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忠山掠影散文

來源:文萃谷 5.96K

説起鬼斧神工的景忠山,它坐落在河北省遷西境內,海拔610米,1872級台階直達頂峯。景忠山廟宇始建宋代。不僅自然風光秀美旖旎,山上植被條件也很豐沛,野生植物資源異常豐富,多達80餘種,森林覆蓋率為100%。樹種以松樹為最,僅200年以上的古鬆就有2000多株。這裏,初春山花爛漫,盛夏綠林成蔭,深秋層林盡染,隆冬蒼松傲雪。座座廟宇殿堂,金碧輝煌;株株古鬆,造型獨特;條條峽谷,險峻幽深;塊塊峯石,入化逼真。

景忠山掠影散文

由此看來,景忠山的確是採風、踏青的好去處。天剛剛亮起來就見空氣中霧濛濛,黃沙肆虐天空中瀰漫着塵土,心裏有些遺憾天公不作美,可仍然沒有阻擋我的腳步,帶着些許的期待和家人驅車來到了景忠山。

陰鬱的天氣站在景忠山腳下,但見暮靄中的景忠山,層層雲霧包裹着綽約的身姿,給她秀麗的容顏罩上了神祕的面紗,讓她若隱若現撲朔迷離的閃現你的眼前!此時的景忠山似乎更有了山之媚!

細碎的腳步走在山間小路上,道路兩旁的青翠的柏樹也像雲霧森林時隱時現;穿行在雲霧中猶如飄然在仙境之中,覺得人的思想已經和山之靈融合,清空了內心的喧囂和繁雜的塵念,哦!那種感覺真的很輕鬆、很愜意……

我們沿着通往山間必經之路拾階而上,有幾條悠閒自在的農家土狗在嬉戲玩耍,它們肆意奔跑的樣子似乎在向遊人高傲的宣稱:我們才是這裏的主人!

這種恬靜的環境和許多風景遊覽區有所不同,這裏沒有沸沸揚揚的喧鬧,更沒有濃重的商業氣息,也沒有令人生厭追趕遊人的吆喝聲,叫賣推銷自己商品的人羣;唯有幾個農婦在一個角落守候着山野菜,她們沒有推介農產品的躁動,與其説她們在賣山野菜,不如説在看護自己孩子一樣的安靜,這肅然的人文景觀讓景忠山顯得不飾雕琢、毫無浮躁自然天成!

隨着人流拾階而上,人們腳下邁着堅實的步伐向上攀登,每到一處領略着山上的景緻都有別樣的心境縈繞心頭,尤其是鳥瞰山下那山間山巒起伏,翠綠掩映下的山村片片紅紅的琉璃瓦頂,宛如大自然描臨了一幅山間斑斕的水墨畫,傾灑了濃筆重彩的酣暢寫意;攀爬到了半山腰不常運動的我開始體力不支,有些氣喘吁吁胸悶氣短,沒辦法只好席地而坐,呼吸一下大自然原始森林豐沛的氧氣,那種感覺是人與自然的契合之美、和諧之美!是遠離城市、遠離喧囂的.愜意之美!

約摸有半個時辰後,攀爬中覺得精疲力竭,眼前也赫然出現了“名山初步”山門題詞。俯仰出自九五之尊康熙皇帝“名山初步”幾個遒勁的題字,回眸歷史長河,原來這是康熙皇帝登臨此山後,分別御題“天下名山”、“名山初步”、“靈山秀色”等匾額。

據説,清朝初期,順治和康熙皇帝對景忠山格外垂青,他們曾六次登臨景忠山,不僅撥給大量田產帑銀,修復山上山下廟宇建築,而且御賜一尊十六斤四兩的金娘娘一尊及四千五百餘卷的《大藏經》一堂4500餘卷,成為景忠山鎮山之寶。此外又召景忠山性在禪師入京城大內講佛,每議要政都來景忠山禮佛問卜。據碑刻記載,順治立玄燁為太子,就是在景忠山問卜後而欽定的。景忠山被看作皇家寺廟,由此,聲譽雀起,名馳天下。

走進“名山初步”第一道山門,遊人開始漸漸多了,攢動的人羣開始蔓延山中,雲霧隨着太陽的升高慢慢散去。這時只見四個轎伕抬着上山滑桿過來,也許是太過勞累,一行人喘息着把滑桿慢慢放下歇息。是啊,徒步攀爬也會感覺累的,何況抬着一個壯壯實實的人那?走近看清上邊坐着的是一個修行的法師,他面龐圓潤氣定神閒慈眉善目的,還不時的和抬滑竿的轎伕拉着家常。

原來今天是有個法事活動的,來自京津等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們都不會錯過祈福超度良機。人羣中有一個年輕的夫婦走到法師跟前,虔誠的合掌和他打招呼:“大師您好!謝謝您了,我們如願了……”原來這對夫婦因為結婚很久沒有孩子,曾到景忠山懷着虔誠的心願求子,大師為他們請了送子觀音。半年後他們如願有了自己的孩子,幾個月前,她生下了一個健康活潑的女兒。這次是特意來景忠山送香火來的,以表示夫妻喜貴子的感恩之情……

我們不必探究有沒有科學根據,人們都有嚮往美好的願望,那麼也無妨用自己的方式來祈求。所以説這對夫妻是幸運的,他們終究感動了上蒼有了自己的骨肉,完成了人生一道重要的課題。

其實説來,景忠山有一千多年的發展史,積澱了博大精深的宗教歷史文化。自唐代以來,景忠山始稱為明山,自此千餘年來香火不斷,這裏吸引着許多善男信女尋訪善緣的足跡。

不僅如此,景忠山還有忠義之山的雅號之稱。明朝初年,由於薊鎮總兵府移駐山下三屯營,按照四方守護神的名稱,稱其為朱雀山。據《遷西縣誌》記載: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三忠祠”,祠內供奉諸葛亮、岳飛、文天祥三位愛國忠臣,取其“景仰忠義”之意改名景忠山。民間還有一説是因山體底大頂小,形似座鐘故取名“景忠山”。也有俗稱“娘娘山”的。遷西三屯營明朝時歸薊州管轄,三屯營東控山海關,西衞北京城,為當時的“長城”九鎮之首。

如今走進遷西山區,古長城的遺址依然清晰可見。原來這是我們不得不提的,明朝名將戚繼光曾經駐守的地盤,縣誌記載他在此駐守了16年之久,期間下力量重修了長城,再建了鎮府並親筆撰文《重建三屯營鎮府記》刻了石碑。細數各代風流人物,論戰功、名望,按説山上供奉的忠臣他該是第一號。況且,那三位忠義之士都與遷西景忠山毫無瓜葛,而戚繼光卻是在此奮戰了16年。其實這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設立“三忠祠”是在1523年,戚繼光在三屯營擴建鎮府是1577年,相差了54年。而且仔細想來,後來的滿清是不會同意把一個明朝將領作為忠臣供奉的。所以很遺憾,本該在景忠山供奉敬仰的人,卻因為歷史的原因沒能得到敬仰,這不得不説是景忠山的一個遺憾,也是民族歷史一直是人為掌控的悲哀,也讓許多該真實記錄的文字因皇家好惡而被無端湮沒……

沉思中有一個信念支撐,不到“長城非好漢”一定要爬到山頂。我們終於爬上了620米高的景忠山山頂。極目遠眺景忠山下之秀麗景色,覺得難怪杜甫《望嶽》中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情境,景忠山雖沒有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卻同樣有着神奇秀麗的景色,排除萬難勇攀高峯那種俯仰山下的感覺,是一種人在旅途征服艱難險阻的快感……

是啊!天高地闊心胸豁然開朗。許多遊人不忍錯過獨有的景緻,拿着相機拍下了鳥瞰的山間美景……

還沒等我有更多的遐思和感悟,天公不作美地突然發威了,先是閃電在空中閃爍着,接跟着響起了震耳的雷聲;我們和許多遊人快步下山準備避雨,我們跑着那雷聲就在頭頂松樹上炸響,“咔嚓!咔嚓!”的彷彿把耳朵震聾般的恐怖,雨夾着豆粒大的冰雹打在臉上,打得臉有些麻木的疼痛。緊緊攥着我的手的女兒可能是有些害怕,問我:“媽媽!你害怕嗎?”我大聲喊着:“不害怕!怕什麼呀!我們又沒有做虧心事……”老公沒有作聲一直為我們撐着傘,可那傘早已被大風颳得七零八落的根本派不上用場了,我們在雨中往山下奔跑着,已被突如其來的雨水淋得透濕……

我沒有感到恐懼,反倒覺得很驚險很刺激,我平日裏並非膽量過人,其實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可過了十幾分鍾,正當山上的遊人紛紛在風雨中快速下山途中,卻又雨過天晴太陽高照了;真的讓你領教了山中無定數的氣候,領略了山中空靈、幽靜、神祕的靈性!

景忠山之行突變的天氣,讓我體會了暴風驟雨來勢兇猛,風雲變幻,雨過天晴後清澈無垠,潔淨爽朗!也感悟了攀登景忠山的過程,如同人生時而平靜如水,時而跌宕起伏,時而和風細雨,時而疾風暴雨!讓人安享它的寧靜,讓人經歷它的觸目驚心,讓人倍感心田滋潤,讓人感覺驛動的鼓譟!我愛大自然的自然天成,我喜歡大自然飽滿的性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