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人愈多即愈有經典勵志美文

來源:文萃谷 1.15W

自私心田若沒有無私清水澆灌,人會變得冷漠無情、麻木不仁。金錢社會崇尚自我,心門重鎖,心田龜裂,雜草叢生。如何應對?唯有播撒真愛種子,無私甘露滋潤,方能重現生命的翠綠。涓涓細流匯成智慧大海,點點翠綠繪出真情畫卷,多一點陽光清泉,也就少一分陰霾苦澀,讓我們認識痛苦煩惱的真相。

給予人愈多即愈有經典勵志美文

一個人對這個世界和他人索取越少,他就會越幸福,就會越自由。如果一個人能夠對他人、對社會能夠在更多的方面給予,能儘可能送得出去,就越富有,越尊貴,那他就越受大家歡迎,因為他不會成為別人的累贅,他會利用自己的價值給別人更多的幫助。一收一放,期待收回來越少,損之又損,這個人就越自由,這個人是不可戰勝的,也是最快樂的。因為他內心擁有,而不需要別人再給予他。

煩惱都是源於有所求,有所期待。當一個人已經跟天地融為一體,那他就是最富有的。只是人一味在打妄想,從小就開始不斷索取,越長大索取的東西越多,就會變得越煩惱。而且他會用各種理由證明要的東西是必不可少的,於是煩惱最終變成金剛地獄,牢不可破。天地是他的房子,日月星辰是他的燈,花草樹木百蟲鳥獸是他的朋友,它們叫聲編織出大自然最美好的,這麼美好的東西他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道家的人往往卻是去靈山找山洞住,達到真正返璞歸真。現在人有了一套房子還有一套,還想炒,炒了又怕炒輸,煩惱痛苦不斷地產生。而人間的房子終須是要倒的,人間的房子沒有經歷萬年而不倒的。還想把房產權留下給子孫後代,似乎都是在打妄想,這些只能給自己套上一具無形的枷鎖。只有盡人道才能慢慢打開這個枷鎖。

那一個人如何在人世間盡人道呢?一個人從父母那生出來的,所以贍養父母,給父母送終才是天道。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默默的人甚至看不見的人在背後支持他。其中有國小的老師,師長,朋友甚至國家都是在給他有形無形的成長必需品。一個人讀大學,需要花費很多錢財,除了父母給他的學費外,還有國家給他墊付讀大學的額外部份的費用,而這些費用實質是納税人的錢,是老百姓的血汗錢。

所以,人長成成人後,就需考慮給社會國家做點什麼,以此來回報國家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期望,他們不應該讓社會失望,因為自己就是社會養育成長的。因此,人必須有一技之長,哪怕他做名廚師或是做廁所的保潔人員,都須做得認認真真的,兢兢業業。人活在這個社會就得對社會對國家對他人作出貢獻,而不是負債的。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一直都是欠債的,從出生到出來社會前,都是一直揹負着債務的:如小時候是父母伺候他,長大後就由大家教他怎麼學會做不懂的事情,得病了有醫生幫他治療,出入有司機幫他開車。作為人的本份就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人所擁有的一切,每個環節,除了父母給予的,還有很多周圍的環境和人提供給自己的,包括天和地、日月星辰。地默默地承載着他,供他生存的場所;眾多蔬菜瓜果、五穀等支撐着他每天的生存,還有陽光給予他温暖、空氣給他呼吸之用,這個社會已為他提供太多的物質。

試問自己能為社會回報什麼呢?人往往回報大地的只是如糞便、屎尿等污穢骯髒的東西,自己為保護大地做了什麼呢?自己為這個大自然有的只是不斷地索取,而對於天地日月,有的只是痛苦時不斷地指天罵地,辱罵星辰。對大自然這筆帳就不容易清算了,那麼人如何才能做好本份,首先應做好看得見、摸得着的事情。一個人到了成年以後就應該獨立了—除了讀書緩幾年外,社會期待他創造出有價值的、稀缺的.事物來,因為他是從那麼多人挑選出來的。很多人因為智力不能繼續學習。那麼被挑選出來的人就得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多學點東西,多去承擔一些複雜性的勞動來回報社會,比如去從事工作就可以領到工資,養活自己,養活父母,給父母養老。再接着,得清算社會這筆賬。國家養育他那麼久,他如果在學習階段,不務正業,份內主業沒做好,出來社會就會什麼都不懂。因為讀大學,份內主業就是讀好書,大學的學習跟社會不一樣,首先是書本、課堂、圖書館的學習,而不是到處參加搞活動,到處參加工作。他作為學生必須先把理論學好,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就要去讀死書。但是他的大部份時間都是不在讀書研究理論上,而是花在打遊戲,搞活動、談情説愛等,而到了考試只是矇混過關,這相當於就是成為社會的“蛀米大蟲”,他的存活對社會來説就是一種累贅。至少國家每年投在每個公立大學和每個學生身上都有較多經費。這麼好的圖書館,他沒有進去,那麼多的書只能靜靜地躺在書架上,國家通過納税人的錢給他提供空調、風扇,而他沒有去課室讀書而躲在宿舍打遊戲,這些資源都沒有被充分利用。而他大學畢業出來社會後,很多東西就不懂,對新鮮事物連聽都沒聽説過,而社會的一些工作因為它的複雜性需要高級的知識人才才能承擔,而這種工作相應地給他比較高的工資,而沒有能力的人卻妄想社會能提供高工資給自己買房買車,而忘了自己在大學求學期間本身卻沒有多少積累,而一直在做“蛀米大蟲”,憑什麼能拿那麼高的工資,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社會是很現實的,一個人到了他的回報期,因沒有東西積累沉澱而變得鬱悶,因鬱悶而得病,最終通過看精神醫生了又浪費錢財,甚至怕周圍人牽掛自己而甚至想出輕生的念頭。

其實,世界上還是多少美好的萬事萬物都是支持每一個人的,大家本應該活得很美好,因為上天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大家各取所需,而不會去打妄想去貪戀女色,不會在上班時候不專心,而一味在盤算跟哪位女人結婚,在哪買棟房子。這些想法本身並沒有對錯之分,而關鍵看一個人他應該想着怎麼活着才更有價值。一個人認為他希望所得跟付出不成比例、落差大,他就會變得很痛苦。而如果他期望所得趨於零,他所能給予是無窮大,那這個人就會變得無窮的快樂。這樣的人,他走到哪,去到哪,對周圍的環境都是一種給予,一種欣賞、一種歡快和一種感激,他去到哪裏都是快樂的。快樂的人,他走到路邊,哪怕看到一棵草一棵樹,看到它們長出綠芽、綠葉,都會讚歎、感激它們,因為它們給予自己很多無言的教化—在風雨中,在寒冬考驗後長出嫩綠的葉子,自己應該也學習它們的精神。而這些欣賞、歡快、感激也讓自己在待人處事中會經常替對方着想。但是這種着想是充滿智慧的,不是沒有原則性的。因為一個人沒有智慧積累,並不能有效幫助別人。空想也並不能解決問題,空想只是衍生出種種煩惱。一個人如果心胸老是在自己的世界裏打轉,想如何得到的更多,那他就會變得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痛苦。他只做了一點事情,就想得到別人肯定,急於希望別人認可,這些只會令他變得更加勢利、更加煩惱和越來越缺乏智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