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與禮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1.99W

昨天上午,一位好友的母親離世過正日,讓我早一些趕到他家做收禮的差事。細心的好友顧及到我逢九,便不讓我去喪房祭拜逝者,而是直接把我帶到了餐廳。

情與禮散文隨筆

説起來,我跟這位好友是有着深厚淵源的。在我們上國小的時候,由於住在同一條街道,每天上學下學大都是結伴同行的,更為重要的是,相似的性情和家境使我們成為了那種形影不離的好同學。正因為如此,對於他的父母和眾多的兄弟,我是比較熟悉和了解的。就這樣,我們之間的關係一直延續到了高中畢業,直到我考入師範學校以後才算是暫告了一個段落。二十多年以後,當離開家鄉的我再次返回同學們視線的時候,這位好友就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聯繫橋樑,因為他的良好人緣和經濟實力使其家裏完全充當了大家相會的聚集地。特別是近幾年,我跟這位好友的來往再度頻繁起來,所以我們之間的情誼也得以續寫一頁頁新的篇章。

無論是單位裏的同事,還是村子裏的親戚,我幫忙做收禮這種事情的次數也不算少,但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累人,禮單上的名字足足寫了二十三頁。就我們這個圈子裏的人,所上的禮金也是不盡相同的,最多的是五百元,一般的是三百元,極少數沒到的人上了二百元。

就我的感覺來看,三百元禮金對於我們這樣的同學圈來説,是一個比較正常的數字,而五百元和二百元就是另當別論了。縱觀那些上五百元禮金的,基本上是地位比別人高一些而又好面子的人,只有個別的'是因為情誼深厚的原因。對於那些看重情義的性情中人,我無意説三道四,也許禮金的多少確實也是衡量交情深淺的一種方式。但那些藉此凸顯自己地位而好面子的人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誰不知道禮尚往來是大家都在遵守的一種潛規則,説穿了這種禮金的往來就是互相之間給個面子而已,多少有着互相利用的嫌疑,淡化了人際關係中比較純粹的情誼。對於那些人沒有到而上二百元禮金的,我也有着不同的認知,如果是我的話就會盡可能地人到禮到,一旦人到不了的話也不會因此而降低三百元這個大家默認的標準。

在一個崇尚功利的社會,往往會產生諸多以禮代情的現象,説到底這是一種人性的異化。固然,情不能取代禮,但情永遠大於禮,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情事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