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人,詩在人間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1.11W

李白,字太白,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人,生於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死於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在唐代,他一開詩歌新風,名滿天下,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一生共創作詩歌據推測大概有近一萬首,現存近一千首。千百年來,人們對他的詩歌讚不絕口,百讀不厭。他的人格和他的詩歌一樣也頗具魅力,的確是我們中國人民值得驕傲和尊重的。而在近日,筆者在不經意間,讀到一篇題為《李白在人間,詩在天上》的小作,作品是發表在一本供人閲讀的娛樂性雜誌上的。文章借李白的幾處詩句,挑鼻子撿眼的指出李的諸多不是,甚至是人格攻擊,並還傷及無辜。讀罷此文,不免惘然若失,深感一個偉大的詩人竟在去世1多年千後被一個無名小輩在一本小小的雜誌上著名誹謗中傷,真的是有一點過分,心裏也想説幾句話。

李白是人,詩在人間散文隨筆

該文羅列了李白的幾大不是,粗算起來,大概有以下幾處,一曰:李白野心勃勃,他的糞土王侯,浮雲富貴是經不起推敲的,可見他的詩“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二曰:李白的身上凡人氣味重,廣結有地位的達官貴顯和以詩文投贈提高知名度,不如孟浩然徒此揚清芬,孟的品格高潔,連李白都自知不及。三曰:中國李白的研究者包括郭沫若都不得不承認李白是一個功名心很很重的人,他的“濟蒼生”,“安社稷”參雜事若榮親,羨慕功名富貴,並點到了郭沫若的作品《李白與杜甫》,説其揚李抑杜,把郭老也挖苦了一番。四曰:李作的《清平調詞》,讚美貴妃,取悦君王,做御用文人做得非常出色。五曰:不該讓高力士那樣的脱鞋子,應該對他連眼珠子都不轉一下,對唐玄宗指着李白的背影向高力士説“此人固窮相”一語,深感刺痛和悲傷。以上幾處,只是本人粗略概括了一下,對一些頗具惡毒的話還未納入在內。説實在的,李白畢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加之他所處的時代是封建社會,他的思想或多或少要打上那個時代的烙印,用現代的觀點去看那個時代的人和事,片面認為他作詩與做人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不免是以偏概全,求全責備,似乎與李白有深仇大恨那樣予以責備,就有一點不嚴肅,不妥當了。

據歷史資料記載和考證,李白在年輕時就懷有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所能,願為輔弼,使寰宇大定,海事清一”。為了實現他的遠大抱負,他二十多歲就仗劍出蜀,遍遊祖國的大好河山,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令人叫絕的詩歌,後來由於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天子召見,皇帝器其才能“降輦步迎,以七寶牀賜食,玉手調羹以飯之”,由此,以布衣身份進入翰林供奉三年。在這三年裏,問以國政,為當朝皇帝潛草詔誥,撰制御書,酒就詩賦,寫一些宮廷的應制詩。原以為能夠得到皇帝的重用,以申其志,但終因得罪權貴,“害能成謗”,難以出仕。在“彷徨庭闕下,歎息光陰逝”的歎息聲中,被皇帝賜金放還,從此縱情山水,訪道求仙,開始了他一生顛簸流離的生活,在廣遊祖國的大好河山中,寫下了不少謳歌祖國山河的不朽詩篇,一直到他死後一年,才被另一個當朝皇帝啟用為左拾遺,而詔書到達時,斯人已去也。縱觀李白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他雖然從年輕時就開始“遍幹諸侯”而壯志未酬,到老時“請纓”蒙冤,總的'説來,他都在想為國家建功立業,是一種熱愛祖國,“濟蒼生”,“安社稷”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值得人們敬佩和發揚的。當然,説到他訪道,求仙,隱居,寫一些飲酒的詩,這跟當時封建社會的風氣盛行是分不開的,不可避免地有他消極的一面,但依然是瑕不掩瑜,無損他在中國古代詩人的地位和形象。

因此,按作者提出的以上幾種説法,我認為是牽強附會,有一種吹毛求疵,刻薄求全。其觀點如下:其一,李白有政治抱負,沒有政治野心。他想當皇帝,不敢。他想出將入相,沒有錯誤。僅憑一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就説明他有野心,這就是笑話了。李白以文學創作的形式表達他的政治抱負也錯不了哪裏,就這一點看,作者的觀點是膚淺的。可笑的作者啊!你知道他後面還有兩句嗎?如果把“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海水”與他的野心聯繫起來看,李白是要被殺頭的,幸虧當朝皇帝沒有搞文字獄,不然李白早就“咔嚓”了,也就沒有後來聲名顯赫的李白,中國就少了一個偉大的詩人。

其二,李白的人品總的來看是很可貴的。他雖然求仙訪道,廣結達官顯貴和以詩文投贈提高知名度,這不能説明李白的人品低下,李白廣交天下友人這是他性格豪放的特點。據歷史記載,李白不僅結交中國友人,還結交外國朋友,既結交“官”圈子裏面的朋友,也結交平民友人,就連當時尚未做官的另一個詩人杜甫,也跟隨李白大哥一塊出遊,吟詩唱和,結下了深深的友誼。有一個叫魏萬的,為了結交李白,欽慕李白的才名,苦苦追尋了好一陣子才找到李白,彼此成為很好的朋友,李白很是信任他,把前期創作的詩文交給他編輯成冊。説他結交達官貴顯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這也是當時那個時代的條件所致。在中國封建時代,交通落後,信息閉塞,廣結朋友,互贈詩文,是當時的一種文化氛圍。不過,如果李白沒有他的真才實學,他即使要結交人家,人家可能還會不理他,更不會稱他“謫仙”了。李白還是一個輕財重義的人,為人處世,豪情奔放,灑脱大方,曾“不逾一年,散金三十萬”,朋友不幸去世伏屍體慟哭 數月不已,這都反映了李白與一般人不同的個性。

其三,李白“取悦君王,讚美貴妃,做御用文人份內的事做得相當出色”。李白進京三年,最初得到皇帝的賞識,得到了皇帝一般人得不到的殊遇,陪伴玄宗三年,寫了名傳千古的《清平調詞》等詩文,就説他讚美貴妃取悦君王也太簡單了。李白寫詩很有深意,是不能單純地去看的,不然李白是不會以詩得罪近侍和權貴而被皇帝疏遠,賜金送還。就是當今社會即使一個縣太爺的跟班,稍微表現得好一點,也會謀得一官半職。正因為李白有一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不屈傲骨,才使李白追求的終極目標一枕黃粱。其實,李白除了寫一些御侍詩,還創作了大量的貼近人們生活,歌頌人民勤勞,善良,美好的詩作,作者怎麼能以偏概全。其四,説李白追求名利,想當官的思想嚴重。在中國封建社會,知識分子一生的抱負就是功成名就,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人生價值觀,這本是無可厚非的,拿現在的話來説,做上一個有遠大志向的好官,切切實實為人民做點事,服好務,難道追求這樣一種人身價值也是錯的?要説這種追求是錯的,那古今中外做官的不都有錯?在談到李白功利心很強一事,作者還特別引用了郭沫若揚李抑杜的作品《李白與杜甫》都承認此事,並連帶地挖苦了郭沫若的作品是幾成笑談,這就不是單單地批判李白,連推崇李白的郭沫若也受到批判了,作者也顯然怒指郭沫若為李白説了點好話而否定李白詩歌在唐代以及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地位問題。

説到李白詩歌的地位,本來早就有定論,無須後人説三道四了。在唐代,李白尚未世死前,李白就名滿天下,李杜的詩歌優劣明顯。李白死後幾十年,有一個叫元稹的詩人在為杜詩作序時,不知出於什麼目的,在評判杜甫詩歌時,刻意貶低李白詩歌,被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痛斥了一番,專門寫了一篇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無知羣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從此雜言禁聲,一個小小的寫豆腐塊文章的作者怎麼如今要信口雌黃的?其五,李白是非分明,不是阿玉奉承之人。説李白對待高力士不用正眼看他,何必讓高力士脱鞋子,這真是沒有話找起話來説。作者談到這一點,拿唐玄宗指着李白的背影對高力士説的話“此人固窮相”,作者並自感一種刺痛和悲哀。作者能夠準確解釋“此人固窮相”的含義嗎,我看不一定,那麼作者就不必要感到刺痛和悲哀,更不用選用一些刻薄的話去諷刺李白的“天真,自負,心靈被功名荼毒”了。

李白的詩歌至今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千百年來,李白的詩歌是名至實歸,為人們推崇備至,讚不絕口,尤其他做人的風格,藐視權貴的做法,醉中賦詩,“繡口一吐便半個盛唐”的詩風,感染了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是不會因一個跳樑小醜的無端指責,似乎上輩子有宿冤而惡意報復有損其詩人本色。在此,我要大聲地喊一聲,李白的詩歌不是在天上,而是深深地紮根於人間,是為廣大人民羣眾所喜愛的,影響着一代又一代凡間的人,在此,也奉勸個別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不要惡作劇,少做一點褻瀆中國文化的事,如果非要這樣做,我只能説“無知羣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