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民樂會寫景散文

來源:文萃谷 2.39W

昨天剛下鄉回到辦公室,小杜妹妹就轉給我一張王光輝老師送來的請柬。打開一看,原來是音樂協會和民樂學會準備舉辦一場“邀明月?賞中秋?迎國慶”民樂賞析會,這可是個好消息,正好是週末,一定抽空去。

中秋民樂會寫景散文

對於傳統文化,我是情有獨鍾的,古詩詞、漢服、書畫、樂器,雖然還是門外漢,但特別喜歡。關鍵是,穿什麼衣服去呢?打開衣櫃挑一挑。這件紗紗裙不行,外面在下雨,怕感冒。那件顏色太深,與中秋節的氛圍不搭調。對了,不是有一件旗袍嗎,找找看,淺紫色的,好多年都沒穿過,差點把它忘了。那還是二十年前結婚時,在東門王裁縫的鋪子上做的,外面配一條薄一點的咖啡色披肩,就這麼定了。

晚上七點,提前一個小時,我推開了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二樓的大門,裏面好熱鬧。有的在合樂,有的在練嗓,有的在化粧,茶几上擺放着月餅、水果,全是土瓦盤子裝的。咦,一陣清香撲鼻,尋香而去,大束桂花在角落開放,聽説是小兄弟羅宇一大早去鄉下摘的,把晚會現場佈置得跟家一樣的温馨。晚會正式開始了,音協的常務副主席劉波和副祕書長唐芳親自擔任主持人,前者曾參加過青年歌手大賽得過大獎,後者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都是縣內很有影響力的'年輕音樂人。

明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我就朗誦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吧,它可是我的最愛。這首詞是蘇軾當年仕途有些失意兼思念兄弟蘇轍而作,最切合中秋節的主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好感動,民樂隊的十多位老師為我伴奏,有二胡、笛子、簫、阮、古箏、三絃琴,還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樂器。他們中,最年長的76歲,最小的14歲,都因酷愛民樂聚集在同一個團隊,持之以恆,義務輔導和參加了不少的演出,每年還要開展多場文藝志願服務活動。民樂隊正中間彈揚琴的那位姑娘,很乖巧,好面熟。對了,上個月我去重慶,在雙馬車站不就是她給我檢的票嗎,因為那天我去得很晚,車快發了,是她提醒我上車時間的。

一陣熱烈的掌聲之後,大家叫我還出一個節目,表演什麼好呢?想想看。在大自然的眾多景物中,還是月亮最具浪漫色彩和美好憧憬,所以我尤其喜歡月亮。盛情難卻,那就再朗誦一首昨天剛寫的詩,也和它有關——《海明湖的月亮》。沈老親自用葫蘆絲為我伴奏,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我開始了深情的朗誦:“一個人在海明湖畔欣賞月亮,抬頭亮,低頭亮,心裏也亮。眼中惦記着一個方向,不知道那個方向是否也在看這個方向?湖面的篷船上,有人也在仰望着月亮,難道此刻有人也是這樣?月亮,月亮,你遠在何方?秋風把桂花和柳葉撲向臉上,紅瓦房的閣樓剪影在水面延長。天上的月亮,湖裏的月亮,分明是兩雙眼睛碰出的一抹抹霞光。”什麼,再來一首,成心不讓我下台?自娛自樂,羣眾文化活動?好吧,那就朗誦前不久寫的詩《月滿東湖》吧。沈老用電吹管為我伴奏,選配的曲子是《月之故鄉》琵琶調。一段優美的旋律,把我從海明湖帶到了東湖,我繼續陶醉在自己的詩歌裏:“粗心的月亮,不小心掉進了湖裏,打撈千年,網裏還是隻有魚。醉落的玉盤,在東湖的水面上鋪天蓋地,閃爍的藍光像飛碟,撲朔迷離。今夜的月兒,圓得有些出奇,分明是詩中的眼睛,悄悄長出了雙翼。月是快樂的,湖就是幸福的,月在湖裏小憩,湖在月下獨享着甜蜜。月與湖,遙距光年,卻又時常緊緊相連,只要不下雨每天至少見上一面。石拱橋讀懂了前世的愛戀,心甘情願為它們牽線,瘦長的索道也爬上了空間,幫忙傳遞着彼此的永恆的掛念。”説實話,我的情感經歷格外簡單,老公就是初戀,而寫愛情詩也是四十多歲才排頭,目的一個,希望更年期晚點到來。由於以前的工作和生活節奏真的很快,還沒怎麼年輕就開始老了,頭髮白了,皺紋多了,眼睛花了,腳步慢了,不服老不行了。

算了,不説這些,還是繼續欣賞民樂。該專家們上場了,先雲先生表演的《音樂書法》,古琴伴奏下的揮毫潑墨,“弄琴讀月”,真是出神入化。劉波先生深情並茂演唱了《好久不見》,夢紅雨揚琴獨奏《天山詩畫》,沈老葫蘆絲獨奏《瑤族舞曲》,和平兄獨唱《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莉華姐演唱《十五的月亮》,華麗妹妹《明月千里寄相思》,柱哥的一曲《父親》,此起彼伏,將晚會推向了高潮。民樂學會集體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梁祝》、《洗衣歌》、《採茶舞曲》,令人沉醉。特別感動的是,老藝術家王希異先生,也冒雨蒞臨現場,給了大家很多的鼓勵,還對不同樂器的把位、細節磨合等,提出了指導性建議。

時間不早了,曲終人散,中秋民樂賞析意猶未盡。一輪滿月,一生圓月,由衷祝福家國團圓,萬事皆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