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教學隨筆15篇

來源:文萃谷 1.36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敍事或評論。那麼,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教學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教學隨筆15篇

一年級教學隨筆1

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自控潛力差,注意力持續時間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務必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組織好課堂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任務。

一、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大家都明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剛剛踏入校園進行正規化的學習。先把規矩給他們定下來,賞罰要分明,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入手,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我們能夠做一些小獎品,比如小紅旗,小紅花等鮮豔可愛的東西。

二、課堂形式靈活多變,營造簡單、愉快的學習環境。

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同時還要要求一年級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潛力和課堂控制潛力:一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緒易激動,即使是一點小事也往往讓他們興奮半天,其行為突出表現為:拍桌子、砸筆盒、大呼小叫、拍手、離開座位跳躍等,所以教師要在突發事件剛出現苗頭時,就及時給予轉化或制止。要求學生做的每一件事,務必事先讓他們清楚。然後,我們需要的是足夠的耐心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讓孩子明白你要他們做什麼,怎樣做,先怎樣再怎樣,哪怕是放幾個學具,放哪兒,怎樣放,都要説清楚。一開始的細緻對以後的教學會十分有用。

三、老師講課時要使用兒童化語言

一年級孩子不同於大學生,只要老師講清要求就行,他們自制裏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做事憑興趣。比如做連線題,如果老師説讓我們來做個“找朋友”的遊戲好不好?學生一聽肯定會感興趣。如果哪個學生找錯了或還沒有找到朋友,老師説:“哪個小朋友願意幫幫他?”學生聽了覺得很親切,他們很喜歡聽這種語氣,老師用這種兒童的語氣跟學生説話,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總之,必須得蹲下與孩子們説話。

四、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學生都期望自己在老師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一聽到表揚就會有更好的表現。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同學受到感染。當學生回答正確完整,老師即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能夠説“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聰明”“你説得真好”等,為了帶動其他學生,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否吸引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到達最優最佳的教學效果。

現針對如何提高一年級語文教學質量談一點體會僅供參考。

最後要強調的是,在做好以上幾點的同時,教師要吃透教材資料,瞭解教學大綱,精心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上好每一節課,向四十分鐘要質量。教學過程中,要持續學生集中注意力,要注意教學資料的緊湊性,要注意教師口語表達的藝術性。每上完一個單元都要對該單元進行一次檢測,及時瞭解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予以彌補。對學生學習上的點滴進步,要給予鼓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從不自覺學習轉變到自覺學習上來,學生學習才能有所進步,一年級的語文教學質量才能得到提高。

總之一句話:愛心+耐心+細心

當一名好啟蒙老師不簡單呀!

一年級教學隨筆2

這節課是孩子們本學期的第一節數學課,也是在國小階段的第一堂數學課。一年級的'數學課對孩子們有很深遠的影響,要讓孩子們愛數學,要讓孩子們真正喜歡數學課,這幾天的課很重要。本課內容十分簡單,就是要讓孩子們能手口一致地按順序數數。新課伊始我創造了“學校校園”這個讓孩子們感到新鮮好奇的場景來引起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觀察校園中有那些物體,再數一數它們的個數,最後用點子表示個數。

整個課堂進行得比較順利,但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一些孩子對數數已經非常熟悉,沒有用手指點着一個一個數的習慣;在用點子表示物體個數時有個別孩子畫的太過於隨便,沒有形成排列規則、整齊的畫圖方法。針對這些問題,我着重讓孩子們用手指點着數了好幾遍,培養孩子認真細緻的好品質。對於畫圖不規則的現象,我也進行了指正,以防今後的作業中出現隨意、馬虎的現象。

一年級教學隨筆3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上課、做練習題,發現大部分的學生的理解、總結歸納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很多問題。

一)在某些課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如“情景劇”“辯論課”“討論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又鍛鍊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在課堂上真正實施時,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學生只把它當做娛樂了,沒有嚴肅對待這些小活動,這與課前沒有準備工作有很大關係,臨場發揮對他們而言還有點困難。今後再設計這些活動,課前一定組織好人,準備一下。讓學生們在開懷大笑之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從而指導他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心理品格等方面的問題。

二)講習題,我原來採用的方式就是抽一列學生來回答,有錯誤的同學用手指出示他們錯誤的答案(選擇題),然後我再給他們講解。原來講習題方式學生還是處於被動地位,不是現在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這樣學生的能力依然得不到提高,所以對於一些適宜學生解説的題目,讓學生自己去琢磨着講出來,這樣既能使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也能使學生體驗和同學一起分享的快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當即我就説,好吧,你們説!雖然剛開始他們説得磕磕巴巴,甚至説不出來,但幾次講解之後,他們也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了。

我在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和改進:

一,利用情境創設法教學嘗試中,注意引用有針對性和新穎性的案例和故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小組的合作探究做好準備。

二,在合作探究式教學活動的嘗試中,利用“感性認識能力”到“深層領悟能力”的過程與發展,以座位相鄰的幾位同學為合作學習小組,讓他們成為協同共事協同研究的團體,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三,將探究的問題,策略條件開放,使學生開闊了探究,設計的空間,並採用多種教學活動形式,如資料分析、演講、討論、談生命價值的體現感受,寫箴言、詩歌欣賞等,調動了學生全感官的參與,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獲得了親身體驗和感悟,真正達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教學隨筆4

新學期開始,我們又迎來新一界的一年級新生。看着他們一副副稚氣的模樣,穿起整潔的校服,十分可愛。一年級的學生有自己的個性,有獨特的風采,看着他們的小臉,真讓人疼愛。

一年級的學生象一張白紙,老師您在上面畫晴天,它會出太陽;老師您在上面畫陰天,它會起風雨。

有老師説,一年級的學生不好教,沒形成學習習慣,太調皮了。於是,一套套訓練方法出爐了:排隊排不好,一節課學排對;上課吵鬧,改為靜坐課;走樓梯吵鬧,一節課改為學走樓梯……形形式式的訓練,老師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學生儘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身為教育工作者,本人以前對此類教學方法沒什麼異議。可是,以上方法應用在本人女兒身上,觸動了作為家長的`我。我不禁想對同行説:先了解學生,再製定方法吧!

事情是這樣的,女兒在一所省級學校讀一年級,學生們對新環境很好奇,包括對同學和校園裏的一草一木。在開學第二週上午第四節,同學在老師帶領下在課室門口排好隊,到五樓上專科課。聽女兒説排隊的時候有幾個男孩特別愛説話,在走樓梯時學生們看到牆上掛的蝴蝶標本都情不自禁發出驚訝的讚美聲。大概就是這些不安靜,惹得老師很生氣,於是讓他們一班人從五樓到一樓,又從一樓到五樓一直走到下課時間過了十分鐘還不能結束。

中午,女兒給我打了電話,哭得很傷心。她認為老師不公平,排隊紀錄好的與不好的同學一起罰,走樓梯走得腳都發軟,累了不敢説,尿急了不敢説,下午不要去這個學校上學了。

聽了這番話,我的心很酸,女兒的話也代表一部分孩子的心聲。作為老師,對着這些小不點肯定是想一步到位,利用開學一、二週時間,把孩子訓練好。可是,老師,您在孩子的心裏會是怎樣的呢?

這個問題,我在腦海裏思考,一年級的學生一般很喜歡錶揚,要是老師在排隊前先進行獎罰的説明,如:能安靜排好隊的同學,老師下課獎一個紀律好的印章蓋在書上;上樓梯時,會有很多掛畫和標本,可是我們現在不看,下課時再看,要是能作到,老師下課又獎一個紀律好的印章蓋在書上。要是拿到十個印章,可以換一封表揚信,拿到三封表揚信可以換個神祕禮物。我相信,孩子是喜歡錶揚多於批評,對於個別調皮者,可以下課再做其思想工作。

教育的方法是多樣的,要是我們在定方法前先了解學生的特點,收到的效果可能會更好。希望看到此貼的老師們談談看法,交流體會。

一年級教學隨筆5

這篇課文中出現了人物的對話,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特別是我引導學生:你現在就是小雨點兒,老師就是大雨點兒,我們來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興趣濃厚,一個個都躍躍欲試,由於創設了角色體驗的情景,學生們彷彿自己就是雨點兒,讀得很投入,也讀出了大雨點和小雨點的不同語氣,特別是問句的朗讀也比較到位。

本課的難點就是通過讀課文使學生了解雨水與植物的生長關係,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在學習中學會做人。雖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但通過學習也很容易就悟到了雨水和植物生長的關係,可是語文教學不能像常識課那樣教學,我覺得學生能有這樣一個初步的認識就已達到了目標。在課上關鍵還在於朗讀的指導。美美地讀一讀,比賽讀一讀,關鍵要在學生對本篇課文熟悉的情況下,但這節課學生顯然讀課文不熟悉,讀起來不能很好的表現他想要表現的'感情,有些唱的味道,這是以後的教學中,有必要讓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

一年級教學隨筆6

因為準備今年下半年教一年級,因此對高老師的低年級學段的教學要求聽得非常仔細。於是也就產生了一個小疑問,好在會後跟高老師請教,總算明白了。現在就把他寫在這裏吧。跟和我有一樣疑惑的同事們分享吧。

高老師説現在的各年段教學存在“低中高不分,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低年級的閲讀教學,只要求學生能正確、流利地讀通課文,有感情更好,識字是重點。在理解應用方面,定位在瞭解詞句的意思,具有讀懂淺顯童話,寓言,故事,把握其思想感情和與人交流的基本能力。把熟讀背誦落到實處。

由於聽的時候沒有認真思考,於是在高老講到文本解讀時,他舉了好幾個低年級的文章,如《雨點》《秋遊》《春筍》等,説老師們解讀不到位,太淺顯了。像《雨點》這首兒童詩,字面意思淺顯易懂,學生很容易理解,而其中藴含的意境老師卻沒有解讀出來。這裏的“睡覺、散步、奔跑、跳躍”其實是表明着“雨點”在不同的環境中,有着不同的情境,這種變化着的過程,教師是應該解讀到的`,也是應該引導學生讀到的。於是我就在想,一年級的孩子有必要讓他們知道嗎?不是説只要他們能讀通、讀正確就行了嗎?這樣的講讀是不是拔高了呢?

帶着這個問題我請教了高老師。他説我們在教學時“有度”,是指在孩子能夠接受的基礎上要引領學生去理解,明白他們能理解達到的一個層次。像《雨點》這一課,字面的意思,孩子們都懂,那我們就需要引導孩子讀到他們想一想能讀到的內容。或者説點撥出孩子們在心中已經模糊意識到的意境,讓它在孩子們心中明確,清晰起來。不能一味地求簡單,也不能一味地撥高。

也就是説一切的“有度”都是以學生為基礎的,如果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的蘋果,我們老師就有責任幫他摘到,如果他們跳了幾跳也摘不到,那我們也沒有必要一定要他們明白。這就是老師的引領、點撥作用。

一年級教學隨筆7

《春雨的色彩》是孩子們較喜愛的一篇文章,教學中,我讓學生朗讀質疑,説説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們果真有驚奇的發現。

【問題一】

徐孟宇:課文中,小燕子説春雨是綠色的,麻雀説春雨是紅色的,小黃鶯説春雨是黃色的,那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

李靜宜:小鳥們説得已經很清楚了,落到什麼顏色的植物上,就是什麼顏色。

劉豔:它是透明無色的,所以落到哪裏就會是那裏原來的顏色。

譚愛琳:媽媽告訴我了,春雨是無色的,但春雨貴如油,植物很需要它,所以,它會給大地帶來五彩繽紛的世界。

【問題二】

段妍:我仔細看了課文,寫春雨用了很多“水”旁的字,“淋”、“滴”、“灑”……我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麼多詞,而不光用“落在”呢?

羅瑞豐:我知道,落到草地上,因為草就在地面上比較低,雨點是掉在上面了。淋在樹上,樹是木字旁,所以就是“淋”字用上比較好。再説,淋雨就不是全都澆得到,樹也比草高。

我問:“那桃樹也是樹,為什麼又換了一個詞,‘灑’在桃樹上呢?”

羅瑞豐:桃樹枝比柳樹枝粗,再説桃樹把雨水接住了,像酒杯一樣,接滿了就往外流,像灑了一樣。

我太驚喜了,接着提問大家“為什麼又寫滴在杜鵑叢中呢?”

大家紛紛舉手。

有的説:“這時雨下得小啦。”

有的説:“花長得很密,因為是杜鵑叢。”

有的説:“杜鵑枝葉密,雨點是從葉子中間的小縫滴在土裏的`。”

還有的説:“杜鵑長得矮,又密,雨水落到葉子上,又從葉子上滑到地上,所以是一滴一滴的。”

……

討論越來越激烈,我感到,孩子們都有自己的觀察。從分析、理解中,他們真正體會了這些動詞的表達效果。

我乘機留下這樣的作業:查閲資料,收集描寫雨的動詞,試用這些詞寫句子。

一年級教學隨筆8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在教學中我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我先告訴學生我手裏有一張卡片,上面畫着一個圖形,圖形的樣子怪怪的,它有三條邊,三個角……讓學生根據我所形容的猜出我手中的圖形是“三角形”,同樣還有正方形、長方形、圓,這樣的設計我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對所學的圖形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而在教學《猜數遊戲》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數學做好了鋪墊。

一年級的數學教學內容,可以説有很大一部分都適合用這種教學方法,因為有些知識非常的零碎,不容易教師把握,可一旦老師將課堂引進成“猜”這樣的情景,那麼知識就會顯得很有吸引力、很有魅力,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學習的慾望和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使得數學課堂在很快的時間內,受到授課老師的控制和把握,以便更好的引導學生學習新的知識。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這才是至關重要的。

一年級教學隨筆9

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的、無邪的,想到什麼就會説什麼。只要是老師説的,都會認為是對的、好的。因此,在教學上,更容不得老師有任何的失誤、錯誤。

因為在大學裏我學的是英語教育,因此第一年教語文,我從如何佈置語文作業,如何批改作業,如何備語文課,那種什麼都不會的起點開始,一點一滴的積累經驗,一次一次的向師傅請教,力爭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我並不滿足於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希望自己的教學不是機械的、枯燥的。因為這樣的教學,終究是很難提高教學質量的。對於孩子們,我也可能無形中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因此,我試着讓自己的教學更生動、活潑,以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寫字時,我不再是讓他們一遍又一遍機械地抄寫,而是通過自己的.想象,把字跟孩子們熟悉的東西聯繫起來,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記住字形了。例如在教“鳥”這個字時,我先把一張小鳥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告訴孩子們,第一筆“丿”,是小鳥頭上的那根羽毛,下面的部分是小鳥的頭和眼睛,因為長得小,寫字時頭和眼睛部分也要寫得小。再下面是小鳥的身體,比頭大一些,寫字時也要把身體部分寫得大一點。這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課後孩子們也很快地記住了它的字形。

我驚訝於新教材內容的新穎,識字編排上的形式多樣,同時又為一年級上下冊要認識700多個漢字—那麼大的識字量所深深震撼。下面我就一年來的識字教學進行反思。

一、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在教學中把識字融入豐富的遊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新奇有趣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

比如《在家裏》一課,我讓學生通過家裏的照片,展示、介紹自己家裏的陳設,創設一種家人在一起的場景,讓學生介紹家裏的每一個人晚飯後在做什麼。這樣一引導,使他們對相應的詞語產生興趣。學生情趣盎然,認真地讀、記詞語,學生在這種輕鬆愉悦的課堂氣氛中牢牢記住了漢字。

可是一年級學生識字,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通過實踐,我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辦法便是讓學生進入“遊戲樂園”,在輕鬆、有趣的玩耍氛圍中記住漢字。

我從每天早晨讀書時間抽出5分鐘樂稱為“文化早餐”時間。早餐內容分別為識字“遊戲點心”、拼音“水果拼盤”……學生興趣十足。其中,識字“遊戲點心”的宗旨就是通過各種遊戲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將所學漢字加以鞏固,加以運用。

二、倡導合作學習,利用差異促提高

由於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的字學前差不多會認了很多字,但有的學生可以説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學習能力的差異,如果要統一地從頭學起、從零開始,學生一定不喜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能不能將認識較多字的學生作為我們識字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成為我們最有利的教學資源呢?我進行了嘗試:

1.培養合作能力,實現優勢互補。

剛入學的兒童大部分不會與他人合作,現在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通過我兩個半月的培養,學生已初步形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裏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裏,小組成員就可以實現異質互補,會的教不會的,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後,可以讓小組裏的同學互相聽讀課文,辨識生字,並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同學讀得好,請你誇誇他;如果你的同學需要幫助,請你幫幫他。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獲得幫助。

2.聘任“小老師”,實現多元評價。

課堂上我要在短時間裏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識字情況是很難的。於是我採用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拓寬識字途徑,擴展讀的數量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名稱認下;把自己家的春聯認下;把常吃的方便麪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一年級教學隨筆10

由於本課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聯繫相連,所以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和屈原的材料,在課堂上交流、反饋,加深本文了解,也拉進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漢字的學習是反覆而又長期的過程,用遊戲的方式增加漢字與學生見面的機會,在複習中鞏固、加深學生對新學字的印象。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又延續了上節課的教學情境,便於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

詩人——屈原。通過課外拓展閲讀,使學生對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對端午節這個民族節日有更深的瞭解,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在教學時,可以讀為主,讓學生充分朗讀品味,去感受屈原的一股愛國熱情和人們對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一年級教學隨筆11

低年級兒童的識字量有限,用有限的字難以表達自然常識的豐富內容,這也是低年級一直未能普遍開設自然常識學科的困擾所在。本套《自然常識》教材中,低年級的課文呈現以圖為主,注重用圖畫表示事物。教學時重在引導兒童看圖、讀圖,直接面對所要認識的“物”,進行思考,而把絕大多數內容和方法等寫在教師用書裏,通過教師去實施。這樣,教學也就不存在難教的局面了。

例如,第一冊“冬天到了”一課,目的使學生認識冬天景象的顯著特徵。“冬天”這個概念比較抽象,怎樣使初入學的國小生理解它的真正內涵呢?教材裏只有兩頁,用圖畫顯示出冬天的顯著特徵,如積雪、結冰、落葉樹、松柏、梅花、水仙花、小鳥,以及孩子們在長跑、滑雪和堆雪人的'場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冬天的氣温、動物、植物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入手,概括出冬天的特徵,具體掌握“冬天”這個概念。整體來看,第一冊教材的1~8課課文全部用圖表現,沒有一個文字;從第9課開始配有文字,但大多數課文也只有10個字左右,而且都標註了漢語拼音。

總體上,低年級教材課文呈現以圖為主,配有少量的文字。中高年級的教材注重圖文並茂,能用圖畫表示的事物也多用圖畫表示,特別是某些事物的內部情況,如人體的內部器官、地球的內部構造、天體的系統組成等,便於直觀地認識它們,而用圖畫表示實驗裝置和步驟,更是簡單明確。這樣編寫的教材,有利於縮國小生與被認識對象之間的距離,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一年級教學隨筆12

兒童對事物的認識一般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從特殊到一般,逐步上升的,與此同時,能力也是逐漸發展的。因此,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和皮亞傑的認識理論中都強調:“概念教學必須符合兒童的認識規律。”

根據國小低年級學生的思維還處於具體形象思維階段,表現為一次只關注一個特點或一個變量的特徵,本套《自然常識》教材按照單元結構編寫,注重使基本概念分年級逐步深化,分步完成。例如,就“空氣”這一概念,一年級“看不見的空氣”,使學生形成“空氣存在我們周圍,空氣看不見、不易覺察,但是可以藉助一些器具間接地認識它”這樣的概念;二年級“風”,講冷熱空氣會流動,空氣的流動形成風,人們可以利用風力做工;三年級“空氣的壓力”“壓縮空氣”等課,講空氣的基本性質,包括空氣佔據空間,空氣具有壓縮性和彈性,空氣熱脹冷縮等;四年級“燃燒需要空氣嗎”“氧氣”“二氧化碳”等課,講空氣的組成及其成分的性質,“水和空氣是怎樣傳熱的”使學生建立起“空氣也能傳遞熱量”的概念。由空氣的存在講到變化,由變化講到性質,由性質講到成分,至此,在學生的頭腦中比較完整地建立起“空氣”這一物質的概念。就這樣,讓學生先從認識具體事物開始,經過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從而形成一般概念。這種概念最初是不精確的、初步的,以後得到擴大和加深,逐步趨向完善,這也是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步過渡的過程。

在能力培養上,本套教材也注重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例如觀察能力,第一冊從“有趣的自然課”開始,引導初入學的兒童首先學習觀察周圍的事物,但並不提出具體要求,主要是引起學生學習自然課的興趣;第二課“怎樣認識它”,開始培養學生通過看看、聽聽、聞聞、嚐嚐、摸摸,運用各種感覺器官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接着,順次安排“各種各樣的葉”“美麗的花”“水果”等課。葉的結構簡單,顏色多為綠色,形狀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是平面的;花的結構比葉複雜,是立體的,有各種顏色和氣味;對於水果,不僅要看外表,還要深入內部找出果實的共同特徵。可以看出,後面幾課是對前面兩課的具體應用,從中提升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

國小的自然課屬於科學的啟蒙教育,開好這個啟蒙教育的“頭”,關鍵是要使兒童學得生動活性,樂於學習自然課,不至於把學習自然課當成苦差事,進而樂於探索大自然,樂於學習科學技術。為了開好這個“頭”,本套《自然常識》教材在寫法上做出了積極改變。即注重藉助大量的觀察、實驗、製作、栽植、飼養等活動,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藴藏在裏面,通過領着兒童“動手”做,逐步把他們對自然界本能的“探究反射”引導到科學的道路上來。

一年級教學隨筆13

一年級學生,課堂常規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學生要有計劃地進行常規訓練,這對以後的音樂課非常重要 除了對學生站、坐、行、排隊要進行嚴格的訓練外,對音樂課的常規訓練也是不能忽略的。音樂是一種語言藝術,它能夠通過旋律帶給大家喜、怒、哀、樂。所以我認為音樂課也應該用音樂形式來訓練學生的常規。讓學生真正感受什麼是音樂課。例如:讓同學聆聽音樂進教室,用上、下音階進行師生問好,設計一條師生問好音樂問候語言,拍節奏讓學生坐好,規定一個和旋表示“安靜”等等,來達到用音樂説話的常規訓練。不僅加強了學生的練耳能力,還能達到常規訓練。以形成音樂課堂的特點同時,對於一年級的新生而言,我認為要學習豐富的音樂知識並不是重要的.,應該以:讓學生喜愛音樂、喜歡音樂課、喜歡音樂老師為主,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興趣為目標這才是最重要的。一年級音樂課是通過教師的情感投入,心靈的感悟來完成教學目標的。如果不能讓學生獲得好的心情、好的情緒就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音樂活動中教師更應該起帶頭作用,做學生的大朋友,讓學生對你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指導,使學生敢想、敢説、敢做來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課堂反思是自我提高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因此我應從以下幾個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一、在備課中設計反思。

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在寫教案的時候不需要過多的把注意力放在某些知識點或技能技巧上,要多考慮學生的興趣與接受能力程度。如果發現學生對這節課非常有興趣或是無動於衷,就應該問問自己是什麼原應,積累經驗教訓,並在其他平行班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求最合適、最恰當的一種。

二、在上課的過程中驗證反思。

課堂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五十名學生可能有五十種不同的反應。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驗證在備課時設計的反思,對症下藥。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也總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於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因此,在課堂上發生的種種“意外”,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反思材料。

因此,教學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我認為更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提煉,從而發現問題,學會研究,不斷 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一年級教學隨筆14

在人教版一年級第一冊的第四單元分別是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比較少,安排的課時也不多,其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學生在幼兒園的學習中也有初步的接觸。這樣容易給我們一種假象:教學內容看似簡單,學生也好像全都會了,可以不用怎樣教了。

事實並非如此,學生以前所學到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等知識只是很表面的,對於它們的`主要特徵、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區別等知識學生是還沒有深入掌握的。怎樣才能讓學生正確掌握這些知識呢?在教學這一單元時,我採取了以下幾個步驟讓學生動起來:

一:課前,讓學生與家長動起來:

在教學學這一單元時,我提前一天佈置學生一個任務,讓學生動手準備學具:找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形狀、顏色的小盒子;各種小球等。家中有現成的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到了,家中沒有現成的學生就讓他們發動家長的積極性,讓家長和他們一起想辦法找、做。通過這樣一發動,學生和家長都迅速行動起來,讓他們各自身邊的資源整合成一個整體資源,很快就找齊了該節課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學具、教具:長方體、正方體的牙膏盒、飲料盒等;圓柱體的紙巾筒、汽水罐等;皮球、乒乓球等。

二: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

各種課前準備工作就緒,開始上課了。在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從直觀的事物中抽象出各個圖形的本質特徵,因此,每教學一種圖形,我都注意讓學生首先動手摸一摸已準備好的學具,然後説一説、議一儀,最後學習用完整、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描述他們的特徵。由於老師給與了學生充分的動手操作實踐的機會,學生學習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很自然就認識了這些物體的特徵,然後通過老師的逐步引導,逐一把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特徵概括總結出來了

一年級教學隨筆15

一年級的孩子是天真的、無邪的,想到什麼就會説什麼。只要是老師説的,都會認為是對的、好的。因此,在教學上,更容不得老師有任何的失誤、錯誤。

一年教語文,我從如何佈置語文作業,如何批改作業,如何備語文課,那種什麼都不會的起點開始,一點一滴的積累經驗,一次一次的向師傅請教,力爭完成教學任務。

但是,我並不滿足於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期望自己的教學不是機械的、枯燥的。因為這樣的教學,終究是很難提高教學質量的。對於孩子們,我也可能無形中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因此,我試着讓自己的教學更生動、活潑,以調動孩子們的用心性。

例如,在教學寫字時,我不再是讓他們一遍又一遍機械地抄寫,而是透過自己的想象,把字跟孩子們熟悉的東西聯繫起來,就能夠輕而易舉地記住字形了。例如在教“鳥”這個字時,我先把一張小鳥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告訴孩子們,第一筆“丿”,是小鳥頭上的那根羽毛,下面的部分是小鳥的頭和眼睛,因為長得小,寫字時頭和眼睛部分也要寫得小。再下面是小鳥的身體,比頭大一些,寫字時也要把身體部分寫得大一點。這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課後孩子們也很快地記住了它的字形。

我驚訝於新教材資料的新穎,識字編排上的形式多樣,同時又為一年級上下冊要認識700多個漢字—那麼大的識字量所深深震撼。下面我就一年來的識字教學進行反思。

一、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讓學生到達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務必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在教學中把識字融入豐富的遊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新奇搞笑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

比如《在家裏》一課,我讓學生透過家裏的照片,展示、介紹自己家裏的陳設,創設一種家人在一齊的場景,讓學生介紹家裏的每一個人晚飯後在做什麼。這樣一引導,使他們對相應的詞語產生興趣。學生情趣盎然,認真地讀、記詞語,學生在這種簡單愉悦的課堂氣氛中牢牢記住了漢字。

但是一年級學生識字,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透過實踐,我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辦法便是讓學生進入“遊戲樂園”,在簡單、搞笑的玩耍氛圍中記住漢字。

我從每一天早晨讀書時間抽出5分鐘樂稱為“文化早餐”時間。早餐資料分別為識字“遊戲點心”、拼音“水果拼盤”……學生興趣十足。其中,識字“遊戲點心”的宗旨就是透過各種遊戲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將所學漢字加以鞏固,加以運用。

二、倡導合作學習,利用差異促提高

由於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一年級上冊要求認識的字學前差不多會認了很多字,但有的學生能夠説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學習潛力的差異,如果要統一地從頭學起、從零開始,學生必須不喜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能不能將認識較多字的學生作為我們識字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成為我們最有利的教學資源呢?我進行了嘗試:

1、培養合作潛力,實現優勢互補。

剛入學的兒童大部分不會與他人合作,此刻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透過我兩個半月的培養,學生已初步構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裏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裏,小組成員就能夠實現異質互補,會的教不會的,到達互相幫忙、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後,能夠讓小組裏的同學互相聽讀課文,辨識生字,並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同學讀得好,請你誇誇他;如果你的同學需要幫忙,請你幫幫他。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獲得幫忙。

2、聘任“小老師”,實現多元評價。

課堂上我要在短時間裏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識字狀況是很難的。於是我採用聘任“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聘任其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能夠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能夠被聘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用心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拓寬識字途徑,擴展讀的數量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名稱認下;把自己家的春聯認下;把常吃的方便麪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街道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