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之都寫景美文

來源:文萃谷 2.13W

提起淮安,人們自然會想起韓信,想起梁紅玉,想起吳承恩,想起關天培,想起周恩來一連串閃光的名字,一個個名人、佳人、偉人,耳熟能詳,難以忘懷。

運河之都寫景美文

然而,水是文明的載體,淮安始終與水聯繫在一起。歷史上的淮安,因淮河而得名,因淮水而得利。

隋煬帝是位雄心勃勃而極具智慧的帝王,他決定挖鑿南北大運河,乾脆把東西南北都用水連起來,變成一個大水系。在此之前的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一位帝王能有他這麼大的氣魄。

古城淮安(原名淮陰),是南水北調東線揚州向北送水的必經之地。

淮安,地處蘇北腹地,南連長江,北通黃河,東臨黃海,史籍中稱其為“居天下之中”、“扼漕運之中”。京杭運河、廢黃河、鹽河、淮河干流在境內縱貫橫穿,襟帶洪澤湖、白馬湖、高寶湖等河湖水域。

在歷史上,淮安從來就是個“江海通津”之地。從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遺存——青蓮崗文化的考古發掘中,發現在耕作層以下2米處有大量黃沙,沙中伴有貝殼、木塊等物,表明7000年前此處是緊靠大海的沙堤。

據《史記》載,淮安在夏朝即有“陸則資車,水則資舟”之便。

對淮安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大運河的開鑿。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開鑿古邗溝,溝通江淮。長江流域的軍旅乘船北上,到淮安下船後上車馬;黃河流域的軍旅乘車馬南下,到淮安下車後上船,“南船北馬”匯聚淮安的局面開始形成。

隋朝開鑿的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而淮安由於地處南北要衝,成為漕運的重要孔道。淮安在隋唐時期曾繁華一時,特別是商品貿易在唐代十分興旺,吸引了包括大食、日本、新羅等國的海內外商人,到了夜晚,“千燈夜市喧”、“酒酣夜別淮陰市,月照高樓一曲歌”。淮安逐漸發展成為運河沿線的一座名城,有着“淮水東南第一州”的美譽。

和淮陰侯韓信的命運比較相似,淮安的命運是“敗也黃河,成也黃河”。1194年,黃河從陽武決口奪淮,從此淮安水患不斷,一度流傳“倒了高家堰(洪澤湖大堤),淮揚二府不見面”的民謠。高築的“鎮淮樓”,雖有藉此“震懾淮水,保一方安瀾”之夢,但是洪水依然兇猛慘烈。由此,淮安漕運受阻,日顯衰敗。

明朝嘉靖之後,黃河再次改道並截彎取直,又使京杭大運河實現了南北航運的貫通。15世紀至19世紀中葉,淮安迎來歷史上持續了四百多年的第二次繁榮,元、明、清三代的京杭大運河上漕運總督府,就設在了這裏。鼎盛時的淮安,竟然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

因水利而盛,又以總漕、總河駐節淮安和清江浦的興起為標誌,明永樂年間,陳碹駐節淮安,總督漕運,利用宋代開挖的沙河故道,在淮安開鑿了20公里的裏運河,引淮安城西管家湖的湖水入淮,從而孕育出了大運河沿線的“清江浦”。設在淮安的漕運總督府,每年指揮整個運河上的12萬漕軍,從江南的各個省府道集中400萬擔漕糧,通過運河,浩浩蕩蕩地運向北京。漕運總督之所,商賈雲集之地,盛極一時。

作為一座因水得名、因水而興的城市,它的每一次輝煌,都與水利有着難以割捨的紐帶聯繫。作為“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淮安,對於國家南北大動脈治水地位的重要,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當地曾有這樣的説法:全國水利看江蘇,江蘇水利看淮安。誠然,這種説法雖非確切,但卻反映出水利對於淮安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從淮安的治淮展示館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代代水利人的足跡。

淮安地處淮河下流的蘇北腹地,境內有洪澤湖、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湖泊,京杭大運河貫穿南北,全市800/0的土地面積處在設計洪水位線以下,極易發生洪澇災害。尤其是洪澤湖要承接淮河上中游15.8平方公里的來水,經淮河入江水道、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等流域性河道,入江人海,歷史上素有“洪水走廊”之稱。作為“洪水走廊”,處於淮河下流,淮安人幾乎吃盡了水環境污染的苦頭。治污是整治環境,也是創造發展機遇!淮安人豈能落後他人?

面對南水北調,淮安毫不猶豫,堅決服從國家大局。從市區污染的根治,到河湖濕地的恢復,到東線調水涉及的截污導流工程,他們都認真梳粧,精心雕琢。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大局面前,淮安人絲毫不含糊,而是以飽滿的熱情,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治污保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有穿越淮安沿線的十多個送水建設工程,還涉及市區裏運河、清安河等諸多的治污區域。

在淮安人的記憶中,過去的裏運河,就像是個蓬頭垢面的“醜媳婦”,沿河兩岸,廠區密佈林立,違章搭建隨處可見,各種污水直接排人河中,不僅河堤雜草叢生,崎嶇不平,而且河面漂浮着枯木衰草和白色塑料袋,垃圾成堆,水葫蘆瘋長,河水渾黑一片,不堪入目,走近河邊,惡臭陣陣,路人只能掩鼻而過。

淮安人曾經引以為豪的母親河,竟然成了沉重的市容負擔。現在要南水北調,裏運河非整治不可了!

説幹就幹,隨即一場大規模整治裏運河序幕拉開:

拆除了沿線碼頭,搬遷了沿岸低矮民房,清理河道內所有廢棄船舶,清理淤泥,污水處理廠相繼建成使用,鋪設沿裏運河和大運河截污幹管

走進如今的淮安市區,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美麗的“清明上河圖”:經過整治的裏運河,河水碧波盪漾,兩岸垂柳依依,綠草如茵,鳥鳴蝶舞。徜徉其間,你會發現,閒庭漫步的遊人,聚精會神的釣者奇特的水鄉美景,盡收眼底。特別是華燈初放時,行走在依水而建的休閒走道、亭台之間,遠眺近觀,裏運河兩岸,流光溢彩,綿延數裏,分外迷人。

運河沿線水質的改善,還帶動淮安的旅遊產業,帶來了台資集聚的新高地,讓“運河之都”重放水彩,成了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等。站在立交淮河水道和京杭大運河長廊上,一望無際的綠色原野,縱橫交錯的水鄉河網,連接江河湖海的水利建築羣,穿梭繁忙的貨船港口,頓時令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

南水北調,彷彿為淮安注入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讓它正在續寫“壯麗東南第一州”的歷史輝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