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文萃谷 1.94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篇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

輕輕合上《蘇菲的世界》,我深深地長舒一口氣,全書四百八十七頁的閲讀旅程實在是讓人回味無窮。回想着蘇菲的世界中的一點一滴,印在我心中的不單單是那個十四歲的女孩。

在《蘇菲的世界》中,我第一次讀到了柏拉圖曾説過的那句話:“哲學始於驚疑。”它告訴我,不論誰,倘若對這個世界和人生不曾有過驚奇和疑惑,就不會開始哲學的思考。

書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這個世界好比魔術師從他的帽子裏變出來的一隻白兔,所有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人們一開始對這種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感到驚奇,然而隨着他們年齡的增長,也就會逐漸沿着細毛滑回到兔子的毛皮,他們覺得非常安適,便不願再爬回柔弱的兔毛頂端。

對於孩子們而言,世上的所有都是新鮮而令人驚奇的;而對於大人們來説,這個世界就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在生活中,我們聽到的最多的話莫過於“我們今天的股價漲了麼?”“白菜現在多少一斤?”“某某電影票房好像過億了!”等等。大多數人因為忙於日常生活瑣事而使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受到了壓抑。難道我們就只能生活在這種整天談論菜價、爭議股票的世界裏麼?

哲學才是拯救這個世界的良方,唯有哲學家才會踏上這條危險的旅途,邁向語言與存在所能達到的頂峯,以彷彿乍見的眼光打量這個世界。在《蘇菲的世界》中,艾勃特化身為艾伯特向同樣化身為蘇菲的席德進行了哲學啟蒙,一堂堂哲學課變成了懸疑與破案,虛虛實實,似夢似真。

帕梅尼德斯想要揭穿各種形式的“感官幻象”,恩培竇探索着四種基本元素,即使因為哲學理論而被迫離開雅典的安納薩哥拉斯也仍對大自然的組成提出疑問,德摩克利特努力證明組成各種事物的是原子;希波克拉底堅持着“醫學倫理”;蘇格拉底重視良心,真理,仍舊反對詭辯學家;柏拉圖研究着雙重性質的人;亞里斯多德又對柏拉圖的理性論提出新的質疑……自古至今的西方哲學家,每位都在不斷探求中得到新知,每位都充滿着對世界的好奇心,他們總是試圖沿着兔子的細毛往上爬,以便將“魔術師”的戲法看個究竟,弄個明白。

同在一片十四歲的天空下的我,發現自己已經開始朝向兔子温暖舒適的毛皮深處滑去:我開始習慣這個社會,習慣這個世界,從未去考慮過更深刻、更有意義的問題。一本《蘇菲的世界》,一羣哲學家攔住了我,他們揪住我的衣領,將我拽回毛尖,在那兒,在兔子的頂端,希望我也能以嶄新的眼光度量生活。

葛朗維格曾説:“真實啟蒙之於人,如同陽光之於土。”《蘇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每個人對生命的好奇,帶我們爬回兔毛頂端。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2

《蘇菲的世界》講述是從女孩蘇菲一天放學回家接收到了一封神祕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拉開序幕。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蘇菲傳授哲學知識,蘇菲瞭解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由前蘇格拉底時代到亞里士多德、笛卡兒、黑格爾等人的思想。這些都通過作者生動的筆觸躍然紙上,並配以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解釋,引人入勝,令人回味無窮。在此同時,書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為了讓他的寶貝女兒開始接觸哲學,編出了蘇菲的世界的故事。這整本書由這兩個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使我看得饒有興趣。雖説是哲學書,但曲折的故事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又使人感受到了這本哲學書獨有的魅力。雖然我對這類書籍還十分陌生,但在讀《蘇菲的世界》的時候,我卻覺得讀起來毫不費力,並沒有我想象的哲學書那樣深奧乾澀、枯燥乏味。

“我是誰?”“世界從哪裏來?”看上去雖然普通,甚至提問的人會被別人笑稱為“呆子”但是這兩個問題是藴涵着很多的哲學意義的。我剛看到這兩個問題,先是覺得簡單,但後來細細一想,就覺得這兩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是誰?萬一我換了一個名字,我還會是自己嗎?那我是誰呢?世界從何而來?什麼是世界?它是怎麼形成的呢?

世界中包含着什麼呢?這似乎有些令人頭疼,但也很有意思,因為沒有一種文化不關心“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這就是哲學,比較饒舌但也很有意思的一門課程。似乎在哲學課上,提出問題要比解答這些問題簡單得多。當然,哲學家不光要提出問題,還要去解答這些問題。

蘇菲的哲學導師艾伯特把宇宙比作魔術師突然從一頂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處的微生蟲。而哲學家則是想看清楚整場魔術表演的奧祕而冒險死命攀到兔毛尖兒上的人。由此看來,哲學家就是一些好奇心很重的、為了探詢奧祕不怕生命危險的、與常人不同而被常人稱作“搗蛋鬼的”。哲學家對一切都感到驚訝,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對所有事物感到好奇一樣。但是我,並沒有哲學家的精神,我是一個習慣了周圍環境的人。哲學是包涵科學在內的一門課程,因為哲學家在解答一些他們所提出的哲學問題的時候,往往要用到科學來加以解釋,其答案看起來便更為可靠。但哲學又不同於科學,在研究哲學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用豐富的想象力去回答,就像在對大自然一無所知的時候,用神話來將它加以解説。這看上去一點兒也“不科學”。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風靡全世界的哲學啟蒙書,可以説,《蘇菲的世界》是一本令我對文學有了不同見解的書,文學,往往是感性的,而《蘇菲的世界》則是理性的。關於類似的問題在書本中舉到很多,是作者對人的本質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索與思考的一本書。我知道我沒有完全把這本書的深層含義與精華完全讀透,讀明白。但是我知道了,哲學,是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要思考的。它甚至比我的高分還要重要。我要把《蘇菲的世界》好好保存起來,等我再長大了一些的時候,我要再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細細咀嚼,與生活相結合地再去看一遍,再來品味一下這本書的內涵精髓。因為這本書不同於別的書——它是一本哲學書,而且是一本通俗的哲學書,簡單易讀,但又含義深刻它是值得我們去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的一本書。每一個歲月過去,我對《蘇菲的世界》又會有不同的理解。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3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人為什麼要活着?人為什麼而活着?人應該怎樣活着?……

前段時間,不知為什麼,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而最近,我讀了《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裏面的主人翁和我的處境是一樣的。雖然最後因為種種原因並沒有看完,但我瞭解過它的大致內容。

一個叫蘇菲的女孩,14歲。有一天收到了一位神祕人的來信,內容只有兩句話“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而也就是這僅僅兩句話,改變了蘇菲的生活…

而我也在思考着…

我是誰?是有思想的人?還是四肢直立行走無毛的高級動物?這完全取決於我自己。生活中,我可以做到精神抖擻得過每一天,臉上永遠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也可以萎靡不振,白天的時候眼睛都睜不開,永遠都是那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表情。這也取決於我。當然我也知道,自己也不想太累,簡簡單單就好。

那我為什麼要活着呢?這個,也許我也沒有辦法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覆。是爸爸媽媽給予了我生命,首先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就沒有資格自己結束我的生命。也是爸爸媽媽帶我來認識這個充滿了善良、愛心、美好事物,同時也有邪惡、醜陋、憎恨、謊言的世界。所以,我遇到什麼都會和他們講,因為我相信他們有足夠的經驗告訴我,我應該怎麼做。

我時常想不出很多問題的答案,只能對自己説:做好現在應該做的事吧,想想以後的生活,也許就會輕鬆些。人是為了什麼而活?最簡單的答案:為了父母。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天底下的父母,都是希望自己的兒女能過開開心心得過每一天,永遠沒有煩惱,憂愁,不再走自己走過的路:都希望自己為兒女打出一片天,兒女們就不用再操勞,只有享受。可只有當兒女們也為人父母時,才能真正體會到當年父親母親的那片苦心啊…每次一想到這些,我就不禁落淚。所有的人要都是這麼單純該多好?沒有邪念,公平公正。大家合作,奮進。也只是為了父母——自己最愛的人而活。

但是,現在的我慢慢懂得,不管爸爸媽媽幫我把路鋪的有多麼好,最後還是要我自己走。他們只是為我準備好了船,而我現在要做的是,揚帆起航!航海的途中,肯定會遇到風浪,但我希望都能自己頂過去。記得,是微笑着解決困難的。當然,如果有一天,我累了,至少我還可以去一個地方,家——一個最温暖的港灣。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4

哲學的最後是我們頭頂的那片星空。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

也許你可以逃避這些問題,只管享受當下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這沒有什麼錯。況且,我認為,這樣挺好。你不能指望每一個人花費大把時間去思索令人煩惱的問題,否則,我們的世界會枯燥很多。

可是,當我們嘗試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世界的真諦時,這一切又都是那麼讓人驚訝,我們可能連我們自己都不瞭解自己,更何況這廣袤無垠的繁空?我們會越來越感覺自我的渺小,越來越感覺自己多麼的無知,也越想去揭開這些讓人費解的問題的答案。

雖然這幾乎是註定失敗的,可就像薩特的存在主義所説,我們在追尋意義的途中不斷確認自我的存在,也不斷強化自身的意義。我們挑戰虛無,像西西弗一般堅定,在這短暫的時刻,我們至少還明白什麼。

當上帝只給你謎面時,每一個人都渴望知道那個謎底。我們以哲學的姿態向世界發問,並嘗試給出答案,就是幾千年來尋找謎底的過程。

當我們累時坐在長椅上,去仰望星空,去思考世界,哪怕是一秒鐘都代表着我們的好奇心還沒有泯滅,世界的意義對我們依然強烈,這就足夠叻。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5

“你是誰?”

“世界從何而來?”

紅色房子的信箱前,十四歲的蘇菲開始了她不只是關於哲學的探險之旅。

挪威作家喬斯坦的《蘇菲的世界》被公認為上世紀末西方社會最優秀的哲學通俗讀物之一。我是在如今這一把年紀的時候才來看這本被當作西方青少年哲學啟蒙讀物的書。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蘇菲的挪威小女孩,在一個陌生的哲學家的引導下,學習歐洲哲學,並認識到自己只不過是被某個作家創造出來的過程。沒有大起大落的轉折,書中情節雖懸念重生卻也波瀾不驚。

從古希臘愛琴海的自然派哲學,到雅典城師徒三人燎原的智慧之火;從神權當道的漫長中世紀,到人性復甦的文藝復興;從啟蒙運動裏為人權進行的鬥爭,到百科全書派對理性所做的推崇……喬斯坦將整一部貫穿着歐洲歷史與文化的思想史娓娓道來。他用神奇般簡單的語言,用魔術師,大白兔和薑餅人繪製出一部講給蘇菲聽的哲學史卷。

蘇菲Sophie,在希臘文中是智慧的意思。哲學在古希臘語裏的本意即是“愛智”。有人説,智慧是哲學的本質,而人生是哲學的外在意義。整個哲學史上最神祕難解的蘇格拉底稱自己為“哲學家”,因為哲學家的英文philo—so—pher的意思是“一個愛好智慧的人”。羅素在《論教育之目的》中説,沒有智慧,我們這個錯綜複雜的當代世界就無法延續。他認為傳統道德的一個最大的缺陷是其一直低估了智慧的作用,又説“希臘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犯過錯誤”。而在對待智慧的問題上沒有犯過錯誤希臘人,其哲學一直在亟欲找尋人類最佳的生死之道,他們關心人的倫理與道德,致力於解決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問題,他們最關心的是“何謂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獲致這種幸福”。這也許就是智慧的一個重大意義。

關於什麼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蘇格拉底認為,人如果違反自己的理性就不會快樂。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樂的人就會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認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會為惡。因為世間哪有人會想要成為不快樂的人?而根據柏拉圖的説法,人體由頭、胸、腹三部分構成,人的靈魂也相對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種能力,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氣,慾望則必須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體的這三部分協調運作時,個人才會達到“和諧”或“美德”的境界。他認為在學校時,兒童首先必須學習如何剋制自己的慾望,而後再培養自己的勇氣,最後運用理性來達到智慧。亞里士多德説人的“形式”是由一個“植物”靈魂,一個“動物”靈魂和一個“理性”靈魂所組成,快樂有三種形式,一種是過着享樂的生活,一種是做一個自由而負責的公民,另一種則是做一個思想家與哲學家。他強調,人要同時達到這三個標準才能找到幸福與滿足,任何一種形式的不平衡都會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主張都與希臘醫學有着異曲同工之處。傳説中希臘醫學的始祖,誕生於大約公元前四六零年時德寇斯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來自身體和心靈的平衡,要預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節制飲食起居。唯有平衡,節制,人才能過快樂和諧的生活,這就是希臘人關於幸福的智慧。

在書中描述的少校小木屋裏的傍晚,蘇菲對喬安説,“這樣一根小小的蠟燭卻可以照亮如此的黑暗,這不是很奇怪嗎?”

我想,在尋找幸福的路上,我們都需要這樣一根蠟燭的力量。就像新柏拉圖派普羅汀所説上帝的神聖之光,那種暖洋洋的注視着人類的靈魂照耀着世間的事物的神聖之光,讓一株風鈴草或一朵 花,一隻飛離枝頭的蝴蝶或是一條漫遊穿梭的金魚都或多或少的反射着深不可測的神祕之光。在去往幸福的路上,我們需要這樣一簇蠟燭的神祕光芒。

我希冀着可以有這樣一束光,能穿透眼前的黑暗和迷茫,照亮腳下的巖石和沙礫,能指引出一個通往幸福的方向,一條抵往快樂的羊腸小道。我希望可以有這樣一束微弱但堅強的燭光,它是蘇格拉底口中屬於我的理性之光,我以它作為司南來明辨黑白取捨行事,我按照它提供的遵照準則,來避免為惡,避免成為一個“追求不快樂”的人。這蠟燭作為柏拉圖人體三分論中的頭部美德,它引領我追求智慧和勇氣,讓我知道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讓我越來越靠近自制的標向。這蠟燭照亮我作為一個人的“形式”中屬於理性的靈魂,它為我描繪一個生活應該有的摸樣,讓我知道該“如何生活”,讓我有根據去過一個“良好的生活”。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6

《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是竇桂梅老師推薦給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閲讀的一本書,我作為一名國小教師來讀它並寫讀後感,可能顯得層次低了一些,但我並不膽怯,因為我有一顆童心、一顆愛心。我的知識並不豐富,活了三十多年,最大的遺憾就是青少年時期幾乎沒有讀過一本課外書籍,錯過了人一生中的黃金閲讀期,為了在六十歲回頭看人生的時候不再為此而遺憾,我開始了我的閲讀之旅。在書店裏拿起了《蘇菲的世界》隨手翻了幾頁,覺得很乏味,但是仔細的翻開一章靜讀後,便發現這不是一本空洞無聊的書,於是我便欣然的帶着它離開了。

《蘇菲的世界》主要講述的是小姑娘蘇菲在神祕哲學家艾伯特通過書信的誘導下,開始接觸哲學,思考哲學問題,並且瞭解了整個哲學史的發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這本書涵蓋了哲學、科學、藝術等多個方面。把原本比較難懂的哲學,通過艾伯特讓蘇菲思考的一系列問題,使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使得哲學變得生動有趣,我們自己也可以瞭解哲學發展史。

作者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向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讀了這本書後,豐富了自己在哲學方面的知識,隨着書中艾伯特給蘇菲所提供的哲學問題,我也跟着思考了,然後繼續看下去,發現自己的觀點和書中的還有些相同,讓我有種成就感,但更多的是接觸到了不同的思想,好像自己進入了一個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裏我隨意發揮着自己的想法,沒有人會去笑自己,得到的是別人的傾聽和尊敬,大家互相汲取着那些精髓,不斷豐富自己的世界,但是卻始終堅守着自己內心的那一份信仰。

蘇菲最開始接觸到的哲學問題是‘你是誰’和‘世界從何而來’。這個問題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這本書的興趣。還有,書的開頭出現了要蘇菲轉交給席德的信,這些都設置了懸念,也讓我們漸漸踏入哲學的世界。有許多哲學我們無法通過查資料得到確切的答案,我們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並且那些哲學問題不會有統一的答案,我們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貫穿哲學發展的過程,也讓我們自己瞭解了哲學方面的歷史,瞭解了哲學家們的思想。我瞭解了以前從未聽説過的犬儒學派、斯多葛學派及伊比鳩魯學派與蘇格拉底哲學的淵源,還有神祕主義、印歐民族、閃族文化…

看過後才覺得《蘇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學思想啟蒙的書,現在的國小生也應該開始瞭解哲學方面的歷史了,這本書有益於開啟國小生的智慧,使他們的眼界更寬闊,精神領域更加富有內涵。並且書中藴涵的哲學思想要遠比課堂上學習哲學時多得多。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給我的教學,我的生活提供幫助。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7

艾伯特給蘇菲上完了所有的哲學課,他們倆開始計劃着如何逃離《蘇菲的世界》,以避免被徹底摧毀。在一次由蘇菲媽媽舉辦的哲學花園宴會後,蘇菲與艾伯特抓準機會逃離了《蘇菲的世界》,來到了少校與席德所生活的那個真實的世界。他們儘管到達了真實的世界,但他們發現,與這個世界的人比起來,他們就像一團空氣,真實世界的人根本無法感知到他們的存在。他們特意到少校與席德的家去看了看,在目睹了席德與少校的真容後,蘇菲與艾伯特前往了他們的目的地——永恆之境。在那裏有許多像他們一樣從書中逃出來的人物,艾伯特告訴蘇菲,這就是他們最終的歸宿,而他們也是永恆的。隨着少校與席德的一番談話,整本小説也畫上了句號。

讀完最後一個字,合上書頁,思緒萬千,整本書好似一個夢,故事中的主人公根本就不存在與這個世界,喬斯坦·賈德這樣寫的用意何在?在書中,艾伯特向蘇菲提到,只有學完所有的課程才能逃出《蘇菲的世界》,到達永恆之境。而喬斯坦·賈德想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人活着就應該對哲學有所研究,否則他活着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就如同未進入永恆之境的蘇菲一樣。但如果你一旦對哲學研究透了,那麼你就是永恆的,可以進入那個屬於自己的“永恆之境”。但可悲的是,現在能夠到達永恆之境的人越來越少了。與古人的思想比起來,今人的思想正在慢慢腐朽。科技的發展與生活節奏的加快不應該成為人們喪失思想的原因,哲學是永遠不應該被拋棄的。

《蘇菲的世界》不僅僅是夢的世界,更是智慧的世界。它將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8

蘇菲(Sophie)在古希臘語中(Sophia)有智慧的意思,《蘇菲的世界》講的,是一個關於智慧的童話故事。以一位哲學老師給一個名叫蘇菲的小女孩教授哲學課為線索,貫穿了西方哲學的源起、演變和發展。

最開始,閲讀體驗很平淡,就是一個叫蘇菲的14歲小女孩馬上就要過她的15歲生日,而她的父親遠在海外,突然她收到了匿名的函授哲學課程,開始教她從希臘-雅典的哲學萌芽開始學起哲學。讀者馬上就會覺得,這不就是一個爸爸想以哲學課作為女兒的生日禮物嘛,不管是德謨克利特斯的古典唯物主義原子論,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性主義,或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分類法的看法都透着一股“樸素”的感覺,並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但是通過這一段閲讀,你會開始問自己,“我是誰?”,“這個世界是什麼?”,“我們存在的目的是什麼?”。通俗的説,開始稍微嚴肅地考慮關於“三觀”的問題了。

就在你覺得這劇情不過如此的時候,事情變得沒那麼簡單了。蘇菲發現有個叫席德的女孩也在跟他在同一天過生日,而席德的爸爸總是寄給她各種明信片,並堅持説她一定可以轉交到席德的手上。而蘇菲也開始遭遇各種超自然事件,例如在鏡子裏看到自己在朝自己同時眨兩隻眼睛,抑或是在夢中拿到的席德的黃金十字架醒來後還握在自己的手上。這一段的哲學課也進入中世紀階段,神學家背景的哲學家希望通過哲學方法印證上帝的存在。整個故事被蓋上了一層神祕主義的面紗,時不時還透出一絲詭異的色彩

接着,蘇菲的哲學課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這時的哲學可以大致分成兩個部分。一個相信理性,被稱為理性主義,代表者是笛卡爾,他認為我們認識世界的關鍵在於懷疑一切我們已得到的經驗,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是具有理性的,要通過理性來檢驗我們所取得的經驗,強調我思故我在。一個相信經驗,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謨等人,認為人的心靈是空白的,而思維是心靈對我們所經歷的事物的反映,強調所見即所得,超出經驗範疇的東西是無法通過理性來解釋的,因而是無意義的。與此同時,席德的父親開始展現各種“神蹟”,通過各種匪夷所思的方法祝席德生日快樂,比如一夜之內將明信片從黎巴嫩寄到挪威,或是通過狗向席德説生日快樂等等。就在周圍的事物愈發向着非理性反經驗的方向發展的時候,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終於意識到他們原來是席德爸爸的“作品”,他們是作為生日禮物被席德爸爸“創造”出來的文學人物。這時場景切換,一個叫做席德的小女孩收到了她爸爸給她的15歲生日禮物——一個講義冊,裏面講的是一個叫蘇菲的小女孩學習哲學的故事。

在“文學作品”這個真相大白之後,故事分成了兩條線。蘇菲作為一個文學人物開始通過各種魔幻主義的方法學習現代哲學,而席德則開始通過讀蘇菲的故事學習哲學。後續的內容依然很精彩,但是在這個記錄人類思考世界的發展史的文學作品中,文學人物發現自己是被“寫”出來的創意才是本書的精髓。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讀着蘇菲的故事的席德其實也是個文學人物。可是,讀着蘇菲和席德的故事的我們,又是什麼呢?

這是一本關於哲理的書,我開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認為這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我開始並不知道,這本書是講些什麼的,當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這是講哲學,每當我看到一個問題,我也會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敗告終,就比如,第一個問題“你是誰?”我當時的第一個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蘇菲卻比我們想的還要多,她還聯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們想的還要深入,還有“世界從何而來”“哲學是什麼”“奇怪的生物”這些問題把我弄得暈頭轉向,使我對這本書沒有了興趣,讓我接着讀下去的是那個寄信胡神祕人,她是誰呢?為什麼要寄信給蘇菲呢?

我繼續的往下讀,後面的內容並不象前面那樣難以解讀,而且越往後面讀,我就覺得我的四周被金燦燦的陽光照着。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兩千四百年前的樣子,使我大吃了一驚,我當時的思想是和蘇菲一樣的,這是不是在拍電影呀!怎麼會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夢,對於雅典之旅,這就像是在講一個故事,讓人通俗易懂。

這本書講了許多關於哲理的知識,都發生在我們身邊,但我們都沒有提出疑問,並認真思考過。哲理是一門很複雜又是很簡單的一門學問,但這門學問最重要的就是動腦筋和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會認真思考,直到尋找到答案,我們應該學習蘇菲那種愛思考,堅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懂得思考,而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這個世界的知識分子肯定會比現在多得多。《蘇菲的世界》帶給了我另一種感覺,一種難以解説的感覺,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塵埃,你非常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論你怎麼努力,永遠都觸碰不到它的邊緣,既然望不到邊,那就讓我們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9

哲學入門書,深入淺出的概括出人類哲學的歷史進程,同時也滿足了我對於宗教的好奇心。

我才知道,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耶穌誕生前的哲學家。

任何宗教的誕生、哲學的理念,你必須要結合當時的歷史來看,否則沒有任何意義,以現代的思想去批判過去的哲學,這是非常錯誤的,設身處地是非常必要的。

而對於我個人而言,大多數人早早就停下自己的腳步,早早就在兔子的毛髮深處找到安樂窩,我有滿腹的好奇,我有那麼多不明白不理解,我不輕信,我覺得不對勁。所以我是被戳着腦袋、被評價着“你太特了”長大的。

我在書中找回自信,這是我完全沒有想到的。哲學是我新交的朋友,我有多愛他,他就有多愛我,這真正讓我平靜,讓我淡然,我接受哲學的洗禮,我想我終於找到我的信仰,那就是大自然,也就是我自己。

其中康德的哲學理論最貼近我的世界觀,他可以令人信服的解釋為什麼我曾經思考過“宇宙從何而來”,並且也合理解釋了為什麼我覺得“從無到有”、“大爆炸”這些答案都有點站不住腳。ps。但他的宗教信仰那部分,我沒有想法。

我一直對宗教十分好奇,祁克果的一句話讓我有了更深的對於宗教的理解,“重要的並不是__是否真實,而是對你而言,它是否真實。”

如果想要開始接觸歐洲哲學,我認為這本書是最佳的啟蒙讀物。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0

談之哲學,大家可能覺得這是一個極其深奧的問題,説實話,在看這本書前,我也有這樣的感受,這種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開這本書,去探究它其中的奧祕。看完之後,有一種無法形容的感受從我心中升騰而起——感到世界是那樣的大,我們就是身在其中的一隻小螞蟻,也感到自己彷彿不是身在其世界,而是感到我們正在用心與世界面對面的交流。

這本書的作者是喬斯坦·賈德,以《蘇菲的世界》一書,奠定全球十大作家地位,他的書還有很多,我也很喜歡,《紙牌的祕密》和《瑪雅》就是其中的兩本。

這本書講的是一位叫蘇菲的十四歲少女正在過着與常人一樣平淡與普通的生活,一封奇怪的信徹底改變了她的生活以及一個十四歲少女的內心。“你是誰?” “世界從哪來?”一些看似普通的問題,卻讓蘇菲大傷腦筋,在一位神祕的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學會思索,她運用少女先天的悟性與後天知識,企圖解開這些謎團,然而,事實真相比她所想的更怪異、更離奇……

剛買這個書的時候,我的興趣並非很大,隨手翻了幾頁,可是沒想到一下子就看上癮了。這本書不與其他的小説一樣,也只因單純的故事情節吸引着我們,更是對哲學以美的享受,一本哲學啟蒙書,使我受益匪淺。我們生活的這世界就像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只是這白兔的體積極其龐大,因此這場戲法要數十億年才變得出來。所有的生物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他們剛開始對於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然而當他們年紀愈長,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待了下來。他們在那兒覺得非常安適,因此不願再冒險爬回脆弱的兔毛頂端。

我在讀這本書時,在講的'哲學知識的時候,我彷彿與蘇菲一起到了那個年代,如同身臨其境,有趣而又神祕的哲學知識。在世界的身旁我是如此之小,但是,我雖然小,可我對這個世界有濃厚的興趣,我會成為那個魔術師,站在世界的上方去看世界。去探索哲學,研究哲學吧,他會使你有非同凡響的感受。

蘇菲那種善於思考,積極探索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難她都不退縮,永遠心中都存有一個“為什麼”,而我就沒有那種精神,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想算了吧,別人也沒有做到,我沒有波要去做,可蘇菲並不這樣想,只要遇到困難就一定會去想怎樣解決,而不是放棄,我們應該學習蘇菲的那種精神,多觀察、多思考、多問一個為什麼,你就會與蘇菲一樣優秀!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他將會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與好奇。充滿智慧的我們應該多當那個魔術師,去挖掘世界那個你不知道的地方。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1

蘇菲和大多數臨近十五歲的姑娘一樣,有着自己的煩惱與祕密小天地。她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些喜歡她並且她也喜歡的小動物,生活平靜,平靜得不起絲毫波瀾。

直到有一天放學回家,她在信箱裏找到了一封特別的信——沒有署名,沒有地址,上面寫道:“你是誰?”從此,蘇菲開始了她神奇的哲學之旅,瞭解了許多哲學家。最後她與她的哲學導師艾伯特逃出書本,開始新的生活。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讀《蘇菲的世界》之前,認為哲學極其晦澀難懂,神祕莫測,而學了又沒什麼用。但在讀完這本書後,我才明自:哲學真是一門神奇而又好玩的學問。

在這本書中,作者詳細地講述了德謨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等人的哲學主張以及哲學的意義與發展。全書語言淺近,比喻新奇。其中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比喻:世界就像是從魔術師禮帽里拉出來的兔子,普通人安居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而哲學家則在兔子的毛尖上眺望與探索。也正是這樣,普通人對於自己所看到一切深信不疑,或是對書本上的深信不疑。但哲學家則不同,他們面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永懷好奇與探索精神,試圖明白為什麼會是這樣。換句話説,哲學家們想看清兔子的全貌,甚至是魔術師的面貌,他們的思想,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遠遠在普通人之上。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哲學家。要永遠保持好奇心——對周遭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無論是你接觸過的還是你沒有接觸過的,誰又知道你接觸的是不是真的呢?要試圖用自己的思維去理解、去探索,不可照搬書本,畢竟那不是你思考的產物。

哲學就是一門神奇的學問,它引導人們對事物進行探索,以大智慧為人們指點迷津。它像一位長者,為渴求知識的人們提供最好的機會與幫助。

我願像蘇菲一樣,在哲學的道路上永懷好奇,永遠前進,站在兔子的毛尖眺望、思考,看清兔子的全貌甚至是魔術師的面貌。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2

今天下午,讀完了喬斯坦.賈德所的《蘇菲的世界》。這不只是一本哲學啟蒙書籍,也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書。作者新奇的構思與娓娓的講述,使得每位讀者在不斷的驚疑和追尋答案的迫切渴望中,同時受到了哲學的啟蒙,並開始學會哲學地思考。

在讀這本書之前,哲學對我而言無疑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縱然以前也聽過幾位世界知名哲學家的名號,讀到過他們的一些觀點,但畢竟沒有讀過專門的哲學書籍,實比空白”好不了多少。然,讀完這本哲學啟蒙書籍以後,我的腦袋裏依舊是一團“漿糊”:書中許多哲學家的名字尚且沒有記全,更不要説記住他們各自所在的時代、創立的學説、流派、著作等等。但,我們認真讀過的每一本書總會在記憶中留下一些痕跡,讓我們的思想與心靈產生一些“震盪”。哪怕只是驚起一絲淺淺的漣漪,僅於空白處留下了一些短暫的思索或疑問,那亦是一種收穫。

我想,我和書中的蘇菲一樣,雖然腦子裏在短時間內被塞進了許多哲學知識,無法完全消化吸收,但確確實實卻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我們開始以哲學的眼光來審視所處的現實世界、大自然、人類歷史乃至我們自身時,的確會產生許多之前所沒有的疑問,也會有許多與過去不同的感悟。

作為一名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來説,我是不相信有上帝存在的。也許生命對於地球而言,只是產生於久遠時代的一次“偶然”。但對自身所處的現實世界來説,我更願意相信這是人類社會不斷髮展的“必然”結果。雖然人究竟有沒有一個不滅的靈魂至今無法擁有一個肯定的結論,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用心去感悟生命,執着地追尋真理,努力在有限的生命裏創造更多的價值。

人類的智慧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已經被不斷地證實,但歷史畢竟有其侷限性,哲學的思想也是。我想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可以囊括整個宇宙,並解讀其中的一切奧祕。但人類無疑是善於學習和思考的,只要我們堅持相信真理,並努力發現問題、尋求“突破”,我相信未來將會創造出一個更好的世界。而我們自身,也會變得更好。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入門書目。挪威作者喬斯坦?賈德用高超的寫作手法構造了三個不同的平行世界,第一個是書中主人公蘇菲的世界,第二個是少校兼哲學家艾伯特的世界,第三個就是本書的作者喬斯坦?賈德所在的真實世界――也就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蘇菲是艾伯特給女兒席德的一本哲學講義裏的主人公,而艾伯特又是喬斯坦?賈德書裏的主人公。作者想告訴讀者的哲學知識都藉助蘇菲和她的哲學老師艾勃特之間的交談傳遞給讀者了。

故事開始時,蘇菲是一個14歲的少女,每天過着平凡單調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一封莫名的來信:“你是誰?”這個來信問題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可以得到很好的詮釋。不久又收到一封信:“世界從何而來?”。這個來信問題根據科學家們的大爆炸宇宙理論也能得到解釋。

可是這些解釋還不夠。進化論的起點,那個萬物之祖的單細胞從何而來還不得而知;大爆炸宇宙理論的起點,那個密度極大的奇點從何而來仍是未解之謎。從古至今,人們正是靠着仰望星空的思考和想象,揣摩着身邊的一切事物,思索着諸如“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這些問題。正是這些一代又一代的好奇者們,他們童心未泯般地思考着幼稚的問題,不斷地推進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在近代科學產生之前,人們沒有能力去解釋這個世界的一切為什麼看起來如此的有規律,諸如太陽東昇西落、天上會下雨,這些自然現象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神奇的,人們總是想為大自然的變遷尋求解釋,這樣就有了最原始的神話故事和自然崇拜。上古時期,很多產生文明的地區都有他們自己的神話故事和所崇拜的神,如古埃及的太陽神拉、古印度的濕婆、梵天、毗濕奴等。這些神看起來都是高高在上並且十分完美的樣子,而且跟人的外貌相比是有一些區別的。

在古希臘文明孕育之後,希臘人所崇拜的奧林匹斯十二諸神身上有了許多人的特性,他們身上不僅有智慧、藝術、學問也有嫉妒、仇恨等人的特性,希臘人的神看起來不是完美的神,而是和人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更人性化的神。

隨着歷史的車輪進入雅斯貝爾斯所稱的軸心時代,希臘出現了第一批具有理性主義的哲學家,他們看到希臘神身上的人性光輝,於是他們很難相信世界是由神所創造的。他們同樣也在為大自然的變化尋找自然的解釋,諸如泰利斯、安納克西曼德、安那西梅尼斯、德謨克利特斯等自然派哲學家,他們有的認為水是萬物之源,有的認為“空氣”是萬物之源,還有的認為“原子”是萬物之源。總之,他們都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提出了他們對於世界起源的看法。

從神話的思考模式發展到以經驗與理性為基礎的思考模式是人類的一大進步,在自然派哲學家的努力下,哲學逐漸脱離了神話的範疇,可以説自然派哲學家就是後來科學的先驅。

哲學家們除了關注世界的起源外,還關注和人與人類社會相關的諸多問題。這一時期產生了諸如以人為中心的智者學派,關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歷史學之父修昔底德、提出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等哲學派系。

在今天看來,地中海文明是一個多麼值得後人敬仰的文明。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都能看到他們思想的延續,希臘文明不愧被稱為西方文明的濫觴。

希臘文化的特色在於國與國、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界限泯滅了。過去希臘、羅馬、埃及、巴比倫、敍利亞、波斯等民族各有“國教”,各自崇奉不同的神明。但逐漸的,不同文化都彷彿在女巫的咒語之下融成一爐,匯聚形成各種宗教、哲學與科學概念。

逐漸的,地中海地區的各個國家也開始崇奉東方的神祗,也許是在眾多古國原有宗教信仰的交互影響下,新的宗教產生了。這些宗教經常教導人應該如何獲得救贖,免於一死。信徒只要接受某些儀式,就可獲得不朽的靈魂與永恆的生命。

宗教勢力的擴張是迅速的,325年尼西亞大會確立了基督教為羅馬的國教,從此基督教的眾多教派在中世紀的西方世界始終佔據着重要的地位。羅馬帝國晚期,蠻族南下入侵,日耳曼人在羅馬帝國境內建立了若干個蠻族國家,為了維繫統治,他們接受了羅馬天主教作為信仰。這樣看來,這些蠻族國家也是地中海文明的繼承者。

中世紀的哲學是宗教哲學,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聖奧古斯丁和聖多瑪斯。他們力圖使希臘哲學基督教化,使希臘哲學不至於對基督教教義造成威脅。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一個文明倒退的時期。筆者不贊同片面的將中世紀稱為“黑暗的中世紀”,筆者認為歐洲的中世紀是由於羅馬帝國的崩潰,若干個蠻族部落在歐洲大陸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建立蠻族國家,維繫後羅馬文明的一個時期。這些蠻族國家吸收了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羅馬的行會莊園制度以及行政等級制度等,但由於日耳曼文明的發展階段較為初級,由若干個文明發展落後的蠻族國家來分割龐大的羅馬帝國的文化遺產,短時間內由於各種原因無法完全吸收利用所造成的文明倒退的現象。因此,這一段時期西方哲學的發展相對處於一段瓶頸期。

隨着歐洲大陸社會的發展進步、歐洲大陸與伊斯蘭文明的交流碰撞、十字軍東征所帶來的希臘哲學典籍、歐洲大陸人民反抗封建貴族與教會勢力鬥爭的加劇等因素均是文藝復興的重要前提。

文藝復興時期,哲學與科學逐漸脱離教會的神學,使得宗教生活與理性思考之間的關係變得比較自由。在漫長的中世紀裏,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從神的觀點來解釋,但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一切又重新回到以人為中心。

擺脱了精神的束縛、心靈的枷鎖,西方哲學從此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諸如文藝復興時期的諸位人文主義者的文學藝術作品、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的“日心説”、伽利略的實驗科學、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巴洛克時期思想的碰撞衝突、現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斯賓諾莎的理想主義、啟蒙運動時期的諸位社會學家、浪漫主義、黑格爾的辯證主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祁克果的個人主義、馬克思的共產主義、達爾文的進化論、心理學家佛洛依德等諸多哲學派系都是那個時期的產物。

故事講到這裏差不多也就該結束了。故事的最後蘇菲和艾勃特逃離出了艾伯特和席德所生活的世界,可不知他倆是否知道盡管逃離了一個世界,但他倆依然還存留在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裏,並且被筆者所閲讀他倆之間所發生的故事。那麼作者喬斯坦?賈德和筆者所在的世界是否又是真實的呢,我們會不會也生活在一本書中,只是這本書太過浩瀚完全沒有邊際。

這本書就是宇宙。自古以來人類就有着諸多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近代科學不斷取得發展進步。隨着近代科學的發展可知宇宙的範圍逐漸在擴大,生命科學領域不斷有着新的突破,原子理論在德謨克利特斯的基礎上有了新的進展,自然地理學可以科學的解釋古時候人們所無法理解的那些自然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部哲學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願我們這一代人可以站在前輩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常懷一顆好奇心,勇於探索未知的領域。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3

記得自己是在看完同名電影后去找來這本書看的。

在圖書館找到唯一的一本92年版的《蘇菲的世界》。説是“唯一”毫不誇張,當時的網上除了對電影的簡單介紹,幾乎找不到書的相關情況,“蘇菲的世界”是一個非常冷門的詞組,所有的中文網頁搜索結果也只不過三頁,而且大多是繁體。

翻着泛黃的書頁,我用了整個暑假的時間咀嚼完。期間思考的樂趣以及原著帶來的驚喜伴我度過了幾十個不眠之夜,受益匪淺。雖然電影的內容遠沒有原著的豐厚充實,但還是非常感謝它帶領我走進了那個“世界”。

看原著的過程像是登山,一級一級地爬上去,走到最後,你發現自己彷彿已經遠離了芸芸眾生,遠離了庸碌的生活細節,你抬頭望着星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崇拜和敬畏,然後,你試着向周圍的同類呼喚,卻發現他們總是不屑一顧。他們沒有嘲諷,只是不解,然後走開繼續他們無關痛癢的蜚短流長。《蘇菲的世界》本身只是一本所謂的哲學啟蒙書而已,並不包括一切。可笑的是,我當時像一個意外獲得宇宙最大祕密的小孩一樣,對書上的每個字都視如藴藏巨大能量的咒語。隨之而來的是對生活中瑣碎事務的極大厭倦感以及對大眾口味中的盲目部分極度反感。

這裏不想贅言書中的內容,只是覺得一場夢醒來之後,人類是多麼的孤獨和可笑。在感歎宇宙和生命的同時,我也不禁唏噓:人類只是進化鏈上的一環,那麼的渺小!於是不得不對生命和自然產生敬畏,對上天的饋贈心存感激。哲學讓我清醒,我學會了在不容樂觀的現實中平靜地走在路上,沒有悲觀,也沒有憤世嫉俗,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後,一種坦然的心境。

很慶幸當時的自己在陷入迷惘前仔細讀完了它,我知道,自那以後我的人生和態度將會改變很多,能有這樣的改變也就夠了。《蘇菲的世界》最好是仔細讀過、思考過,至少要瀏覽過,畢竟它的講解章節有些枯燥,需要很大的耐心。如果我到現在才讀到它的話,相信自己已經習得的知識和形成的觀念會影響閲讀的質量,以那種廢寢忘食的痴迷狀態閲讀一本厚達五百多頁的哲學啟蒙書,我想以後是不會再有了。所以對這本書更懷有特殊的感情。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4

不知道為什麼,當老師給我們那麼多書本選讀的時候,我會選擇讀《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沒有事先對它瞭解與認識的情況下開始讀這本書的感覺,就像我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進入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個全新的世界,哲學的世界。

《蘇菲的世界》不同於像《論語》這樣以平時生活的素材來給人哲學領悟的書,它是通過介紹西方哲學史的發展來一步步使人認識哲學,從中學習哲學。而對於像我一樣什麼都不懂的讀者來説,我從讀這本書開始就同蘇菲一起上起了哲學課。從“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看似很普通卻讓人深思的兩個簡短而奇怪的問題開始,跟着“神祕老師”開始了我的“哲學之旅”探索之路。

記得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學是那麼的深奧,那麼的遙不可及,好像並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識而是在象牙塔頂端的學者才有權研究的學術。然而看完此書,我的觀點改變了。應該説,生活之中哲學似乎無處不在。而我內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學的定義一下子也變得清晰起來。在我的理解裏,哲學就是關心、探索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這其實是我們每個活在這世上的人都應該去思考的。同時我們逐漸建立自己的人生觀、生命觀的過程,也可以是看作對於哲學的思考。這又回到了那兩個哲學性的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或許有人會覺得這兩個問題過於瘋狂,因為他們會告訴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來就存在的”。他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對嗎?事實上我在讀這本書之前,也是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有很多人覺得哲學是不切實際的呢?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學性的問題呢?我想,或許是因為他們已經對這個他們生活的世界習以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説到這讓我想到作者一個用的很好的比喻:這個世界就像是魔術師從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隻白兔,當然這隻兔子極其龐大。我們每個人都出生於這隻兔子的細毛頂端,大家剛開始對於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戲法都感到驚奇,並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個完全。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也就順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並且窩在舒適柔軟的兔毛深處盡情享樂。當大人們的心靈逐漸習慣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規則,當他們不再有想孩子一樣看到什麼都覺得好奇,覺得所有的東西都那麼不可思議而又理所當然,當他們過慣了喧囂吵鬧、燈紅酒綠的生活,他們便不再去追求那與他們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學,便不願離開温暖舒適的兔毛深處,不願像哲學家一樣盡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這樣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們都不會再去思考像“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樣的問題了。

《蘇菲的世界》不是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頁、四十幾萬字。從買了開始,每天利用課餘時間一點一點的讀下來,終於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書本,我閉上眼,細細回味着書中的內容,腦海中就閃現出許多關於書中所説的人和事。蘇格拉底,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弗洛伊德一千年,兩千年,一個世紀,兩個世紀,一種思想,另一種思想像另一個愛麗絲漫遊仙境一樣,如夢如幻,卻又無比真實。不過當我發現蘇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讀到的一個故事,而席德和她父親只是我們讀到的一個故事時,我甚至天馬行空的想:會不會我們身邊也存在着這種我們看不到的“人”,它們可以像席德讀蘇菲一樣讀着我們呢?

讀了這本書後,我想我對了哲學有了新的認識與頓悟,但也有許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令我驚奇的是,才將近15歲的蘇菲可以理解明白她那位哲學老師艾伯特所説的。因為許多地方我沒法一下子明白,或許是地域性文化的差別,我在那位哲學老師艾伯特解説的哲學史中有些費解。但我想我還會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閲讀中理解它們的。就像艾伯特説的:“哲學便是教會人們思考,教會人們怎樣面對生活,怎樣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問題雖然不能得到答案我們還可以思考,很多事情雖然不能達到目的我們還有過程。

《蘇菲的世界》讀書筆記15

永遠的追問,你是誰?

就是現在,快去照鏡子,從什麼時候起,你認可了你就是你。是由這副皮囊和思想所構成的。人的長相一直在變呢,人的想法更是稍縱即逝,明天的你與昨天的你,真的是一個人嗎?如果你進入深山老林中離世索居你並面目全非,那別人還會認為你是你嗎?

永恆的追問,世界從何處來?

是諸神創造的嗎?是“上帝”創造的嗎?是在一瞬間產生還是恆久不變的呢?

你是不是覺得這些問題太過深奧,而且問這些問題的我像一個傻子?

可這就是十四歲的蘇菲遇到的問題,她接到一封神祕的來信,陌生的來客自稱願意當她的哲學老師。帶她思考新的問題,而她也被家裏當成了怪人,是不是吃錯了什麼藥才開始這麼想。

世界就像魔術師帽子中的兔子,我們就像寄居在皮毛中的微生物,大多數人沉溺在温暖中,而哲學一位位竭盡全力往上爬,企圖將魔術師看個清楚的人。蘇菲知道了,這位神祕來客是將她從日常生活的雞毛蒜皮救下來的人。

不要説環境的壓力有多大,哪怕我們住在下水道里,我們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祝福我自己以後能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