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精選28篇)

來源:文萃谷 1.9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精選28篇)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

這個星期輪到我們班進行“為您服務崗”行為規範檢查。我自告奮勇,最終獲得了檢查504班的資格。嘻嘻,先告訴你們一個小祕密:504班不是普通的班級,它可是我爸爸帶領的班級哦。一直以來,我很想知道爸爸班級的一些消息,所以我才在班主任那裏努力推薦自己要求檢查504班。

那天,我早早來到了504班門口檢查,這時,正好有一個同學在和另外一個同學推推搡搡,我趕緊上去制止,用温柔的口氣對這兩個同學進行了提醒,並報告了他們的班主任,也就是我的爸爸。我對爸爸説:“徐老師,你們班有兩位同學在走廊上推推搡搡,根據規則已經被我提醒了一次,下一次如果再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就不會手軟了。”爸爸聽到我叫他徐老師,心裏咯噔了一下,然後轉過神來,對我説,鈕閲同學,你做得非常對,我會嚴厲指正剛才兩個同學的行為,請你放心。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在之後的幾天裏,我努力給爸爸班裏“挑刺”,但是504班的同學都變得格外的乖巧。像打掃衞生,我可以説,整個學校都是最乾淨的,地板都鋥亮鋥亮的。有好幾次,我都還親眼看到徐老師親自帶領着他的學生一起在打掃、拖地。

短短一週的值日檢查很快就過去了,每當我聽到人家問起我檢查自己老爸班級的時候,他的學生們都會説:“鈕閲可是最大公無私、實事求是了。”我聽了,很高興。因為這本身就是我要做到的職責。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

説我和爺爺老吵架,那是表面的。其實我和爺爺非常要好,還經常一起聯合起來捉弄爸爸呢!瞧,他又來了!

“陽兒,咱再來玩個遊戲吧……”聽到這裏,我就想:這爺爺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啊!以前的藥還好,怎麼今天我突然心跳加速,感覺不妙啊,會不會……想到這兒,我沒敢繼續往下想,因為我知道,我一亂想什麼都想得出來,到時候又得做惡夢了。這時,爺爺居然已經説到了最後一句:“你要裝‘爺爺’要裝得像一點,不然就看不到你爸爸的笑話了!”説完,他下樓走路去了。

看來我是猜對了,這“老狐狸”又出餿主意了。不過中間爺爺説了很多注意事項我都沒聽啊,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唉,只能裝得像點了。

當天下午,我一直守在門口,一邊默唸我的“台詞”,一邊等着爸爸回家。左等等不到,右等等不到,好不着急!直到爸爸踏進門的那一刻,我才鬆了口氣。

爸爸一開門,我就裝作無事地説:“祖龍,你回來啦?照顧兒子去,我來燒飯!”

爸爸先是一愣,然後左看看、右看看,瞬間識破了我和爺爺的詭計:“是汪陽嗎?爸爸的名字是不能隨便亂叫的哦!”

我雖然故作鎮定,但心裏卻嚇得“砰砰”直跳。爸爸話音剛落,我再也忍不住了,和躲在一邊的爺爺一起哈哈大笑起來,爸爸先是一愣,隨後也哈哈大笑起來,我們祖孫三代人一起渡過了一個愉快的“換輩份”的夜晚。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3

“有無相生,難意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嘴裏叨唸着道家哲裏,老子輕鬆點開一家論談。

“嘀嘀嘀嘀”

老子發了意為“同道中人”的身份驗證,二秒後彈出對方拒絕加他為好友的信息,不禁大吼,“這個悲觀的厭世者,去見周公吧你!”誰之話一出口突然覺得不對,周公不正是他本人嗎?於是改口道:“去見牛頭馬面吧!”

老子繼續打論文:“我不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醫院李醫生的帳號。這都“多虧”了您啊,要不是您,我有這樣的風光嗎?“

老子羞愧得隱了身。

……

一天下來,老子一共數落了諸子百家中的“99家”,唯一沒感動的就是法家韓非子的“名譽,因為他得避開法律的追殺,但……

第二天,他打開QQ,所有的人都不在,但都留下了信息:

孔子: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孟子:威武不能屈啊!

莊子:鵬之徒於南冥也,水陸三千里,摶扶而上者九萬里,吾不屑與政論辯。

孫子:避突擊虛。此所謂勝汝之法也。

墨子:節儉也不易啊。[注:老子發信息時誤將墨掃描成了黑,少打了“灬”]

最讓老子不平衡的是,韓非子也進來摻和,“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子今污衊諸子,犯法也!”

老子歎曰:“還是‘小國寡民’的社會好啊!”

第三天,諸子收到一條信息:“老子今天不在線!”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4

夜深了,我進入了夢想...

隱約聽到蟋蟀的叫聲。我模模糊糊的睜開雙眼,一個白鬍子老頭坐在我面前,我大吃一驚!定睛一看,我已身處在一個草茅屋裏了,這個茅屋的不值非常簡潔,乾乾淨淨的屋子給人一種安心 的感覺,桌子上的那壺茶水散發出淡淡的香味,“這真是一個休息的好地方!”我不由得讚歎道,回過神來,對着這個陌生的老頭,我害怕極了。那個老頭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温和地説:“歡迎你來到我家做客,我是李耳,你別害怕.”聽到這花,也就放心多了,顧不上在哪裏了,變説:“幸會,幸會,您的名字,我早已如雷貫耳,在下真實有眼不識泰山。”“你什麼時候變的這麼油嘴滑舌了?”老子故作驚訝的問。看到老子的表情,又滑稽又可笑,我便放下心來與他交談。我倆就越談越投機,好似多年沒見面的朋友,我倆就秉燭夜談....

“人要變現柔弱,不要剛強!人要表現愚魯,不要聰明!人要無為,無我,無慾,居下...”老子一本正經的説。聽完之後,我連忙説:“No!你説的不對!我認為剛強好。”沒等我説完,他便打斷我的話説:“剛強的容易折斷,而柔弱的卻可以保全。比如説你升上最硬的東西是什麼?最軟的東西是什麼?”我笑眯眯的説:“那還用問,最硬的肯定是牙齒,最軟的肯定是舌頭了!”他張開嘴説:“你看到我這年齡,他吃都脱落了,顆石頭缺完好無損....”

可惜,還沒説完,就被媽媽吵醒了,我渴望什麼時候再與老子見見面,論論“道”!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5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1.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飛馳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4.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5.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6.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8.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6

我爸是一個比較有個性的人,他做事雷厲風行做什麼事都比較有責任心,性格比較火爆,有着聰明的頭腦,不會的題給他都是極其簡單的存在,在我心中他生氣的感覺就像修羅在世一般,但是對你好時會讓你感覺是雨後的陽光一般燦爛。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殺得過酒場,過的了股市可謂是十項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爸爸做的菜媽媽最愛吃(因為懶得做)每次做好之後就會把我爸一陣海誇,這時我爸便回來一場CCTV式的百家講壇,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我和我媽深受毒害早已習慣一陣胡吃還塞,摸摸嘴走人,嘴裏嘟囔着,這個鹹了那個辣了,抹抹嘴上的油打個響響的飽嗝滿意的走了。

他做事像一個萬金油到處抹,那都滑溜溜的知識極其廣泛,什麼科目都比較瞭解,比十萬個為什麼還十萬個為什麼,可謂是極其人性化的一本書這本書雖説人性化但也讓人十分頭疼,稍説不好就是一頓褲袋繩炒肉這讓我大為頭疼。唉——

對動物的研究,我爸算是一個土郎中吧,我家小狗啥時候生算的相當準,就連生到哪也能推算得出,可謂是賽半仙啊!

我老子平常鬍子拉擦,讓人乍一看還以為山頂洞人復活了,但是運動時那矯健的身姿,下棋時的智慧,對生物的研究,都讓人極為佩服。

這就是我爸讓人羨慕的老爸,喜愛與討厭並存的老爸,智慧與奸詐的化生。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7

中國傳統文化裏,認為每個人的頭頂上都有云氣,雲氣和地氣都有五色之分,其中紫色最為吉祥高貴,為聖人和祥瑞的氣色。

相傳西周王朝中的一位函谷關令尹喜,懂望氣之術。一天夜裏,夜觀天象,忽見東方紫雲聚集,知有聖人西行;紫氣浩蕩,滾滾如龍,長達三萬裏,知來者至聖至尊絕非一般之神;而紫氣之首有白雲繚繞,聖人當為白髮,是老翁之狀;紫氣之前有青牛之星相牽,聖人必乘青牛之車。

不日果見行人中有一青牛之車,其牛大而車小,車板薄而載人重。車上坐着一位白髮老翁,紅顏大耳,雙眉垂鬢,鬍鬚拂膝,身着素袍,道骨仙貌,非同凡人,竟然是老子!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留下他的智慧,於是纏着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老子無奈,取其精華著書,名為《道德經》。老子對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經》,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道經》,言宇宙根本,含天地變化之機,藴神鬼應驗之祕;下篇為《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藴長生久視之道。研習不止,苦修不懈,終有所成!”言罷,老子飄然而去。

所以中國人物畫中的《老子出關》題材,經常是用來寓意“紫氣東來”。在中國民間,當每年的春節來臨之際,家家户户都喜歡把和“紫氣東來”有關的書畫物品擺放家中,祈盼祥瑞降臨!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8

以荒島之心在紅塵裏讀經

——題記

説起老子,眼前必然會看見一位鬚髮皆白的老頭兒,騎了一頭黃牛,側目微笑,輕捋鬍鬚,慢慢踱向函谷關來。這一天,紫氣東來,守關官員斷定必有聖人過關。關員向老頭索取關牒,他卻拿不出來。“沒有關牒,是不能過關的。不過嘛,你一定要過關,也可以設法通融通融,只要你傳道給我……”老頭沒法,只好認了,於是被逼寫下了這部五千字的《道德經》,然後才得出關。老頭姓李,名耳,字聃,世稱老子。若要給老子畫一幅肖像的話,一定不能忘記的便是那兩筆長眉和傳説中的齊肩的耳垂,這樣一個謎一樣的神話般的人物,留給我們的不過是寥寥五千言和那西度流沙不知所終的想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似乎所有人談到《道德經》,脱口而出的便是這一句,而能真正憶起接下來的內容的人,實屬不多,有的甚至連常掛在嘴邊的這一句也非真正理解。如千萬人中的偶然遇見,圖書館中的驚鴻一瞥,留下的卻只有這四句。可以用言語表達的規律,就不是永恆不變的規律;可以叫得出的名字,就不是永恆不變的名字。“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大如宇宙者,本身就是荒謬的集成體,老子以此章開篇,向人們傳達了何為“道”,“道不遠人”,它能同化萬物,眼花萬物,有人説“道”即是道,也便是人世間所要行走的道路,猶如元人馬致遠在《秋思曲》中所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説文”意義的註釋就是“道者,徑路也。”有人説“道”就是規律,就是一種法則;更有人認為老子的第一章首句的第二個“道”字,便是一般所謂常言道。掩卷而思,便覺這雖能體現“道”,但萬萬不能用這些詞來代替“道”的概念。“道”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只能意會,而不能用言語表達。“道”不可作為一種獨立的對象來追求,無論世界萬物,無形的,有形的,無名的,有名的,特殊的,平凡的……其來源總歸於一個“道”字。“道常無為”“道常無名”“道法自然”把無為和有為,無慾和有欲和諧統一,這樣去養生處世,似乎才合乎其“道”也。

縱觀洋洋五千言,如果硬要我挑出那麼一章來標上自己的“最愛”,那便是《老子?四十五章》所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塞,靜勝熱。清淨以為天下正。”人生大起大落無數,但凡能拿得起而淡然放得下者,往往寥寥無人。老子説;“最大的成功好笑依然有缺陷,但它的作用卻不會損壞;最大的圓滿好似在被什麼東西衝散,但它的作用卻不會窮盡。最直的好似彎曲,最巧的好似笨拙,最善辯的好似不會言談,運動能戰勝寒冷,安靜能克服暑熱,清靜無為能做天下的首領。”老子的這段話的確很有意思,每一年讀來,似乎都有不同的感觸。人類的所有的感覺器官都是外向型的,所以,總是容易去貪婪那些外在的東西,不管包袱有多重,只要對自己有利,便大包小包地往身上攬,似乎不去追求便不能滿足,卻不知傷害了別人也累垮了自己。且大智若愚,大音稀聲,大器晚成,不過如此而已。老子説;“缺陷、空虛、彎曲、笨拙、木訥等儘管都是人們不喜歡的,但卻是真真實實應該保持的東西,他們才是大道,才是代表着清靜無為的大道”細細嚼來,的確如此。忽然想到安東尼在《小王子》中所言;“我都祕密非常簡單:肉眼只能看到表面,唯有用心,才能將一切看清。”也正如板橋先生所言:“聰明又大小之分,糊塗也有真假之分,所謂小聰明大糊塗才是真糊塗假智慧,而大聰明小糊塗才是真智慧,假糊塗。”透過現象看本質,便是人生境界。老子説,清淨好,躁進亦管用,“清淨以為天下正,”“靜”是走出去,而不是迴歸。凡事硬上,必不能成。但硬上又有鋒芒,就有突破口。把握住鋒芒,則必能成。“躁勝塞”成功了就叫清靜無為,而做的時候不妨躁進……掩卷長歎,任那一句一言的真知灼見將心靈洗滌,每每讀完,我的心境便如渺渺清空,浩浩大海,平靜,安詳,淡泊。樂觀與悲觀,都流於不切實際,真正的快樂,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它是細水長流,碧波無痕。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荒島之心在紅塵裏讀經,老子之博大,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9

《老子》,又稱《道德經》,是我國道家學派和道教最著名的一部經典。它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短短的五千文,以“道”為核心,建構了上至帝王御世,下至隱士修身,藴涵無比豐富的哲理體系。

《老子》一書,原著不過五千言,可以説,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的好文章,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來,大家都在研究老子,各説雜陳,見解不一,讀來似絲益棼之感。

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了唐宋以後,換了一家,成為儒、釋、道三家,這三家又籠罩着中國文化思想,一直到中華民國立國初期。迨發生了“五四運動”,當時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國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陣漣漪,一度有所變化,又影響了幾十年。對這三家,南懷瑾先生經常用這樣的比喻: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有飯吃――沒有精神糧食;佛家是百貨店,各式各樣的日用品具備,隨時可以逛逛,有錢就選購一些回來,沒有錢則觀光一番,無人阻攔,但裏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東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我覺得南老先生的譬喻是恰當的,有其理由。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我們便會發現一個祕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祕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

清乾隆年間,主編《四庫全書》的著名學者紀曉嵐曾經説過:“世間的道理與事情,都在古人的書中説盡,現在如再著述,仍不超過古人的範圍,又何必多再著述。”這的確是一則名言,試看今日世界各國學者關於思想學術方面的著作,無不拾古人之牙慧。紀曉嵐對道家的學術下了八個字的評語:綜羅百代,廣博精微“。

老子的精神之一――“謙德“。《老子》中説:”我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這是老子的三件法寶。漢文帝的一生,就實踐了老子的這三件法寶。參謀長宋昌的公事私事-老子之道無私的反面運用。劉恆接過玉璽卻説保管,這就是黃老之道的“用而不用”,要而不要了。謙虛是謙虛,該要得還是要。在個人修養方面,運用黃老之道立身處世,有一個大原則,就是:“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另一個就是莊子在《讓王篇》中説得:“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這就是老莊的基本原則,瞭解這些,才能深入地研究老莊之道。

南老先生曾經下過這麼一個結論:中國自唐宋以後,以儒、釋、道三家的哲學,作為文化的主流。在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家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眾生,但出家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家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家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家思想,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家的學問,老莊之道就更加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個人,跨了門檻站在那裏,一隻腳在門裏,一隻腳在門外,讓人無法去猜其出入,所以道家的學問,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個人的養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徽。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段話,真有一語中具備三玄門,一玄門具備三要義的深不可測。提出道,同時提示我們,不可執着道是一般的常道。在後語中又附帶説明,在不得已的表達中,提出了一個“道”字;接着又強調,不可執着名相而尋道。其次説到形而上道與形而下萬有名器的關係,是有無相生,綿綿不斷的。在形而下的情況下而要體認形而上道,必須從常無的境界中去體認它的道體。但是如果更透徹精闢,又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再反覆説明有無之間互為因果,如一呼一吸之自然往復。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0

期末考試,小明的語文考試得個“鴨蛋”,他害羞得紅了臉,邁着沉重步伐往家走,心裏想:回家後不是“竹筍炒肉”,就是“男女雙打”,該怎麼辦呢?

小明剛走到校門口,天上突然下起了一場傾盆大雨,小明沒帶傘,正準備在校門口等老爸來送傘。在學校的大門旁邊,小明發現了一株大樹,他便跑到大樹底下避雨。小明等了一會兒,忽然看見離自己身處不遠的地方有一條泥濘溝,就想出了一條“苦肉計”。

過了一會兒,老爸怕兒子淋雨便送傘到學校。小明一看見老爸,先是淡淡一笑,然後自言自語地説:“好!實施計劃”。小明先假裝考了100分,舉着100分的考卷向爸爸跑去,邊跑邊喊着:“爸爸我考了‘100分’。”小明跑着乘機滑了一跤,坐在泥濘裏,又乘機使勁地把考了鴨蛋的考卷往泥裏一按,考“鴨蛋”的試卷立刻由“小白”變成了“小黑”,變得模糊不清了,分不出是100分,還是“鴨蛋”。

老爸一聽兒子説得了100分,心喜若狂,顧不得兒子身上髒,連忙帶頭兒子在事先約好的足球店裏買了一個足球給兒子做為獎勵。

一天,兒子正在樓下開開心心地蹋足球,老爸在家閒着沒事做,就把兒子的書包打開看看他的作業。剛一翻開,家庭作業上就出現了一些莫名其妙模仿他的簽字,一氣之下就把兒子的作業本撕了個精光,打開窗户把兒子叫上樓來,嚴肅地問道:“這作業本上我又沒有簽字,你哪來的簽字?快把你手中的球給我,別想再玩了。”

“老爸,你實在是太可惡了,你居然還把我最崇拜的名星簽字給撕了!”

“我?我不可能再相信你,不管啥破明星、臭偶像,反正我給撕了,怎麼樣?”小明哇哇大哭起來。

老爸實在是氣壞了,拿起大棒,朝小明打去……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1

老子,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著有《道德經》。這些是我以前知道的,由於平常接觸的主要是孔子,對老子的思想並不是很清楚,只知道“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直到覺得自己的很多思想和他説的很像,才決定看老子的《道德經》。

我是“一個秋月春風等閒度”的人,換言之,就是浪費時間。我每天都要看雜誌、小説,雖然我覺得很快樂,但是我的成績一直都不好,特別是數學,我的心裏一直很矛盾,我一直認為順其自然就好,不要想太多,是你的推也推不掉,不是你的搶也搶不來。但現實總會把我潑醒。我是人不是神,我沒有辦法躲避世俗的想法,沒有辦法不去面對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的花費,人活在世上總要先解決温飽問題,然後才能顧及其它。像《道》裏的第六十三章説的“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天難矣”,我想我現在的學習就是為了以後能生活得更好,而我之所以不能把數學學好就是因為我以前有不懂的問題卻不去問,導致問題越來越多,學起來也就越來越難。希望自己能改變學習習慣,不要再由“多易”產生“多難” 。

看到第九章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於是忍不住想:自己辛苦一輩子,赤裸裸的來,又赤裸裸的走,這又是何苦呢?唉,這種想法不好,人生最大的樂趣,就在於享受過程,能讓自己在赤裸裸的走之前,有美好的回憶,就不枉我們來到這世上走一遭。每次遇到難題,自己就會下意識的跳過去,不敢去面對,想去做些簡單的、感興趣的事情,但心裏又會湧出矛盾:“你這樣做對得起誰呢?你來這裏讀書要花很多錢,你知不知道父母親賺錢很辛苦,他們不求別的,只希望你能認真讀書,出人頭地,以後不用像他們那樣做生意那麼辛苦了……”於是,又在矛盾中提筆做作業。

《道》第三十三章説:“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我這樣應該有一點“強”了吧?

突然腦子裏湧出了一句話:“每個人心裏都活着一個老子。”我不知道對還是錯。但是我覺得老子把我們的本性説出來了。雖然很多人批評他的思想很消極,但我不這樣認為,其實他的思想挺積極的。我們應該在生活中用心去理解而不是靠別人説了算。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2

年前看了老子的光盤,早就想寫這一篇了,今天才有時間。這裏就不做對聯獻醜了,引用老子《道德經》中的幾句作開頭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西遊記》中那個將孫悟空扔進八卦爐中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太上老君就是走上神壇後的老子,太上老君就是道教所信奉的神,雖然他被後人供為神,但他一生都追求真理,是個無神論者。民間傳説他的出生就很離奇,據傳一日老子的母親李氏在河邊洗衣服,正又累又渴時,見上游漂來一個黃橙橙的李子,於是便拾起吃下,不想從此便懷上了身孕。81年後(大概推算時間在公元前571年)的農曆2月15日,天空忽然電閃雷鳴,懷孕81年的李氏終於在一棵李樹下生下了一個奇特的嬰孩,因為這個孩子天生白眉白髮、一副小老頭的模樣,人們就叫他“老子”,老子真名李耳,字聃。話説老子出生後天空中下來九條青龍親自為他沐浴。

老子生存年代的初期是公元前6世紀的周朝,正值中華大地百家爭鳴、弱肉強食的年代。老子曾在周王朝宮庭做過文職工作,相當於今天的記錄員,當時大臣們面見皇帝是不能坐的,老子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就准許他可以靠着殿內的柱子作記錄,當時稱“柱下使”。所以今天所有的道教內都能找到一根鐵柱子,就是這個來歷。也有人把這根鐵柱叫做“趕山鞭”,是緣於這樣一個傳説,説當年中原大地處處都是險峯高山,老子煉了七七四十九天,鑄成一根巨大的鐵柱,朝向大山“叭!叭!叭!”的抽了三下,只聽“轟隆隆”的一聲巨響,山崩地陷,從此中原大地一馬平川、暢通無阻。所以後人把這根鐵柱叫“趕山鞭”,老子也成了冶煉業的祖宗。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王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説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着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説:“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説:“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迴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公元前492年的一個週末,年近百歲的老子騎着一頭青牛由東向西行來,站在不遠處函谷關上的人只見東方升騰着一團紫氣向這邊飄來,斷定必有貴人經過。不久身穿紫袍的老子就到了函谷關,這就是成語“紫氣東來”的來歷,預示着將有貴人前來。縣令將欲西隱的老子苦苦留下,就在這裏,老子寫下了他的傳世寶作——《道德經》。2世紀中葉(沒記錯的話,不是在公元前),一個叫張道陵的小官吏見到了這本書,如獲至寶,奉為聖書,將老子稱為太上老君,創建了道教。(還一直以為老子是道教的鼻祖,原來是這個叫張道陵的人創建了道教)。

道教是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今天在中華大地已廣為流傳。老子的《道德經》也成為中華文化的起源和標準。魯迅先生曾説過“不讀老子,不知中華文化”。自從十九世紀中期《道德經》被譯成法文在法國發表到現在,全世界已經有無數種語言的版本了,成為外國人研究中華文化和中國歷史的重要讀物,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3

放學了,遠遠的夕陽照射在小小的石子路上,閃着金光。我踏着木板橋向家走去,今天晚上,是我與書約會的時間。

夜晚,我品讀着枕邊書,不知不覺進入了夢鄉。恍惚間,一道亮光射入眼眸,白光中站着一位身着三千年前的服飾的老人,深邃的眼眸,慈祥的面容,似曾相識。

我好奇地問:“您是孔子嗎?”

老人微微一笑:“非也,吾乃李耳聃是也。”

老子!我穿越了!

我抱着僥倖的心理問道:“您會講普通話嗎?”

“會。”

我興致大發:“李老先生,聽説您是中國第一位圖書館館長,是真的嗎?”

老子思索了一下,茫然問我:“又何為圖書館?”

我解釋到:“圖書館就是盟府、藏書閣,館長就是管理盟府的人。”

老子笑着説:“盟府我知道,館長不敢當,老夫只是一個守藏吏而已。”

我好奇的問:“周朝的盟府有多大?有多少冊書?都有什麼書呢?”

老子侃侃而談:“我朝的盟府是掌管保存盟約文書的官府,我朝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互相之間、諸侯與卿大夫之間,為政治目的常舉行盟誓活動。盟書一式二份,一份藏於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裏,以取信於神鬼。除了當朝盟約,還有夏商兩朝的圖書、典籍、檔案、文獻等等,有幾千冊吧!”

“哈哈,”我笑着説:“這也太少了吧,我們區就有一個特別大的‘盟府’,裏面大約有四十多萬冊書呢!”

聽了我的話,老子微眯的雙眼突然瞪得很大:“我一生也沒讀過這麼多的書啊!你們真是太有福氣了……”

我又問:“您的盟府裏的書是什麼樣子的?”

老子説:“有竹簡,有龜甲,都是用刀刻的文字。”

我感到很新奇,説:“竹簡和龜甲,太悠久了。我們現在不看那樣的書,我們的書是紙張印刷的。而且我們現在還有電子書,手掌大的瀏覽器就可以裝好幾萬冊書。”

老子彷彿聽天書一般,問我:“紙?什麼是紙?什麼是印刷?什麼是電子書、瀏覽器?”

要説清這一連串的問號,太複雜了,中間隔了三千年啊。看來博學如老子,也有認知方面的侷限。

我用了一小時的時間回答了這些問題,又問道:“您的盟府裏的讀者多不多?”

“我朝盟府禁止閒人出入,只允許貴族前來翻閲,書的種類也不多,有《周易》《尚書》《神農本草》……”

“stop,stop,”我急忙説:“這些書我都不懂,為什麼只允許貴族讀書,老百姓們沒有權力讀書嗎?”

老子歎道:“因為只有貴族才有機會接受教育,認識文字。”

我驕傲地對老子説到:“我們這裏不一樣!”

“哦?何以見得?願聞其詳!”

“我們這裏每一個人都可以讀書,老百姓也可以出入圖書館。”我説。

“真的嗎?那真是幸事!幸事啊!”老子感歎道。

鬧鐘一響,我醒了過來,已經六點了,原來只是南柯一夢,我不禁有些遺憾,我還想對老子説:在2018年,我國新頒佈了圖書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它是第一部圖書館專門法,這一部法律加強了對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推進了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有了這樣的法律,將會使我們在書海中更加自由地暢遊。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4

今天,我來到了易水湖景區,易水湖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我們要在易水湖的碼頭乘船到對岸去登老子峯。

老子峯全程都是臨水觀景棧道,蜿蜒曲折,像一條長長的蛇。它山石林立,造型奇特,有同出門、無為屏、天門雲梯、仙人橋、穀神洞等十三處風景。

同出門是兩塊大石頭矗立在湖上,像兩扇展開的門,中間還有一個小石頭,就像是一個人正要出門。

天門雲梯是一級一級的台階,這些樓梯通往天門。你知道這一共有多少個台階嗎?我告訴你吧,一共有156個台階,因為每下一個台階,我都會在心裏默唸着。這十三景的名字都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走累了,就原地休息,欣賞着美麗的風景,向下俯瞰易水湖的全景更加秀麗,太陽照在湖面上,湖面變得閃閃發光。

我到達山頂的時候,比在中間看到的景色更加壯麗了!還依稀可見我來時登船的大壩碼頭。剛才登山過程中付出的努力都值了!

我真沒想到登上老子峯能看到這麼美麗的景色,我高興極了!我還暗暗做了一個決定,回家要看看老子的《道德經》。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5

《老子》二十七章中有這樣一句話: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讀《老子》有感。”

“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這易於被人理解、接受並提倡,但對“不善人”,不但不批評,還要當作我們的鏡子,用“不善人”這面鏡子照出自身的缺點,以便於改正、提高自己,這不容易做到。

難怪孔子説老子是一條龍。

孔子在《論語里仁》中也説過類似的話: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我們基本上能做到把“善人”當做老師,當做榜樣,能做到“見賢思齊焉”,讀後感《讀《老子》有感》。但若把“不善人”當做鏡子,“見不賢而內自省”則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度量,相當高的涵養和精神境界。

我們之所以很難做到“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見不賢而內自省”,一是對壞人深惡痛絕,二是不敢正視自己的缺點。

惟其如此,我們如果想真正的提高自己,就更應該正視自己、解剖自己,讓正義之光照亮自己,讓先賢的智慧喚醒自己,讓惡者之行警戒自己,讓道德的力量約束自己。掃除心靈上的任何藩籬,抹去心境上的所有塵垢,還一顆清純空明的天然之心,做一個堂堂正正、坦坦蕩蕩的自然人。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6

我從十二歲時開始背老子的《道德經》,背時常常想要放棄,到現在我才真正體會到了“受益匪淺”啊!

每當電視上、報紙上看到、讀到老子的話,我都能接下去,這讓我感到自豪。老子的話語,不像唐詩宋詞那樣如水般滋潤、柔軟,也不似三字經、弟子規如被方格拘束,那樣侷限、呆板,也不與古文那樣之乎者也......但它卻有唐詩宋詞的朗朗上口,也有三字經、弟子規的通俗易懂,還有古文的意味深長......往小的説,它恰似一部綜合的文學作品,往大的説,它是你的人生寶典。莫看老子講的大都是天下萬物,雖談聖人,論王者,但葉落歸根,都是圍繞一個字——“道”,有道者才便有志,才敢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類的話。要看你的成績與否,與它緊緊關聯的就是你的心,有沒有道、德的存在,《傳習錄》裏也有提到:“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道德經》中沐浴的就是心。談了這麼多,那麼老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學者呢?他會有怎樣的魅力令後人永遠名記呢?孔子曾經拜老子為師,這一方面可以看出孔子的謙虛,求上進,而另一方面就體現了老子的知識淵博,對人生的思考、見解,獨到、精闢吧!

這麼一個有智慧的人,不需親眼所見,他的容貌一定是毋用言喻的,或端莊、或堅毅、或滄桑。還記得有一次,我從畫冊上見到了畫家所繪的“老子”,十分醜陋,我不禁問爸爸:“這難道就是我日日崇拜、敬仰、學習的老子嗎?和我想像的差太遠了吧!”爸爸的一番話另我感觸頗深:“這個畫像只是後人想像的,即便再醜,他的知識總是美的呀!”是啊,這個畫像上老子的醜美,不是我們思考、研究的,他的作品才是我們一生所要學習的,一個人只要他做的事美,他這個人就會自然地在人們的腦海裏勾勒出來,並銘記,這才是美,並且是永垂不朽的美。可能,今天我的這一番評價,是膚淺的,我也只是第一步開始研究老子,對於這樣偉大的人物,讓我們引起思考的,不只是他的著作《道德經》,更是他的品質、精神。聽,又從一個教室裏傳來整齊的背誦聲:“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7

所為,有所不為,是我讀完《老子》後的最大感受。辯證的“禍福相依”同樣出於此部經典偉著《道德經》,另有許多的哲理成語,諸如“和光同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等皆由此道中來。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説,“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説,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致虛守靜----平淡處世《道德經》十六章有言:“致虛極,守靜篤。”這句話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和復歸之理。我理解,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我想,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虛極”是説,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虛指心靈一塵不染,近於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篤”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守靜篤”就是堅守靜寂

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於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個不分善惡美醜的觀點,讓我們不用好和壞,美和醜去評價別人,他認為美是因為醜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為惡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還有醜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還有惡的一面。不僅如此,還認為困難與容易,長與短,高與低是相互比較而形成的,音與聲相互諧和,前與後相互追隨。這些都是永恆的道理,我們不應該太去在乎它。只有這樣我們看事物才能更為全面。

老子覺得學道的人應該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彎曲一些。出門做事就好像在別人家坐客一樣,與人説話就像對待自己的上級那樣,行走在外看起來毫不起眼。他舉例説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別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匯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九層高台以土壘之。只有這樣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覺得老子的不爭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其實並不是這樣,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種方法進行競爭;不但如此,他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你在競爭的同時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係。與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隨時在提醒我們自己應該做什麼,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追求什麼樣的生活。換句話説就是在人生、社會中的定位是什麼。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讚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於聖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聖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本質。

每本書都有其侷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道德經》中也有其消極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史、子、集歷年歷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於天地之間行動的規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眾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8

詩人杜甫雖然是現實主義大師,卻時常在自己的詩作中包孕道家的智慧。比如這首《春夜喜雨》,在我看來,就精妙地傳遞了老子“道法自然”、“道常無為”的哲學理念。而這種“無為”的精神境界,是很多中國人畢生追求的品格,也是實現“和諧社會”的終極途徑。

為什麼説“春夜喜雨”講得是道?從開篇第一句就可體味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所謂好的雨水並不是不期而至的,而是等待着合適的時機,降臨人間。第二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繼續頌揚着“好雨”的品格,它伴隨着夜風而來,默無聲息地滋潤萬物,不張揚,不做作,一切都在自然狀態中,沒有絲毫強求。這就是雨的品格,也就是杜甫心目中中國人應當具有的品格。

為什麼説“春夜喜雨”講得是無為呢?這裏面有一個觀念需要更正。很多人認為道家所謂“清淨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平靜地等待死亡,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老子闡述“無為”的時候,特意解釋道:所謂無為,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解釋起來,是説我們要尊重自然規律,不要大張旗鼓地去改變事物本來的狀態,要隨世間萬物的本性而因勢利導。而《春夜喜雨》為我們講述得就是這樣的道理。杜甫大師以雨喻人,暗示着我們應當效法清靜自然的狀態,在一種和諧之中把自己的職責履行好。或者,用季羨林先生常説的話來總結:天人合一。

《春夜喜雨》中所包孕的老子的智慧,直至今天仍對我們的社會有深刻的現實意義。由於追求經濟的高速增正,中國近年來逐漸成為全世界污染最為嚴重的國家。在騰飛的經濟輝煌之下,是一片片越來越灰暗的天空,一條條越來越骯髒的江河。這種為滿足自身慾念而不惜破壞自然規律的行為,已經讓中華民族品嚐到了苦果。幸運的是,國家的領導者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和諧社會”的提出就是要我們迴歸自然狀態,“輔萬物之自然”,不去違逆世界發展的規律,取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成就。

老子是2000多年前的人物,杜甫也已離世千餘年,但古人的智慧仍舊對我們今日的生活富有指導意義。在我看來,“春夜喜雨”應當成為當下無數中國人勵志和效仿的榜樣。在全社會都一股腦去模仿西方、追隨西方思潮的時候,老子的智慧給予我們一個嶄新的、本民族的視角,讓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19

四年前,我們一跨入天長國小,班主任馬老師便帶着我們誦讀古詩文。老師把詩句抄寫在黑板上,每天清晨領着我們一字一句地讀着,就這樣一字字,一句句,一首首,一篇篇,四年下來,我們已讀完了《三字經》、《弟子規》、《韻語篇》、《古詩80首》、《老子》、《大學》等,古詩文的誦讀一直伴隨我們成長。班裏還成立誦讀社團,開展一年一度的“和春天手拉手”詩歌朗誦和個人才藝表演,參加誦讀社團我與老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個人才藝表演牽引我走進繪畫的殿堂。

初聽老子,感覺它十分深奧、難懂。讀着揹着,慢慢地我發現老子的思想其實很貼近我們的生活。走近老子,我看到了一個十分偉大又可愛的老人。他老人家的一個大智慧就是“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立身要敦厚、厚重,不要膚淺、刻薄;要誠實、坦蕩,不要浮華和虛偽。老子認為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山珍海味讓人味覺麻木,繁華的樂章令人失聰。他提倡心靈的寧靜、淳樸,崇尚人的自然、和諧之美。

我生長在一個有着濃郁書畫氛圍的家庭,從小耳濡目染了書畫獨特的魅力。每當提筆作畫時,心情就特別愉快,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引領着我,進入另外一個美妙無比的世界。如果説入學以前塗塗畫畫是愛好激勵着我,讀了老子,我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畫如其人,它是你內心世界的表達。當你能排除紛擾,立足於本分,心境醇和、寧靜、美好時,也就到了最佳階段,那時畫出來的畫意是由內而外散發的,來自你清澈眼睛和富饒心田的作品,帶着天然的美感。

現在我仍然每天堅持30分鐘的古詩文誦讀,在班級的讀書活動中,我的讀書得分卡總分總是名列班級前茅。我的繪畫水平也有了長足的提高,我畫的《蝦》、《梅花》等經常裝點我們的教室,學校的走廊。每年的教師節、元旦我都會不辭辛苦地揮毫作畫,為老師、同學準備好特殊禮物,用我的畫給大家帶去感激和祝福。每年學校與韓國釜山大學附屬國小的友好交流訪問活動,我的國畫總會作為禮品送給韓國的老師、同學!每每這時我都會感到無上的光榮和自豪!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讀千年詩文帶給我的快樂和幸福!

我要感謝外婆,早早地帶領我進入了國畫天地,讓我接觸並努力傳承我們中華國粹--國畫。我也要感謝學校老師,引領我們走進千年古詩文,引領我感受了先賢們的思想精華,帶給我們深厚的文化沉澱,培養了我們平和的性情,領略了心靈淳樸的好處,也讓我領悟了“寧靜致遠”的道理。

走進這位親切的老人,我越來越知道自己應該如何畫畫、如何學習、如何做人。讀千年古詩,做一位如清風般明朗,如大海般深廣,如太陽般燦爛的新時代的少年。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0

在我的家鄉----融水,有一座名山,叫老子山。據説道家創史人老子曾經到半山腰的山洞裏休息、傳教,老子山這個名稱就這樣叫開了。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一回到老家,便決定第二天一早去看看我日思夜想的老子山。

天還沒亮,我們便起了牀。洗漱完畢,我們就迫不及待的向老子山進發。

白茫茫的晨霧籠罩着路邊的房子和樹木,彷彿給它們披上了一層既温柔又神祕的面紗;“知了、知了……”、“唧唧、唧唧……”、“喔、喔……”……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在我們耳邊縈繞。

伴着歡快優美的節拍,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老子山腳下,遠遠的就聽見了從竹林中傳來的銀鈴般優美的音樂,那音樂輕靈悠揚,令人如痴如醉。我們沿着石子小路在竹林裏四處尋找,那婉轉動聽的音樂聲越來越大,走到竹林的邊緣才發現,原來是一條涓涓細流在輕輕的拍打着巖石,在寧靜的竹林中敲出了美妙的樂曲。

竹林深處是隱蔽極深、銀白色整齊的石階。踏上石階,躍入眼簾的是兩旁300多尊活靈活現的佛像。這些佛像,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斜躺着,有的闊步走着,或慈眉善目,或醉眼迷離,或哈哈大笑,或怒氣衝衝,或冥思苦想,或極目遠眺……它們個個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向人們展示出出家人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風采,也讓我們領略到道家文化的寬容和博大精深。

我們一邊走,一邊看,一邊撫摸着石像的臉頰,不知不覺便來到了壽星洞。一進洞裏,一陣陣涼風迎面撲來,彷彿進入了道家的清涼境界。洞的中央趴着一隻大石龜,如果你運氣好把一枚硬幣投入他的嘴裏,它便會幫你實現願望。在石洞深處,有一座既高大又明亮的寺廟,裏面的觀音菩薩和四大天王吸引了更多的遊人在這裏求神拜佛、燒香許願。

假如你對求神拜佛之類的事不感興趣,那麼你可以去觀賞那裏不屈不撓的.樹木及柔弱百態的花草。老子山上長着許多各式各樣的樹木。這裏有偉岸的樟樹,在炎熱的夏天伸開寬大的枝葉,為遊客送來徐徐涼風;這裏有慷慨的各式果樹,在涼爽的秋天為人們奉上各中甜美的果實;這裏還有堅強的榕樹,把自己的根深深紮在巖石下的泥土裏,向人們展示出它自強不息的力量。更難忘的是那些野花野草,有的昂首挺胸;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欣然怒放;有的含苞待芳……不管它們樣子如何,都自豪地告訴人們,它們是老子山天然的主人。

我愛老子山,不僅愛它的寧靜,更愛它承載着的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1

利用寒假的時間我又重新學習了一下《道德經》,《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我很喜這本書,他的一些話看似平常其實很深奧,全書共五千字,但是所闡述的道理確是很耐人尋味的,尤其是老子闡述的水,具有極高的哲學道理。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懂得如何滋潤萬物,不與萬物相抗爭,它處在人們最不屑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於道。李小龍曾經説過:“你把水放進杯子裏,它就成了杯子的形狀。你把水放進瓶子裏,它就成了瓶子的形狀,你把水放進茶壺裏,它就成了茶壺的形狀。”

這幾句話看似平常,其實哲學韻味很深。水沒有形狀,更適應於萬物。所以我們也要像水一樣,無論遇到什麼困難,處在什麼環境下,都像水一樣,無孔不入,適應萬物。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2

輕輕地推開窗,你看到了什麼?天地日月,草木精華,一本《論語》,道德玄妙,淺淺的讀上一句,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東之寒,瞬間入之於眼,明之於心。

一本《老子》五千餘字,卻讓你透過,看到整個宇宙。我想這就是它當選世界級瑰寶説具備的實力吧。手捧《老子》,若是你在月光下淺淺得讀上一段,自然飄逸,那是老子如雪山上綻放的雪蓮一樣樸素的心原呀,你可曾看見?是誰在茫茫人海中指引我們前進?是誰為宇宙無垠的黑暗,點亮了航燈?

“道可道,非常道。”

如此言語,是日月捧出的精華,是花雨釀造成的瓊漿,這是任何文字都無法代替的,透過這穿越時空的文字,那有一雙老子深邃的寶石,當一隻雛鳥破殼而出,便是了卻又一樁心願。

沿着有霧的山間小路,伴着微涼的晨露,你可看見,那隻青鳥已經能夠飛翔山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言一語,穿透心靈。

一本《老子》,看到的是整個大千宇宙,春風夏雨,求是東麗,草木魚蟲,飛禽走獸……而自我,多麼渺小。我曾經懷揣着小心願,收穫着小快樂。卻比不上老子的寥幾筆。我曾經擁有着大心願,等待着大成功,卻比不上老子短短數行。

這一切,原來都是老子的心願哪有峯雲我,沒有心願哪有云峯我。

我愛這本《老子》,他把大千宇宙完完整整的展現在我面前。

就是這樣一本《老子》,“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不禁翻到尾頁:“天之道,利而不害;聖賢之道,罔而不爭。”老子的絕筆,老子的心願。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3

我們不應該以看不懂為藉口拒絕去認識“道”。

老子所説的無為,事實,是不要逞強而為,而要以輔萬物共成長以盡所能,生活中,我們不以個人得失為得失,而以宇宙萬物得失為得失,這才是真正的天道,順應天道才能求得永恆,這是無可爭議!很簡單的道理,我們只是這個世界一個過客,完成我們過客的任務,便是盡我們曾經是這個宇宙的一份子。對於老子的階級性,其實我們也無需要去過多的猜測,他把握的是一個引導的話題,聖人,君主,統治者,管理人員,治人,事天,應該遵從的原則,愚蠢的人,總是在譏笑老子無為,無為,可誰又知道,人們的有為也不過是拆拆建建,看似有為,實似娛樂消費,並不是有為?這是一套很通俗易懂的解讀,文東以解決個人信仰,讓自己擺脱低俗與煩惱為出發點,尋找精神的主宰,誠心靜讀,歷時二年多,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解讀。

以求拯救自己的靈魂,淨化自己的靈魂,我們從純樸走向罪惡,如今也需要從罪惡走向純樸,人沌潔走向骯髒,又要從骯髒中走出來,成就自己的淨化。願“道”的智慧,帶給人們安靜詳,慈愛與勇氣,笑對生活,堅強的面對艱難困苦。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4

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麼理解,只能説是一些感想、體悟。《老子》雖然並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裏面仍然有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它意藴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就應順其自然,而但是過分強調主觀意願。教師的權威就應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係。師生雙方都要處於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就應進行批判性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上,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走神,當然能夠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聽講!老實膽小的可能嚇一跳,趕快坐好,但過一陣可能又故態復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會臉色不善,甚至嘴裏咕嚕咕嚕地嘟囔,雖然老師是好意,但傳遞到學生心裏卻成了惡念,課堂的氣氛就有了火藥味。有時課堂上學生竟然和老師頂嘴,僵持起來大家都下不了台。學生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老師曲則全,表揚旁邊的同學來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請走神者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地暗示一下,同樣是批評提醒,轉一個彎,大家心平氣和,彼此相安無事,這樣豈不是更好?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就應抱着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透過無為到達有為,透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5

不繫輕舟順水流,也無歡喜也無愁。

隨心遁出雲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戲評一首:

詩句恰如順水流,得了章法便無愁。

當知意趣十分妙,自有功夫在裏頭。隨心遁出雲天外,更有云天在盡頭。激賞!年輕人有這等悟性,了得!且放輕舟任水流,洳何?順字浪費了遁字似不如跳字明快起承稍弱。順水流和任水流意思差不多,感覺還是順好,順有一帶而下的淋漓,任有隨勢漂流的起伏。與雪版探討:老子的基本思想是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作者讀老以不繫之船喻之,不可能是逆流而上,自然是順水而下並暗合無為自然之學説,所以,我説順字浪費。

老子的哲學沒有淋漓只有平淡,而此絕句正是對老之悟,若説順勢淋漓,則與轉結意境不合。很不錯的一首,真有老莊的風韻。詩是偉峯對老子思想的認識,我的看法是對偉峯詩的認識,至於對老子的認識,我可沒有羽公深刻。起承感覺挺好的,轉結更得老子精髓。喜歡這樣的詩味。信遊山水意微酣,袖捲煙霞釣翠巒。

鳥語梵音唯欲醉,一肩明月一壺禪。草葉風吟老師評得很到位!

拜讀學習好絕!問好李偉峯!絕句格調諧和,尤其轉結有新意,喜歡!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6

在學習《老子》的過程當中,我認為自己最有體會的是老子處世哲理中關於“名”與“利”的部分。

我曾經在一家名牌公司工作過六年。當時我們公司的業務紅火極了,天天忙不過來,久而久之身體終於累垮了。醫生勸我辭掉工作,休息,但是我那時候一點也不懂老子的處世哲理,怎麼也不肯辭掉工作。一則我捨不得離開名牌公司,二則不想輸給同事們,三則捨不得辭掉工資高、獎金高、條件好的工作。誰知後來業務冷下來了,我覺得不值得再繼續工作,終於辭掉了。

《老子》四十四章裏説:“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忙。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我認為以前的我就是過分地追求“名”與“利”,只顧公司的名聲和錢,而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我垮了身體以後才明白,對於人來説最重要的是什麼。我當時那麼拼命工作都是為上面説的“名”與“利”,可是結果給我帶來了什麼?公司是名牌的,但是“名牌”絕不會給我帶來幸福。它充其量只能滿足我的小得可憐的自尊心而已。錢比別人稍微多了一些,能夠買很多東西,這也不會滿足我。東西越多心裏越覺得空虛。這就是“欲海難填”。

總之在公司裏工作的那段時間裏,我一無所獲,只剩下了身體不好的我。(在這種情況下是難恢復健康的。)我後悔不迭。如果那時候我懂點兒“知足”、“知止”,就不會有這種悲劇。我的損失是很大的。我想只有健康的身體,健全的精神,才能夠過幸福的日子。在這個方面,我深深地體會到老子的處世哲理。

我把第四十四章作為座右銘律己。對於身外之物,無論是實的,還是虛的,我都應看得恬淡一些才好。

在現在這樣“一切向錢看”的時代裏,做到“知足”也許很難。但是我認為可以做到“知足”,只有內心感到很富有,從而才一能過既安穩又幸福的生活。

老子的哲理是永垂不朽的。在我們現代生活中到處都可以體現。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從《老子》一書裏能得到許多處世的智慧。我今後還要繼續學習老子的思想,把老子的哲理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7

老子故里,道德之邦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也就是老子出生地,現在的亳州渦陽縣,而我的家鄉也是在這裏。老子姓李,字耳,是春秋時期宋國相人,於公元前571年,出生在渦陽縣閘北太清宮的流星園址。老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渦陽成為了道教祖庭,成為“道之源”“德之初”的聖地,也有“老子故里,天下道源的譽稱。兩千多年以來,在老子故里渦陽人民的心田裏,長期滋潤着老子光輝的智慧和思想,以“我自然”的生存狀態、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作為一名渦陽人,應該繼承祖先優秀的天人合一、人文關懷、尊道貴德、和合之美等精神文化;應養成“清靜無為”廉容幷包的博大胸懷。弘揚老子文化,更是老子故里渦陽人民應該“持而保之”的信諾!

我愛老子!

我更愛渦陽!

老子是中國的,老子是世界的,老子是永遠的老子!

《老子的幫助》讀書筆記 篇28

桂林有句俗話叫“老子天下第一”

“老子”是什麼意思?“老子”是桂林的俗語,就是“我,我是老大,我是你爹,我是你祖宗,我是你大爺”的意思。我好像也有這樣的意思。

熟人的媽媽拍拍我,我把她推到一邊去,差點摔了一跤。好心的老奶奶看我一眼,我朝她吐一泡口水,把她嚇了一大跳,差點嚇出心臟病送進了醫院。誰説我也不行,誰看我也不行!別看我小,我可是天下第一。雖然我才讀四年級,今年還不到十一歲,可是我的名氣卻是天下第一。

爸爸説:“你怎麼這麼不講禮貌,我們桂林可是全國文明的桂林城啊,真丟桂林人的臉!爸爸的名譽都被你損壞了,人家都説我教子無方,你以後別叫我爸爸了,我害羞……”爸爸説着還用手捂住了臉。我把頭撇到一邊,懶得理他。誰叫“老子天下第一”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去小賣部買東西時,我衣服穿反了,阿姨好心提醒我:“達,你衣服穿反了。”“要你管,你是我什麼人,少管閒事”。氣得阿姨連説:“你出去,我這裏沒東西賣”。恰好媽媽往這裏路過,得知此事給了我一巴掌。我摸摸被打的小臉蛋,心想:打吧,一點也不痛。打得了我的人,打不了我的心。

還有一次,我撕破了趙一的衣服,趙一哇的一聲哭了:“陳虹達撕我衣服了!”我滿不在乎的看着他,就像在看一場好戲。他其實也沒惹我,只不過我看不慣他的小樣。明明是他自己窩囊無能,憑什麼怪我。我是天下無敵!“老子天下第一”!

可是,我真的是“天下第一”嗎?數學考了大鴨蛋,語文考了56,同學們不理我,老師們看見我就躲,個個都説“陳虹達好了不起哦!我好怕哦”爸爸媽媽的臉早就找不到了,都丟到地上喂狗了。

為了讓我改掉不禮貌的習慣,爸爸媽媽費盡了心機。

可是我呢,我行我素,惡習難改。誰叫“老子天下第一”呢?爸爸媽媽心灰意冷,就當沒養我這個兒子。我呢,樂得自在,沒人管我更好。

可是有一天,我還是鑽進了媽媽的懷抱,我好想對媽媽説一聲:媽媽,我不是天下第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