型的孔,不讓其不順其自然的死呢?

“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這就在於我們個人的想法了。但是我還是認為孝敬老人是我們應該做的事,他們為我們辛苦了一輩子,我們該回報他們!

地理有感篇三:對地理學科的認識及感想

地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體系由來已久,地理教育作為學校基礎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在我國已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然而進入到20世紀末的中國地理教育卻陷入了困境,地理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已下降到令人擔憂的地步。對此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地理學科教育價值的重新思考。

地理學科教育內容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類從遠古到今天無時無刻不與地理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這種聯繫隨着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變得越來越密切。人類最初對地理知識的認識起始於對居住環境和取食環境的有意識的選擇。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直到現代社會,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經過了依賴、順應、掠奪到協調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地理知識不斷積累,地理學科體系不斷完善,人地關係的理論由曲折通向坦途。這些都體現了這樣一種必然的結論:地理知識相伴於人類而產生,地理知識相伴於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地理學科教育內容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一種生產力。地理科學的發展,對社會進步和發展起着巨大的影響。在人類與環境的關係中,一方面,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豐富充實了地理知識;另一方面,地理知識的積累,可以引導人類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內活動,從而進一步加

深了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從中世紀的遠征探險開始,每次地理髮現必定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財富和社會震動,推動了社會產業的發展。現代高新技術在地理研究方面的運用,使人們對地球環境乃至宇宙環境在更大範疇和更深層次上有了瞭解。如計算機製圖使製圖速度提高了許多倍;遙感

技術的運用亦延長了人們的視野,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資源。當然,地理學科理論的發展,給社會發展帶來的不盡全是有益的一面,與其它事物一樣,地理學科理論的發展,亦走過了曲折的過程,如人地關係的探索,充分説明了這一點。19世紀末、20世紀上半葉,世界人民經過了兩次大的浩劫,追其根源與德國近代地理學的發展有關。“地緣政治地理學”成為一種政治上的工具,為統治者所利用。這種理論目前仍被西方政治家所推崇。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地理學科對社會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及地理教育對人類行為的影響。

社會的需求促進了地理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地理知識產生和豐富的過程也是地理教育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古代的地理教育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來實現的,傳授的內容主要是辨認居住地周圍的環境、尋找食物來源和如何避災。在中世紀末期,隨着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為了獲取更多的貴重金屬和香料,以及對傳播基督教的熱忱,向海洋進軍的步伐加快了,各種探險活動風靡西歐,地理知識信息成為重要的商業信息。與此同時,因探險活動的需要,亦促進了地理教育的產生。據史料考證,15世紀的葡萄牙為了航海貿易的需要,出現了地理研究的專門學校,對水手和船員進行航海、測量、繪製地圖等與地理相關的專業培訓。17世紀中葉誇美紐斯率先主張地理在學校教育中單獨設科教學,而19世紀中葉近代地理學奠基人洪堡和李特爾為地理學科體系的創立做了大量的工作。

隨着地理知識的豐富和地理學理論的發展,地理教育無論在內容還是在方法上,都較過去有了全新的發展。近代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對資源

的需求,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已經確定在“地球表層”。現代社會,因為人類認識範圍的擴大,需要從高空俯視地球並進行勘探,因此促使了地理學方法手段的更新。因研究內容更加廣闊,擁有地理信息更加充實,研究方法從地理事物特徵的描述走向定量模擬。所有這些在地理課程教學內容中都得到體現。

中國對地理學科教育價值的認同,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人們一直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衡量一個人知識的豐富程度,這反映了地理知識的價值在一個人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社會對地理知識價值的認同。從原始社會人類選擇居址到末期的“羲和佔日,常儀佔月,臾區占星氣”,就有了從事地理位置測定及天象觀察的專門人員,並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儘管古代地理研究內容,在某種程度上帶有較強烈的迷信色彩,並常常與“風水”聯繫在一起,但在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中,它對古老的中國社會有着極其深刻的影響。與此同時,中國對地理科學也曾作出過很大的貢獻,豐富了世界地理科學的寶庫,如古代中國的地理遊記及製圖是世界上領先的。我國是世界上進行地方誌教育最早的國家,我國的地方誌史料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國家,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山海經》、《禹貢》等著作,為進行傳統的地理教育作了素材上的準備。而像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那樣,為我國摘掉“貧油國”帽子做出舉世矚目成就的老一輩科學家,激勵了幾代人投身到地理學科教育和地理研究的行列,也使地理科學的價值得到了社會的認同。

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喜歡地理,選修課選了《地理科學與人文素養》,每次上課老師都會帶給我心靈的震撼,青藏鐵路、原子城、地震、南極科考??回顧這些高中時學過的知識,會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彷彿又回到了高中。我喜歡地理,也想從事地理教育工作,因為現在的高中地理老師是很緊缺的,但我學的是外語,自己也一直在這中間徘徊着,希望能夠得到李老師的指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