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15篇

來源:文萃谷 1.07W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寫過隨筆嗎?隨筆是過去社會較為流行的一種文體,語言靈動,婉而多諷。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15篇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1

國小三年級是學生從低年級邁向中年級的第一個階段,這個年級的學生已經基本上適應語文的學習,而如果需要得到提高,也必須由語文老師加以引導,三年級以段的教學為重點,那麼,怎樣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是應切實抓好段的讀、説、抄、寫訓練。

一、讀段

在段的讀、説、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應抓好三個環節的讀。一是初讀,要突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在此基礎上,才轉入講讀,指導理解課文內容。

二、講讀

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如《花鐘》第一自然段,第一遍讀,初步瞭解整段話寫什麼;第二遍讀,概括每句話寫什麼;第三遍讀,抓住重點詞理解句子意思,如第二句,這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是寫花的種類多、姿態美。)第三句話寫什麼?從哪些地方可以知道?第四遍讀,概括段意。講讀後的讀,要突出"熟"字,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

三、説段

説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或順應的基本訓練。剛開始説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説,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説。《金色的草地》第2自然段,在指導説段時,先複習。然後説説這段寫了什麼季節的景物,反映了什麼?(這段寫了草地秋天的景物,反映了孩子們自由自在的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在指導説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説和具體地説結合起來進行。

四、抄段

抄段,可以加深理解和強化記憶。為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選擇好抄學的段落,二是要指導抄寫的方法。所抄寫的自然段,應是在表達方面有特色的典型段落,並且容易被學生模仿的。如《風箏》第二自然段寫放風箏的動作,但第三自然段寫放風箏的快樂,兩段均有特色,但第二段結構比較複雜,而第三段文字優美,兩相比較,應把第而二、三段作為抄寫內容。

在抄寫過程中,看一個字抄一個字,看一詞抄一個詞也不行,應做到至少是抄句。即看一句抄一句,逐步過渡到抄段,即熟讀後抄下來。抄好後應認真檢查一遍,漏了的詞要補上,多了的詞要刪掉。一般來説,遺漏或隨意增加的部分都是不甚理解的表現。因此修改後應再讀一讀,想一想,加深理解。

五、寫段

三年級作文重點是練習“寫出內容比較具體的片斷”在實踐中,我把寫好總分段作為寫段的基本訓練。並堅持寫好總分段的幾條具體要求:

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敍,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主要練習形式有三種:

1、補段。補總述句和總結句;或補分説句。

2、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如學了《風箏》一文,要求用總分段式寫作文。(根據第一段的意思寫)。

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

此外,我還經常訓練另一種段式,即在一段話裏要含有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經過、事情發展的結果、自己的感受、看法六要素,重點要用優美的詞句寫明白事情發展的過程。寫好這種方式,對學生初步掌握記敍文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2

《九寨溝》以生動的筆墨,飽蘸着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繪了九寨溝奇麗美妙的自然景觀,使人不禁陶醉於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裏,折服於靈幻的異獸珍禽的童話世界裏。文章層次清楚,語句清新,辭藻華美,重墨濃情,易於朗讀和背誦。這節課中我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生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是本節課的主要特點。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感悟到了主人的樂趣,激發了學習的慾望。“閲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國小生由於知識經驗有限,他們對課文的感悟總是不全面的。而教師的點撥、指導常能啟發學生,促使學生自主頓悟,並且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閲讀方法,比如發揮想象、理解的方法等,在情緒低落時調動,在迷茫時導方向。因此在3自然段學習時出示了閲讀提示,3自然段交流後小結了學習的方法;學習4自然段時出示了自學閲讀提示,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動物的特點。學生交流時遇到了障礙,教師進行示範如“一座座雪峯插入雲霄,峯頂銀光閃閃”,教師提問“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雪峯的什麼特點?”這樣學生就知道該如何進行交流了。在體會最後一自然段的作用的時候,教師進行了點撥“省略號前面半句和上文是什麼關係?後半句和上文什麼地方有關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自主學習的效果就能迅速的提高。他們今後在自主學習中閲讀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另外,因學而定教學內容也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交流3、4自然段的感受時,學生説到哪一處,教師就引導大家來學習這一處。以學生説為主,教師適當點撥。在具體教學時教學順序根據學生的交流而定。

第二、充分體現了以讀代講的活動化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課文,感悟九寨溝的美麗。俗話説“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從朗讀中讓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這也是我們“以讀代講”的語文活動化教學的突出特色,從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我安排了“快速讀課文—細讀課文—精讀課文—美讀課文”層層遞進的方式,通過默讀、自由讀、分讀、配樂讀等方式培養學生朗讀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自然段的感悟中,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處景觀説説自己的體會和感受。中間穿插各種圖片資料,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説一説,動一動,然後在音樂聲中自讀自悟享受美。接着讓學生站起來齊讀該段,整體感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內容進行記憶。第四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與第三自然段類似。只是教師退居幕後,讓學生讀、説,感受小動物的可愛。學生在讀中感悟到了九寨溝的神奇與美麗,被九寨溝那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給陶醉。學生在朗讀中理解、體驗、積累、內化語言文字,領悟語言文字所藴涵的思想感情,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朗讀的興趣。學生感在其中、悟在其中,對課文的感受深了,對九寨溝的讚美之情就情不自禁了。

這節課也存在着不盡人意的地方。對於學生的自主感悟教師應給予充足的時間,但這節課中學生交流的人範圍較窄,朗讀的時間雖然不少,但還不夠。學習是為了運用,在最後一個環節活用、內化語言的活動“小導遊活動”沒有得到體現。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3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學理論中的精彩一筆,陶先生認為"做"就是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只有採用"做"這樣的實踐環節才能讓"教"與"學"合一。陶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重要的其指導意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即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做"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語文的規律。可以説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通過具體的"做",將教師"教"授語文知識技能的過程與學生在應用中"學"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整合為一種綜合的教學活動。

首先,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語文活動,緊密結合語文教材的各種"做"的活動應當是語文綜合活動的基本內容。其次,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語文活動,各學科與語文相關的"做"的活動都應該是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再次,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語文綜合活動,各種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做"的活動,也應該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下面談一談筆者以"做"為中心進行三年級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緊扣教材"做",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三年級首次出現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個全新的內容,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卻是完全陌生的。再加上三年級的學生往往問題意識淡薄,他們還不太會主動引發問題進行思考。因此教師首先要緊扣教材,巧妙地設計和安排各種"做"的活動,縮短學生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距離,引發學生對於活動內容的高度關注,以此來落實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的每一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名篇佳作,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途徑,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可以緊扣每一篇課文展開。

1、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陶行知先生指出,喚起了興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學科教學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根據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直覺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我們經常性地安排一些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如在《陶罐和鐵罐》、《亡羊補牢》、《驚弓之鳥》等多篇課文的教學中進行課本劇表演,在《比絕招隊《東方明珠》等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比絕招"、"小導遊"表演等。這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熔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鍛鍊了學生的膽量、氣質,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審美情趣。

2、緊扣課文內容的製作活動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頭腦。緊扣課文內容進行各種有趣的製作活動既能讓學生動手動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三年級課文中有不少製作活動的切入點,如學習《花鐘》一課,可根據課文內容或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製作一個"花鐘"。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後,可引導學生編寫一張"保護綠色家園"手抄報等。在活動中學生的閲讀概括能力、版面設計能力得到了鍛鍊,審美、鑑賞、繪畫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緊扣課文內容的拓展活動

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的課文,不是以傳統一篇一篇"課文"的形式而是以一組一組課文的形式出現的。一組課文一個"主題氣將一篇篇課文融合在一起,根據這樣的編排特點,語文綜合性活動的內容除了可以緊扣一篇課文"做",也可以緊扣一組課文的主題進行設計,拓展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三年級下冊教材的第五組安排了以"愛"為主題的一組課文,我們在學習這一組課文的過程中進行了"爸爸媽媽我愛你"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我們安排了以下幾個內容:向親人鄰居瞭解爸爸媽媽是怎樣疼愛你的:仿照課文內容寫一份"爸爸媽媽的賬單":為爸爸媽媽做一張感恩卡:請過生日的爸爸媽媽到學校彙報綜合性活動的成果,共慶生日。這些活動內容,有的是這一單元中教材原來就安排的綜合性活動內容,有的是結合教材拓展延伸的內容。這兩方面的內容都緊扣教材,並體現活動的層次性,學生通過"學"課文能夠初步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愛,然後通過"向親人鄰居瞭解"、"仿寫爸爸媽媽的賬單"等活動深深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最後用具體的實踐活動"為父母做一張感恩卡"、"為父母慶生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這樣,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都得到了融合和提升,學生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實現了教師"教"學課文、闡述文本、培養能力與學生"學"習課文、理解文本、體會真情、提高能力的整合。

二、整合教材"做",豐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我們應該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尋找各學科之間的關聯點,設計出多學科整合的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後的活動不僅在數量上添磚加瓦,而且在質量上高屋建領,極大地豐富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我們的民族國小》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科、《美術》學科一起組織了"誇誇我的國小"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用畫筆、相機,用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記下了學校每一個美的景緻,還通過查閲資料和採訪老師等形式發現學校一個又一個曾經的輝煌。語文課上同學們將自己的發現和優美的課文融為一體,與民族國小的學生一起誇誇自己心愛的國小,表達對學校生活的熱愛。品德與社會課上學生製作了《校史報》,為學校光榮的歷史感到驕傲,美術課上學生們用畫筆畫下了"美麗的校園",還發揮想像畫下了"未來的校園",並配上了精美的設計説明,用繪畫的形式表達了對學校深深的愛。這樣的活動力日強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聯繫生活"做",激活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陶先生認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我們的教育不限於學校的形式","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他極力主張把學生從學校這個"鳥籠"中放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朝翔,到生活的大風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禮。的確,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選擇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必然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年級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環保主題的課文。為了從小搞羌學生的環保意諒,我們在三年級下學期安排了主題為"關心周圍的環境"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先讓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小組,共同商定一個活動計劃,想一想開展的方式和內容,然後大家分頭行動。有的小組進行了細心的觀察和記錄:"稱了稱家裏每天產生多少垃。圾"、"算了算自己家一年用掉多少噸水"。有的小組去實地訪問,追尋一條原,本乾淨的小河變得渾濁骯髒的原因。還有的小組蒐集了許多的資料,瞭解嘉興近幾年來水資源缺乏、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活動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勁頭十足,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4

三年級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年級。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語文能力,應着重放在段的訓練上。三年級段的教學主要任務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結合有關內容,展開合理大膽的想象。能找到重點句,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係,知道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

1、讀段

在段的讀、説、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讀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過程,一步一步地讀下去,達到透砌理解。過程得當,能理解得順,理解得深。應抓好三個環節。

一是初讀,讀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對於重點段落,要讓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通過講讀,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三要熟讀。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使學生能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説段

説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

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剛開始説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説,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説。在指導説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説和具體地説結合起來進行。課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等,可以聯繫課文,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能寫就不説,能説就不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段

在三年級段的教學中,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學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須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段的組合規律,真正讀懂一段話。然後及時指導學生仿照課文中段的組合形式,進行寫的訓練,使讀和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讀寫訓練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樣吸收在前、表達在後,既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對段的理解與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寫的能力,學會寫好片斷,讀寫相互促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告訴學生寫段時,。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2。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敍;3。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3。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本冊教材後有很多寫段的練習題,應儘量讓學生多動筆進行寫段訓練,使學生語文能力有所提高。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5

蘇教版小語第三冊的《識字5》,以詞串的形式介紹了冬天的美景。全課讀來琅琅上口,有韻有味,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此,我教學時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創設情境,指導觀察。

兒童的思維具有易受情緒影響的特點。課始,通過談話“小朋友,秋天剛剛過去,寒冷的冬天就來到了我們身邊,你想對它説什麼呢?冬天裏,別有一番景象,想出去走走嗎?”在《郊遊》的歌聲中出示課文插圖,把學生一下子帶到課文的情境中,激起他們愉悦的情緒,調動起學生識字、誦讀的興趣,同時也增強了語言感知的形象性,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藉助遊戲,突破難點。

在學生初讀詞串後,為了讓學生能和事物建立起初步的聯繫,我安排了一個“送信”的遊戲,讓學生把詞語貼到對應的圖畫中,學生很容易找到他們已經認識的事物,但對於北風和寒流,卻不找到該送到哪兒了,呆呆地站在那兒。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調節了課堂氣氛,更突出了本課的難點“寒流”和“北風”。同時也以這一生成為基礎,組織難點的教育,學生更加投入,效果更好些。

  三、入境品讀,讀中感悟。

在精讀課文時,要把“入境”與“品文”結合起來,藉助情境,品味語言文字的內涵,培養學生的語感。教學中,創設情境,“小朋友,讓我們坐上雪橇快樂地出發吧!”接着讓學生聽一聽,從北風的猛烈和氣象阿姨的介紹感受到寒流的到來,再看一看觀察動物、植物和小朋友的不同表現,再通過自讀、互讀、小組讀、齊讀、賽讀等形式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引導學生在圖文對照中識字、誦讀,把識字、理解詞語和認識事物融為一體。

  四、注重積累運用,培養語言能力。

最後鼓勵學生用上課文裏的詞語,練習説一段話,學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識字與認識事物相結合,發展語言和發展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積累的語言進一步內化,並在運用中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達到了豐富了語言積累、感受語言的優美的目的。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6

本課的教學,也使我有了有趣的發現,突然發現班裏的孩子的思維其實是很活躍的,尤其是在得到了大力的表揚和鼓勵之後。

學習本文的第一自然段,依然讓學生來讀讀課文,看看自己能讀懂什麼。很多學生依照過去慣性的思維,第一自然段有幾句話,根據句子自己提問自己回答,在大家回答幾乎差不多的時候,一生依然躍躍欲試,為什麼呢?請他回答時,使我驚喜不已,他説:“大家的問題我也讀懂了,不過,我在想,達爾文到底是怎樣才成為著名的科學家的呢?”是啊,更多的孩子的思維只能就事論事,不會超脱文字的表面來理解和感悟,而這孩子的思維則不然,他能在讀懂中挖掘問題,我忍不住大力表揚了一番,並獎勵了一顆閃亮的智慧星。因這樣一個問題的提出,下面的課上得更加生動了,當學到第三自然段“達爾文捉來許多昆蟲,反覆觀察比較,終於找到了答案。”時,另一位學生有來了一次點睛之筆:“達爾文找到了怎樣的答案呢?”這正是下文的內容。於是,我改變的原來教案的設計,讓學生趕緊往下讀,看看答案是什麼。然後又請學生分句讀讀達爾文找到的答案,並找出每一句中所寫的昆蟲類型,然後逐句使用多媒體出示,讀讀想想,把課文中“死”的句子在腦筋中變成“活”的動畫片,再用自己的語言介紹出來,第一句似乎有一些困難,舉手的只有兩三個,但到第二句話的時候,許多學生學會了思考和表達的方法,爭先恐後的舉手描述自己腦中的動畫片,收效甚好。最後連下課鈴響了都沒有理會,教室裏依然交流熱烈。

這樣的一篇課文,在其他班級上課的情況看來,學生學習起來比較累,但我在這節課上卻有了意外(其實也是意料之中)的發現,學生一旦真正成立學習的主人,那麼,即使有些看起來索然無味的課文,也能因為學生的主動參與而變得精彩紛呈。

下面簡單地記錄下這一節課的過程:

一、讀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讀懂了什麼?

在學生讀懂的基礎上自己提出問題:達爾文究竟是怎樣才成為了科學家的呢?

教師:讓我們趕緊往下學習,看看達爾文是怎樣成為科學家的?

二、自己讀讀第二自然段,交流自己讀懂了什麼的基礎上教室引導根據第二自然段質疑。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交流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自主質疑:達爾文究竟找到了什麼答案呢?

學生自讀,找到答案後交流並數數有幾句話,然後看看三句話中介紹了哪些昆蟲,用“~~”標出來,最後分別出示三句話,引導學生在自己的腦中根據句子內容播放動畫片,並介紹給大家,比一比誰的動畫片最精彩。

四、讀懂第四自然段,然後使用課件連接到有關達爾文的研究的網頁,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課後自己在網頁上尋找自己疑問的答案,並利用集會等時間結合科學家故事的介紹進行交流。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7

略讀課文具有較明顯的獨立閲讀的性質。教材中安排的略讀課文,主要是引導學生把從精讀課文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用於閲讀實踐,逐步培養獨立閲讀能力。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從內容上説,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即可,理解詞句不作為訓練的重點。二是從方法上説,教師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且在讀中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略讀課文的教學要真正落實這兩點,我認為必須做到一個確立,兩個結合:

一、確立目標

每篇略讀課文的特點、內容、重難點、表達方式等都不同,目標的確立就沒有唯一性,教師可參照“閲讀提示”設計一兩個重點問題,也可從瞭解學情中產生,可以根據單元重難點確立,還可以從課文內容上歸納出,也可以是表達方法上的,不管從那一個角度確立目標,目的是讓學生真正體驗語文的豐富多彩,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我的“長生果”》這篇略讀課文時,我是這樣設想的:這篇略讀課文是著名作家葉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憶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闡明讀書的特有感受以及讀書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全篇情感真摯,層次分明。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緊密相關,課文語言不但精煉而且比喻貼切。因此在教學目標設計中,我根據閲讀提示和課文內容確立了這樣的問題:自讀課文,想想作者寫了童年時代讀書、寫作的哪幾件事,從中悟出了什麼道理?在讓學生結合寫作實際,談談寫作的體會嗎?學生帶着問題自讀自悟,不僅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激發了學生閲讀寫作的興趣。

二、導學結合,也就是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自學相結合

《語文課堂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中,應面向全體注重引導,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自學積極性,參與主動性,加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按確立的目標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其次,重視朗讀和讀後感受,因為語文教學不是教師對知識的解析過程,而是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學生疑惑處、激烈的爭論處加以點撥、解疑。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受深刻而豐富。

三、讀寫結合

每篇課文既是語文教學的例子,也是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憑藉。略讀課文有的故事性強,可讀性佳;有的離學生生活很近,學生容易產生共鳴;有的思想性很強,對學生有一定的指導教育意義。學生對這類課文閲讀興趣很濃厚,教師應該藉助學生的學習熱情,趁機進行讀寫能力的訓練。如學習《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後,要求學生課外採訪周圍愛讀書的人,列一個採訪提綱,學習課文的寫法,做一份放談記錄。學習《我的“長生果”》後,説説你的讀書體會或讀書故事,然後把你的讀書的感受結合具體的事例寫出自己的切身體會。這樣聯繫學生生活實際,加強略讀課文的教學與讀寫結合,讓學生把在略讀課文中學到知識、技能付諸實踐,使之有效地鞏固,使學生的綜合技能得以全面發展,使學生語文素養得以有效的提高。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8

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過去的閲讀教學中,由於過分地強調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方面,而忽視了閲讀教學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一味地抄、背詞語解釋、段意和中心思想,以應付考試,使閲讀教學缺乏情趣、缺乏活力。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弊端,國家制定了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認真學習新《課標》,

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能幫助我們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

  一、朗讀是閲讀教學的主線。

新《課標》在各階段目標的閲讀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閲讀教學應抓住“閲”和“讀”。“閲”即看,實際上是用心讀的過程。“讀”一般指看着文字讀出聲音來。無論是“閲”,還是“讀”,都是學生的學習活動。

反思我們過去的閲讀教學,實際是教師設計好問題,學生回答的過程。課堂上教師圍着學生轉,不需要自己的思維。如此被動地學習,不能培養學生的能力。閲讀教學過程實質上是感知—領悟—習得的過程。過去的閲讀教學只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領悟即領會,領略事物而有所體會。感悟不是教師講出來的、教出來的,而是靠朗讀體驗的。通過閲讀,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習得是學生學到了某種知識,方法、技能。通過課堂上的朗讀和領悟,學生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學到了閲讀的方法,並用之於課外學習。

  二、自主、合作、探究是閲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

自主,即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自己思維的主宰,而不是跟着教師的思維走。合作,即課堂上學生的多項交流,它是自主學習的更高層次。探究是最深層次的自主學習,是某個學生在某個問題上探索追究,是一種發現學習。它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好實踐能力。教師在課堂上該串講為精講,改教師講書為引導學生讀書、看書,並且還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做到以學定教。課堂重視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提問,這無疑為學生的自主學生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提供了機會,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但仍有許多需要我們思考和探究的問題,如學生是否主動參與了學習,學生回答問題和朗讀課文不是因為學習活動才產生了內在和積極性,而大多是因為得到老師德好評和表揚。又如,在學生合作方面,只有小組討論一種形式,而且討論時間倉促,討論無結果;師生間的合作在某些課堂上只是教師和某幾個學生的對話,而未面向全體學生。學生的質疑,也未能通過教師的指點,由學生自己查閲資料而探究下去,而是由教師和盤托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閲讀教學中的真正落實,需要教師不僅要從教學觀念尚改變,同時還需努力改進教學方法。

  三、語言訓練和語言積累是閲讀教學的重點。

“積累”,就是多讀多實踐。“積累”不僅彙集了傳統教學的精華,又注意了新世紀對人才的要求。

在閲讀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多種教學方法,聯繫語言環境及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和句子。低年級的閲讀教學,以詞句為重點,可以藉助圖畫、實物、動作、聯繫上下文來理解詞句意思。對於優美的詞句,要鼓勵學生背下來。中高年級的閲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鼓勵學生在交流和探討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這樣,有利於學生用課堂中學到的閲讀方法進行課外閲讀,培養閲讀能力,積累語言材料。

  四、學會讀書是閲讀教學的目的。

學生獲得的知識是重要的,但培養能力更重要。在教學中,要學會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化作品,受到高尚情感與情趣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師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並能自主、有效地學習人類無限的知識。如果我們的學生不會讀書、不會學習,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是我們教學的重大失誤,也是我們教師的失職。因此,從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教學生學會讀書的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閲讀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學會讀書,學會獨立思考。

總之,閲讀教學是學生讀書的過程,也是學生閲讀能力(學生讀書)形成的過程,是思維過程,也是情感培養的過程。我們要以全新的理念,展現閲讀教學的目標、重點、基本策略。這樣有利於我們深入理解並研究當前的閲讀教學,有利於提高閲讀教學效率,從而有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及各方面素質的培養。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9

開放性閲讀教學是針對傳統閲讀教學中的封閉性特點提出的,它充分顧及學生在閲讀態度上的主動性,閲讀需求的多樣性,閲讀心理的獨特性和閲讀方式的探究性。在開放性的閲讀教學中應營造開放性的氛圍,注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倡導質疑、感悟學習,探索個性化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對國小語文教學的關注越來越多,其中對閲讀教學的關注尤其多。因為閲讀教學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閲讀能力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閲讀教學的效率是提高國小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

閲讀是人類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徑,加強閲讀教學是培養未來人才的需要。同時閲讀教學是培養聽説讀寫能力的重要環節。閲讀教學有豐富知識,鍛鍊思維,發展智力,陶冶情操,培養品德的作用。

傳統的閲讀教學,課堂氣氛嚴肅,師生互動缺乏,國中語文教師只是對課文做一些純理性的,甚至是機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標準、結論、答案的統一,忽視了學生在閲讀中的情感體驗,壓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違背了閲讀的規律,把“分段”、“概括段意”、這個手段變成了必不可少的訓練程式,這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回想我們當時所受的中國小教育,不難發現,我們的教師始終給我們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在課堂上教師的思維方式主宰了我們,師生互動的機率極低,唯一的互動方式就是簡單的一問一答式的,而且始終侷限於課文本身,學生只是知識的單向接收者。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信息的流動方式基本上是單向性的,既師→生,這種封閉的信息系統,導致了信息的淤積,學生的想法得不到表達與交流,阻礙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10

在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中,在我的課堂上或是其他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常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一篇課文,教師逐字逐句地分析、講解,學生還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文章的整體意思不能體會得深刻。如果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效果出乎意料──許多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這就是語感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在我們的語文閲讀教學中,尤其是國小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對語感的培養。

現代教育學理論認為: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分析、説明為主的知識灌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入選的教材,都是經過作者千錘百煉、反覆推敲、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義。而加強對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提高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發揮作品的感染作用。

長期以來,語文課片面強調課文思想內容的分析,忽視了語言能力的培養,忽視了讓學生對語文材料進行感受和領悟。重分析研究輕語文實踐,追求講深講透,卻忽視了自悟自得,忽視了語感的培養。

葉聖陶先生説:“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的敏鋭的感覺。”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確強調:“強烈敏鋭的語感,是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核心。”可見,語文大師一致認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感的培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直覺的感知、領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的透徹理解,是一個人語言素質的直接反映。學生的語感如何,直接影響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和運用,影響其語言能力的發展。語感培養是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教學設計:

國小語文課本選用的《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着四季常綠的枝條。和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着。”

讀這段文字後,我引導學生開展想象和聯想:可以從“細雨如絲”中聯想絲綿細密和柔軟;由“貪婪地吮吸”聯想到嗷嗷待哺的嬰兒;由“伸展”聯想到擺脱束縛後的輕鬆和舒暢。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將春雨中的楊梅樹想象成一個飢渴的嬰兒,在母親輕柔的撫摸和温暖的懷抱裏,飽吸甘甜的乳汁時,那種急迫的動作以及歡快與舒暢的情緒。

這一段文字所展示給人的意境,飽含春天裏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機。應該説這段文字處理是充滿了作者的想象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象的餘地,否則“楊梅樹貪婪地吮吸”、“狹長葉子的歡笑”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其中“貪婪”一詞本為貶意,但用在此處,即使人對久經飢渴的嬰兒在吮吸母乳時,那種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飾,那種急迫貪吃的稚氣的樣子頓生憐愛之情。

  教學反思:

學生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併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不是經過老師的分析和對詞語的直接解釋,而是想象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語感中的聯想和想象是學生在和言語對象接觸的過程中,不是隨意主觀,而是依據言語對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構想出某種事物的形象。想象和聯想使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鮮活的形象,動人的景物,豐富的情感,嚴密的邏輯,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的愉悦,會在對言語的感受中源源不斷,源源而來。

學生閲讀得多,自然就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課外選取各種體裁、各種內容以及飽含喜怒哀樂各種情感的文章,使學生努力從作品中揣摩、品味各種詞彙、句式的特點,去感悟其表情達意上的“共鳴”。

在今後的國小語文教學中,我要堅持重視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1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而實際學生表現出的往往是不願學或是泛泛地學、完成任務地學。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在於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況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極為短暫而有限。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的話,他是不可能主動參與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現出在做這件事,那也是為完成老師的任務而迫不得已。因此,教學總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1.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活力

低年級的學生,其直觀思維佔主導,他們對教師的言行、動作尤其喜歡模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設計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滑稽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誇張的手勢……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將專注的目光投向於你。同時,教師還應該對教材爛熟於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多鼓勵,多賞識,讓學生在學中變得自信

對於一個低年級的小孩子,他們不懂得什麼叫自信。但他們都喜歡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喜歡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進而獲得老師和同學賞識的目光。作為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也應該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合適的場合予以鼓勵、表揚,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悦,進而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如果我們老師能夠發現他們的優點,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成績,老師的鼓勵,説不定就會喚起他沉睡的心靈,繼而獲取更大的成功。 當然,表揚與賞識、鼓勵,要適度,要因人而異。對於“優生”不能過分地表揚,那樣會讓這類同學飄飄然,變得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而對於差生,我們必須呵護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用心去溝通,去鼓勵,讓他們摒棄“破罐破摔”的心理,進而取得一點點的進步。

  3.注重因“趣”利導,激發學習熱情

每個人都是隻有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就一定會表現出熱情,有了熱情就會完成得很出色。國小生都具有好動的天性、愛玩、有強烈的求知慾這些潛在的興趣傾向。在教學中,教師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導,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程序、探索性的教學活動,積極把學生潛在的興趣轉化為現實性。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信息激情並主動參與其中,還培養了他們的閲讀興趣。

  4.注重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12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閲讀教學,多侷限於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中心思想、寫作特色方面,其實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在閲讀教學中還必須要注重“讀”的訓練。因為,在新課程實踐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着眼培養學生閲讀的能力。“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朗讀是把躺着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的聲音載着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覆多遍的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覆接觸,能深刻領會作者在字裏行間的語音節律,受到直接、強烈的感染。學習語言,單憑講解思想內容,寫作技巧,是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讀這一主線,反覆實踐,精於指導,學生才能從讀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終與作者的心靈相通。這種藉助讀而達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創造力的。也正是閲讀教學中由學生讀中理解語言的有效方法。

一、嘗試性朗讀 嘗試性朗讀一般在剛接觸課文時進行,很多學生閲讀文章,往往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去了解和把握文章內容。這樣,就要注意教給學生攝取篩選信息的'能力。

1、 學會尋找關鍵詞語。 學會尋找關鍵語句,是一種攝取、篩選信息的能力。例如,在學習《永遠的歌聲》一文時,教師提問:課文從哪幾件事體現了學生對老師的愛?開始,學生不知道該如何概括。教師提示説:你們能否從課文中找出能揭示問題的關鍵詞語嗎?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們很快把答案找出來。課文主要從學生為老師“採藥”和“捉魚”兩個方面體現了學生愛老師的特點。

2、 學會尋找中心語句。 中心語句往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有的起點題作用,有的起總結作用。學會尋找中心語句,也是一種攝取、篩選重要信息的能力。例如,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章有哪些中心句能揭示作者的感悟?學生們帶着問題,很快從文章中篩選出有關的語句信息。 在閲讀中學會尋找關鍵詞語和中心句,有利於增強學生攝取、篩選信息能力,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是大有益處的。

二、理解性朗讀。 朗讀是理解課文的主要方式。要把朗讀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理解地讀。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不要輕易剝奪學生讀書的時間,不要動輒就要“朗讀”讓位,不要在完成了教學任務後,象徵性地讓學生讀一讀,使“讀書”通常成為一堂課的補白。我們要引導學生“熟讀精思”,“讀”出情,“讀”出韻,“思”出義,“思”出神,使語文教學充滿活力,煥發蓬勃生機。通過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邊思邊議,才能真正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才能讀出課文感情。如學《明天更輝煌》一課,為了讓學生理解到位,我把這一課,進行三次導讀:第一遍指名讀,讓學生注意速度和重音,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第二遍教師範讀,讓學生知道注意適當的停頓,能使人感受到文章的意境,同時能加深理解具體語句的意思;第三遍學生輕聲讀,品味文章的意藴,深層理解文章的主題意義。教師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指導朗讀,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讀,並通過朗讀加深語言文字的理解。學生只有把握文章主體意義和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讀出感情。

三、感受性朗讀。 真情實感是朗讀的靈魂。指導學生進行感受性朗讀時,要把理解思想感情和朗讀技巧有機地結合起來,指導時,可以作示範朗讀,要誘導學生去感受,讓他們進入“角色”,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發揮自己的創見性,去表現課文的思想感情。如教《桂林山水》一文,着重引導學生抓住桂林的水靜、清、綠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結合文中插圖去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引導學生想象桂林山水的圖畫美,讓學生在邊看邊讀邊想中,有如身臨其境的感受。在這基礎上,再有感情地引導學生朗讀,這樣會產生強烈的感染效果。

四、品味性朗讀。 傳統語文教學特別重視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講的就是“讀得熟則不解説自曉其義”。學生學習課文,不是靠教師去分析教材,主要靠自己反覆誦讀、品味,加上教師講解、點拔來理解課文。因此,在新課程實踐中,我們仍要繼承這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讓學生進行品味性朗讀,可以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通過品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鑑賞、領悟能力在朗讀的過程中,品味領悟課文所表露出的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當然,如果只是“不求甚解”地讀,漫無目的地讀,這又陷於簡單、機械的操作。我們強調要“熟讀”的同時還要“精思”。古人注重“多讀”,更重“自悟”、“精思”,重視在熟讀中感悟。一篇文章,是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或是思想內容,或是寫作技巧,或是語言運用,或是藝術價值。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指導學生在閲讀中正確地加以理解、感悟,讓學生在品味感悟中對文章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有更高的認識,從而也提高了學生的鑑賞、領悟能力。

國小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大多數是閲讀的精品和典範,語言風格各異,思想內容豐富,表現技巧不同。因而,在新課程實踐中,語文教師在閲讀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加強“讀”的訓練,恰當地指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學生從書中積累豐富的文化知識,提高閲讀能力。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13

在新教育的課堂中我們更新了自己的課堂教學理念,增長了知識。

特別是他們的資料讓我大開眼界。如學生的故事情節繪畫,他們有繪畫冊,仿寫詩歌會有詩歌集,仿編故事有故事書,學生日記、中高年級的讀後感,或做的手抄報,還有他們的讀書交流活動,老師的隨筆,老師的班級記錄等等。都做的特別的詳細、精緻。這説明什麼呢?如果沒有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沒有平時真正的體驗、實踐、落實,就沒有我們看到得堆積如山的成果展示。他們把新教育真正的落到的實處。他們的老師、學生、家長真正的走在了新教育的這條幸福之路上。

課間我們參觀他們學校的校園文化的時候,每到一處都有學生給我們主動介紹。他們吐字清晰、落落大方,介紹的也很有條理。讓我感覺到這羣小傢伙口才真好。這才是真正的體現了國小生在學習生活中的主人翁意識,每個學生都意識到自己是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了。

其實,我覺得新教育就像是那天二年級讀寫繪課中老師所講的一鍋石頭湯,需要每一個人的付出,正因為有了每一個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新教育的精彩展示。我們的老師、學生、家長辛苦着,收穫着,成長着,幸福着。我們才真正的走在那條幸福的教育之路上。

三年級是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年級。培養三年級學生的語文能力,應着重放在段的訓練上。三年級段的教學主要任務是理解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結合有關內容,展開合理大膽的想象。能找到重點句,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係,知道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

1、讀段: 在段的讀、説、抄、寫過程中,讀是基礎,讀懂一篇文章要遵循一定的過程,一步一步地讀下去,達到透砌理解。過程得當,能理解得順,理解得深。應抓好三個環節。

一是初讀,讀出“順”字,要讀準字音、讀好停頓、重音,乃至速度、語氣,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

二是理解,要突出“思”字,要把學生學語文的過程和學生的認知過程統一起來,讓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內容,經歷“具體--抽象--具體”的心理歷程。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以啟發學生的思路。對於重點段落,要讓學生在讀熟的基礎上,通過講讀,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三要熟讀。要指導反覆誦讀,直至熟讀成誦。使學生能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意思,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説段:説段在讀段之後進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表達對段的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把課文語言轉化為個性語言,對課文語言進行同化。剛開始説段訓練時,學生會用接近原文的句子的複述甚至是背原文,老師應具體指導學生一句一句地説,然後,把整段話連起來説。在指導説段時,還應把概括地説和具體地説結合起來進行。課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心理活動等等,可以聯繫課文,讓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能寫就不説,能説就不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寫段:在三年級段的教學中,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佔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要學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須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繫,認識段的組合規律,真正讀懂一段話。然後及時指導學生仿照課文中段的組合形式,進行寫的訓練,使讀和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讀寫訓練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樣吸收在前、表達在後,既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對段的理解與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寫的能力,學會寫好片斷,讀寫相互促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告訴學生寫段時。第一句概括段的意思;中間用幾句話對第一句展開記敍;末句要總結段的意思,但字面不能與第一句重複。用自己的話寫課文某段話的意思,要求用總分段式來寫。

仿段。規定選材範圍,要求用總分段式寫。本冊教材後有很多寫段的練習題,應儘量讓學生多動筆進行寫段訓練,使學生語文能力有所提高。許多作品,特別是一些文學作品,藴含着非常豐富的情感。這是因為,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對他所接觸的事物有了某種情感,才會產生表現這一事物的慾望和動機,要麼直抒胸懷;要麼將情感滲透、隱含在事理的記敍和論述之中。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精選在國小語文教科書中的課文,多是感情色彩濃重的文章,既體現了作者健康向上、美好高尚的情感,同時又體現了作者對醜惡、虛假、病態、庸俗情感的批判。人的美好的情感是後天習得的。閲讀教學要使學生在一次又一次體驗課文中對各種美好的情感的讚揚和對醜惡情感的批判中,形成對美醜、善惡的分辨能力,形成愛美揚善、忌醜憎惡的比較穩定的、持久的態度體驗,即在心中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因此,閲讀教學在培育學生美好情感方面有着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得天獨厚的條件。

請看教材《翠鳥》這篇課文的最後一段話:“我們真想捉一隻翠鳥來飼養,老漁翁跟我們説:‘孩子們,你們知道翠鳥的家在哪裏?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裏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啊!’我們只好打消了這個想法,在翠鳥飛來的時候,我們遠遠地看着它那美麗的羽毛,希望他在葦杆上多停一會兒”。這本是一段充滿情感的語言。但是教學中,有的教師卻很容易將理解的重點放在翠鳥住處的特點上,大講什麼翠鳥的生活習性。這和作者的初衷就相去甚遠了。其實這段文字處處都洋溢着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由想逮到打消念頭到遠觀希望多停留一會兒,無一不體現着對翠鳥的喜愛。“打消想法”是對“真想”的無奈與失望,“遠觀”和“希望”又是對失望與無奈的補償,一個“情”字貫穿個這段文字的始終。如果忽視了這段文字所藴含的情感因素,就可能在理解上出現偏頗。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因此,感情內容是語言意義組成部分之一。

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藴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那些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所以體會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又是理解語言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在閲讀時,對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內容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能否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內容;二是能否對把握住的情感內容迅即做出自己的情感反應。這種“把握”與“反應”是閲讀能力的重要體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閲讀時,必須要讓學生理解語言所表達的感情內容,同時對語言所表達的感情產生共鳴,感情的參與,將會使人們對語言的理解變得更加豐富和敏鋭。總之,指導學生閲讀,不僅要指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容,還要重視引導學生體會感情,如若拋開對語言的情感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就不可能對語言做出準確、完整的理解。

4、在閲讀教學中要重視語感的培養:值得一提的是,在閲讀教學中,應該十分重視語感的培養。所謂語感,就是對語言的一種豐富的、敏鋭的感受能力。語感雖然和心理學、語言學、文學乃至於哲學有着密切的關係,但是首先提出語感概念的卻是語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這説明語感這個概念從它誕生那天起,就和語文教學有着不解之緣。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語感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直至寫入目前的語文課程標準。

語文閲讀教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現象,所涉及的問題極為廣泛,對它的研究與認識永遠不會完結終止。舊的問題尚無定論,新的問題又接踵而來。否定之否定,反思與發現,回顧與展望,這些都是在研究國小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正常現象。應該承認,對閲讀教學的規律,我們的認識還是很有限的,本文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些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不妥之處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14

開學初,拿到新作業本,孩子都會一筆一劃認真地寫作業,可是一段時間過後,有的孩子的作業就非常潦草,如何克服這種不良習慣呢?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一、預防法:在孩子做作業之前,家長或老師一定要提出適當的要求,使孩子重視自己的作業。

因為孩子正上一年級,一定要從每個細節處着手,比如拿筆的姿勢,坐姿,都要嚴格要求,因為開錯頭,糾正起來很費工夫。

二、榜樣法:給孩子展示優秀作業,激起孩子的進取心——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另外,當孩子作業有一定進步時,要及時表揚,鼓勵。

三、 多練字帖:孩子作業潦草,有的可能是寫不好字,有的可能是性子急,馬虎。字帖練習可以彌補這兩方面的不足,再者,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學習圍棋、練練毛筆字,這些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都有很大幫助。

幫助孩子克服作業潦草的方法很多,具體運用時要因人而異,靈活應變。

隨筆----胡某,是個可愛的男孩,我認為他是個可塑之才。沒想到他説得和做的是另外一套。做作業時動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業經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書寫相當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師就是學生向我告狀。於是,我找他談話,希望他能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知錯就改,爭取進步,爭取做一個他人喜歡、父母喜歡、老師喜歡的好孩子。他開始是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後來口頭上答應了。 可他又一如既往,毫無長進,真是“承認錯誤,堅決不改”。此時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許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覺得身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 就退縮,不能因一個後進生無法轉化而影響整個班集體,必須面對現實!我內心一橫:不轉化你,誓不罷休。為了提高他的學習成績,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我特意安排一個責任心強、學習成績好、樂於助人、耐心細緻的女同學跟他坐,目的是發揮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對這個女同學進行了一番談話:為了班集體,不要歧視他,要盡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幫助他,使其進步。這位同學滿口答應,並充分利用課餘時間或 課堂時間幫助他,教育他。有時,這位同學也會產生一些厭煩情緒,説他不太聽話,不太樂學……此時,我就跟她説:要有耐心,慢慢來。後來,他取得進步時,除了表揚他,我還鼓勵他們説,這也離不開同學們的幫助,特別是這位同學的幫助。在同學們的幫助下,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進步。他學習上更努力了,紀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當起了值日生,勞動也更積極了,成績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為此,我會心地笑了。後來,有一次我找他談話時,他説:“老師,某某同學這樣關心我,愛護我,幫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對得起她嗎?”我笑着説:“你長大了,懂事了,進步了。我真替你高興。”

國小的語文教學隨筆15

第7課《棉鞋裏的陽光》有8個小節,相比前面的課文,不但篇幅較長,不容易讀好,而且理解內容也有難度。在吸取了學習《看電視》一文的教訓後,我謹記“多讀方能自悟”的原則,幫助學生學好這篇課文,為學習下一課《月亮的心願》打好基礎。

我至少花了將近20多分鐘的時間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準、讀通課文,並着力訓練他們最感興趣的分角色朗讀,讓他們初步體驗讀書的快樂。我也時不時用簡短明確的語言激勵他們:“你們讀書的聲音真好聽。”“你的聲音比以前更精神了,能讀好問句,真棒!”……在老師的鼓勵,同伴的誇獎中,孩子們讀書熱情比較高,搶着當眾表演朗讀。

在他們瞭解課文內容後,我就以“你喜歡誰?為什麼?”引導學生用文中語句説明小峯是個好孩子,我相機板書“擺棉鞋在陽光曬到的地方、把棉鞋放回牀前”,讓學生體會到小峯做事細心,再指導觀察插圖,練習説話,注意讓學生留意畫面人物的表情,指導他們把意思説清楚。同時聯繫課文前一部分內容,讓學生知道小峯的媽媽是個孝順老人的好媽媽。

以上學習環節進行得比較順利,因為給予給孩子的讀書時間很充足,讓學生真正進入故事情境,和老師一起與文本對話,這真是驗證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

再想一想,覺得自己組織讀書的方式也有待改進。雖然大多數孩子開始喜歡朗讀,學會了和同桌合作讀書,互相正音,但是除了採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言外,得多運用競賽的方式,激發起孩子們你追我趕的上進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不斷提高朗讀水平。

的確,一年級學生學習語文,關鍵是要學好字詞,對於閲讀教學,就應該在寬鬆的環境下,有充裕的時間盡情朗讀,不為別的,只為培養讀書興趣,提高朗讀的積極性,那麼,所有他們該理解的問題,能感悟的內容,也都通過朗讀解決了。只要自己今後能繼續強化這方面的認識,在課堂上和孩子們一起學習語文,應該是很輕鬆愉快的事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