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在故事中觸摸感動美文

來源:文萃谷 2.44W

每當期中期末考試臨近,累了老師,苦了學生。考試、閲卷、講解、糾錯成了複習的常態。重複、單調。看到老師手拿試卷走進教室,總有幾個膽大的學生,爆出一副苦不堪言的狀態説:“又要考試!”我截住話頭“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命根。趁早把又字去掉!”

讓我們在故事中觸摸感動美文

只要應試製度不變,強化訓練,精練精講,勢在必行。“山珍海味天天吃,也想嚐嚐大白菜的味道。”於是,我利用下午一節課,在班級開展“親情故事比賽”活動。之前沒有“預熱”,純屬“臨場發揮。”

人教版五年級上第六單元是一組親情文章。父母之愛的寬廣與無私,深沉與偉大詮釋得淋漓盡致。本單元的習作訓練也是要求寫父母之愛的。類似題材學生很難寫出新意。無非就是,病中陪護熬紅雙眼;雨中送傘濕透衣衫……這次,我換一個思路,讓學生講講與隔代人的的親情故事。當我在屏幕上投出“有一種情叫隔代親”時,有的學生很茫然地問我“老師,什麼叫隔代親?”何振很精準地説:“和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就是隔代。”接下來,我展示出講故事的要求。稍加構思,就有同學舉手發言。

第一個登台的同學,儘管感情充沛,語言流暢,但缺乏事例。我隨時做出調整,以便下一個登台的同學能揚長避短。果不出我所料,大有後來者居上之勢。這次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有張學誠、袁語辰、王迎、張奧翔。

張學誠長得像個白面書生。大眼睛,愛笑。他故事的內容是:有一次,媽媽看他書寫不認真,突然火冒三丈,脾氣暴躁的媽媽拿起笤帚就要打他,姥姥見狀死死拉住媽媽,嘴裏不停勸説:“孩子還小,等他大大,自然會改好的……”説着説着,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起來。哭,這種情緒是最容易受感染的。見另外幾個孩子也抹眼淚,我趕緊帶頭鼓掌,安慰了幾句,歡送孩子回座位。

王迎,性格開朗活潑,包括上台發言,用她自己的話説也要露出八顆牙。她講的`是和姥爺之間發生的事。初學三輪車,買雞蛋時,因為摔個子,把雞蛋都摔碎了,姥爺非但沒有斥責他,而是把碎雞蛋做成各種菜餚。知道她不愛吃雞蛋,就讓她吃排骨。看似很習以為常的小事被她幽默的腔調描述,逗得同學們哈哈大笑。教室裏的氣氛又熱烈起來。

袁語辰,外表看起來像粗線條。可通過她講述和姥姥的故事中,我分明感受到她的細膩。講到姥姥身體不好,不願意去住院,更拒絕家人照顧時,她也是哽咽地説不下去。待穩定情緒後,她又娓娓道來,讓聽眾感受到她對姥姥深沉的愛。

最後壓軸的是張奧翔。他活脱脱一個小品演員。一上場就喜笑顏開。肢體語言誇張,他講小時候爺爺、姥爺分不開,胡亂叫,惹得家人爆笑;講姥爺生病住院自己忐忑,姥爺出院後的開心;講和姥爺下時的歡樂時光……下課鈴響後還滔滔不絕……

此外,講述比較好的還有孫兆陽、劉鵬鵬、姜清軒、禹華峯、李雨菲、何振、吳逸凡、鄭修澤、寇涵雨……

親情故事會,對孩子們是一種無聲的教育,不僅鍛鍊了組織語言的能力,還通過司空見慣的事例觸摸到感動的情愫。感恩不僅僅是一個詞彙,而應該是真實有效的行動。由此足見,這堂課意義非凡,這遠遠比做一張測試卷重要得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