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主題的散文:春節習俗

來源:文萃谷 8.02K

過春節

春節主題的散文:春節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日,尤其以除夕、七年級和十五日最為隆重。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們老家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一、送灶爺

臘月二十三“送灶爺”,亦為祭灶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據説每年這一天,灶王爺要到天上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惡行為、節儉程度,因而給灶王爺的對聯也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灶王爺”也就是張奎。相傳姜子牙在封神時將商朝大將張奎封為“九天雲廚司命灶君之神”,享受人間永久的祭祀香火。只要有灶房,便必請灶爺,為了隆重地祭祀,每家都買“灶糖”,烙 “灶餅”(正常年份為十二個,有閏月的年份為十三個),大多數人家還要買一隻大紅公雞,宰了敬獻灶爺。獻上“灶餅”、“灶糖”或宰了的大公雞供灶王爺享用。這一天的晚飯也很特別,每家都做“饊飯”,意為糊住灶爺的“嘴”,在玉帝面前不説本家的過錯。晚飯結束後,取一碗清水,在每一個灶餅上掐一小塊放在清水碗裏,一併潑灑到房頂,再點蠟焚香化裱叩拜鳴炮,到臘月三十再請回灶爺。

二、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着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年臘月二十三日以後,家家户户都要選黃道吉日打掃衞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着歡歡喜喜搞衞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户户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前,春聯大都由族裏的讀書人義務撰寫,現在,為了省事都到集市上買現成的春聯。貼春聯時先給廟裏貼,再給家裏貼。有“新靈紙”的家裏不能貼紅春聯,只能貼白色或黃色的春聯,以此表達對逝者的哀思。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富麗堂皇。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還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五、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着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我國年畫有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六、包紙、符紙與坐紙

包紙是按照家裏先人的多少,用白紙或黃紙把冥票包起來,中間貼上紅籤子,有“新靈紙”的家裏不能貼紅籤子。符紙是給包好的紙按照輩份寫上收紙人、送紙人的稱謂,符紙時有好多講究,如三年未過的寫新逝、之靈、孝男、孝女,三年已過的寫故、之神、男、女等等。坐紙是指把先人接回來之後,按輩份依次擺在正堂的桌子上,表示敬奉祖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