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經典與創新散文隨筆

來源:文萃谷 2.92W

如今的時代人們大都熱衷於追新逐異,傳統的東西不是漸漸消亡,就是處境尷尬,比如人文經典書籍的閲讀越來越不受重視,古典音樂(包括京劇)的聆賞越來越成為小眾的愛好,而創新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裏簡直成了至高無上的價值。

談談經典與創新散文隨筆

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在1960年一次有關西方大學教育的講演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人文科學和藝術的學習應重在積累和貫通,創新反倒不是很重要。不過,他並未進一步闡釋這一觀點。

積累和貫通的對象當然是指那些稱之為經典的東西,人類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不可能憑空出現,必須建立在傳統文化和思想之上。而經典是一種精心挑選的工具,我們需要利用它的一個理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足夠多的記憶能力去處理一切,所以,學習就應該主要是對經典的學習。沒有對經典的足夠掌握,是無法搞出什麼創造性成果的,著名學者余英時先生談到:中國現代人文學者中有重要學術成果的人,絕大多數在中國傳統國學上的造詣都很高。

創新固然是重要的,但何為創新?其實,經典是一個整體,這個整體以及它的所有相互聯繫的部分,都可以被認為具有無窮無盡的潛在意義。所以,在時間過程中出現的東西——由於原初的語境和語言的集合變得越來越久遠——就是新的'意義的產生(它們可能通過“虛構”這種富有特徵的思維方式被認為是原初的意義),而這些意義在不斷變化着,儘管產生它們的原典仍然沒有改變。既然所有的著作都可以被看成一本大書,那麼,就可以在這個整體久遠的各個部分中找到新的共鳴和重複的觀點,對任何詩句的最好的註釋就成了另一首創新的詩。如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化用的是隋煬帝楊廣的“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消魂”。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化用自庾信的“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化用自前人“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是化用自詩經《子衿》。

藝術也一樣,只有從各自歷史發展軌跡的尋覓和貫通中,才能找到前進的方向。歷史上偉大的文學藝術家,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主義情懷,像斯特拉文斯基這位曾經以驚世駭俗的作品震驚大眾的先鋒派音樂大師,也在不同的創作時期,不斷回到古典音樂的源頭,找尋新的理念和靈感。那種完全背離傳統的做法,往往是曇花一現的東西。有人説:“在藝術上,持久性要比獨特性更為重要,集中的、瞬間的價值命中註定要被永久性所超越,”信哉斯言!如今流行的那些以顛覆傳統為時髦的,所謂後現在的東西(如行為藝術),很可能會被歷史所遺忘。

所以,錢穆先生關於人文科學重在積累和貫通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在這個基礎上,創新也就會水到渠成了,由此我們可以堅信:人文和藝術經典必將永存不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