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到了德德瑪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1.48W

鍾情於德德瑪老師的歌曲,始於很小的時候,當時十三歲的我正上國小六年級。記得第一次聽到德德瑪《草原夜色美》,還是我的鄰居家時常播放一些有關草原的經典音樂歌曲,德德瑪那獨特的演唱風格和嗓音將我的心緊緊抓住,德德瑪的名字也深深印入腦海。

我見到了德德瑪經典散文

自那時起,聽德德瑪的歌我逐漸喜歡上大草原的音樂。一次,在內蒙古電視晚會上首次看到德德瑪演唱《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感情非常的真摯感人,給我的第一印象她很像個“爺們”,不仔細看不聽聲音,幾乎你分辨不出她究竟是男是女。德德瑪1947年生於內蒙古額濟納旗。她的演唱渾厚醇美,音域寬闊,氣息通暢,富於激情。她將蒙古族長調唱法與美聲唱法相結合,融為一體,在民族聲樂領域獨樹一幟,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被人們稱為“草原上的夜鶯”。聽説她在一次出國演出時,突發腦溢血,身體右邊癱瘓。但在她的生命中,始終奔湧着馬背民族遊牧生活中那流動與飛翔的光榮與夢想。她沒有被病魔擊倒,她希望能用一生的歌聲來讚美她生長的內蒙古大草原。直到2007年大病初癒半身癱瘓的她,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個人專場音樂會,以此為標誌,正式宣告她的復出。

德德瑪是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個人。熟悉是因為我在各媒介常聽到看到關於她的事;陌生是因為我認識她,她卻不認識我。以前聽説她在內蒙古家鄉辦了一所藝術院校——內蒙古德德瑪藝術職業學院,直到2013年3月份和7月份我去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在初次的參觀後,回到陝西,寫了《心中的.草原》刊發在《咸陽職院》報上。2014年3月份,我應好友之邀,來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巴彥鎮的德德瑪藝術學院,這所院校正是德德瑪老師出資開辦的,她是學院的法人。一天中午,我正漫步於德德瑪藝術學院,忽然看見一輛轎車在院內停下,從車上下來一位拄着枴杖的老人,朋友笑着對我説:“她就是德德瑪老師,每年開學之初她都會來學校主持重大會議,你運氣真好,剛好有機會能見到她的。”

説實話,德德瑪是名人,名人自然就不容易接近。我心裏是這樣想的,也做好了被拒絕的心理準備,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當聽朋友説德德瑪老師開了一個多小時會後還不顧身體疲憊要見我時,我激動不已。德德瑪坐在剛開完會的會議辦公桌前,手裏拿着《咸陽職院》報,面帶微笑:你叫張陽?我用蒙族人的禮儀回答:賽拜努(漢語意思:你好)德老師!我叫張陽,來自陝西,是陝西省咸陽職業技術學院一名師範類畢業生,長期以來很喜歡您的歌曲,算是您的歌迷!德德瑪老師洪亮的女中音悦耳動聽:“謝謝你對我的支持和關注!你們學院的這份報紙我已讀過,是一份不錯的報紙,像一股清新的晨風,你的文章寫得蠻不錯的,文采很好啊!”德德瑪的褒獎令我不知所措。聽她侃侃而談,看她優雅的舉手投足,吃中午飯時間到了,德德瑪和我握手道別,望着她拄着枴杖步履蹣跚的背影,我心裏不是滋味。

聽朋友説,德德瑪是一個要強的人,身體如此狀況,還堅持辦學,為教育事業奉獻愛心。當別人勸她在家安度晚年時,她説,家鄉養育了我、培育了我,我才有了今天。我是一個牧民的孩子,我要回報家鄉,為家鄉培育更多的藝術家。

我想,對於德德瑪老師,用“德藝雙馨”四個字來概括是再貼切不過了。不論在熒屏上,還是現實中,從德德瑪身上永遠看不到浮躁,永遠見不到造作,她就像大草原一樣,讓人可親、可近、可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