亙古不滅的真跡探尋經典散文

來源:文萃谷 9.72K

在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的山西定襄縣城東南15華里處,有一座挺拔參差、別有天地的山峯,叫七巖山。“本山起自長白,支分為太行。止於本縣界窯頭之背,突起一嶺,橫貫百里。此嶺遠望如門,東西立石如巨人。嶺逸西北,山峯凸矗,高下成列。忻縣翼於左,五台翼於右,牧水伸頸於前,陽曲延尾於後,滹沱營衞於西北,儼然若鳳狀。峯巒七階,疊翠無窮,此七巖之所以得名也。”《(明)晉府重修惠應廟記》載。巖山呈石灰巖地貌,林茂草豐,峯嶺崢嶸。巖腰天成一穴,喚作七巖洞,深二十一丈許,寬五丈餘,闊達異常,可容百人。洞頂滴水,四時如甘霖。洞府前俯後仰,幽靜深邃。洞內冬暖夏涼,不同凡谷。洞有夕陽返照之景,期在夏至之前後七日間。至時,洞放白光如素如練。若置身其中,如入仙境,美不勝收。金代詩人元好問《遊七巖山》有“落景未知還”之讚美詩句。洞內有七寶池,又名惠泉,小巧如壇,水清見底,雨澇不溢,天旱不涸,用去復來,到位即止。故在宋代以前七巖山因此有七寶山之稱。洞因勢分,可約三段。前有聖母祠,中有惠泉,後有磨笄遺像。

亙古不滅的真跡探尋經典散文

據本寺主持釋悲忠法師回憶,七巖洞前,原建有慧應聖母祠。慧應聖母原指春秋戰國時期趙襄子的姐姐-—摩笄夫人。摩笄夫人自幼許配代州國王,後來趙襄子為擴張領地,在王屋山設宴將代王毒死,派人迎姐姐迴歸。夫人説:“吾受先君之命,擯於代十餘年矣,代王何故,主君屠殺之?今代已死,吾將奚歸?且吾聞,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吾不敢怨,亦不敢歸,遂泣而呼天,磨笄自殺。”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烈女,在七巖洞前建廟,四時祭祀,香火不斷。到宋朝時,朝廷尊崇烈女,加封為聖母。大約到了元代,民間逐漸賦予聖母一個新的使命,就是給無子嗣的人家送子。於是,聖母祠前更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相鄰的惠泉呢,也是感應道交逐漸有了功能用場,人們往往在聖母祠前叩頭燒過香罷,然後順便到惠泉中撈取鵝卵石。據傳,撈到後,要小心翼翼地用紅布包好,帶回家中,供在灶君神位前。如當年懷孕,次年得子,便要到聖母祠前還歸原撈取的石子。這叫感恩圖報,物歸原主,子息不斷。屆時,家家户户要蒸供,做花,給聖母披紅。更有甚者,還要僱八音會吹奏慶賀。久而久之,惠泉也被民間叫成撈兒洞,慧應聖母也用山名作了姓,稱七巖聖母、七巖娘娘了。

與(聖母)七巖洞相望,北朝東魏天平年間建有千佛殿,古稱靈光寺。如今殿已不復存在,但千尊摩崖造像仍清晰可辨。但亟需保護。並刻有上下兩層碑文,為僧人慧端等刊石。另有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廣武令趙郎奴等刊立造像及題記和唐先天二年(713年)造像及題記。2007年被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尤其公元840年唐代日本高僧園曾光臨七巖寺,為七巖山佛教文化的傳播、交流打上了具有國際交往的見證烙印。公元1923年,在七巖山西脊發現一獨立天然巨石,上有1500餘言隸書碑文。後經專家確定為公元233年曹魏之物,碑主可能是三國時新興郡雲中縣人秦朗。這無疑又為七巖山披上了迷人的歷史絢爛色彩

沿七巖佛路,拾階而上。領受着“兩山相覷風光至,一水獨吟晚照篇”的詩意境界,遠遠聽到有環佩水流聲,循聲不覺已到七巖文殊洞。據傳説,文殊菩薩去五台山路過此地,感覺此處,清泉湧動,清涼宜人,甚為風景秀麗。於是,沐浴足,因此在此處留下腿部痕跡。後人據此傳説,為求吉利,形成“抱腿佛”紀念文殊菩薩,始建此洞。這些傳説中的修行靈蹟,吸引了無數閉關修煉的僧俗弟子,景行仰之。而文殊洞尤以奇險、俊俏,引人入勝,駐足往返。

2014年農曆七月十五下午5點58分,正值靈光寺做佛事,驀然間,一位七歲小孩發現靈光寺上空有彩雲,極似雨後彩虹,蔚為壯觀。現場有人讓小孩父親趕緊用手機拍下此異景,當時作佛事的結緣人有20餘人均親眼所見,彩雲6點消失。佛度有緣人,祥光應化示現。這就是民間信仰中的佛菩薩在點化眾生,破迷開悟,趕緊回頭拾起正念行正見。一座寺廟,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風展示;一尊聖像,就是千萬民眾的精神寄託和道德呼喚;一塊青石古碑,就是一個留史佐證的記載和一本感天動地的懺悔錄。

夕陽下山,七巖山觀音洞口駐足遠眺,別有情趣。“坐擁青山卧覽雲,西賞夕陽東參禪”的詩句,方才似有所悟。漢白玉送子觀音卧菩薩,音容笑貌歷歷在目。膾炙人口的詩意流露,不就是菩薩看破放下的真實境界寫真嗎?送子觀音很受中國婦女的.喜愛,信徒們認為,婦女只要摸摸這尊塑像,或是口中誦唸和心中默唸觀音名號,即可得子。送子觀音是人間大愛的象徵。

風清月朗,幾多蟋蟀淺吟低唱,四野的萬壽菊飄來淡淡的隱約香。興致而歸,感慨萬端。“月圓月缺月色空,雲捲雲舒雲自在”這對於為城鄉生計勞累奔波,為人情冷漠鬱鬱寡歡的經行者,可是一句警世恆言。佛就是智者的化身,就是我們的啟蒙老師。權衡得失,發人深省。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僅存的一個偉大國家,為什麼其他三個文明古國不復存在了,很多人不知其中奧妙,其實這完全得益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誨,中國文化是愛的文化,是善的文化,佛法讓人斷惡修善,知恩報恩,禮敬他人,就是服務社會大眾,造福人民。七巖山不正是一本活化的教科書嗎?筆者覺得 七巖山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保存了20塊摩崖石刻及碑刻等,其內容涉及定襄的歷史、地理、建築、民俗、物產諸多方面,是全國不多的有實物可考的元魏古寺之一,現有北魏至北齊摩崖造像和碑刻四處以上。每一個國人都應以時不待我的文保搶救意識,喚醒自己麻木已久的靈魂,投入到東方文化復興的大潮中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