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高中隨筆

來源:文萃谷 2.84W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敍事或評論。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夕情人節高中隨筆,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夕情人節高中隨筆

七夕情人節高中隨筆1

由七夕我自然想到了二月十四號------西方的情人節,七夕可是中國地道的本土情人節,同是情人節二者的待遇卻大不一樣,當今中國人過情人節最先是從二月十四號開始的,七夕應該來説還是沾了2月14號的光,儘管這幾年隨着商家的炒作,七夕人氣也旺了許多,儘管三年前國家就已把七夕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但不管怎樣七夕可能還是比不上2月14號,尤其是在年輕人心目中。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説相聯,這樣一個浪漫美麗、流傳千古的動人的神話愛情故事,詮釋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愛情價值觀,表達了無數中國人對自由美好、兩情相悦的愛情的追求和憧憬,對矢志不渝、堅貞不屈的愛情的讚美和支持,“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的《鵲橋仙》更是喊出了無數中國人愛情的心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則又讓人平添了幾分凝重、幾分愁緒、幾分歎息、幾分沉思……

由愛情這一主題還衍生出許多的傳統習俗。“天街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習俗之一,據説夜半時人們在葡萄架下,還可以偷聽到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的綿綿情話。七夕乞巧,也是傳統習俗之一。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説“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女孩子們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求自己能有靈巧的女工,同時也希望贏得美滿的愛情。為了乞巧人們還舉辦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品嚐瓜果、擺香案、舉行七姐會等,惜乎這些傳統的活動正在日益遠離現代人的生活。

同為傳統節日,中國的端午節申遺失敗,而與中國端午有着很深淵源的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卻成功申遺,韓國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較好的融入了現代元素,韓國人申遺成功的經驗是否對我們有所啟迪呢?對於老祖宗傳下來的這些非物質遺產,我們該如何加以發揚光大呢?

不管怎樣,七夕都應該是比西方的情人節要重要的多,浪漫的多的日子,尤其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這樣一個“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功利、浮躁的時代。“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永相許。”讓我們去重温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重新體驗那份天長地久的感動,感悟愛情的真諦。

最後祝各位朋友,七夕快樂!祝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

七夕情人節高中隨筆2

七夕在中國已有20__多年曆史,又稱“乞巧節”“女兒節”,還有叫“雙七”“香日”“星期”“巧夕”“雙七”“蘭夜”“穿針節“等等,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姑娘、婦女們重視和喜愛的日子。七夕乞巧的習俗,起源於中國漢代,後來才和牛郎、織女的故事相合。

現在的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説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人為主角的節日。記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鹽節日習俗時,其中提到端午節時孩子們繫上的五彩絨線要等到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解下來並拋到自家房頂上。據説,喜鵲看見房頂上的絨線,就會叨走,飛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這一天,用這些絨線在銀河上建一座彩虹橋,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豐富,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間的織女與牛郎的絕世情緣,然後是天大的阻力將他們生生的分開。可是老百姓的心卻總是充滿着無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對最暗無天日的處境,於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織女的喜相逢。

七夕節還含有歌頌家庭中永久穩固的感情和歌頌心靈手巧等勞動品質的意義。兒時看過黃梅劇《牛郎織女》,其中的畫面直到現在還縈繞在腦海中。那段喜慶豐收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豐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鄉鄰,甚至連曾經欺負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與織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場景真是温馨動人。織女與牛郎用勤勞的雙手把日子織補得那麼的甜蜜,當聽到織女用綿軟甜美的聲音唱出心中的滿足之情時,少不更事的我雖然不能全聽懂,但心中卻從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畫面,併成為心中最美麗的夢想。更有那些大姐姐逗我説,七夕之夜要帶我躲在瓜架之下偷聽牛郎織女説悄悄話,害得小小的我總是巴巴的跟在她們的身後。只是可惜,我總是在牛郎與織女説悄悄話之前便會進入甜甜的夢鄉,醒來之時,那些小氣的姐姐總會把聽來的話放在心頭,沒有一個人告訴我,於是直到現在,我都不知她們偷聽到了些什麼。於是,那個美麗的鄉村、那個神祕的夜晚便凝結成了童年時代的一個帶着霧氣的動人剪影。

今又七夕,當我在網絡,在報刊上隨處看到有關七夕的文章時,心頭的感覺是喜悦的。因為曾幾何時,許多傳統的節日習俗正隨着時代的變遷而逐漸退出人們的視野,而許多外來的洋節卻紛擁而至。20__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是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知道和了解了這個節日的文化內涵。

“七夕”,它不是情人節,而應該是愛情節。在這個愛情快餐化的時代,讓這個折透着中國傳統美德的愛情節喚起人們心中那至純至美的情感吧!

七夕情人節高中隨筆3

七夕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着靈巧的手、織布織的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過一會兒,如果桌上擺的飲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網的話,就認為天仙答應了她們的願望。或者她們會在醬缸台上面擺放着井華水(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在盤子裏裝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針線活的手藝,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麼痕跡就相信有靈驗了。這種風俗是因為把織女當成在天上管針線活的神,隨着在中國漢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風俗而起源的。這種風俗到了唐代傳播給周邊的民族。

韓國的七夕風俗跟中國的有一些不同。在七夕那天,各個家庭都擺着麥煎餅和今年第一次收穫的水果,女人們在醬缸台上擺着井華水祈求家人長壽,祈求家庭平安無事。而且,韓國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後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着清閒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後的這時候,農家有着把夏天陰雨季節期間的潮濕衣服和書拿出來曬乾的風俗,這名叫曬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户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曬的衣服和各種書籍。在《東國歲時記》上記載着七月七日在家曬衣服,按照拿出來曬的衣服和書的數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在多樣化的生活和價值觀的變化中,今日的七夕風俗只是演變成用牽牛(牛郎)和織女的傳説給充滿童心的世界增添一個夢想而已。現在的韓國年輕人對傳統七夕關注的也並不多,他們只會藉着這一天的機會在一起約會、吃飯、互送禮物。

七夕節的傳統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因為過了這天開始冷風吹來,因此麪條和麥煎餅是一定要擺在桌上,能最後嘗試用麥做成的飲食的機會就是七夕。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風尚、禮節、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等。

七夕情人節高中隨筆4

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稱七巧節,屬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説。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説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説之一。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條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

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情人節高中隨筆5

今天是七夕情人節,傍晚,我正在門口玩,突然聽到媽媽在説“火燒雲”,我急忙抬頭看。哇!多麼美麗的火燒雲呀!以前只聽書上説過火燒雲,今天終於見到了。

只見那火燒雲不停的變化,一會兒變成一隻兇猛的獅子,一會兒變成一條銀鱗閃爍的飛龍,一會兒變成兩隻互相嬉戲的鴛鴦,彷彿是牛郎和織女,一會兒變成一隻在捕食的獵狗,一會兒變成一隻羣獸——老虎,一會兒變成淘氣的猴子在樹上盪鞦韆,一會兒變成在噴水的藍鯨,一會兒變成多姿多彩的孔雀在翩翩起舞,一會兒變成一隻飢餓的灰太狼,一會兒變成了機智勇敢的喜羊羊,一會兒變成了一隻只在花叢中勞動的蝴蝶和蜜蜂,一會兒變成在運動場上獲勝後歡呼的運動員,一會兒又變成像雷電一樣迅猛的足球運動員。

我們正看的眼花繚亂,忽然,飄來了一大片烏雲,只見火燒雲的顏色慢慢變淡,烏雲的顏色越來越濃,就這樣,火燒雲在我們的注視下漸漸的被烏雲吞噬了,我們異口同聲的説“這烏雲來的真不是時候!”不過,今天也讓我認識到了真正的七夕火燒雲——來的快,去的更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