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註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散文

來源:文萃谷 2.93W

看到這個標題,總是讓人五味雜陳,很多人認為不可思議,尤其是那些已步入老年的朋友,更是覺得有些殘忍。沒錯,無論是心有不甘,還是心情沉重,現實都在告訴我們:我們註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

我們註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散文

我認可這種説法,並不是危言聳聽,也無意挑戰道德倫理,而是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在我看來,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既是要求人們轉變思想,以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在告訴世人,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只能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農經濟時代管用,在市場經濟時代,我們的養老問題,更多地應該是尋求自己解決,要儘早未雨綢繆,而不是依賴子女。

其實,事實也正如此。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這一代人,兄弟姐妹三五個或是常態,加之那個年代,人們對生活沒有過高要求,社會競爭壓力不大,還能以父母為圓心,分散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或工作、或經商、或務農。到了父母年邁的時候,大多算是小有成就,輪流照顧起父母來,也有相對充足的精力和時間。

而我們的下一代就不一樣了,獨生子女居多,最多也就兩個,單是市場經濟下的生存環境和工作壓力,註定了他們為了自己的生活,必須盡其所能去打拼,甚至是不得不離家越遠越好。這就註定了他們,在信息化的大潮裏,大多隻會在身不由己的生活中,自顧不暇,即便是事業有成,也可能有心無力,沒有過多的精力和時間,來照顧我們的老年生活。此情此景,我們還有多少心情指望兒女呢?

因此,所謂我們是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絕非簡單地理解為,將來我們的兒女拋棄了父母,而是市場經濟下的生存環境,註定了我們的下一代,即便在父母生活不能自理的最後階段,也難以全身心地去服伺老人的晚年生活;同時,正因為市場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高速發展,也迫切需要我們作為父母,必須拋棄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儘早樹立獨立自主的養老思維。

這種悄然變化,在我看來,既不代表中國傳統文明的淪落,也不意味我們的子女不孝,恰恰相反,這是全球化時代,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果;是市場經濟和社會化發展的必然;更是中國傳統“反哺”式養老,與西方“接力”式激烈碰撞後的歷史性變革。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中國,伴隨社會進步和公民養老意識的轉變,傳統的“養兒防老”將不再成為主流,更多地會是多元化的社會養老模式。而這種轉變,也不會因為未來計劃生育政策的完全放開而改變!

不管我們在感情上能否接受,也不管我們是否願意,相信我們最終的歸宿,只能依靠社會來養老(敬老院),尤其是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最後時刻!

有人説現行法律不是明文規定子女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嗎?沒錯,但現實社會,這種規定最大的意義也只是一種震懾,和對文化傳承的一種強調。要知道盡孝是靠人性的自然體現,屬於道義範疇,而法律對於道義的約束,許多時候既顯蒼白,也很無力。作為父母應審時度勢,如果缺乏獨立自主的生活意識和生存能力,一味依賴子女來盡孝,相信最終受傷的一定是自己。

鑑於此,對於大多數人,未來在敬老院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應該説既是順應時代變化,也是較為明智的選擇。這種主動而為的養老意識,不僅解放了自己,也在給親情“鬆綁”,更是對“人”作為社會主體的一種肯定。這種觀念上的改變,減少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矛盾衝突,不僅不會削弱親情關係,相反,有利於家庭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一定程度上,我更認為是人性的與時俱進!

至於有人專拿老人在養老院被虐待的個例説事,其實,這是以偏概全。在我看來,現實社會,固然還有諸如體制或機制等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但這只是時間問題,如果以此來否定社會養老,那麼,又怎麼看待現實生活裏,有些老人即便兒女成羣,卻在晚年苟延殘喘,無人過問的驚世報道?又怎麼理解社會上,還有兒女風光無限,卻讓老人孤獨地死在家中,過了很久才被發現的道德奇聞...?

不可否認,我們每一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面臨不能自理的那一刻,邁向老年的朋友,除了儘量讓這一刻晚一點到來,更需要我們提前為這一刻,做好充足的準備。因為,市場經濟最終講究的是效益,要想在晚年最後階段享受高標準,既有尊嚴又不失體面的養老服務,最終繞不開一個字:錢!這是一個冰冷的現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