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德經》美文欣賞

來源:文萃谷 9.46K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淺談《道德經》美文欣賞

記得我第一次接觸這句話是在九年級的時候,當時只是覺得這句話讀起來朗朗上口,於是就把它加到作文裏去。當時根本就不理解它的真實含義,就像豬八戒吃人生果一樣,只是胡亂的把它吞了下去,至於味道怎樣,根本沒嚐出來。從九年級到大一這四年的時間裏,這句話一直都伴隨着我,可終究還是不明白它, 就像一直知道福建有道名菜"佛跳牆",可它是怎樣的味道卻不知道。

直到大一的時候,我在圖書館看到了《道德經》,當我借回宿舍細細翻閲,翻閲之下我才猛然發現,原來古人早已將自然萬物,生活俗事敍述的清清楚楚,許多問題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答案,古人早已將他們寫好就等着我們去翻閲。

於是才開始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人的生命來源於地,所以人法地;地的本體來源於天,所以地法天;天的本體來源於道,所以天法道;而道的本質表現於自然,所以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氣貫通的手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生命規律精闢囊括、闡述出來。道法自然揭示了整個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間所有事物的屬性,宇宙天地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道法自然“。

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則純正自然,以它自己的樣子為法則。這是以人迴歸本性的慧光看待的,若人迴歸了本性,人與自然共為一體,則人很大,若人未迴歸本性,人與自然對應,則人就很渺小。

老子講的道是先天地存在的,老子講的道雖然無形無相,但不是超空間的,而是沒有固定的具體形態,這樣的道才可以成為有固定形態的天地萬物。

在《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有這樣一句話“飄風不終期,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況人乎?”再大的風它刮不了一天,在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又何況人呢?從這句話我們反觀生活,確實也是如此,人的一生都會遭遇到各種‘狂風、暴雨’當我們遭遇這些苦難的時候,有時候甚至會覺得世界末日都要來臨,我們也時常抱怨為什麼要遭遇這麼多的坎坷磨難。記得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説過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他説: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苦難本身就具有獨特的意義,一個沒有苦難的'人生會顯得蒼白,沒有風雨的世界也是如此。當我們遭遇人生的風雨時,我們應該相信“飄風不終期,暴雨不終日”相信一切的苦難都會過去。

過去一直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都是受別人誇讚的,其實不然。在《道德經》第十七章中老子將領導者分為四層: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之、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有不信焉。猶呵,其貴言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也就是説最好的領導者,人們意識不到他的存在。其次的領導者,人們親近他、讚譽他。再次的領導者,人們畏懼他。最次的領導者,人們輕侮他。這裏面體現着一種高明的管理藝術,最好的領導並不天天刷存在感,也不輕易發號施令,當事情辦成功以後百姓都説:我們本來就應該這樣的。以這樣的方式將有形的管理化為無形管理,讓一切如常,這難道不是更高明的管理嗎?孔子説:君子之德是風,百姓之德是草,風從草上吹過,草必定隨着風倒。其實二者所表達的都是管理藝術,所謂的潤物細無聲也正是如此。

老子對於治理國家也有深刻的見解,他説:治大國,若烹小鮮。當然他的意思並不是説治理一個大的國家就像烹飪小海鮮一樣easy,他講究的是‘不折騰’,“烹小鮮”之前要熟知“小鮮”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去控制火候,調和五味,這是烹小鮮的章法。治國也要掌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充分了解國情、體察民意的基礎上施政,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社會治理上的落實。“烹小鮮”不可攪動太繁,否則魚肉易碎,治國也不可政令繁苛多變,這也映射着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而治”絕非不作為,而是不行不合理之事,無為才能有所為。

《道德經》一共八十一章,五千二百八十四個字,當我讀至最後一章時,老子以極其精簡的話語對全書進行了總結,“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它説自然規律是讓萬事萬物都得到好處,而不去傷害他們;人的行為準則,是做什麼都不與別人爭。這裏老子再次回到“不爭”的思想上。在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就已經提出了不爭的思想。由水的啟發,老子列舉出七個‘善’字,所表達的思想皆是“不爭”,在書中第二十二章老子再次提到“不爭”的思想——夫唯不爭,固莫能與之爭。正因為不和別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的贏他。老子一再教導人們效法水的不爭。同時也表達了老子的人生態度:清靜無為,恬淡寡欲。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是不會到處炫耀和賣弄的,也就像我這樣半懂不懂的人才會寫這樣文章。如果覺得不好,是我寫的不好,並不是這本書不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