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風優美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2.26W

往事如煙,我沒有美好的時光來回憶,我的成長是在苦澀的日子裏度過的,那些繽紛的生活都沒有與我結下姻緣,讓我再回味昨日,我的心在跳動着。

山風優美散文隨筆

八月火一般的熱,酷暑難耐,熱浪滾滾,我已第二次去支農,第一次去王台,這次去沙縣高橋倌莊農場。

高橋倌莊農場是為適應當時的歷史條件,黨委提出“建立農場、雞場、豬場……搞副業,解決全廠職工生活後顧之憂而設的。所以它是青紙廠在前進的道路上的一朵花絮。

農場地處山區,二山對峙的長谷,中間一條清水石溪,流泉淙淙作響,像一條銀線似的蜿蜒流去。三排紅磚平房,有十餘職工在長期管理,宮付廠長在坐鎮,後殿山林,100餘畝的水田地,圍繞着農場。

乾燥的山路,車在顛簸中抖動着,尾塵捲起塵埃瀰漫着。各車間的職工已到了三四十人,每天七時出工,中午小休,下午二時出工,晚六時收工。

第一天下田開鐮,禾穀整齊的一束束堆着,不時掠過一陣陣微風吹着,搖曳着稻穗,給這片風景染上一片金色,打穀機聲音給這豐收柔和增加一種氣氛,收割過的田野、移動的.聲音,眼睛看去是粗濁調和。

打出的穀子,麻袋裝回了農場,在竹蓆曬乾。

八月的農場,沒有一點羅曼蒂克的景色,它沒有詩般的浪漫,沒有那麼多的情愫。它不是花前月下,不是漫步在山林小路。

它是一門粗獷線條的藝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胼手胝足勞作在田野。谷真有可愛之處,沒有崇山峻嶺,陡坡上面一片連綿的山崗,更高處的山巒,在那山巒上,一到晚上顯出黑魆魆的一片,把這個小小的峽谷吞沒,叫你無處舉目。

谷裏有仨仨倆倆的人家。飽受灌溉的山田,得天獨厚,土壤肥沃,可以種植任何農作物,山谷是富庶的,養育着祖祖輩輩的山民。

一條迷津的小徑,彎彎曲曲地直穿遠遠的樹林,向那山坡青翠,重重迭迭地崗巒,迤邐而去。

晚上在淡淡的燈光下,我默默地寫着一天的日記,積累素材。

我經常慰藉自己,吃苦耐勞是我們民族的標幟。在我工作後,奶奶告誡我,要能過得儉樸的生活。所謂:“一簞食,一瓢飲”就是形容生活狀態的極端刻苦。明代“菜根潭”記:“嚼得菜根”能耐得清寒。嘗過苦,再吃甜,就感到特別甜,吃過甜,再吃苦,就感到特別苦,這是哲理,很令人回味。生活的薰陶,使我學會了用一種人文去關懷,去關注我周圍的事,可以説是我思想的昇華。漠然在我思想境界裏,淡淡逝去,可能是我人生的一個感悟。

第二天,我們在微曦的晨光中,太陽還在山坳裏,田野有點涼風在稻穗上吹着,未割的稻穀隨風飄動,扇動着絲絲的聲,各種彩紅的顏色,好像天上的虹掉落金黃田野。早早食過早飯就去出工了,今天指定要割10畝地的稻子,隨時割完隨時收工。

有些人可能沒有割過稻子,手指被鐮刀傷出血,有些人腿腳被螞蝗叮咬,幹勁很足,因為天熱,進度比較慢,掉後的使勁地往前趕。

今天晚上,萬籟俱寂,夜月寧靜,月窺牆。使我想起白居易的《夜坐》“斜月入前楹,迢迢夜坐情。梧桐上階影,蟋蟀近牀聲。”

六天來,我們完成了指標,我們喫農場生產的糧食、蔬菜,睡草垛,打通鋪,倒頭便睡。一個個皮膚曬得黑黝黝。一套工裝像鹽漬了一樣,白漬斑斑與泥汗浸泡在一起。接班的人來了,我們坐着廠車,在崎嶇的山路上,揚塵而去。

農場收割完後,全廠職工每人無償送大米20斤。在七十年代,糧食配給制,雖區區二十斤,也能飽餐幾天。

2003、7、7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