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遠方的散文

來源:文萃谷 3.12W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一個人的遠方的散文

茫茫戈壁,一望無垠。

一個人迎着落日的夕陽,手持錫杖,在艱難的行走,身後拖長的背影愈發顯得孤獨,但步履依然是那樣的堅實,因為有夢想的遠方在不停的召喚。這個人,就是玄奘大師,在他身上發生了那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傳説中的神奇,佛性確實讓他披上了一層神祕的光環。試圖走進他,去了解他的神聖、偉大和卓越……

也許是心有靈犀,今年和玄奘大師有了兩次比較親密的“接觸”。一次是在一個燈火輝煌的夜晚,我來到了西安大雁塔,大雁塔就是玄奘為藏經而建的,在大雁塔前的廣場上,我看到了手持錫杖、堅韌前行的玄奘;一次是暑假時期,到偃師去,這裏是玄奘的故鄉,有唐僧寺、玄奘故里等,使我能夠再一次追尋他的足跡,領略他偉大的壯舉。

玄奘,姓陳,原名陳禕或陳褘,洛陽偃師人。對於他的名字,是禕(yi)或是褘(hui),史學家曾爭論不息,各持己見,因為從書法的傳承來説,因為“一點”的差別,而來辨別真偽,確實極為不易。就像孔乙己茴香豆“茴”的四種寫法一樣,意義並不大。無論是怎樣的一個名字,絲毫影響不了玄奘、三藏法師甚至唐僧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名字,影響不了他的偉大貢獻。

出生於官宦之家的玄奘,從小就跟父親學習《孝經》等儒學經典,耳濡目染中,使他“愛古尚賢”“備通經典”。也許,年少時的學習和經歷,能夠成為一生追隨的夢想,就像數星星的孩子張衡那樣,最後成為了科學家。十一歲的孩子,也許還在母親的懷抱中撒嬌,在爺爺奶奶的溺愛中玩耍,而十一歲的玄奘,卻選擇了跟隨他的次兄進入寺院,學習《法學經》、《維摩經》等佛學經典。在長久的學習和研讀中,他對佛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成為他一生最好動力,一直持續到他終老離世。看來,興趣確實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讓他不知疲倦、殫精竭慮,讓他兀兀窮年、焚膏繼晷,讓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終成一代佛學大師。

由於唐代的戰亂,他赴蜀學習,師從多師,由於他的勤學精研,虛心請教,使他的佛學造詣如日中天,聞名蜀中,成為年輕的`佛學家,得到了大家的厚愛。也正是在這裏的學習中,鑑於法相學形成的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使佛教界經常辯論,都認為自己的為正宗嫡傳。當時天竺的高僧抵達長安,玄奘從他口中得知佛教界的大師戒賢在印度爛陀寺講經,這對於他來説,不啻為一樁喜訊,於是發願西行,想直探原典,弄清佛教的來龍去脈,來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理想有多高,力量就有多大。人都是逼出來的,不給自己逼一下,就不知道自己有多牛。面對現實的“骨感”,在朝廷不允許的情況下,不等不靠,不找藉口,當立下西行取經的宏願後,一匹馬、一行囊、一杖芒攜帶者他那一顆雄心、一腔熱血,就開始了漫漫的西行。

行文至此,我想到了封侯河南方城博望的張騫,張騫通西域在歷史上有特殊的意義,不僅加強了同西域的聯繫,加強了文化科技的交流,開闢的絲綢之路對以後也有深遠的影響。

玄奘就是按照絲綢之路的路線,一路向西,冰雪、荒漠、高山、風沙、野獸……關山重重,前路迢迢,缺衣少食,艱難險阻,時時都有生命危險。而在此前,曾有三百多僧侶去西域,大部分死在路途,少數人無功而返。玄奘從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從涼州出玉門關西行,經由今新疆北路達天竺境內,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經今新疆南路回到長安,往返凡十七年,行程約五萬裏。這其中的艱辛和酸甜苦辣,只有玄奘一個人最為清楚。這裏,有他的雄心壯志,冥冥之中,也有佛法帶給他神的禮遇。五萬多裏,那是一個怎樣漫長的路途啊,他用步履一步步的丈量,十七年春夏秋冬,多少次的花開花落,玄奘用行動證明了自己。

有這樣的一個場景,讓我們屏住呼吸,用虔誠的目光注視着已成為大德高僧還依然年輕的玄奘。戒日王在曲瓦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參加的有印度區域的十八個國王,三千個大小乘教學者和外道兩千餘人,玄奘胸中自有千萬雄兵,腹有詩書氣自華,任人問難,而竟無一人能予詰難,足見玄奘學識之淵博,對佛教鑽研之精深!

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回來。我覺得,這對於玄奘來説,還不是最偉大的,也不是最了不起的。

是因為,歸國之後的玄奘潛心修行,一門心思沉浸在佛經的翻譯上,據記載,玄奘及其弟子共翻譯出佛教經典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這是何等卷帙浩繁的輝煌鉅著啊!

是因為,玄奘將翻譯的佛經呈獻給唐太宗,唐太宗親自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書法大家褚遂良親書,成為千古書人學習的楷模。唐高宗李治根據他翻譯的佛經,親自撰寫《聖教記》,一序一記,足以説明唐代佛教得到的高度重視,尤其是王羲之《集王聖教序》成為中國書法的奇葩,足以名垂青史、彪炳千古!

而最了不起的是他的雖九死而未悔,是他的不忘初心,是他的視權勢為糞土的精神和情懷,是一位真正有佛性的人。

玄奘歸國以後,受到了朝廷的極為重視,唐太宗、高宗親自接見,併為其經書親自作序作記,一序一記,演繹了君主和高僧、和佛教的美好史話。根據當時特定的歷史原因,唐太宗、高宗,多次要求他還俗做官,這對多少人都夢寐以求的好事,包括杜甫、李白等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的重量級人物都在所難免,但對他來説,一概的予以斷然拒絕。多次上書皇上要求回相對僻靜的少林寺翻譯經書,但也被皇帝否定。所以,才有了慈恩寺、大雁塔這些名勝古蹟流傳於後世。

也是讓他意想不到的一個收穫,是玄奘的作品填補了印度歷史的空白。他口述弟子記載的的十二卷《大唐西域記》,通過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一百一十一個國家和傳聞中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山川、地貌、物產、習俗等,再現了印度地區的歷史。而於當時印度地區的歷史沒有絲毫的文字記載,英國曆史學家史密斯説:“無論怎樣誇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為過,中世紀印度的歷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是,根據《大唐西域記》改編創作的《西遊記》,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玄奘做到了,而且做到了“立志、立德、立言”,所以才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當我在玄奘故鄉,瞻仰唐僧寺的時候,我一直都為這樣近距離的接觸、感受這樣一個偉大人物而激動。他不是神,他是一位從偃師走出的聖哲。如果從他做出的貢獻來看,玄奘應該説是一位翻譯家、旅行家、佛學家,也可以説是一位文學家、思想家、歷史學家,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界和平的使者。

一個人的遠行,開啟了一箇中國佛學的新時代。

詩和遠方的原野,永遠在召喚者每一個不願苟且生活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