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語錄(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1.04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名人語錄吧,語錄是對某些事理進行高度概括和總結的言論的實錄或摘錄。什麼樣的語錄才是好語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語的語錄,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的語錄(通用15篇)

論語的語錄1

1、道不同,不相為謀。(衞靈公)

2、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

3、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yi)》

4、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里仁》

5、不遷怒,不貳過。《雍也》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7、大德不逾閒(遮攔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子張)

8、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

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篇》

10、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損矣。(季氏)

11、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

1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

13、貧而無諂,富貴無驕。(學而)

14、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

15、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述而)

16、躬自厚而薄責人,則遠怨矣。(衞靈公)

17、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18、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里仁)

19、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0、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2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憲問)

24、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25、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6、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2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28、君子周急不繼富。

2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

30、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1、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32、可與人言而不言,失人(錯過人才);不可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衞靈公)

3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顏淵)

3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36、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7、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論語·堯曰》

38、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39、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41、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

4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學而》

43、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

44、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45、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46、君子周而不比(勾結),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4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8、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公冶長》

論語的語錄2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説:“學了又時常温習和練習,不也是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的學説,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嗎?”

2、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説話卻小心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裏去匡正自己,這樣可以説是好學了。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不憂慮別人不瞭解自己,但要憂慮自己不瞭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説:“《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我十五歲時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時做事符合禮儀;四十歲時(掌握了各種知識,)不受迷惑;五十歲時瞭解自然的規律;六十歲時一聽別人言語,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歲時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複習舊知識時,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才可以做導師啊。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讀書卻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卻不讀書,就一無所成。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聰明的啊!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譯文:選用正直的人,讓他們居於邪曲之人的上位,這樣百姓好會服從了。如果選用邪曲之人,讓他們居於正直之人的上位,百姓就不會服從。

12、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裏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佾yì古代樂舞的行列)

13、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説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文:孔子評價《韶》樂:“美極了,也好極了。”評價《武》樂:“美極了,卻還不夠好。(有武力)”

15、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君子關心的是道德,小人關心的是土地;君子關心的是法度,小人關心的是好處。

17、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譯文:依據實利來行事,會產生很多怨恨。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20、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譯文:父母在世,不要去遠方遊歷。去遊歷,一定要有去向。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在心裏。一方面因為他們高壽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而憂懼。

22、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譯文:君子言語上要謹慎遲鈍,行動上要勤快敏捷。

23、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wū) 也。

譯文: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聰明又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譯文:有個叫顏回的,好學,從不把憤怒發泄到別人身上,從不犯同樣的錯誤。

27、君子周急不繼富

譯文:君子賙濟急需的,不給富人添富。

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説:“有賢德啊,顏回這個人。一簞飯,一瓢水,居陋室。別人不能忍受這樣的憂苦,顏回卻不改變自得之樂。有賢德啊,顏回這個人。”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一個人的內在質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樸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3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知道學習的人不如喜歡學習的人,喜歡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論語的語錄3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温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5、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6、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7、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8、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0、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12、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4、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1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16、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7、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18、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論語的語錄4

1、自中年起,傷在傷悲與樂中,與朋友為伍,常為數日之惡。

2、在音樂的名義下,什麼也不是!

3、雖然我不殺伯仁,伯仁卻死在我身邊。在陰影裏,否定這個好朋友。

4、我原來成行成行,成行成行,何苦看穿!

5、受苦的人是不會站起來的,又何必擔心名字不帶邪呢?

6、痛飲,讀離騷,可稱為成名。

7、當他在西方的時候,法庭還是黑的,法庭還是黑的。

8、例如,寫水,自流,微無正半徑。

9、生活是舒適的,我可以活很長一段路出名!

10、朗朗如日月入懷,如入寺,不敬而敬之。

11、官員是臭氣熏天,所以會得到和夢棺材屍體;財富是骯髒的,所以會得到骯髒的夢。

12、志其音量,當最後死房子之間的牆。

13、為什麼你看不清鏡子裏重複的光芒,流着害怕的迴風。

14、我已經和我打了很久的交道,但是我現在好多了。

15、但要叫日頭從今日轉離他的耳中。

16、可憐的路哀歎,文明的形式,法律不是為我這一代;雪夜訪黛,秋風bass,人生只有你意氣相投。

17、親清愛清,伴清清,我不清清,誰應清清。

18、神高架勢過,如姚林瓊樹,大自然是外面的塵埃。

19、泛若爛錦,處處不好;若陸文劍沙,常見寶。

20、當你小的時候,大並不總是好的。

論語的語錄5

1) 在其位,要謀其政,先把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2) 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於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

3) 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4) 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每一個人不同的聲音和諧融入到在的集體的聲音當中。真正的和諧就是在堅持不同的聲音,不同觀點的前提下,對於他人的一種寬容,一種融入。

5) 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力量。

6)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

7) 與其跟他人鬥,不如跟自己鬥,想辦法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8) 三十而立,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後才是在社會座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

9) 沒有道德約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災害。勇敢有時是一種理性制約下的力量。一個有德有仁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10) 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情,你要真心地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説了,不要自取其辱。

論語的語錄6

1、思想:提出“治天命而用之”的主張,認為人能認識自然規律,並要按自然規律去辦事。

2、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説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説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説。

3、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的。他的思想記載於《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荀子曾經遊歷燕、齊、楚、秦趙多國,後家居蘭陵至死。

4、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5、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思想: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主張不要過分捕撈魚鼈,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持續利用。

7、對於存活於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眾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8、思想;提出“仁”的學説,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9、到了晚年,孟子回鄉講學,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從事著書的工作,寫成了《孟子》七篇。它的篇目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以及盡心。

10、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孔子,名丘,字仲尼。據史記所説,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也被稱為聖人。

13、思想:“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14、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説的必讀經典。

15、孔子(代表作:《論語》

16、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著有《莊子》一書,大旨本於《老子》,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17、老子,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生卒年不詳,一説生於公元前604年,楚苦縣歷鄉曲仁里人,諡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説,以自隱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18、朝聞道,夕死可矣。

19、由於每篇的分量很多,又分成上、下兩篇,因此全書共有十四卷。孟子的言論和事蹟差不多都保存在這七篇之中。

20、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隱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並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復仕,隱居於抱犢山中。

21、孟子名軻,字子輿,又字子車、子居。生於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於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他是孔子的孫子思的再傳弟子。

2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4、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

25、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26、孟子在母親的教育下,用功讀書,學成以後以孔子的繼承者自任,招收弟子,並且遊歷列國,宣揚仁政、王道的主張。

27、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28、温故而知新

29、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

30、荀子,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人,生於周郝王二年(公元前313年),卒於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5年),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

31、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生卒於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3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3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34、孔子周遊列國,先後到了衞、陳、蔡、楚、宋等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皆不得要領。孔子不能伸展自己的抱負,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

35、思想:認為宇宙萬物本源是“道”,提出樸素的“辨證論”。

36、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37、他到過齊、宋、魯、滕、樑等國,見過樑惠王,齊宣王等君主。雖然受到了尊敬跟禮遇,可是因為被認為思想保守,不合當時潮流,又沒有得到重用,只有滕文公曾經試圖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38、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9、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代表作:《道德經》

40、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4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42、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的語錄7

1、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2、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3、言忠者,行篤敬。——論語

4、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論語

5、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yi)》

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7、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8、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

9、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衞靈公》

10、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11、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12、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3、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

1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子曰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5、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譯文: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出處:論語

1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出處:論語

17、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出處:論語子罕

18、言必信,行必果。

19、敏於事而慎於言。

20、孔子語錄: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2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君子不憑一個人説的話來舉薦他,也不因為一個人不好而不採納他的好話。)出處:論語

22、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23、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出處:論語公冶長

24、當仁不讓於師。

2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小不忍,則亂大謀。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7、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28、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29、雍也第六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慄。

3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的語錄8

1、一個人炫耀什麼,説明內心缺少什麼。

2、一個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

3、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壞的習慣,認為一個人好時,就會愛屋及烏,認為一個人不好時,就會全盤否認。

4、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愛隱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愛小題大作。

5、這個世界既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6、婚姻的殺手有時不是外遇,而是時間。

7、當你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時候,就是你開始得到的時候。

8、學習要加,驕傲要減,機會要乘,懶惰要除。

9、童年的無知可愛,少年的無知可笑;青年的無知可憐;中年的無知可歎,老年的無知可悲。

10、人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不能容忍一個身邊人的晉升。因為同一層次的人之間存在着對比利益的衝突,而與陌生人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11、一個女人喜歡一個男人時,她希望聽到謊言;當一個女人厭惡一個男人時,她希望聽到真理。

12、如果你借太多的錢給一個人,你會令此人變成壞人。

13、現代的婚姻是情感的產物,更是競爭的結晶。

14、敵人變成戰友多半是為了生存,戰友變成敵人多半是為了金錢。

15、有所得是低級快樂,有所求是高級快樂。

16、天才失敗了就是蠢才!

17、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虧而佔大便宜,而99%的人是佔小便宜吃大虧。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源於那1%。

18、人如果靠吃飯活着,那飯不叫飯,叫飼料。

19、中國人學美國人容易,中國人學中國人難。

20、一個人幸運的前提,其實是他有能力改變自己。

21、人的成長要接受四個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師書籍,社會。有趣的是,後者似乎總是與前面三種背道而馳。

22、經營自己的長處,能使你人生增值;經營你的短處,能使你人生貶值。

23、生命猶如一片綠葉,隨着時間的流逝,慢慢變的枯黃,但他的葉脈還是那麼清晰可見。

24、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

25、如果是棵小草,即使在最好的企業裏,你也長不成大樹。果真如此,不如歷經風雨,把自己培養成名貴花卉。

26、二十一世紀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把你的名字變成錢。

27、怕爹是孝順,怕老婆是愛情。

28、沒有不合格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家長。

29、地球是運動的,一個人不會永遠處在倒黴的位置。

30、我們可以躲開大家,卻躲不開一隻蒼蠅。生活中使我們不快樂的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31、有一種人只做兩件事:你成功了,他妒嫉你;你失敗了,他笑話你。

32、笨男人+笨女人=結婚;笨男人+聰明女人=離婚;聰明男人+笨女人=婚外情;聰明男人+聰明女人=浪漫愛情。

33、任何一個傻瓜都會引誘一個姑娘;但是知道怎樣離開她只有成熟男人才能做到。

34、人有兩隻眼睛,全是平行的,所以應當平等看人;人的兩隻耳朵是分在兩邊的,所以不可偏聽一面之詞;人雖只有一顆心,然而有左右兩個心房,所以做事不但要為自己想,也要為別人想。

35、企業一定要有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溜不掉的獨特資源。

36、失言就是一不小心説了實話。

37、真誠並不意味着要指責別人的缺點,但意味着一定不恭維別人的缺點。

38、人的本性就是貪婪,但沒有貪婪社會就不會進步。

39、戀愛是想一個人的心,婚姻是拴一個人的心,愛情是吞一個人的心

40、最好的進攻就是進攻自己。

41、人生的意義不在於拿一手好牌,而在於打好一手

論語的語錄9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巧言令色,鮮矣仁。

4.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5.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

8.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温故知新)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2.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 (盡善盡美)

13.朝聞道,夕死可矣。

1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見賢思齊)

論語的語錄10

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説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説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大學》

(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 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大學》

(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大學》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大學》

(《詩經》説:“茂盛的桃樹開着鮮豔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

(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 施諸已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中庸》

( 不願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中庸》

(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行。)

12.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

(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温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中庸》

(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色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於: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聖人的美德中了。)

1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温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裏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瞭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省: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已經温習

16.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論語》

(尊崇賢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捨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説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説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 君子食無求飽,……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説話要謹慎,並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説是好學的人了。)

19.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瞭解別人。)

20.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

(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羣星卻甘願環繞在它周圍。)

21.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

(《詩經》三百篇,其內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論語》

(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於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於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並能辨別是非真偽,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範。)

23.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如果經常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生新的體會和收穫,這種方法可以説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君子普遍地團結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少數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

(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麼行走呢?)

28.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麼還有什麼行為不能容忍呢?)

29. 《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

(《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 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

(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麼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

(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2.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論語》

(一個人不應該發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愁別人不瞭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瞭解自己的才能。)

33.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

(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4.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5.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君子説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36. 朽木不可雕也。——《論語》

(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37.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 “文” 也。——《論語》

(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38.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

(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39.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

(如果質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樸,也會流於虛浮。只有外表和內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對任何事物,僅僅瞭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41.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

(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於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

42.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

(聰明的人喜歡水,因為他性情活躍象水一樣流動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樣厚重。聰明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聰明的人樂觀,仁慈的人長壽。)

43.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默記所學的東西,堅持學習而不厭煩,教誨別人不知疲倦。)

44.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

(如果財富能夠爭取得到,即使讓我手執馬鞭去做一個車伕,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還不如去幹我喜歡的事。)

45.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

(發憤研究學問,常常忘記吃飯,一旦有所收穫便又高興地忘記了憂愁,連自己的漸趨衰老也沒有感覺到。)

4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如果三個人一同走路,其他兩個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他們有優點,我就學習,他們有缺點,我就作為借鑑而改掉。)

47.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

(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學生:學習文化,修養德行,忠誠不渝,言行一致。)

48.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君子的心胸坦蕩開朗,小人的心胸則狹隘憂愁。)

49.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

(鳥快要死的時候,叫聲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説話是善良的。)

50.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讀書人不能不心胸寬廣意志剛強,因為肩負重任而且征途遙遠。他把實現仁的理想作為自己的使命,擔子難道不重嗎?他為這種理想而奮鬥,直到死去為止,路途難道不遠嗎?)

51.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孔子沒有如下四種毛病:主觀臆斷,絕對肯定,固執已見,自以為是。)

52.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論語》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間又好象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開闊我的視野,又用禮法來約束我的行為。)

5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論語》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説:“時光的流逝就象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地流去。”)

54.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

(我還沒有見過喜愛德行象喜愛美色那樣的人。)

55.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

(年輕人是可怕的,因為怎麼能知道他的將來不如我們現在呢?但如果一個人到了四十、五十歲還默默無聞,他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的了。)

56.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戰鬥中,三軍的統帥可以被俘虜,但一個普通人的意志卻不能被迫改變的。)

57.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論語》

(只有到了氣候寒冷的時候,才能瞭解松柏傲霜獨立的品格。)

58.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

(連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還怎麼能事奉鬼呢?)

59.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

(死和生聽憑命運的安排,富與貴在於上天的決定。君子只要盡心盡力而沒有過失,對人恭敬而合乎禮法,那麼四海之內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別人的惡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帶頭走正道,誰還敢不行正道呢?)

62.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論語》

(如果名分不正理論上便講不通,理論上講不通,事情便辦不成;……因此,君子給某種事物起名字時,就一定要在理論上講得通,在實踐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之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

(雖然熟讀了《詩經》三百篇,但讓他去處理政事,卻辦不好;派他出使國外,卻不能獨立地根據具體情況應對自如;這樣的.人,讀的即使再多,又有什麼用處呢?)

6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為端正,那麼就是不發命令,下面的人也會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為不正,即使發佈命令,下面的人也不會服從。)

6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君子能夠協調左右但並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會盲從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

66. 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能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討得他的喜歡則很難。以不正當的方式討他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他在用人上,卻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難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歡心則很容易。如果以不正當的手段討他喜歡,他是會喜歡的;但當他用人時,則會求全責備。)

67.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

(在私利面前能夠想到道義,遇到危難能夠挺身而出,雖然長期生活在貧困之中,也沒有忘記平生的諾言,這樣就可以説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

68.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君子以言論超過行動為恥辱。)

69.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

(有人説:“如果用恩德來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説:“這樣的話,你將用什麼來報答別人對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對待怨仇,以恩德報答恩德。”)

70. 子曰:“賜也,女以予多學而知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論語》

(孔子説:“端木賜啊!你以為我是一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答道:“是的,不是這樣嗎?”孔子説:“不是的,我是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它們貫穿起來的。”)

71.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

(可以同他交談卻沒有交談,這是錯過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談卻要同他交談,這是白費口舌。聰明的人既不錯過人才,又不浪費語言。)

72. 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能犧牲生命來成全仁德。)

7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74.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一個人若沒有長遠的考慮,便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75.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一個人能夠做到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就不會招致別人的怨恨了。)

76. 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論語》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處處要求別人。)

77.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自己不願乾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78.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79.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有了錯誤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錯誤了。)

80.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

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苦苦思索,結果沒有益處,還不如去學習

81.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面對着實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師在前,也不要謙讓。)

82. 有教無類。——《論語》

(對人進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類。)

83.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既來之,則安之。——《論語》

(不必擔憂財富不多,只須擔憂財富不平均,不必擔憂人口稀少,只須擔憂境內不安寧。……既來了,要使他們安家樂業。)

85.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論語》

(不該説話的時候卻搶着去説,這叫急躁;到該説話的時候卻閉口不説,這叫隱瞞;不看別人的臉色便隨便插嘴,這叫沒有眼色。)

86.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年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

(君子有三種事應該加以警戒:年輕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固定,力戒貪戀女色;到了壯年時期,血氣正旺盛,力戒逞強好鬥;到了老年時期,血氣已經衰弱,力戒貪得無厭。)

87.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

(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經過學習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學習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學習的,這是最下等的人。)

88.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君子有九種事情需要考慮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聽,要考慮是否明確;臉色,要考慮是否温和;容貌,要考慮是否恭敬;言語,要考慮是否忠實;做事,要考慮是否認真;疑惑,要考慮是否求教;憤怒,要考慮是否有後患;利益當前,要考慮是否該伸手。)

89.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

(人的性情本來是近似的,只是由於環境習俗的薰陶,便相距得遠了。)

90.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論語》

(當他未得到官職的時候,唯恐得不到;已經得到了官職,又唯恐丟失掉。假若害怕丟失掉,便什麼壞事都能幹出來。)

91.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埂!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了,他們説你不莊重;疏遠了,他們又會怨恨你。)

92. 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過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來的還是可能補回。)

93.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論語》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記自己所已經掌握的,可以説是愛好學習了。)

94.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

(廣泛地學習,專心致志,懇切地求教,多思考當前的實際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温,聽其言也厲。——《論語》

(君子給人的印象有三種變化:遠看莊重威嚴,接觸則温和可親,聽講話則嚴肅不苟。)

96. 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論語》

(在重大節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節稍有出入則是可以的。)

97. 仕則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做好了官,有餘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98.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論語》

(一個人固守道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主張又不能堅定不移,這種人有他不能算有,沒有他不能算無。)

99.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

(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

100.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為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為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論語》

(子張問:“什麼是五種美德?”孔子説:“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卻不耗費財用;使百姓勞苦,百姓卻無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卻不貪婪;安寧矜持卻不驕橫;威嚴卻不兇猛。”……子張又説:“什麼是四種惡行?”孔子説:“事先不經教育,犯了罪就殺頭叫做肆虐;不先告誡便要求有成效,這叫粗暴;發佈命令遲緩,卻突然限期完成,這叫殘害人;同是給人賞賜,卻出手吝嗇,這叫只進不出的財務衙門。)

論語的語錄11

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2、未知生,焉知死?

3、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4、敬鬼神而遠之。

5、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6、德不孤,必有鄰。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知其不可而為之。

9、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1、温、良、恭、儉,讓。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貧而患不安。

13、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

14、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15、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16、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8、道不同,不相為謀。

1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2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21、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22、苛政猛於虎。

23、道聽而途説,德之棄也。

24、大德必得其壽。

25、無為而治。

26、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2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8、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9、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32、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33、因材施教。

3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5、過則勿憚改。

36、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37、有教無類。

38、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39、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40、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1、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42、既往不咎。

43、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44、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5、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46、當仁,不讓於師。

47、大言不慚。

48、乘肥馬,衣輕裘。

4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50、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51、舉一隅不以三反,則不復也。

5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3、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5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5、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56、過猶不及。

57、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58、禮之用,和為貴。

59、不念舊惡。

60、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61、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62、知恥近乎勇。

63、既來之,則安之。

64、聞一以知十。

65、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66、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官怠於宦成,病加於少愈,禍生於怠惰,孝衰於妻子。察此四者,慎終如始。

67、不貳過。

68、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6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70、道不行,秉桴浮於海。

71、每事問。

72、君子周急不繼富。

7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衰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74、朝聞道,夕死可矣。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76、不知言,無以知人。

77、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78、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79、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80、欲速則不達。

81、貧而無諂,膏而無驕。

82、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83、巧言令色,鮮矣仁。

84、言必信,行必果。

85、惟上知與下愚不移。

86、子在齊闡《韶》,三月不知肉味。

87、辭達而已矣。

88、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89、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90、不學禮,無以立。

9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92、不遷怒,不貳過。

9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94、不能正己,焉能正人。

95、割雞焉用牛刀。

96、食不語,寢不言。

97、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98、夫子莞爾而笑。

99、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100、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101、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102、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10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04、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06、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07、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10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10、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為君難,為臣不易。

112、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1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114、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115、君子以當仁不讓。

116、無伐善,無施勞。

117、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118、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

119、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12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21、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22、小不忍,則亂大謀。

12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論語的語錄12

1、你一出現, 我以為是萬聖節裝鬼的又出現了。

2、早早起來真的可以做許多事,比如,再睡一覺

3、自從空間音樂換成了忐忑,發現跑堂的人越來越少了。

4、誰寫作業不是一邊罵老師佈置的作業多一邊刷刷的寫。

5、我從小就怕黑,小時候學習不好就是因為不敢看黑板。

6、我們從不抄作業,我們只是作業的搬運工。

7、我常常看鏡子裏的我,一時感到醜,一時感到美膩!

8、班主任昨天罵我們,説我們班的人都長的醜。然後她今天又説,有啥子樣的老師就有啥子樣的學生。

9、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

10、其實漂亮真的可以當飯吃,以我這個姿色估計是要餓死的節奏。

11、“寫作業累麼?” “不累,累的是幫小明小剛小華那幾個蠢貨解決問題!”

12、現在複習的感覺就是:馬上要有一大波殭屍湧過來,但老子連向日葵都還沒種。

13、抄答案的最高境界,抄了半天抄跑題了。

14、“聖誕節你要什麼”“我要一隻獨角獸”“哎呀 説個實際點的”“那我要一個男朋友” “獨角獸要什麼顏色的”

15、體育老師説:誰敢穿裙子上我的課,就罰她倒立!

16、當森蝶對着林志穎哭喊着:我不想和你睡!我忍不住對着電視大喊:放着讓我來! 森蝶啊森蝶你長大後一定會後悔!

17、每次坐公車,想學韓劇女主把頭靠在玻璃上,每次都被公車給顛的支離破碎。

18、大家都説你很帥,但是我把你的相片做成電腦桌面,結果當場死機……

19、聽聞期末考將近,腰不酸了,背不痛了,心臟也不跳了。

20、皇上!你今天怎麼沒穿襪子就上朝呢

21、我現在嚴重懷疑月老是不是把我紅繩拿去織毛褲了……

22、“爾康,你現在幸福嗎?”“紫薇,你忘了?我一直就姓福啊。”

23、不絆倒你,我哪有機會扶住你啊!

24、我終於知道我單身的原因了,我喜歡的不喜歡我,喜歡我的我不知道。

25、如果成績能像房價漲得那樣快,那麼這個世界該有多可愛。

26、今年我想送聖誕老人一個聖誕老婆,因為明年我就可以收到雙份禮物了!

27、是金子總會發光,你這塊玻璃渣子只會反光。

28、流量強X了話費生下一個孽種叫停機。

29、胖子的唯一好處就是,人多的時候可以坐副駕駛。

30、最近天氣老耍酷,不是降温就下霧。

31、我們是好朋友,你跌倒的時候我會扶你一把,不過要先等我笑完。

32、姐們,你p圖的本事,咋不用來粉刷牆呢

33、冬天我和靜電啪啪啪,夏天我和蚊子啪啪啪。

34、做女人就要像胡一菲那樣,外貌上的芭比娃娃,行動上的變形金剛,思想上的女流氓,學問上的東方不敗。

35、老天,我以後再也不叫你爺了。你壓根就不愛我這個孫女。

36、遠離老師,珍愛生命、如果你想珍愛老師,那麼就請你遠離生命。

37、找男友,條件一:男的;條件二:活的。

38、路子野不野, 你看關係鐵不鐵

39、我媳婦兒告訴我: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不老實、不老實就是挨收拾。

40、都是學霸、都是土豪、都是美妞、都是帥比、都好萌、都好瘦,我還活個毛線,世界再見!

論語的語錄13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論語》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1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論語》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26.三思而後行。—《論語》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31.知恥近乎勇。—《中庸》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

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37.良藥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0.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5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52.學不可以已。—《荀子》

53.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論語》

54.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5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56.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5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58.學而不化,非學也。—宋·楊萬里

59.好學而不貳。—《左傳》

60.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秦伯》

61.人而不學,其猶正牆面而立。—《尚書》

62、知而好問,然後能才。—《荀子》

63、學之廣在於不倦,不倦在於固志。—晉·葛洪

64.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6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宋·蘇軾

66.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宋·陸九淵

67.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晉·陶淵明

68、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69.人之為學,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顧炎武

70.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7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陳廷焯

72、笨鳥先飛早入林,笨人勤學早成材。—《省世格言》

73.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增廣賢文》

74.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增廣賢文》

7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7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明·顧炎武

7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7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7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8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81.小來思報國,不是愛封侯。—唐·岑參《關人赴安西》

82.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明·呂坤《呻吟語·捲上》

83.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語

84.欲安其家,必先安於國。—武則天

8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86.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顧憲成

87.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88.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子春秋》

89.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

90.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

91.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92.報國之心,死而後已。—宋·蘇軾

93.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三國·曹植《求自誠表》

94.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漢·陳蕃語

9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9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97.見侮而不鬥,辱也。—《公孫龍子》

98.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99.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司馬遷《史記》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論語的語錄14

1.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3.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11.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12.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13.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14.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5.“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16.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衞靈公》

1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19.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20.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21.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2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

23.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

24.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25.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26.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27.道不同,不相為謀。

28.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

29.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30.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31.巧言令色,鮮亦仁!

32.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摘孔子《論語》

3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5.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36.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3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衞靈公》

38.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40.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41.“巧言令色,鮮矣仁。”

4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43.德不孤,必有鄰。

44.巧言令色,鮮矣仁。

45.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衞靈公》

46.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47.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4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譯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十分重要。

49.“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50.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5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52.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53.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54.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55.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56.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5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8.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論語的語錄15

孔子説: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説: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説:看見賢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説: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説: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説:(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説: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孔子説: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温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裏)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曾子説: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説:在温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藉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