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的美文故事

來源:文萃谷 1.9W

陝北每當逢年過節或是喜慶的日子,都會有吃糕的習俗。於是我家也就在喜慶節日或是家人生日當天,用輩輩相傳至今手工做糕方式,來增添喜慶氣氛,過年就可想而知,糕可分為油糕和素糕。糕於是便成了陝北獨具風格特色的美食,雖家家制成,但味道各不相同。糕有“高”諧音,寓意攀高、向上,是寄託給人帶來好運的年食。

糕的美文故事

小時候我生長在陝北窟野河畔的小山村,河水沿着村東向南流過。那個時候這裏非常貧窮,過年吃糕就算是再窮的人家,也要向左鄰右舍借上幾升,用做年糕的形式來迎接新年的到來,以吃糕來祝福來年美好生活的到來。糕一年只有過年才吃到,除非村裏有人家出現婚喪嫁娶事宜才能見到,糕便成了難得一見的奢侈品和好人家的代名詞,吃糕這一淳樸習俗也就被沿襲下來。

糕是用黍科類糜子製成,糜子春種秋收,這些在記憶裏非常的模糊不清,現只對脱皮、磨面、蒸糕印象最深。那時,加工糕面使用碾子來壓,碾子便是全村四十多户人家加工設備,它安置在村子西山坡下叫-疙洞的平台上。我家也不例外,每逢春節前十多天,母親便提前一天將蜕了皮的糜子,用温水淘洗乾淨後,再用笊籬撈出放在準備好的篩子上控幹。第二天雞叫時起牀,將自己家的苕帚(或是羅面架)放在碾盤上,這叫佔碾子。等太陽照到疙洞的碾子上時,領着全家人扛米、抬笸籮、提簸萁來到這裏,在石牆下圍起一堆柴火,前拉後推輪替開始壓糕面。雖然天寒地凍,手腳被凍的冰涼,不一會,我們頭上、背上就暖烘烘的,直至頭髮上浸出熱騰騰的汗珠,可我們的手指、臉還是凍漲發紫,壓糕面於是成了一家人其樂融融,歡聲笑語,相互協作的最大幸福,特別是回家的那一刻,直到現在都深深的烙在我記憶裏,是那麼的美好!

記憶裏,蒸糕一般都是選擇在晚上不忙的時候,母親發動我們生火、煮棗。待水開後她在籠布上灑上少許鹽,再將糕面薄薄的一層一層均勻灑開,精心的完成着她蒸糕這一完美傑作。滾燙的熱氣打在她滿是笑容的臉上,留給我的.都是滿心的回憶,至今讓我回味無窮。母親在我記憶之中,不管做什麼都非常講究,糕出鍋便放入提前準備好的盆裏,這時她雙手沾着涼水乘熱不停的踩糕,圍坐在她面前的我們,不時的會吃到她送到我們嘴裏的素糕,讓我們樂的眼睛眯成一條縫。成型時她將一半數量的糕,放在案板上均勻擀開,將煮好取掉核的棗泥塗抹在上面,左右兩邊向中間捲起,製作成雲則糕卷;接下來她在取出盆裏剩餘部分,給我們製作成豆沙、棗泥和酸菜糕角子。雲則糕、豆沙和酸菜角子糕才在我們朦朧的睡意中告一段落。

冷卻一夜之後,母親再用菜刀將雲則糕糕卷,切成一根手指寬的薄片,放入滾燙的油鍋裏炸至色澤金黃,糕角子也要油炸處理,經過蒸、炸處理好以後,其味清香細膩、香甜可口;素糕的做法相比油糕就簡單多了,一般是將其切成小塊,裝入抹油的盤子裏上鍋蒸熱後,沾着棗泥或者是用羊肉(或雞肉)、土豆熬製成的湯裏及食便可,糕便成了正月裏招待親朋好友的美味佳餚。

時代的變遷壓,糕面已經成為歷史,疙洞裏的碾子都被歷史車輪碾壓的沒有了蹤跡,遺失的是那並不遙遠的貧窮歲月。但蒸糕、炸糕還是那麼複雜,留下的還是我們舍不去一家人在一起的情感,每當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總是能感覺道還有母親的味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