麪包裏的情牽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3.04W

“臘八祭灶,春節來到,小妮兒要花,小小兒要炮。”每當輕唱起這兒時的童謠,必是新春即到前不由自主的聯想了。

麪包裏的情牽散文隨筆

又是一年春節到,不管是街市上還是自家住的小區內,都是大紅燈籠高高掛,四周洋溢着春節獨有的熱鬧喜慶,剛滿六歲的兒子更是活潑,大年七年級便嚷吵着去姥姥家,説我好久不帶他去姥姥家了,八年級是我們當地出嫁的閨女回孃家的日子,一大早,老公便陪同我和兒子驅車踏上了回老家的路。

中午,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圍着滿桌豐盛的飯菜,歡笑暢飲,我坐在奶奶身旁,突然聽到奶奶自言自語道“差點忘了!”便起身向廚房走去,不一會,只見她雙手端着一個蓋着棉布的竹筐緩緩向我走來,奶奶揭開棉布,熱氣騰騰的麪包使我眼前一亮,哇!這不是我兒時僅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蒸籠包嗎?我不自覺的嚥了咽口水,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個麪包咬上一口,滿嘴的油香,嗯!還是那記憶中兒時的味道,我突然想起年前給奶奶打電話無意中提起小時候和她一起蒸菜包的事,沒想到我隨口這麼一説奶奶卻聽在耳裏,記在心裏,這不,奶奶真的端上來一滿筐菜麪包,奶奶説廚房裏還有滿滿裝好的一袋,是特意提前為我準備好讓我帶回家的。我吃着香噴噴的麪包,看着慈祥年邁的奶奶,不知為什麼,一股莫名的酸楚注流心田,淚花粘在睫毛上眨閃,沁潤了思緒,把我拉回到童年時代。

記憶中,兒時的春節熱鬧非凡,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家家户户都開始張羅着春節所需的物品,村裏的男女老少個個喜氣洋洋,去集市上買新衣、置辦年貨,把冬日裏原本冷清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婦女們包攬着更重要的任務,春節所吃的肉食、麪食她們會在年前備好,廚房裏飄溢的肉香味可饞壞了我們這些貪吃的小孩,奶奶最心疼我們姐弟幾人,為了給我們解饞,她會特意蒸出幾籠菜包,麪包的香味漸漸變成了我生活中最經典的記憶。

臘月裏的那些天,奶奶會比平日起得更早些,把手絹裏包好的零錢揣在衣兜內便匆匆向集市趕去,“早起買得肉新鮮,還可以挑選好地方”,這是奶奶買肉的觀點,此外,奶奶還會多買一大塊肥肥的生豬油,放進鐵鍋裏熬化成濃香的熟油,用來絆菜包裏的餡料,這熬出的油汁比一般的植物油要香很多。奶奶會在買好的肉中切下一塊肥瘦相間的地方,放在廚房裏那塊厚重的黃褐色案板上,拿起刀看似毫不費力地把肉塊剁成內泥。我站在一旁觀看感覺既新鮮又好玩,就從奶奶手中把刀要過來,雙手緊握刀柄,模仿着她剛才的樣子在案板的肉上用力地剁,萬萬沒想到,當雙手提起刀還沒等剁幾下,整個胳膊到手腕都變得痠疼,便嚷吵着太累,奶奶聽到後樂呵呵地對我説:“等你長大了比奶奶有力氣,奶奶呀還等着吃你做的麪包呢!”

奶奶把剁好的肉餡放在一個陶瓷盆內,再加入已擠出水分的蘿蔔絲,還有切成小段的粉條,用油炸過的小豆腐塊,以及把這些平日裏很少吃到的美味配在一起,拌入自制的五香料,調和成一大盆混合餡。此時,奶奶放在煤火旁那盆裏早已和好的麪糰正好膨脹得滿滿一盆,這是麪糰裏放入酵母發開的形狀,只要用手輕輕一扒,就會露出緊密排列的氣孔,如蜂窩狀,散發出一股清新的麥香味,泌人心脾。我喜歡學奶奶用擀麪杖擀麪包皮,取出一小塊麪糰放在案板的`一角,站在奶奶旁邊模仿着她的動作,只見奶奶左手捏住麪糰的一邊慢慢轉動,右手平放在擀麪杖上前後碾動着,麪糰如旋舞者的羣輕盈地在奶奶手中旋轉,眨眼間擀出如圓盤般光滑、大小適中的麪皮,而我手中擀出的麪皮卻薄厚不一,奇形怪狀,越看越像院子里正在咕咕叫的那隻老母雞的尾巴,令我哭笑不得。奶奶在旁邊鼓勵我,誇我有創意,我耐心地學着奶奶把拌好的餡料放在麪皮中間,把麪皮的邊捏成褶,旋轉成花形,把餡兒嚴嚴實實的封包在內,而後整齊地擺放在簸箕裏和用高粱杆編織的托盤上,滿滿的,挨挨擠擠。

廚房裏用土坯拌合麥秸砌成的灶台上,架着一口大鐵鍋,這次可派上了大用場,奶奶在鍋裏倒了幾盆冷水,蓋上鍋蓋,奶奶開始生火了,她順手將廚房門把手上的毛巾搭在脖子上,坐在灶台口旁低矮的小木凳上,先往灶膛內放入幾根木柴,隨後扭身向後抓起一把秋天收集的乾草葉,用火柴點燃,待到燃燒正旺時扔進灶膛內,這樣就會把放在灶膛裏的木柴引燃,不一會,廚房內冒起一股濃煙,我被嗆得咳嗽着連忙跑出廚房,而奶奶好似早己習慣了生火做飯時煙霧繚繞的廚房,依舊坐在那裏,一隻手不斷的往灶膛內加一些小木枝,另一隻手拉得風箱“呼嗒嗒”響,不一會兒,鍋蓋的縫隙冒出熱氣,只見奶奶揭開鍋蓋,在鍋上放了一個用鋁鑄成的圓形的箅子,箅子上再放上一塊大大的用水浸濕過的籠布,然後把包好的生面麪包輕輕地有規律地擺放在籠布上,再次蓋上鍋蓋,原來蒸麪包的工序還有這麼多細節。奶奶再次坐下來,風箱再次“呼嗒呼嗒”地響起,看到煙越來越濃濃烈,我着急的對奶奶説:“奶奶你出來透透氣吧,廚房內太嗆了。”透過煙霧我看到奶奶用毛巾不停地擦試着眼睛,嘴上卻説:“不用,我得看着火,火旺了蒸出來的麪包更好吃,你去玩吧,等熟了我去叫你。”大約有半個小時,我在老家門前的衚衕裏聞到了麪包的香味,嗯!肯定是奶奶把麪包蒸熟了,我迫不及待地向家裏跑去,到廚房口見奶奶正彎着腰用鐵鉗把燒的半焦的木柴從爐灶內夾出,然後從水缸內舀了半瓢涼水澆在帶有火星的木柴上,木柴縫隙中傳出“吱吱”的弱音,我央求着奶奶把麪包出鍋,在奶奶打開鍋蓋的瞬間,一個個熱氣騰騰的麪包散發出濃香,饞得我直咽口水,奶奶急忙拿出一個,怕燙我的手,用籠布裹住一半遞我手裏,我哪裏顧得了麪包燙嘴,沒幾口就把一個麪包吃完,搞得滿手油湯,在印象中,我記得那一次一連吃了三個還沒吃夠,又要再吃時,奶奶擔心我撐壞肚子便不再給我,當時因為此事我還悶悶不樂,總覺得自己意猶未盡。

時光荏苒,現在的我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出差在外,每逢到一個地方,我會特意尋問當地人有什麼美味特產,只要有時間我定去品嚐一下,也算是一個“吃貨” 。我也吃過不少各具特色的麪包,但對於我來説更懷念的還是奶奶做的蒸菜包,因為在奶奶的蒸菜包裏包藏有濃濃的親情。

現在的生活條件較之兒時好了太多倍,雞鴨魚肉已是家常便飯,蒸菜包再也不是隻有過年前夕才能吃到的解饞品了,想吃什麼餡的麪包,早餐店、 超市裏一年四季都有賣的,逢年過節家家户户會想方設法做幾道新奇的菜餚,麪包漸漸淡出了許多家庭過年時相聚的餐桌,而今日,我瞅着滿筐奶奶親手做的菜麪包,追憶着我童年的片段,追憶着奶奶對我童年成長的關愛,追憶着奶奶辛苦,追憶着奶奶的微笑。如今再端詳眼前的奶奶,愈發顯得蒼老,滿頭銀髮,我知道我想對奶奶説些什麼,可那些感激的話語剛醖釀好卻伴着淚流藏到心底。

想起兒時曾答應奶奶,長大後也要為她做麪包吃,可這微不足道的承諾呢,早已遺忘在歲月裏,想起自己從工作後回家看望奶奶的次數屈指可數,更為此深感內疚。看着眼前雪鬢霜鬟的奶奶,且愛且悔。我們中國自古就提倡孝道,有警句“百善孝為先”“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然而生活、工作的匆忙卻讓我把這最基本的理道忘之腦後。

作家畢淑敏曾寫道“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時己不在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是啊!人生最悔恨的事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痛了,我心裏默默地對奶奶説:“奶奶,我一定會多抽出一些時間,常陪伴您,盡孝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