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羨慕什麼隨筆散文

來源:文萃谷 4.22K

一百多年前,一個年輕的男人帶着一把斧頭來到瓦爾登湖邊。他用不到28美元蓋起了一座小木屋,在木屋周圍種上豆子、玉米、蘿蔔和馬鈴薯,用收穫成果來填飽肚子和換取生活用品,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兩年兩個月又兩日。他就是梭羅,叩開了瓦爾登湖的大門,與之結下了一段不解之緣。

我們羨慕什麼隨筆散文

當我們隨着梭羅的腳步行走在瓦爾登湖畔,品讀着字裏行間那極靜的詩意,絕想不到現實中的他受到了生活怎樣的苛難。哈佛大學畢業的他沒有選擇同別人一樣隨波逐流,而是選擇到偏僻的瓦爾登湖去“刀耕火種”;他的生活極其簡樸,甚至到了貧困不堪的地步;他一生沒有結婚,哥哥的逝世與愛人的拒絕都是他生命中難以言述的痛。在其他人眼中,梭羅不過是一個觀念偏執,行為怪異的人,他的文采在生前也無人賞識,死後他及他的著作才得到廣泛和深刻的認識。

這樣看來,梭羅的一生不幸甚至是悲慘的,但在絕大多數人眼中,他的一生是值得的且深受羨慕。梭羅選擇了自己所喜愛的生活,遠離一切虛無的世俗名利,迴歸自然,找到了自己的嚮往和歸宿;很多人甚至發出這樣的感慨,也想學梭羅一樣遠離喧囂——即使難以再找一個瓦爾登湖,但學習古代隱士歸隱山林,種幾畝地,“悠然見南山”也是好的。

在我看來,於梭羅而言,他的一生固然是值得的;而尋常人若要羨慕,出發點與梭羅的本意也不見得相似。

事實上19世紀是個輝煌的年代,很多人都受超驗主義的影響,同梭羅一樣,他們努力尋求到自然去的方式,企圖建立一種簡樸的生活。

被譽為環保先鋒的約翰·繆爾16歲便離開家在加拿大的荒野中度過了一段不平凡的生活,最終獻身於創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工作;“敬畏生命”思想倡導者史懷澤放棄優厚的生活,在赤道非洲的一個小城裏辦了診所,義務為當地居民服務達半個多世紀。而梭羅本人,在瓦爾登湖畔簡單的生活中,也將主要精力投入寫作與觀察當地的.動植物。

由此可見,不論是做具體工作的還是學者、教授和理論家,他們都有實際要做的事情,並不是空洞地在森林或荒野上消磨自己的生命。他們迴歸自然,但卻並未離開文明,他們儘量爭取做點什麼,有益於社會。對於梭羅來説,這樣的“付出”自然也是包含於他“喜愛的生活”之內的,是值得的,是歡喜的。

對於嚮往梭羅生活,想要去自然、荒野“洗滌精神”,遠離喧囂的人,不能説是不好,但得先明白自己到底羨慕什麼?而所謂精神追求又是什麼?否則動輒揚言歸隱山林,要過與世隔絕的生活,實際不過追求一時清閒,無人管束無所負擔的話,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待在家中,多讀幾遍《瓦爾登湖》好了。

在《亨利·梭羅的一生》一文的結尾處有這麼一句話:“我們羨慕梭羅,因為我們也想像他一樣去生活,可就是鬼使神差地無法做到。”其實,我們無法做到得原因很簡單,不過是因為梭羅的生活與我們所羨慕的“和他一樣的生活”並不太一樣罷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