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能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取得成就隨筆散文

來源:文萃谷 1.12W

“不要嘗試那些你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工作。”

你不可能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取得成就隨筆散文

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忍不住讀了出來。剛好身邊有朋友聽到了這句話。他馬上説,胡説八道。我笑了笑,説,他不但説不要嘗試做不好的事,他還説:

不要改變你的工作方式;

不要試圖改變你自己,你不可能做到;

成功的事業不是計劃出來的。

朋友聽完馬上問,“誰説的”。我説,“德魯克。”他説,趕緊把他的書扔掉。

我笑了笑。

上面這一連串的“不要”、“不是”,出自彼得·德魯克的一篇文章《自我管理:你的職場上限究竟在哪裏》。這篇文章長達24頁,曾經發表在1999年的《哈佛商業評論》上。據説是這本雜誌裏重印次數最多的一篇文章。

德魯克的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道德經》。

大學時代讀《道德經》,感到這本書很奇怪。書裏出現了一系列的否定詞,例如:

棄智、棄義、棄利;

不爭、不辯、不積、不尚賢,不自見、不自是、不自貴、不為大;

不見可欲,不貴難得之貨,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不敢為天下先;

無知、無慾、無執、無為、無常心;

去甚、去奢、去泰,去五色,五音,五味。

讀《道德經》的感覺,就跟那時候看的佛學著作一樣。感覺到消極,但又讀不懂。這麼多東西都不要,不但是淡泊名利了,就連智、義、難得之貨都不要。那麼到底人生還要什麼呢?想不明白。總之感覺消極,讀不懂,然後就不讀了。

但是,許多大家都説這本書很重要。有個人甚至説,“或許除了《道德經》之外,我們將要焚燬所有的書籍,而在《道德經》中尋得智慧的摘要。”這個人寫了《哲學的故事》和11卷《世界文明史》,他是威爾杜蘭特。這句評論《道德經》的話,出自《世界文明史》的《東方的遺產》。如果一個美國曆史學家、哲學家都這麼説,那肯定《道德經》有非同尋常的重要性。如果你覺得不重要,那是你根本沒讀懂。然後我就決定把這本書背下來,總共才5000字。

讀研究生的時候我跟一位教授談到老子的時候,他説,《道德經》是一部亂世中的自我保全之學,簡單來説就是保命之學。

聽完之後,我笑了笑。不辯。

我那時認為《道德經》是一部“大丈夫”之學。據我所知,最早使用“大丈夫”這三個字的著作就是《道德經》,老子發明了這個詞兒。

這段經歷給我留下最大的教訓就是:當一個人,尤其是有影響力的人在否定什麼東西的時候,那他一定在顛過來倒過去的肯定一個特別重要的東西。當然,他們不會反反覆覆的説,因為那樣太囉嗦,不是他們的風格。

比如甘地説“非暴力不合作計劃”,他不説“有愛的合作計劃”;比如盧梭説《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而不是《人類平等如何可能》;比如有部電影叫做《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而不是《莫斯科相信勝利》。正如老子所説,“正言若反”。所以,如果讓老子給他的這部語錄取個名字,説不定他會起個《不道德經》,當然這裏的'道德絕不是世俗倫理上的道德。如果讀者很明確什麼是不道德,那麼就離理解道德不遠了。

理解德魯克這篇文章也是這個邏輯。

尋找優勢的逆向思維

德魯克説,不要嘗試做那些你做不了和做不好的事情,不要改變你的工作方式,不要試圖改變你自己——你根本做不到,那麼,他究竟想強調什麼?

只有一句話:

“一個人想要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優勢。”

這個觀點的語境是這樣的:

“多數人以為他們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但他們往往錯了。更常規的情況是,人們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即便在這件事上,錯誤的人也比正確的人要多。而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只能靠發揮優勢。我們不可能在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取得成就,更不用説那些自己根本無能為力的事情了。”

這些話都是豐富的人生閲歷的積累帶來的。德魯克很早就發現,自己寫字不行、做手工也不行。在寫字這方面,一流的老師指導在加上專門上過書法培訓班,也沒有讓他的書寫有多大改進。當然,德魯克看到了更多的因為劣勢而失敗的例子。

所以他説:

“別試圖改變你自己——你做不到。但你得努力去改進你的做事方式。還有,不要嘗試那些你做不了或做不好的工作。”

如何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呢?

德魯克説了,“要發現你的優勢,唯一的方法就是回饋分析。”

當作出重要決定或者將要採取行動的時候,寫下你希望發生的事情。9或12個月後,將實際結果與你的期望作對比。這就是回饋分析。這種方法他已經用了15-20年,而且每次都有意外的收穫。德魯克發現自己很容易瞭解具有專業才能的人,但他跟通才無法產生共鳴。

德魯克説,只要始終如一的運用這個方法,你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也許只是兩三年,發現你的優勢所在——這對你來説是最重要的事情。這個方法能告訴你,你正在做或沒有做的那些事,讓你無法從自身優勢中充分獲益。它會向你表明,哪些方面你並不擅長。最後,它還會告訴你,哪些方面你沒有優勢,根本做不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