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5篇

來源:文萃谷 1.1W

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林清玄散文》有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5篇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

最近讀了林清玄先生的菩提系列作品,深深地被林先生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文學底藴,以及他對人生和世界的參悟所吸引。我慶幸我能在茫茫天地間與林清玄先生的文字邂逅。林先生的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着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喜歡在安靜的夜晚,藉着柔和的燈光,手捧一杯香茗,靜靜地品味林先生的文字。這種感覺是那樣的美妙,與心靈對話,與大師對話,獲益匪淺。讀林先生的文字,真的是對心靈的洗禮。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中,這些文字把讀者的心燈點燃,使命途多舛、意志消沉、心浮氣躁的人們重新充滿希望和信心,如撥雲見日把讀者的心底照亮。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説,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林清玄的文字是平易近人的,這也許與他深諳佛理不無關係,林清玄用他清雅真摯的文字普寧眾生的心靈。他説不動的山,也説流動的雲,他説不變的芒草,也説無常的芒花,他説歡愉的短暫,也説憂傷的恆久,無論是在山頂,還是在紅塵,林清玄總讓自己靈光閃動,筆耕不輟,做一個徜徉於文字海洋的修行者。

讀了林先生心的菩提中生命的化粧一文後,感觸頗深。是啊,最好的化粧是生命的化粧。我們不需要用語言、行動來偽裝自己、粉飾自己,最美的自己就是真實的自己露出一個真實的自我。雖然生的化粧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我們要從內在裏改革。是的一個人就算是再美麗,卻沒有氣質和內在美,那不是真正的美;一個人用太多的語言、行動來粉飾自己,會適得其反,讓人覺得虛偽。

現在也不再是那個以貌取人的年代了,如果你有才華、氣質和內在美,無論你是美麗還是醜陋,都會有人賞識你,不會懷才不遇的。生命就是表裏如一,誠實無欺、心智純正、靈魂純淨。不必花時間去思考別人眼中的自己,別人心中的自己。我要我的自我,無須粉飾,更不需要華麗的偽裝。 生命是一方待琢的玉,聖潔的雕刀,會把一切瑕疵雕落。生命是一塊衝浪的帆板,奮力拼搏,才不會被海水吞沒。

美麗,無所不在。

醜陋,也無所不在。

愛,無所不在。

恨,也無所不在。

因為,心念無所不在。

合攏心中的菩提,望着高樓外的月朗星稀。讓他幻化流螢,成為夜間的風景,變做風,穿透我思想的愚懵。化成水,滋潤我心壤中一片碧翠。

林清玄,感悟他,感悟的是無比純淨的生活。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

林清玄的散文中的奧祕不比的之前的兩位作家的散文顯而易見,但細膩的程度卻與之前的兩位作家不相上下。

父親給我買的是少年版的,是林清玄專門寫給孩子們的。他説:我並不期許我的孩子在課業上得第一,但我期許他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渾濁的世界,能保持清明;能在這悲傷的世界,擁有快樂。

這本自選集是他對少年的期許,不止是寫給他自己的孩子的,還是寫給世界上所以的孩子的。他希望世上所以的孩子可以永遠擁有這四顆心。

我在這本自選集中最喜歡的散文是軟枝楊桃,是選自天真的心。散文大概的意思是:作者在鄉下看見了兩棵野生的軟枝楊桃樹。楊桃樹的盛產使作者吃驚,因為不使用肥料,楊桃樹竟然可以如此高大、結如此多的果實。更讓作者吃驚的是,這麼好的楊桃卻沒有人採收、也沒有人願意吃,任其凋落一地,作者十分困惑。當作者站在楊桃樹下一看,就明白了。這兩顆楊桃樹由於沒有使用過農藥,所以楊桃比一般的小,而且表面多少有蟲鳥咬過的痕跡。所以沒有人會吃這樣的楊桃。這就讓作者想起他的一位明堂表哥曾對作者説:我們人自以為聰明,其實比蟲鳥還笨。那些沒有噴農藥的水果外表雖醜,蟲鳥都喜歡吃;而那些噴了農藥的水果,外表雖美,蟲鳥的不會吃,知道吃了有害降。人只注意外表的美醜,蟲鳥卻看見了更深的內在啊!

讀完這篇散文,通篇沒有華麗的語言卻有深層的含義。

這片散文使我頓悟:我們不論看人或者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而應該注重內在。蟲鳥愛吃的楊桃由於相貌不揚被我們拒之門外;蟲鳥不愛吃的楊桃由於相貌美麗是我們敞開大門。這是我們的短時近利所造成的。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表面的好看,而忽視內在的毒素時,真正清淨的生活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我們應該多注意實而不華的事物而不是華而不實的。

林清玄的散文就是如此,一件小事對於林清玄而講都有不同的道理,在他神奇的筆下,每一個道理都需要你慢慢發掘

林清玄散文的風格是細膩、温暖、深入人心的。與他那粗獷的相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未看他的資料就閲讀他的散文,那麼你定會認為林清玄是位秀氣的女作者。

他的散文的道理是你發現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描述的,這個只能慢慢的研究,琢磨了。可當你回過頭品味時,你可能就會領悟到人生了。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2

這個暑假,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選》,它猶如一股清風,悄然進入我們的思想,沐浴着我們的心靈,令人回味無窮。林清玄先生的文章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字裏行間,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散文選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的,它們的起點都是我們身邊一些平凡的甚至不起眼的事或人,但作者卻能從中提出問題,並且最終總會引出一個深刻的道理,讓讀者受益匪淺。這些清新而又富有哲理的故事就像是一串串美麗的珍珠項鍊,其中我喜歡的故事有:《軟枝楊桃》、《吉祥鳥》、《水終有澄清的一天》、《五字神咒》……

《軟枝楊桃》讓我明白了,如果當整個社會的人都只重視外表的好壞,不重視內在的美醜時,真正清淨的生活就不可能實現。《水終有澄清的一天》讓我知道,雖然一秒鐘的混亂,可能需要幾天才能清淨,但只要我們不去理睬,並且一直堅持邁向更高境界,水,終有澄清的一天。《五字神咒》説的是,作者的侄女就職工作緊張,壓力很大。每次上台作報告前她總會念着“大家都是人”,唸完後不再緊張了,多麼神奇的五字神咒啊。

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刺花》了,故事講的是:獵人太郎叔的獨生子因憐憫一窩小山豬,而被父親趕出家門,太郎叔因此很後悔。一次,“我”和爸爸以及太郎叔在打獵山豬成功歸來時,竟遇見了太郎叔的兒子,父子倆冰釋前嫌,重歸於好。故事中的太郎叔讓我最為喜歡。他臉上的那一條刺花刺青也許使他看起來很兇惡、把兒子趕出家門也許使人認為他很嚴厲,但在他打山豬偶爾失神時,才看出太郎叔是關心、深愛着自己的兒子的。他就像刺花一樣,表面是鋭利的尖刺,使人害怕不敢靠近,但堅鋭的外表下是那顆細膩、美麗的心。

讀完故事,我想起了我的爸爸。他有時會因為一些小事而嚴厲的説我,和媽媽拌嘴,甚至是生氣地一整天一句話也不説,使我有時會埋怨他。但當我冷靜下來一想,其實爸爸這麼做是為了我、為了媽媽、為了家,那一刻,我便感受到爸爸他那時嚴厲的外表下的濃濃的愛意。

《林清玄散文選》,它像一杯淡淡的'香茗,讓我放鬆;它就像一面鏡子,讓我找出身上的缺點,並給以改正;它更像一個指南針,帶我去尋找我不曾發現的事物,併為之感動。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3

有了心中的風鈴,生命即使走過了,也會留下動人的痕跡。 ——題記

風是沒有形象、沒有色彩、也沒有聲音的,但風鈴使風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聲音。

風鈴於風,是感知風的存在,將無形的自然之風化為清脆的聲響。那美妙清靈的音樂是由懸掛於窗櫺的小小風鈴演奏出來的,當你聽見風在風鈴邊舞蹈時的笑聲,相信,你的臉上是帶着沉醉其中的笑容的。

又或者説,風鈴本身,就是風的音樂,即便是再細微的一縷,風鈴也能夠敏感地覺察到這串細微的音符,並歡快地唱出來。不信,你聽——“叮叮叮叮——”,是春日的微風和煦;“叮咚叮咚——”,是仲夏的狂風大作;“叮鈴叮鈴——”,是金秋的涼風習習;“噹噹噹當——”,是嚴冬的寒風肆虐:風四季歌唱,四季舞蹈,風鈴都為它演奏——以音樂的形式。

當風吹起,風鈴叮噹作響時,光陰便如風一般無聲無息地流動,遺留在了那過去的時光中,一去不返。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雖看不見,摸不着,但日月星辰的遷移旋轉卻無時不刻地昭示着時光的飛逝。

“去的儘管去了,來的儘管來着;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朱自清説道。是啊,我們面對匆匆無痕的風,面對匆匆無痕的時間,無法挽回,無法使其為我們停留,錯過的,就永遠錯過了,再也找不回了。生命起初是無痕的,但畢竟存在啊,那麼,既然存在,就要不枉這一遭不是嗎?

我們忘不了奮力救下墜樓嬰兒的“最美媽媽”——吳菊萍,忘不了讓全世界見證夢想奇蹟的無臂鋼琴師——劉偉,忘不了照顧養母12年的善良孝女——孟佩傑,這無數的難忘,只因我們聽見了心中的風鈴在面對這些高尚的生命時所奏出的絕美的心的樂章。

每一個晝夜,都有無數個生命逝去,又有無數個生命降臨,生命是那麼的渺小,那麼微不足道,彷彿這一秒還在,但下一秒就會消失,消失得無影無蹤;但生命又是那麼的偉大,那麼崇高,那麼動人心魄,哪怕是下一秒就會消失,但消失前的那一份無與倫比的美麗卻深深的烙印在了我們的心中,震撼着我們的心。

原本,風過無痕,但有了風鈴,風過便留痕。

原本,光陰無痕,生命亦無痕,但有了心中的風鈴,生命即使走過了,也會留下動人的痕跡。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4

《可以預約的雪》看見了他對人生的灑脱,心生敬佩,而這篇文章卻顯示出對人生時光流逝的無奈,更加説明——無論是誰,對於時光這玩意兒都沒辦法!

莊子説:“是遁天,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之帝之縣解。指窮與為薪,不知其盡也”這段話的大意就是人的生老病死是順應了自然的安排,是天命,歡樂和悲傷都不能進入心懷,這叫做解脱。眾所周之,莊周是道家學説的代表,也就是逍遙,無為,順應自然。在如今的現實花花世界中,逆其道而行之的這種思想的確是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儘管沒有大起大落,卻有其真實性。最後一句話很好“取光照物的蠟燭火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了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生活——我們固然希望它豔麗多姿些,但如果經歷時間的風乾,它就會變得沒有水分,再豔麗也只像被浸泡過的標本,失去了真實性。為何不能像燭火那樣呢,只留下生活的精髓部分,即使其他的部分哪一天它們不在了,也是順應自然的安排,沒有悲哀之心。

林清玄説:“現在沒有日曆可撕了,心裏才真的是着急。”相信這已經不僅僅是在想竭力抓住時間了,因為他已經將人生的精髓留給了所有人了,而他只是純粹的感歎一下,可以理解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當然不能這樣比喻,就如作者説的,很多用這句話的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箭和梭!將一個無形的抽象的東西比喻為一個更抽象的,謬哉!

“光陰和日月都是快到無法形容和譬喻的。”這是對的,當然,這也是所有人有勇氣來寫寫它的原因(包括我),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啊!“從此,創造力大開。”事物的兩面性具有普遍性的道理由此得出。彷彿扯遠了話題,其實沒有,都是關於時間和生命。

許多人在時間充裕時,寫文章或發短信時都喜歡用“!!”這個符號;

許多人在時間不充裕是,往往不會用“!”,還在想“時間短暫,哪來那麼多值得感歎的事情啊?”;

許多人在沒有時間的時候,往往在感歎……卻沒有機會了

拋開生活的常與變,管他時間的多與少,就這樣一分一秒的生活下去……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5

“好的圍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歷程要細細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盤下滿,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的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體會水的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只要心中有山有水也就夠了,因為最美的事物,永遠是在心中,不是在眼裏。”這是我心中的林清玄,那些寧靜或激昂的文字,給予我太多太多,讀林清玄的書,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觸動。林清玄的書是值得去捧一杯清茶細細品味的。

《温一壺月光下酒》,最初有所觸動的,是這個詩意的名字,我在那樣一個萬籟俱寂的時刻,被這七個字裏流露出的温婉與浪漫所打動,我從此記住了那一瞬間的心跳。我喜歡檀香的味道---沉靜古樸,嗅着它,似乎是在用指尖輕輕滑過紙邊泛黃的老照片,有一種淡然的情愫去感受那份逝去的美。讀這篇散文時,我聞到了檀香。今宵温一壺月光,我與那纖纖文字相遇,不醉不休。

《煮雪》講了作者想象的一個多情而極度浪漫的傳説,傳説北極天寒地凍,一開口説話就凝成冰雪,對方聽不見,只好回家慢慢烤來聽。什麼樣的話,用什麼樣的火,什麼樣的方式,“如果失戀,等不到冰雪盡融的時刻,就放一把火,把雪都燒了,燒成另一個春天”。有的時候,人要學會放下,放下失意與悲痛,重新開始一段嶄新的生活。此時此刻,我的心得到了温煮,“心雪”的香早已瀰漫整個天空,氾濫到使人微醉。

我想,我是一隻箏,我的心被他修長的十指輕輕撥動,奏出瑟瑟的釋然。

第一次讀林清玄的文章,是國小的《和時間賽跑》,再到後來的《桃花心木》,總是藴含着那麼多哲理,他的散文裏,沒有一絲的幽怨與陰鬱,而是洋溢着對生命、對自然、對人性的感受。他用一種愛憫的眼神來凝望這個世界,文字中,有被他純淨的雙目過濾過的世界和對人性唯美的解讀,他,把理智詮釋的那樣温情……

林清玄的書,真的是心靈驛站,靜心天堂。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6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作文之讀後感:讀《林清玄散文集》(少年版)有感作文800字。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着“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説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説……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可以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着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7

林泉,清歡,玄想,這就是林清玄。我最近在閲讀他的一本書,林清玄散文選集。這本書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像林泉一樣清澈,讀了能品出清歡的滋味,文中有或濃或淡的玄想,這本書猶如是森林的一棵草,一棵樹,一朵花,一滴露融匯而成的,那麼簡單,那麼純樸,是本好書。我初讀目錄,發現裏面有大大小小的故事短片,後來慢慢品讀,才發現每個片段裏都有一個教育我們的觀念,其中的“,智慧;離散,學習成長;忍苦艱,人生才能顯現價值。”我覺得這就是這本書主要的教育理念。對於我們國家的教育非常有幫助。

其中,在卷二里的一篇“好的孩子交教不壞”這篇散文讓我深有感觸。它裏面主要提倡的是“好的孩子教不壞,壞的孩子教不好”這個道理,然後舉了個例子,假如一個孩子是一粒榕樹種子,不管怎麼培育,也永遠不可能被培育成最昂貴的紅豆杉。“紅豆杉可以做雕刻做傢俱等,平凡的榕樹又何嘗不能做風景,不能讓人在廟前乘涼呢”這句話讓我深有感觸,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紅豆杉,可有些孩子也許只是榕樹種子,那又怎樣呢?如果全中國都是紅豆杉,那誰來做榕樹?誰來做松樹?也許有些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別人一樣,所以經常和孩子説“你看誰誰誰多好,你也要像他一樣”這種話,()我在盧勤的一本書中看到這句話“教育的目的,在於對不同的孩子發揮潛能,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尋找最真實的自己。家長因該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棒”。是啊,在如果孩子是榕樹種子,因為這些話會不高興,減弱了他本來對自己的自信,最後只能成為小榕樹,與其讓孩子成為不可能成為的紅豆杉,還不如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大榕樹,不是更好嗎?鼓勵孩子比批評、責怪更好,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嚴師出高徒的,有些時候,批評反而可以讓孩子變的叛逆。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有些時候有些貪玩,然後在批評中,反而學壞。讓我們別做任何東西,我們要做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自己的壞,那又怎樣呢?

讀了這本書,我收穫了許許多多,最重要的,是怎麼做好一個“人”……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8

讀着《清淨之蓮》,我想到了周敦頤賦予蓮的高潔與典雅。“偶爾”連續出場讓我感到一個“偶爾”就是一朵智慧之蓮。作者偶爾看到“一輪夕陽正掛在街的盡頭”,會想到“如此美麗的夕陽實在是預示了一天即將落幕”,且看作者回到家裏,看到噴湧而出的清水,會想到“水龍頭流出來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時間、心情,或者一種思緒”;……似乎我的心也“平靜如無波之湖”。

山中小池塘裏的一朵紅色睡蓮,從泥沼的淺地中昂然抽出美麗的音符,“彷彿無視於外圍的污濁”的時候,竟然會想起“究竟要怎樣的歷練,我們才能像這一朵清淨之蓮呢?”呀!呀!一連串的偶爾,一連串的智慧之蓮徹底征服了我。讀着它,我有了深深的顫動。我在想,作者需要擁有一顆怎樣的心靈,才可以如此敏感地感受世界,包容世界,才能“在一切的優美、敗壞、清明、污濁之中都找到智慧”。是的,“我們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煩惱都會帶來覺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們感知它的意義與價值。”

可是,我們都是有智慧的人嗎?尋求智慧難嗎?《清淨之蓮》給拜讀他們的人帶來了疑問,這是作者的高明。他在這首散文詩裏,流瀉下一連串“偶爾”的智慧,乃至無窮無盡,造就了豐富的想象世界。而正當我們喘不過氣的時侯,作者告訴我們“在人間尋求智慧也不是那樣難的”。最重要的是,使我們自己的柔軟的心,柔軟到我們看到一朵花中的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們動容顫抖,如悉它的意義。”

“唯其柔軟,我們才能敏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包容;唯其柔軟,我們才能精緻;也唯其柔軟,我們才能超拔自我,在受傷的時候甚至能包容我們的傷口。”柔軟是什麼?是一種心境,是一種心情,是一種思緒……是一種洞察萬物的靈光;是一種包容萬物的渾厚;是一種心通萬物,萬法如一的境界……這一揭示恰到好處,懵懂的我似乎得到了他智慧。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9

我喜愛這本書,不為別的,只為他文章字眼中的那幾分精彩的滄桑。

讀一個人的選集,如看一個人的人生;讀一個人選集的精彩片段,猶如在踏勘着他人生的軌跡。在林清玄的文中,看到的其實是他自己的昨天在寫明天,林清玄所寫下的那一片篇篇優美的文章,總是與我的心同頻共振。

在他筆下的字眼裏,我總是能讀到清清玄玄的幾分奧妙,如濃濃的幾分鄉愁,如對紅塵俗世的疲憊與厭倦;亦如對那茫茫未來的不安與彷徨……也許是隔了幾十年歲月的滄桑吧!我只能讀到這幾分玄奇,卻無法真正地去讀懂它。

從《立刻完成的靈藥》中,我感受到了:人的成長唯獨不可缺少的便就是時間了,時間也變成了改變命運的最佳方法;我從《活的鑽石》中,明白到了一切事物都重在意義,而不重在外表;我又從《生命的化粧》裏,知道了最好的化粧其實就便是一個真實的自我;讀《發芽的心情》我懂得了面對挫折與困難時,熬過去,便則是成功;我讀《桃花心木》,又曉得了生活得靠我們自立;我又讀《在夢的遠方》,讀到了有些夢想雖然是遙不可及,但只需要堅持,變就能成功……林清玄那一個個清麗的文字,帶給了我無窮無盡的感受……

書中的一切都這麼自然、寧靜;親情、愛情、友情,至淡至真。他在文章中藉助佛教禪宗的頓悟、空靈,來闡述人生的價值與開掘了生命那無窮的底藴。每一篇文章都是幽雅清韻的,如同一碗帶着茗香的清茶,值得你去細細的品味。

把書放在牀頭,睡覺前讀幾篇,然後便能安然的入睡,在夢中去參悟它;在書桌前,一邊喝着一杯熱茶,一邊讀着它,讓一縷清風吹進你的心房。

林清玄散文,去感悟它,感悟到的是——“五味”的人生!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0

初讀《林清玄散文》,我感受到林清玄清淡雋永的文章精華,猶如一汲清泉,在這浮華人世滌盪心塵,開啟心智。面對世事紛亂、人心迷惘,林清玄以自身體驗和思考,將佛理修養化作美麗心情。會心便是契會於心,是將執着的分別之情超越,在無言中冥合真諦。

每當我遇到學習中的問題,難以自拔、難以割捨時,我就會閲讀《林清玄散文》。有時候,我真的感覺迷茫,不知所措,我就像一頭迷了路的獅子,不知何去何從。我感覺我並不快樂,唯一能讓我求得心靈的慰藉,那就是《林清玄散文精選》。

我最喜歡其中的一段話,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的天空不可能永遠陽光燦爛。面對未來,我們必須慎重,必須認真對待,充分考慮一切問題,認真做好工作中的每一環節,周密細緻地制定我們的計劃,慎重確定我們的一切應對措施,預防任何坎坷的到來,任何挫折的降臨,這樣事到臨頭,我們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茫然失措。

讀着大神的散文,我覺得他恬淡自然的散文中藴含着細膩的情感,並且透着幾絲禪味,小故事大道理也是他散文中必備的風格,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濕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情”,“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出蓮花”,“清靜之道”,“吾心似秋月”。

如果有一天坎坷了,挫折到我,我們大可以不必以為天塌下來了,世界的末日到了。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笑迎一切挑戰,面對一切挫折,將風浪與挫折拋在身後,闖過去,前面必定是陽光燦爛,前面必定是坦蕩如砥。

舉輕若重,我們慎重的對待一切。

舉重若輕,我們輕鬆的面對世界。

我走我的路,讓別人説去吧。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1

望着眼前的這本書,淡綠色的封面映入我的眼簾;當我翻開這本書,優美的語言與生動的描述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靈深處。只有寥寥幾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卻在我的眼前誕生,不僅沒有華麗的點綴,一切還 顯得那麼質樸、自然,無不體現出作者對美的感悟。

別樣的相逢,善意的笑,提着喇叭的老者與作者喝酒閒聊。在旁人看來,這無非是一件令人愜意的事情。談笑間,老人提起了他難以忘懷的過去,出人意料的是,作者與老者竟是同鄉。感慨間,作者借過喇叭,吹出一曲淡淡的鄉愁。平凡的生活中苦樂交織,帶給人無窮的回味。告別老人,又是一個新的故事,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豐富多彩的故事中。即使是一個小小的乞者也能夠帶給作者深思。每當作者回憶起小時候的點點滴滴,就會想起自己最喜愛的一篇佛經。宗教並不全是迷信,有時也會帶給人靈魂的洗禮,啟示人們世間的真諦。字裏行間,無不閃爍着智慧的光芒,體現了真情的流露,時間的變遷。一個個富含哲理的小故事,連同着作者的親身經歷,看似深奧,又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它們縱橫交錯地穿插着作者的記憶,在腦海中隱約可見。曾經的記憶漸漸拼湊成一副副動人的畫卷,往事如流水般湧現出來,是那麼清澈、透明。

當清晨的第一抹陽光照射大地,當一天的勞動將要開始,作者的心頭總會湧過一絲喜悦的情感。勞動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可以讓我們在其中收穫一些意外的驚喜,豐富我們的課外生活。一些頑強的植物總會在寒冷的冬天裏,靜靜的等待着春天的降臨,等待着衝出土壤的時刻。那時,已經是生機盎然的春天了。然而到了秋天,山上的芒花,一夜之間竟染滿了山坡,優美的山間景色令人流連忘返,絲毫不輸春天的生機。植物的博大精深,還 需要我們細細去參透,去領悟。它們有各自的特性,酸甜苦辣影響着它們在人們口中所謂的“美味”,偶爾有些還 會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陶冶人們的情操。生命的進程不一定是平淡無奇的,只要我們有願望,有理想,在追尋理想的道路上,就一定會發現一些有意義的事,值得我們去回味,去享受它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快樂。

三生石的故事甚是感人,並流傳的很廣。這種輪迴的故事,對於人們來説,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所以它成為了中國的一塊非常有名的石頭,據説還 有很多典故就是在這裏誕生的。除了關於輪迴的故事,還 有許多民間傳説也是被人們廣為流傳的,這些故事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在作者精心營造的氛圍下,這些故事變得更加生動,更能帶給人美好的遐想。用指尖輕輕翻過柔軟的紙,不忍破壞如此美好的意境。於是看的更加認真,更加仔細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佛寺裏的生活那麼的有意思,怪不得作者要住在佛寺裏。其實寺廟裏那種清靜悠閒的生活,也是我所向往的,只可惜沒能去嘗試一下。如果有這樣的一次機會,我一定要像作者一樣去好好清靜一番,忘掉塵世的喧囂。

兩個香甜可口的紅心番薯,勾起了作者幼時的回憶。每當作者抱怨每天都吃番薯時,他的父親就會激動的説起少年時的往事,説多了,在作者心中就成為了一種“番薯訓誡”。這或許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吧。正是因為有一段這樣的童年,作者在以後的日子裏才會留意番薯的蹤跡。這份珍貴的回憶伴隨着紅心番薯帶給作者的感觸,深深的埋藏在作者的內心世界裏。作者的弟弟與作者有着相同的容顏,但是個性卻截然不同。直到有一天,作者親眼目睹弟弟的死亡,那天,作者傷心至極。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弟弟離開了,作者強烈的惦懷着弟弟,這種思念的情感,在文章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見一斑。一株株銀合歡盤踞了整個山坡,它的生命力之旺盛是令世人所驚歎的。雖然銀合歡對人們來説沒有多大的用處,但在作者心中,它低矮、親切、搖曳在風裏是那麼好看,表達了作者對銀合歡的喜愛之情。

作者去非洲旅遊,看到了尼羅河畔美麗的景色。這裏是作者夢想多年的地方,卻讓作者感到了失望,因為在他眼前出現的,是一條髒黑的河流,這條河徹底打破了我們的幻想。除此之外,作者還 去了世界各國,領略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這些都給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增強了我們這些讀者對世界各地的瞭解程度。

一直到這裏,這本厚厚的書被我翻閲完了,在我的心中充滿了許多的不可思議。作者林清玄的人生旅程竟如此豐富多彩,這是令人始料不及的。一篇篇簡短的文章拼湊在一起,構成了十分美麗的畫卷,給讀者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和別有風味的人生感悟。正如林清玄説過的:“自在悠遊於夜空的明月呀!照亮過人間時,歷歷在目,有緣的人自然會看見明滅、看見幽微、看見美!”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2

讀了林清玄的散文,每一篇都讓我回味無窮,其中有一篇《留一隻眼睛看自己》,最值得銘刻於心。

先講了一個故事,日本有一名名箭手武藏,他有一天收到了一個弟子柳生的請求,這個弟子一心想着要早早成為一流的名箭手,急迫地想要功成名就。於是武藏就先讓他幹了三年雜活,再總趁他不備之時給他致命一擊。這樣煞費苦心,柳生終於懂得了如何才能將劍練好,那便是: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這個故事雖簡短,卻隱含了很深刻的禪意,禪者不應該把禪放在生活之外,猶如劍手不應該把劍術當成特別的東西。劍手在一切時候都可能會遇到敵人的撲擊,禪者也是一樣,要隨時面對生活、煩惱、困頓的撲擊,他們表面按住不動,心中卻是十分的活躍,觀察者四周的一舉一動。這就是得益於“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啊。

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需要“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呢?學習上,不能總看着比自己好的人,也不能總盯着比自己差的人,不要一心的只想如何去擊敗別人和如何偷懶,時時刻刻都要留一隻眼睛看自己,注意自己此時所處的位置,才能達到自己最終的目的,取得最終的勝利。

我們的心要保持這一種流動狀態,也就是不能固定在一個點上,這會使我們不死板。若是一個人隨時隨地都把心思集中在一個目的上,那麼他必定會把這個圈子越縮越小,最終把自己困死在小圈子內,什麼目地都無法達到,思想也會變得有一種侷限性。

要時刻牢記,我們生命中所面對的一切困難與迎面而來的苦惱並不是恐怖而又可惡的,他不是我們的敵人,只是一種對自己生命的延伸,這些苦難也許能或多或少的幫助到我們,我們在遇到這些苦惱之時,要留出一隻眼睛看自己,透過這些苦難來認識自己,我們有可能掌握了一切好的方法來對付突如其來的苦難,但是必須要深入其中一個,來應對一個大的苦難。我們要時刻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因為就如書中所寫的:“生活不能如預期,無常也不可預測,如果我們的心執着停滯了,那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無論身在何方,都要銘記,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3

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裏,一行行高大挺拔的桃花心木再微風中沐浴着陽光,挺直了身子,告訴我們:它不怕風沙,不怕狂風暴雨,它是樹木中的佼佼者!課文桃花心木將這樣的一幅畫面展現於我的眼前。課文通過作者因不知種樹人為何育苗沒有規律而從種樹人的話裏悟出在艱苦的環境中生活的人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的道理。

初讀課文,我不禁想:這種樹人到底會不會種樹啊?真是的!怎麼不每天定量澆水呢?樹木不會被渴死嗎?可越讀到後面,我越發覺得自己的想法錯了:如果每天給樹木定量澆水,樹就無法把根穩穩地把根扎入地下,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原來種樹人這樣做是模仿老天下雨,偶爾給樹木一些滋潤,一些養分,使樹木不會渴死。是呀,人也如此。越是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他就越擁有最堅強的意志。就説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吧他4歲時出麻疹,險些喪命;7歲時患肺炎,又幾進夭折;46歲時牙齒全部掉光;47歲時又成了啞巴。這一切,帕格尼尼能預料到嗎?可就是這樣的不確定,,磨練出了他那堅強的意志。帕格尼尼3歲學琴。即顯天分;8歲時已小有名氣;12歲時舉辦首次音樂會,即大獲成功。之後,他的琴聲傳遍全世界,擁有無數崇拜者。他在與病魔的搏鬥中,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世界,贏得了許多人的一致好評。

穩定的生活會使人養成依賴的心,相反,不確定的生活會磨練出一個人堅強的意志。我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為自己的將來編織一條五彩繽紛的錦緞!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4

我想書和人也是有因緣的吧,在茫茫書海中,當你捧起一本書,細仔閲讀,不禁被作者通過文字傳遞的思想所影響,所感動,就像沐浴了一場智慧的陽光一樣,感到周身温暖無比,彷彿心被照的通亮。一本好書真的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就閲讀了這樣的一本書,有了這樣的感受。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拜讀了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集,書中的世界別有洞天,那是另一個清明的、優雅的、靈動的世界,篇篇美文,不僅文字優美,意境清明,更讓人感動的是那種思辯的思想,深刻的哲理,禪的意境,每篇散文閲讀後都讓你回味良久,進而反觀自己的內心,對人生有了自己新的體察,對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閲讀林清玄老師的作品時,我一直是心存感恩之心,感謝他的思想,他真不愧為當代最能啟迪智慧的大師,因為他的作品寬容博愛,始終追求真、善、美,喚醒許多讀者內心柔軟的部分。

閲讀的這段日子,我每天都特別開心,做每一件事都是饒有興致,生活中的每一件開心的小事也被放大。讀到一句美文我感動,感悟一條哲理我感動,悠閒自在的喝一杯咖啡我感動,看到孩子開心的笑臉我感動,等待丈夫忙碌一天歸家我感動,與親人的擁抱我感動。。。。。。。。原來,生命中感動的瞬間有如此之多。

我不再糾結年華老去,我不再感歎多生幾縷白髮,我不再抱怨生活的忙碌,我不再感傷人生的幾許不如意。老天給了我們人類七情六慾,就是讓你感受人世間所有的情感,有美好,有失意,有正面的,有負面的。實際上,老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是大家都更多的是關注到自己的不公平,認為其他人都是幸運的。不是這樣的,從“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可以知道,每個人都會有成功,失敗、得意、失意、挫折、相信、懷疑,所有描寫情感和心理的詞彙我們都並不陌生。證明大家都曾經經歷過,何潔和陳楚生合唱的一首《經過》非常好聽,歌詞寫的很好:如果這生命如同一段旅程,總要走過後才完整,誰不曾懷疑過、相信過、等待過、離開過。有過都值得,所有的經過......

林清玄老師説的好,我們要在自己的心中開啟一朵蓮花,因為蓮花有人類所有的美好的情感和品格,它清麗、堅韌、柔軟、芳香,它雖然出生在污泥穢地,但仍然能出污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污泥穢地成為它生長最好的養料,人類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人們將人生的遭遇的挫折、困難都化做人成長的養料,相信,在每個人心中都會開出一朵高潔的蓮花。

當我們懷着感恩的心和一顆平常心,面地人生種種的時候,面對成功又有何得意,面對困難又有何報怨,把它化成生命的養料,滋養我們,同樣,即便是面對死亡又有何恐懼,人的生老病死本身就是一段旅程,一個過程,走過之後才完整。就如同一朵花一樣,經歷發芽、含苞、綻放、凋落、化為一顆種子;就如同三文魚一樣,衝破河口的激流,逃過北極熊的虎口,只為了一心遊過河口,到平緩地帶產仔,之後等待死亡,完成三文魚的一生;也如同弱小的生命蜉蝣一樣,只有一天的生命,朝生夕死,也完成了一個整個生命的過程。如此看來,做為人類的我們真是的太幸運了,人的生命如果以當下來計算,將是多麼美好而長遠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我們追求人生的價值,我們嚮往美好的未來,我們樹立高遠的目標,我們憑藉堅強的意志,我們擁有生命的激情,我們追求藝術的人生,我們享受陽光雨露,我們也不懼狂風暴雨,即使有狂風驟雨,我們也要像果樹剪枝一樣,剪掉多餘的枝椏,在剪枝處發出更嫩綠的新芽。

人生的不同階段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我不再感歎歲月的流逝,因為我看到了之前看不到的風景。

讀《林清玄散文》有感15

謙虛好學,努力追求,你就會是熠熠閃光的活鑽石!

——題記

我讀過獲諾貝爾獎的《青鳥》,讀過富有想象力的《蚯蚓的日記》,可我最喜歡的還是《林清玄散文選集》,那裏有許多令人回味無窮的經典故事。在此,就拿《活的鑽石》來説吧!

它主要講一個小朋友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模特穿着鑽石衣服,價值一億元,她問作者有比鑽石更寶貴的東西嗎?作者告訴小朋友:世界一切活的東西都都是鑽石,比如智慧是活的鑽石,盛開的花朵是活的鑽石;如果用克拉來算,小朋友的價值也超過一億。讀着這個故事,我知道了:有了好的附加價值,鑽石就活了起來;如果變成炫耀與虛榮的工具,鑽石也就沒用了;事物的價值是因為“意義”而確定的,意義則是由於“新的態度”而確立的。

這個世界上真有比鑽石更寶貴的東西嗎?有的,就像作者説的一樣,世界上的一切活的東西都比鑽石更寶貴。然而,卻有許多人把“寶貴”和“昂貴”混在一起了,唉!

我曾經讀到過一篇文章,名叫《不尋常的貝殼》。講的是聖誕節一個男孩送給老師一個少見的貝殼,再加上“走路”,或許和走路比起來,貝殼並不珍貴。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走路”裏面,包含着一顆尊敬老師、尊敬長輩、懂得感恩的那顆心。可是,當我們長大時,我們的禮物不幸變成了金錢和財寶;等我們年老時,我們的禮物就只有回憶和問候,這時候,我們最想得到的,就是童年時的一隻小貝殼……

其實,在我們學校,每個人都做過一件勝過鑽石價值的事情。在跳蚤市場的活動中,我們用自己辛苦轉來的錢分一半給災區,對大人來説,這些錢可能一文不值,可是,他們不知道,在辛苦背後,藏着多少災區小朋友的笑臉啊!所以,我們每做一件事都要用心做呀!

如果説,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顆外表普通但裏面有閃着金光的玉的鵝卵石,勤勞聰明的人,只要找到自己擅長、喜歡的事情,用對方法,不斷努力,好似鵝卵石被打磨,一定能露出閃爍又耀眼的金光的!但懶惰的人,他將一無是處,他懶得去找自己喜歡的事情,懶得去找好的方法,也懶得去努力,這樣的鵝卵石,即使有再好的天賦,也終將一無是處,成為一攤令人厭惡的爛泥。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會努力、有內在的人。這樣,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人生,讓自己擁有“活鑽石”的光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