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遺囑留言”也可以是家風傳承

來源:文萃谷 1.69W

去年9 月21 日,中華遺囑庫江蘇分庫正式啟動。一年過去了,筆者發現這一新生事物給人們帶來的不僅是分割財產數字的變化。遺囑庫在接待老人時,還專門提供了一張“家風傳承卡”。除關於財產分割之外,有些老人還留下特殊“遺囑”,臨終堅決不搶救。

隨筆:“遺囑留言”也可以是家風傳承

中華遺囑庫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它解決了不少老人有立遺囑意願,但卻苦於專業信息缺乏等問題;另一方面,公益組織的專業推廣也會吸引更多老人加入到“立遺囑”的行列中來,與此相關的社會禁忌心理也逐步弱化。

不過在目前階段,中國遺囑庫還只在天津、廣東、江蘇等地方設立分庫,並未普及化。隨着老齡化的加劇,這方面的社會需求將越來越多,特別是省一級以下人羣,需要更有效的服務覆蓋與相關信息的普及。另外,在這個過程中也要防止一些機構“渾水摸魚”。

而就遺囑內容而言,有一種觀念誤區尤其值得釐清。媒體報道顯示,目前國人訂立遺囑,內容主要體現在如何分配物質遺產方面,而對精神遺產的傳承,認識尚有不足。所謂精神遺產,主要包括家風家道傳承以及對於臨終前的關懷要求等“非物質”方面。

首先,家風家道的傳承本就是社會傳統文化延續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相比物質遺產,精神遺產所體現出的精神傳承和親情延續更具穿透力,也更能體現一個家庭或家族的“根脈”;再者,像臨終關懷等事務,被寫進遺囑,不僅減少了後人的.糾結,也是倡導新風尚,對社會而言着實善莫大焉。

儘管在一個物質充盈的社會,立遺囑被視為是處理遺產糾紛的好辦法,但並不能將之完全等同於遺產分配計劃,從而忽視其可以也應該具有的精神內容。這方面,我們曾經有過好的傳統,隨着物質的豐盛,反倒逐漸被丟棄了,現在,是到了需要拾起的時候。(朱昌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