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40篇)

來源:文萃谷 2.31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精選40篇)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

一個有臉紅恐懼症的女孩有一個想要交往的男孩,但是一直沒能表明心意。可就是有這個“臉紅恐懼症”存在,她才有藉口“我之所有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恐懼症”這樣子的想法來自我逃避。所以很多時候,很多事情自己給出了一個藉口去逃避,其實就像這個女孩一樣,不是你不想,只是你沒有勇氣,你害怕真的去做了之後,結果不盡人意。所以可以抱着“我因為學歷低所以無法成功”之類的想法,維持現狀,而害怕向前邁進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不願意為了改變自己而犧牲目前所享受的樂趣。不滿於現狀,但甘於現狀。

一個身高很矮的人,因為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心善的`人會用“沒必要在意”,或者“人的價值並不由身高決定”之類的話安慰他,但是如果此時他甩出一句“你怎麼能夠理解矮子的煩惱呢”。如此一來,周圍的人一定會更加小心翼翼的對待他。這就是弱者強勢的理論。以自己的不幸為武器來支配對方,通過訴説自己如何不行、如何痛苦來讓周圍的人擔心或者支配其言行。遇到過很多人在很多爭吵中,反而把自己放在更卑微,弱者的位置,來佔據更大優勢。學到了這個理論之後才覺得,這真是高段位。

你討厭一個人,説是因為對方有讓人無法容忍的缺點,但實際是你為了逃避與他之間的人際關係,所以找到了這個符合目的的缺點。到底是因為討厭一個人才找到了一個他的缺點來支撐自己討厭他的理由,還是因為一個缺點討厭一個人,我覺得都可以前後成立。但是為了逃避與他之間的人際關係,説的是太準了。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這句是原文,其實要表達的意思是,自由就是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一個有招人喜歡的魅力,有被人討厭的勇氣,這就是自由。至於勇氣,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大概就是有底氣的人才容易凝聚更多的勇氣吧。還有一個基礎大概就是接納自己吧。承認人無完人,更承認自己短處,接納自己,而不是處處肯定自己。一直肯定自己的人,會變得自傲而自命清高,不如接納自己,認知自己。

登山的人總是以山頂為目標嗎?我沒去問過,也沒有登過,但是肯定都會想登頂,才感覺完成了一項壯舉吧。人生如果是登山,大半的時間都在在路上,而真正的人生也都是到達山頂之後才開始。不談論山頂的標準是如何,畢竟一座山只有一個頂,但是山頂每一座山都有。把每一個目標細分,山頂就是一步一步接近的前進。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

看過阿德勒《自卑與超越》,並沒有瞭解他的思想。本書用通俗簡易的語言講述了深刻的思想。阿德勒哲學不是讓你成功的學問,這是一門讓你幸福的生活哲學。阿德勒生活哲學通過三個步驟讓你通往幸福之路,一自我接納,接納自己的`與眾不同以及平凡的自己,接納了自己的平凡與不足就為自己改變埋下了種子;二他者信賴,關鍵思想是課題分離,不再執着於他人的評價與期待;三他者貢獻,關鍵思想是共同體,通過貢獻感獲得幸福的意義。總結下阿德勒的心理學現實意義,可以掙脱三重枷鎖。

第一來自過去,甩開弗洛伊德塑造原生家庭媽媽的錯的鍋,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對過去的看法,從而把自己從過去中解脱出來;第二來自人際關係,我們太在意周圍人的期待與評價,造成人會太容易被別人束縛,徒增很多糾結與煩惱;第三來自未來,我們太在意未來的成功,導致把現在看成未來成功的工具,然而當下的生活才是生活的意義。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脱出來後,卻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把昨天留給過去,把明天交給未來,專注於眼前的瞬時瞬刻,我們都愛自己想象的很脆弱,也比我們想象的更強大,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就是現在。加油?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

哲人和青年相遇了,倆人對人生的問題進行探討,既有故事又有道理。青年是和我們一樣有各種煩惱事的青年,我們跟着談話的節奏,反思對照自己的種種。

1.原因決定論到目的論

弗洛伊德的原因論認為現在是過去決定的,我們也習慣依賴於原因論。很多人埋怨父母埋怨過去,於是容忍自己安於現狀。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決定我們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2.人際關係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我們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着,別人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着。

3.把自己和別人的課題分離

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能夠改變自己的只有自己。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課題。對於學習而言,告訴孩子這是他的課題,在他學習的時候父母隨時準備給予幫助,但不妄加干涉。

4.批評不好,表揚也不行

批評和表揚都是居高臨下的狀態,都是有能力者對沒能力者所做的評價,是上下級不平等的關係。而鼓勵和幫助,則是平等的橫向的人際交往。

5.接納自我,甘於平凡

人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實際上誰都是普通人,普通並不等同於無能。

6.活在當下

如果把人生當成爬山,不是隻有到達山頂才有意義。爬山的過程,我們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意義。如果沉溺於已經逝去的過去和不確定的未來,卻不能着眼於可以努力的當下,其實是對現實的逃避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4

放棄競爭,這是一個很難讓大家接受的命題。反駁的言論大概是——不和人競爭,我怎麼進步?

可是你進步的途徑真的只有與別人比較這一條嗎?為什麼你不能與你“理想的自己”比較?

之所以否定競爭,是因為競爭會導致我們把別人當成敵人,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岌岌可危,而人的煩惱幾乎都來源於人際關係。

男女對立,兄弟反目,親子關係不和睦,都是因為其中一方把另一方當成了敵人,所以有了防備、猜疑和構陷,最終導致兩敗俱傷。

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他人,也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係,把他人當敵人,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如果想要快樂自在的人生,可以先建立兩個目標:1.與社會和諧相處2.自立。

要實現目標1(與社會和諧相處),需要發自內心把大家當成夥伴而不是敵人。只有把別人當夥伴,才能做到理解別人種種行為的原因,才能共情,才能得到人際關係中的`本可以得到的快樂。

要實現目標2(自立),需要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我們都有能力,而我們能力大小的差距,其實源於勇氣。你沒有勇氣改變,沒有勇氣進步,沒有勇氣付出行動,沒有勇氣獨自面對難題…是因為沒有勇氣,所以才依賴別人,才沒辦法自立。

相信自己有能力,遇到問題勇敢嘗試去用自己的能力獨立解決,這就是自立。

另一方面,關於長相方面的焦慮也是因為與人比較的結果。

假如你從未看過別人的臉,你會覺得自己長相醜陋嗎?很多東西本身是沒有標準的,就像長相,只要你不再和別人比較,你就是足夠美好的。如果你一定要固執地認為美醜有標準的話,試想一下,假如世界上每個人都擁有一張標準的所謂美麗的臉,這張美麗的臉是否還會讓你覺得美麗呢?

世界正是因為不同才多姿多彩,個體正是因為不同才無可替代。你是獨一無二並且無可替代的存在,這是值得你為之欣喜的結論。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5

前段時間讀完了一本叫做《被討厭的勇氣》的書,書的副標題是“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最開始,我並沒有注意到副標題,吸引我的是書裏面新穎的小標題,例如“再怎麼找原因也沒法改變一個人”以及“自卑情結只是一種藉口”。這些充滿成長性的觀點正投我所好。

貫穿整本書的是心理學“三巨頭”之一的阿德勒的哲學思想,以對話錄的形式展現。書中有一智者,有一青年,智者象徵着阿德勒,青年就像是個愣頭小子,沒大沒小地不斷質問和懷疑着智者的`説法。

談起心理學,很少有人會不知道弗洛伊德,稍微深入點的還會知道榮格,但是大多數人聽到阿德勒的名字都會一頭霧水。阿德勒到底何方神聖?他的中心思想是什麼?他在心理學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這本書都給我們做了一一解答。

阿德勒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數《超越自卑》了吧,傳説阿德勒其貌不揚,身材矮小,成績還不好,三歲時弟弟死在他身旁,兩次被車撞,五歲差點死於肺炎,可以説命運多舛。他有足夠的理由自卑,但他卻成為逆襲的典範,並且一直致力於幫助別人超越。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6

為什麼做着同樣的工作、過着同樣的生活,有人覺得幸福感很強,而有的人覺得並不那麼幸福,甚至感到很痛苦呢?為什麼同樣的事情發生,有人能淡定從容,而有的人卻失了分寸呢?決定我們現在的究竟是我們過去的經歷,還是我們賦予過去經歷的意義呢?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作者認為人生的意義不是由別人賦予,而是由我們自己選擇的。作者整本書用到的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的主要思想,認為每個人都能獲得幸福,每個人都可以改變現狀。阿德勒的觀點和弗洛伊德的觀點完全相反,弗洛伊德會認為我們的經歷、原生家庭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有重大影響,被稱為“原因論”,而阿德勒卻否定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認為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我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所使用的手段而已。比如,一個人非常害怕社交,不敢和人交往,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釋,他會認為這個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是由他童年的經歷和成長環境所決定的,而阿德勒會否定這個説法,阿德勒認為這個人之所以有社交恐懼症,是因為他想達到不和人交往這個目的,故而捏造出這個症狀。他不想和人交往,因為他害怕在際關係中受傷,害怕自己和人交往能力不夠,不能和他人相處好,怕別人嘲笑,怕被人傷害,因此就出現社交恐懼症,他就可以給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找藉口,由於害怕和別人交往,所以處理不好,這就保存了體面。現在聊聊我讀這本書的啟發。

之所以有很多人雖然取得了社會性的成功,但卻感覺不到幸福,就是因為他們活在競爭中,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佈的危險所在。

一、我們不幸的來源

作者認為我們不幸的根源在於人際關係。

臉紅恐懼症、自卑感、自卑情結、優越情結等的出現,都是為了避免在人際關係中受傷而呈現的症狀。臉紅恐懼症是為了給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而找的藉口;自卑感是覺得自己有欠缺,這種欠缺是由和他人比較而產生的,作者認為健康的自卑感感是和理想的自己對比而產生的,從而會為了朝理想的自己而努力,而我們通常產生的自卑感都是在和他人的對比中產生,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自卑情結是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為自己做不到某事而找藉口,比如,正因為我沒有關係,所以不能升職加薪,因為A所以B這種思路是典型的自卑情結的體現;優越情結也是在和人對比中產生,正是由於不自信,所以會拼命炫耀自己的某種優越性,就像有句話説的,越缺少什麼才會越炫耀什麼。這種種情緒的出現都離不開人際關係。

我們往往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中,而是生活在主觀世界裏。

二、我們生活在主觀世界之中

決定我們現在的,不是過去,而是我們對過去賦予的意義。這一觀念就像情緒ABC理論,事情發生是A,我們對它的認知是B,產生的感受是C,決定我們感受的,不是A,而是B,也就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或者是我們賦予已經發生的事情的意義。比如,同樣是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我們可以理解為是學生習慣差,或者故意和我們作對,也可以解釋為學生在這門學科上存在困難,或者昨晚有其它的事情給耽擱了等,對同一事情的不同解釋,就會帶來不同的'情緒。所以,作者才會説我們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裏,而是生活在主觀世界中,也就是我們對事情的主觀解釋決定了我們的情緒體驗。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源於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三、走向幸福之路

作者認為人生有三大課題即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這也是我們一生面臨的主要課題,而我們所有的不幸就是來自於擅自干涉別人的課題。作者提到一句諺語:你可以把馬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也就是説馬喝不喝水,是馬的課題,我們不能干涉。比如,讀書學習,這件事究竟是誰的課題呢?很明顯是學生自己的課題,父母和老師都不能過多的干涉,否則會適得其反,如果學生不願學習,家長和老師想盡一切辦法強迫學生學習,就會嚴重傷害兩者之間的關係。人與人相處也是如此,人際關係產生問題得到的根源也在於干涉別人的課題。比如,要不要做某件事,如何做某件事,其實是由當事人決定,如果此時,有另外一個人總是去提醒,去要求,去命令,那麼很有可能會引發衝突,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我們和父母之間經常會關係緊張。如何區分一個課題是誰的課題呢?作者説關鍵看這個課題帶來的後果由誰去承擔,比如,不讀書最後影響的是誰?當然是學生自身,那麼這個課題就是學生的,我們不能干涉,但不意味着不管,我們可以告知其利弊,並且做好自己該做的,最後到底學不學,那是學生自己的事,也就是説我們負責把馬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也就是説在行動上,我們要做到課題分離,不干涉不屬於自己的課題,同時在心理上做好不追求他人認可的準備,做好自己的事,別人認不認可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干涉不了,如果這樣做的話,我們就可以免掉很多煩惱。有一本關於育兒方面的經典書籍《不管教的勇氣》,也就是詳細區分父母和孩子的課題,從而做到“不管教”也能培養出非常自律的小孩。

基本上世界上一切煩惱都源於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

四、題外話

阿德勒以及《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從裏到外都體現的都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有絕對的選擇權、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讀來感覺非常親切,《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也有不少類似的觀念,要直面自己的不足,同時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以前還看過阿蘭德波頓的《哲學的慰藉》、《身份的焦慮》等,體現的也是這種理念,我們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必在乎他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別人的看法我們是不能左右的,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專心做好屬於自己課題範圍內的事情就可以了。活在此時此刻,不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裏,要為自己而活,這需要莫大的勇氣。這也是《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傳達出來的核心價值觀。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7

有人説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直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相當於自身歲數一半的時間”。或許可以開始嘗試“不再從屬於縱向關係,不畏懼惹人討厭地自由前行。”第二次完成的讀《被討厭的勇氣》並且把目前能夠理解到的問題點總結出來,我對阿德勒又理解了一點點,也還差億點點~

什麼是個體心理學和整體論?——心靈和身體雖然是不一樣的存在,但卻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個體,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為“整體的我”來考慮的方式叫作“整體論”。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共同體感覺”:在英語中,共同體感覺叫作“social interest”,也就是“對社會的'關心”。只要有兩個人存在,就會產生社會、產生共同體。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就是終極目標。

人際關係的起點和終點是什麼?——“課題分離”和“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的範圍?——最小的共同體是“你和我”,最大的共同體是無限大。當人際關係遇到瓶頸時可以不用固執於眼前的小共同體,小到你我,大到宇宙萬事萬物都可以獲取到共同體的感覺。

“橫向關係”是什麼?——“雖不同但平等”。以親子關係為例,不可以批評也不可以表揚,就是橫向關係。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表揚或者批評他人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的區別,其背後的目的都是操縱。

“對存在本身的感謝”是什麼?——以親子關係為例,不將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對他的存在心懷喜悦與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從零起點出發。

如何建立共同體感覺?——“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正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並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夥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正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為什麼要做到自我接納而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優越情結的產物,需要接受真的自我,而不是自我欺騙。接受事實存在,接受現實的“這個我”,對於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勇氣”改變,才是自我接納。

為什麼在社交關係中應採用信賴而非信用?——信用有附加條件,信賴無前置條件。信賴的反義詞是懷疑,從目的來看社交的目的是把別人當成朋友,決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麼做”。“如果對方講信用我也給予信任”,這只不過是一種基於抵押或條件的信用關係。

如何理解:“所有的人都能夠獲得幸福”但不等於“所有的人都幸福”?——“幸福即貢獻感”,能夠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益”或者“我對他人有用”需要擁有“甘於平凡的勇氣”。

什麼是“甘於平凡的勇氣”?——平凡即普通,但普通不等於無能。普通是不會刻意炫耀自己的優越性,甘於平凡的勇氣即不會可以炫耀自己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8

很少有這麼一本書,看的時候想極力否認“怎麼可能開什麼玩笑,我不信”,但鼓起勇氣看完後,又會覺得他好像是對的。他把行為撕碎,露出人內在的心理需要,赤裸裸血淋淋,你才發現自己也被騙了。而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帶你一步步認識自己,獲得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有3個重要的心理學觀點,貫穿了全書

01、任何經歷本身並不是成功或失敗的原因,而對過去的看法才決定你的人生。

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比如:你在咖啡廳看書,服務員把咖啡灑在你新買的衣服上,你忍不住發火吼起來了。按常理説,是因為服務員的行為引起了你的憤怒情緒,沒毛病吧【原因論】。但阿德勒認為你是為了大發雷霆這個目的而製造了憤怒情緒【目的論】。

思路是這樣的:你想通過大發雷霆來震懾服務員,進而讓對方認真聽你的話,為了這個目的,你捏造了憤怒的情緒。即便你不大聲斥責,服務員可能也會道歉給你擦擦,你也預料到接下來的行為,但為了快點同時引起對方的重視,你選擇了憤怒這種方式。“怎麼可能,那會哪有時間,怎麼可能思考選擇”。確實,情緒肯定不是思考得來的,但它是一種可放可收的手段,如果這時候你喜歡的人/領導突然出現了,你還會憤怒的大吼大叫嗎?不一定了吧!也就是説那一刻的憤怒情緒是可以控制的。

很多時候我們認為的原因其實是目的,是為了逃避或呈現更深層需求而偽裝出來的擋箭牌。正視痛苦和恐懼,心理學上有一種療法叫“延遲暴露”,反覆回憶過去的經歷,時間長了會減少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就是改變賦予它們的意義。然而人們常常下決定“不改變”,這樣就可以為自己的現狀找理由。很多人想做的事一直沒做,實際上是想保留一種“如果做的話我也可以”的可能性,即不願出去被人評價,更不願去面對失敗的現實,只想活在“只要有時間我也可以、只要環境具備我也能”之類的可能性中,或許再過5年或者10年,又會開始使用“已經不再年輕”或者“也已經有了家庭”之類的'藉口。

想一想,多少人都是這樣的!面對變化產生的“不安”與現狀帶來的“不滿”,大多數人選擇了後者。

02、理想的人際關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聚焦於自己的課題。

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任何煩惱都會有他人的因素,而且在人際關係中不可能不受傷。

首先,聊聊自卑感,也就是對自己的價值判斷。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我們之所以自卑,是因為對周圍人抱有競爭意識,凡競爭必有輸贏,那就勢必會產生自卑感,長期下去就容易產生自卑情結/優越情節。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或無法祝賀親朋好友取得的成就(有也無可厚非)。這是因為站在了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係,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真心祝福。把自己從競爭比較的怪圈中解放出來,正視自己的價值和成長。

然後,人生三大課題:交友、工作和愛!

最後,把自己和別人的人生課題分開。

怎麼分辨?只需考慮“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不要害怕被討厭,有人不喜歡你,並不是你的課題。同時,也不要過多幹涉別人的課題,比如父母為孩子做決定。

03、過好當下,是生活的真諦!

(1)自我意識過剩,反而會束縛自己。

一味在意“別人怎麼看的生活方式其實是關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生活方式。擔心自己出糗,擔心説錯話,擔心別人怎麼看我,都屬於自我意識過剩。怎麼調整呢?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有3個方面: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自我接納:誠實的接受自己,承認自己的不完美。這個容易和自我肯定混淆,簡單來説,自我肯定是對60分的自己説“這次運氣不好,我一定能拿100”,自我接納是“誠實接收60分的自己,並思考如何接近100”,不必悲觀,關注可以改變的就行。他者信賴:在相信他人時不附加任何條件(無條件相信)。這點很難,需要熟練掌握課題分離。他者貢獻:為體會到我的價值而採取的手段,即“我對他人有用”。

(2)甘於平凡的勇氣

人具有“優越性追求”的普遍慾望,希望引起他人的關注,脱離普通狀態,成為“特別的存在”。就像登山,總想着到達山頂,但沒能到達山頂呢?該怎麼辦?這是對人生一種“線”的理解,阿德勒建議我們把人生理解為“點的連續”,也就是説,人生是在每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的剎那。所有的人生不是終結“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足夠。人生很簡單,要認真但不深刻!

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是不喜歡自己。阿德勒給了我們“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的建議,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

閲讀這本書,就是不斷推翻認知並重新思考的過程,書中有很多新穎的觀點,能真正理解並受用還需要多年的實踐!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9

因為前面一有收穫或觸動,便不敢懈怠,立馬記錄,所以反而看到最後,不知道從何下筆去做一個很棒的總結。如果真的要梳理總結,怕是會成一篇文章。看了這本書,瞭解了阿德勒的思想,真的有很多收穫,寫了滿滿的'書摘和感想。我就像那位青年,而這本書就像那位哲人,帶領着我不停思考,我們彼此促膝長談了五夜,受益良多。

人生沒有因果論,它也不是一條既定的直線,即使沒有登上山頂也沒有關係,因為一路的風光已是最美的風景。學習接受自己平凡無奇,並不意味自己無能,反而説明更有勇氣接納自己。他人不是敵人,學會信賴他人,這樣活着不會太累,也能更加幸福。最後是想起了前兩天同事説的一句——“人生就是渡人渡己”。因為周圍的人是我們的夥伴,所以去幫助他人,擺渡他人,其實也是擺渡自身。不論如何,即使是主觀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貢獻,也能讓我們更接納、更愛自己,離幸福更進近一步。

人生或許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艱難,其實就是很普通,認真但並深刻,需要我做好每件事,過好每一刻。不論你快樂與否,優秀與否,總有人討厭自己,所以最後希望我們能有被討厭的勇氣,不要只關注那個別三兩個人。自身關注的對象,決定自身眼中的世界。幸福很簡單,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擁抱自由平凡的人生。至於人生的意義?那就需要自己去賦予啦!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0

在人際關係中,因為迫切地想要被認可以及不被討厭,我小心翼翼,謹小慎微。然而這樣的我顯得非常不自然以及不自在,因為我沒有自由地表現真實的我自己。

我太害怕真實的我讓人討厭了,所以竭力讓自己保持我認為的温和有禮的狀態,可是這種自我控制並不能達到討人喜歡的目的,同時還會讓我在人羣中顯得格格不入。

只有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擁有做自己的自由。

不再尋求認可就是自由。不再懼怕被人討厭也是必須做到的勇敢。

至於如何做到不再尋求認可,答案是——不再過度關注自己。

討好型人格其實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這個表述非常嚴厲,但事實確實如此。太關注自己,太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所有的你自己的目光都聚焦給了你自己,這難道不算以自我為中心嗎?

你應該明白,你不是世界的中心,你只是世界地圖中的一個點,你可以把你的軀體當作一個看世界的視角,是這樣的視角讓你產生了你是世界中心的.錯覺,你要意識到自己的本質還是滄海一粟一樣的渺小。

沒有那麼多雙眼睛看着你,所以不用再有壓力,所以,請毫無負擔地去勇敢做自己!

而要做到不懼怕被人討厭,需要了解課題分離。做出怎樣的行為是自己的課題,別人會因此有怎樣的反應是別人的課題。我們不能干涉別人的課題,你試圖用某一種行為來討得別人的喜愛,這鐘行為本質上就是在干涉別人的情緒,是干涉別人課題的表現,是一種隱藏性的對別人的掌控欲。

害怕被背叛所以不敢付出真心的行為也是因為沒能做到課題分離。你把別人當夥伴,這是你的課題,別人是否會背叛你,這是別人的課題。所以這個行為本質上不是因為害怕所以逃避自己的課題,而是試圖掌控別人的課題,卻又沒有勇氣接受事態脱離掌控的結果。

學會課題分離,人際關係裏會少很多矛盾,對個體而言,煩惱也會減少很多。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1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並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並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麼?我為什麼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麼?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後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於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幹涉他的課題。不能説,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於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麼傷害,導致我現在怎麼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裏面為目的。我接着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迴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2

這本書真的從一個新的視角給了我一些東西,甚至可以説改變了我。或者我具有該改變所具有的資質,然後這本書恰當其時的出現在了我24歲的生命中,然後就改變了我。也不能説徹底改變吧。我覺得改變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個內向不會説話明天立刻就變成了一個在人羣中健談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變的。

書一開頭就提出一種理論,“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讀的時候雖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際關係很大的困擾,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後書中提到人們重視尋求他人的認可。這是一種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種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沒有比人更羣居、更社會、更需要與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後書中提到一個概念,人們活在一個想象共同體裏面。這一點也在《人類簡史》中提到,這是我同時讀的一本書。無論是國家,民族,公司其實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共同體。而而人人都是屬於這種共同體的。

在共同體中人人平等的一種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有能力”和“我能與他人和諧共處”這兩項。説到底我們的煩惱總是與這有關,或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或是對自己與他的關係的不滿意。確實,之前聽過這句話懂得這兩句話“管我屁事”,“關你屁事”人生就輕鬆很多。的確,只是不明白到底該怎麼做。現在好像習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樣。只關注自己的課題,有關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關別人怎麼看自己。自己的某些舉止打扮別人怎麼看。那似乎是別人的課題,自己也管不了別人怎麼想的。事實上別人沒你想的那麼關心你。與其總是敏感的猜測別人到底是怎麼看你的,不如多專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3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在書裏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為什麼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麼沒時間,什麼不知道怎麼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後的好處,夢想着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藉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麼,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古人説,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並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説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點,下一秒還是該遊戲遊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並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於為什麼説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麼一無是處,是因為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幹嘛啊,從因果上來説,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症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症,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症,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麼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裏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於“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才能有效、真實。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4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後,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21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採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啟發,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係;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係,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裏的一段話:“在人際關係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於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湧流勇進,找尋屬於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5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説中的一句話。那麼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麼你的煩惱是什麼?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阿德勒是這麼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麼,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説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藉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6

這幾天讀《被討厭的勇氣》,得以獲知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理論,深以為然。

以下是我當前的理解,它並不是百分之百等同於阿德勒心理學。

一、目的論

對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論調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個異性但卻一直沒有行動。常規的`解釋可能是因為你害羞,所以沒有勇氣表白。

那麼如果從目的論來看呢?

你對異性表白是想與對方在一起,成為男女關係。而你還沒有行動的原因是因為你害怕表白之後不能達成此目的,即被拒絕。所以為了避免被拒絕,你選擇不去表白,而害羞則成為了不去表白的説辭。

二、課題分離

當面對事件之時,要學會課題分離,關注並完成自己的課題。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於他人,進行干擾。

比如你無論出於何種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經做出了這樣的行為,就要對此負責。這是你的課題。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會選擇原諒你,則是對方的課題。

你可能一哭二鬧三上吊,爭財產搶子女,但對方是否仍會選擇與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課題。

如果他原諒了你,那麼這其實是他內心的真實目的。可能由於各種原因。

並非是因為你採取了某種行動。畢竟沒有牛不喝水強按頭的道理。這部分也正對應了目的論。

三、共同體

每個人都有羣體需求,都可以是某個組織中的一員。行為做事的出發點,是為身處的組織做出貢獻。

這個時候你的行為不是為了滿足某個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團隊,是最恰當的例子。

共同體是一種需要慢慢體悟的感覺。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7

之前我説過,我變成了一個油腔滑調,油嘴滑舌的人了。當時半調侃半認真的説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進來發現並不全然如此,可以説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種更加曲折的方式,繞了半圈。

最開始改變的嘗試是想着皮一點,將一些想法半認真半虛假的説出來,比如説特意給陸哥買,留的提子。然後發現還挺好玩,開始大家好像也覺得不錯,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結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歡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嘗試,放飛自我。中間我還產生了誤解,以為這正是我所喜歡,想要這麼做的(雖然那段時間確實很喜歡,也想這麼做)。但現在想來,這樣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只不過與此同時在其中也參雜了玩笑,虛假的成分。其結果就是在油腔滑調,油嘴滑舌上越走越遠,帶着幾分真心,幾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這一定程度上,這並不能説保持本心,仍然不過是換了一層馬甲的軟弱罷了,本質並沒有變。在很多關鍵的'地方,仍然十分軟弱,十分被動,實際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時候仍然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傷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會嘗試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歡與討厭,想與不想,更加從心。但至少現在,還是做不到課題分離就是了,或許永遠也不想做到這個地步,或者不敢做到這個地步。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8

以哲人和青年對談的形式,圍繞所謂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以及“我將去到哪裏”展開對話。

讀完這本書,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學家,原來除了平常所知道的榮格與弗洛伊德,還有一個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漲知識啦~

阿德勒心理學他更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想,你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被固有的過去的一些東西,侷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你自己。

他和我們慣常的思考邏輯剛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維,主張目的論,進行課題分離,然後冷靜地劃清界限。我們日常篤定原因結果論,現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張目的論,從目的出發往前推,這似乎和我大學一位教授的授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間一段在討論共同體話題的時候感覺很混亂很分裂。不過整體讀下來讓我對人生課題有了更寬泛的認知。有時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該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多東西其實我並沒有讀過,也無人告知,但我一直是這麼踐行的。

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應秉持認真而不深刻的態度。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喜歡書友的一句評論: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在改變“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陽,成為照亮別人的光。

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可能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19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生追求一個女生,結果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沒多久,他就覺得沒什麼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認為這就是一個渣男。

但是在《勇氣》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見,並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父母強烈反對你所選的工作,父親大發雷霆,母親痛哭流涕,甚至揚言斷絕父子關係。但是,作者認為如何克服這種“不認可”的感情,那並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進一步,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是剔除掉別人給你的外在壓力,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按照作者這個觀點,那麼這個男生只是“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罷了,那個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課題。

最近重新思考了這個想法,關於課題分離,似乎並不能簡單的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還涉及到了責任的'問題。比如,我們是否可以不顧責任,任由自己選擇。在這個例子中,我們需要思考: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着某種承諾,應當承擔某種責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種承諾,是否可以不顧這個承諾毀約。或者説這些都無所謂,畢竟最後也是他自己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然後他就會看到這個選擇究竟是不是對他自己最好的選擇。如果是,那他繼續,承擔後果。如果不是,那麼他也就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想法,按照新的自認為的正確道路前行。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0

對我來説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對《了凡四訓》裏面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訴他説他考試一定會考第二名,並且活不過五十歲”,他在十幾歲參加鄉試的時候的確得了第二名,後來進京趕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説過的話,高人説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篤定認為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經靈驗了,這次必定不能拔得頭籌,並且説自己脾氣暴躁,和家人相處經常發脾氣,不是長壽之兆,也會終將應五十之壽的推測,高人説:上天教會人類推算的.目地本來是為了人們避災避禍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氣暴躁對身體不好,就該修身養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運。這位秀才聽了高人的話,更加發奮圖強的讀書,改變自己壞脾氣,最後考取功名,並且活到八十歲善終。

我一直認為沒有絕對的正確或是錯誤,人生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堅信階級的存在,並且在心裏誇大了這種東西的意義,又受到到蝴蝶效應的啟發,覺得一切都是過去的所作所為造成的,而在過去的時候我也在想自己未來會去向哪裏,於是人生變成了一條一成不變的直線,我一直被隨機性所決定,卻始終得不到貢獻感。

還好有這本書,我決定立足於此時此刻,那個長久的未來無法預知,我只要記得:我現在能做些什麼能讓我有貢獻感,能對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歡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並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阿德勒原來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擁躉,後面理念不合開創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派。

這本書從“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這個論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通過辯論介紹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學理念。比較有趣也比較有代入感。

針對“什麼是幸福”這個永久的哲學追問,本書在提出獨到見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如何獲得幸福”的具體對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福”,並給出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心理上的煩惱?),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找到心理治療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時留下的心理陰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療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論,認為心理問題是為了達到個人某種更深層次的目的而有意無意出現的,認為人要接納自己,之後拿出勇氣正視自己,專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讓眼前的世界回到簡單狀態,讓自己回到幸福狀態。

不能説孰好孰壞,個人認為,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需要的,原因論利於自我瞭解,目的論利於自我突破,可以作為心理問題療愈不同階段的處方。阿德勒的處方更猛更殘忍一點,讓人在烈日下暴曬無所遁行罷了。另外推薦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和《自卑與超越》。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2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和團隊老大説我在看《被討厭的勇氣》,老大又看過了,還和我説有電視劇,但是和書不太一樣。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電視劇。

對於劇中開頭年輕女士毫不客氣地買走小女孩極度想要的最後一個草莓蛋糕的行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這個人怎麼這麼沒道德和一個小孩搶東西”這樣的想法。

現在終於理解了這就是“被討厭的'勇氣”。面對自己喜歡的事情勇敢地説“Yes!”而面對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膽説“No!”,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利,並不存在誰應該因為年齡差距、社會地位等原因而讓着誰,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奧義。

而我自己正是因為缺乏“被討厭的勇氣”才會出現有人和我借了錢長時間不還,而我擔心提醒對方還錢這個動作會影響到我們的關係而遲遲不説,導致自己需要用錢的時候又沒有的情況發生。

實際上大膽的説出來自己需要用錢了,請他把欠的錢還一下,並沒有影響我們的關係,反而不會因為自己不説而產生這樣那樣的猜忌,以至於兩個人的關係因為猜忌而慢慢疏遠。

“被討厭的勇氣”是我們需要並且一定要學會的一項技能。這本書通過對話的方式讓生澀難懂的心理哲學變得通俗易懂。對我來説受益匪淺。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3

被討厭的勇氣也就是幸福的勇氣。不要怕被討厭,這樣心才會自由,人才會自在。

要怎樣才能獲得心靈的自由呢……

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

阿德勒説,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

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

理想的人際關係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麼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

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

當你急着奔向未來的時候,説明你已經不喜歡現在了。阿德勒的哲學同樣強調當下的意義,人生是連續的剎那,此時此刻才是生活的真諦。

阿德勒的心理學,就這樣把自我從過去、人際關係和未來中解放出來,把人生責任和選擇的權力交給了我們自己。當我們從這些束縛中解脱出來後,就會發現,我們其實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原來正是我們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4

當一個人成為原因論者,將所有現在發生的一切歸因於過去,那過去所發生的不幸一切,都將成為其悲觀論調的目的,而當我們將不幸其作為武器,是沒有人能夠反駁的,所謂“弱勢具有特權”,便是如此,但越是反覆強調自身的不幸,就越需要不幸這一工具。

站在目的論的角度上,過去都以成為事實,而賦予過去何種價值,才是現在的你所應該面對的,而非將現在不完善的自身歸因於過去,那是懦弱者的自我逃避。但“不完善”這一詞的出現,就以帶有對比這一特性,關鍵還是取決於你是站在競爭的角度還是發展的角度,前者你永遠無法達到目的,後者你能坦然自由。

人並不是住在客觀世界,而是住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裏。也許你認為世界光怪陸離,也許你認為世界簡單到一眼看穿。但客觀世界本身是不變的,所不同的也不過是你的主觀世界。

何其有幸,在悲觀論調充斥着的現實,樂觀派的本質為我減去了不少煩惱。從弗洛伊德的原因論一下跳轉到阿德勒的目的論,也許會訇然寸斷,但要想改變,便需要勇氣,太多的人堅信着人是可以改變這一觀念,但又維持着原因論者的做法,那是達不到自洽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5

讀哲學類或傳記類書籍目的,不是為了拔高思想境界,也不是為了複製他人成功,只是為了學習他人對事對人的態度,處事做事的邏輯,分析問題的角度,以後遇事有跡可循,可以更豁達從容。

煩惱大多源於人際關係,傷害別人或被別人傷害。我們無法脱離人際關係獨立生活,但只要我們處理得當,是可以改變獲得幸福,問題不在於能力而在於勇氣。

生活中,我們大多不是關心如何看待他人,而是在意自己如何被看待,如何更有價值。得到別人的認可,我們可以增加自信,但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會捨棄真正的自己,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

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人際關係就會變的輕鬆自在,不在兩人關係中看自己的價值,不因得到某人的表揚而感到喜悦。想獲得貢獻感,可以把自己放到更大的共同體中看自己,看在團隊、部門或者公司中的價值,不要侷限於兩人的人際關係;也可以與人之間建立平等的橫向關係,對別人的關心鼓勵屬於橫向關係,儘量減少得到表揚而感到喜悦的'縱向關係,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評價。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6

高曉鬆在《奇葩説》中提到一個説法,人要有一以貫之的價值觀,不能在要自由的時候就拿出西方的價值觀,要錢的時候就拿出東方的價值觀。用一個高級的説法就是邏輯自洽,自己説的話,所遵守的原則不能互相矛盾。簡單的説法就是你相信的得是絕對的。

自由是最高的道德。

在哲學家康德的理解中,權利是一個關於與他人外在關係的概念。每個人的權利都是有限度的,必須要承認他人的自由並能與之並存,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要符合普遍法則,是一種通用的道德律令。

那麼自由就是最高的道德是怎麼説的呢?首先,道德是什麼?在我一個學法律的朋友的'口中是公序良俗,也就是公共秩序與善良風俗,那麼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又是怎麼形成的,而自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嗎?

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字面上包括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紅燈禁止通行,孝敬長輩等等,是立法的一個依據。那麼自由為何是最高的道德呢,康德看來自由就是不以他人意志和個人欲求的驅使而去做一件事,是無目的的,不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東西,是自由意志的產物。是不受任何欲求,不管是出於他人的欲求還是自己的欲求的行為。簡單來説,這件事不是我應該做或者被期許這樣做而去做,而是我去做了。

那麼自由就是被討厭是否等於被討厭的就是自由,阿德勒否定了這一點,這就像前面自由的定義一樣,無目的地做事,為了被討厭來追求自由,本身就不是自由。那麼自由就是被討厭,其實應該是,自由就是不怕被討厭,在社會中,我們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中,做的每一件事都一定會有人反對,討厭我們的做法,原因是個人期許的不同,然而做這件事是我們的課題,被別人討厭是別人的課題,這個就是阿德勒哲學的一個重要方法,課題分離,為什麼要進行課題分離呢,因為人的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能夠分離課題,就是在自己和世界之間畫了一條線,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課題,我們只能做好自己的課題。

建築學家貝聿銘説過,我一直沉浸在怎麼解決自己的問題之中。我想老先生是自由的,所以他的建築也是自由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7

帶着好奇讀完這本書,讀了之後才發現,這本書簡直就要被書名埋沒了,非常值得一讀,沒有所謂尬吹,有的是滿滿的分享。這本書通過青年和哲學家對方對話的講述方式,一層層鋪展開問題,將阿德勒錯綜複雜的心理學與實際相結合,通俗的講解了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很多困惑,有些觀點是相當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閉塞的思路,心靈思緒也變得敞亮起來了。

我們經常説活着好難,世界好複雜。但事實上有可能是我們看到的並非世界原有的樣子。如果我們覺得世界複雜,完全是因為我們把世界看得複雜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活在客觀的世界裏,而只會活在自己營造的主觀世界裏(世界上的種種東西都是與我們有關聯才有其價值的)。如果感覺目前眼前的世界是無比複雜的一團亂麻,我們其實是有可能改變自身讓世界恢復其簡單的樣子的。因為根本不在於這個世界怎麼樣,而在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如同書中所提到的,同樣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覺是清涼,在冬天卻感覺是温熱一樣,水的.温度並沒變,改變的只是我們的主觀感受。

我們總會覺得很累,到了年齡就要考慮買車、買房、結婚、生娃、養娃等種種問題。特別是這個社會競爭越來越大,有很多城市裏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甚至從胎兒的時候就開始了雞娃的一生。我們為什麼越來越累了,社會在前進,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捷了,可為什麼我們會越來越累了,不光我們累,孩子貌似也比幾十年的孩子更累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叫課題分離,我們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課題就可以了,即“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怎麼理解這個課題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義務掛鈎吧,把每個人應負責的課題分離開來,每個人都只關注屬於自己的,這樣我們就能輕鬆很多,我們覺得很難,往往是被別人干涉了自己的課題,或者自己干涉了別人的課題。而怎麼區分是誰的課題呢,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只需要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由誰來承擔?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當下絕不是享樂注意的享受現在,而是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的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8

這本書的作者是岸見一郎(哲學家)、古賀史健(自由作家)。全書採用對話體的形式,通過青年和哲人的論辯,對阿德勒的思想展開論述。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的三大巨頭"

我覺得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學,都是為"活得更好"而服務的。人們研究這個或者閲讀相關的書籍絕不是為了裝使自己顯得高深莫測,而是為了使人類或使自己活得更好、獲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後記裏也説了"哲學用只有專家才能看懂的語言敍述,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這本書裏沒有太專業晦澀的詞彙,每一句話都能看懂。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麼容易被人接受。書中"青年"的困惑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釋完全是反常識的,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沒有觸及過的思維,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會接受的。

有時候我們被慣性束縛了,覺得無路可走了,不如換一個思維試試(反正都無路可走了,換個方向又不會怎樣)。比如我們慣於把現在的困境歸結於過去的原因,而甘願讓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變,其實這只不過是缺乏改變的勇氣,是給自己的一個藉口;比如我們人生的很多煩惱都自於人際關係,我們怕被別人討厭、我們私自對別人進行干涉、我們時常和別人爭鬥,其實進行題分離、把他人當作夥伴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簡單、輕鬆;比如我們不斷詢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他者貢獻中獲得價值感,而他者貢獻又與他人無關,不需要別人付出對等的回報、不需要別人的評價;比如我們總是給自己設立許多目標、目光總是聚焦於未,其實我們應該關注於當下,認真地過好現在的每時每刻,到某一個節點該的自然會,所謂"你若盛開,清風自"(體會一下與之不同的`心境:在未設立一個目標,焦躁迫切得要實現這個目標,不僅忽視了當下的美好,甚至當下的事情都沒做好)。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頂的感覺。心中的許多困惑和煩惱也隨之解開,讀罷,感覺神清氣爽了許多。當然,還要付諸實踐,人生才算真正意義的解鎖。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29

8月初去往英國旅行的飛機上,用了5個多小時看完了《被討厭的勇氣》,發現真的是帶對書籍了,是一本在旅途中可以沉下心來閲讀的書籍。

這本書雖然採用的是兩個人對話的方式撰寫的:對人生充滿疑惑的青年和信奉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超然居住在鄉野的哲人之間的對話;看似有些理論的直接闡述,但是由於故事性不夠,其實讀起來還是比較晦澀的。不過在讀的過程中,由於很多觀點是“煥然一新”的,甚至是顛覆和挑戰你原來很多的認知的,所以讀的過程是一個慢慢品味,細細反芻的過程,看一下,停一下;思考一下,回味一下,才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之後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由於之前聽了唐捷老師的心領袖,所以有些觀念不完全陌生,彷彿找到了依據和出處的感覺。唐老師的`課程對於有些人來説是很深的,可能根本聽不進去,就如這位書中的青年,當他聽到一些觀點的時候,不僅是懷疑,有時是憤怒,跟我們過往接受的教育,常規理念以及社會主導規範都有相違背的地方;他會質疑跟哲人的觀點,甚至公然挑釁哲人的説法,但是隨着對話慢慢深入,開始接受和理解,最後帶着自己的理解去踐行。

最近我也在探詢心智模式如何從2.0規範主導(活在他人的期待裏,活在各種角色裏,用社會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過渡或者説進化到3.0自主導向(依着自己的價值觀而活,活出自我,自由,自主,為自己的選擇負責)。2.0到3.0的核心是需要突破一些對立的立場,如何從爭對錯,論輸贏到能夠以更多元,多視角看問題,能夠包容多種觀點;從各種社會規範的角色裏隨時跳脱出來,擁有真正的自我,自由,自主。打破各種“應該”觀念的束縛,比如我應該做個他人眼裏的好媽媽,好妻子,好員工,到我想活出自己的生命本色,可以做好各種角色,同時又能自由地脱離出來。這種生活在他人眼裏看來或許會有些自我,也許會遭到其他規範主導人士的質疑,甚至“被討厭”,活成這樣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就如唐老師在心領袖的項目中所説,當你進化了的時候,可能朋友都要換一波人了。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0

我承認這本書我並沒有看完,本人也是第一次寫文章,大概沒有什麼邏輯和結構,只是一些思考,僅代表個人觀點。

這是一本日本作家寫的,卻借用了阿德勒的心理學觀點,原文中也有大量的引言,據説卡耐基(就是那個寫了《人性的弱點》的那個人)深受這位據説是和弗洛伊德、榮格齊名的著名的人影響。

書中用哲人與青年的對話的形式討論了一些穿着心理學、哲學外衣的問題,內容我不想贅述,我們就只來談談我的看法。對話這種模式相信成熟的讀者一定能識破其中的.技巧和陷阱,即便作者刻意設置了兩個彷彿對立觀點的人,這種假象的對話甚至可以説是剝奪了我們思考的權力。

全書至少是我看到的部分都是積極向上的內容,但我認為這種積極向上可以説是消極的,不顧一切的向前,當然這種態度是十分符合日本的國情需要的,但是作為有思考能力同時又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一味地吧讀者,把信任他的人拖拽到社會意識形態當中,給人們灌輸努力、進步的想法,忽視社會的不公,在我看來是極不道德的。

我認為他所説的進步甚至不算進步,“勇敢的去追求幸福的生活”這樣的話是空洞的,即使是問我們的父母,努力奮鬥一輩子的父母一個簡單的問題:“你們認為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他們無法説出一個答案,甚至已經會破罐子破摔的説:“為了你啊”。我們的上一輩已經沒有答案,到我們更加沒有,我的答案是隻是跟着社會的車輪往前走,最好的辦法是不加思考。活下去,以父母為負擔的活下去,乾乾淨淨的走,不傷害兩個單純的靈魂。也不知道誰曾有幸見過自由,我只想跟他聊聊自由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在這個哪怕是特朗普都不自由的時代。

這本書是同學回借給我的,我問他是寫什麼的,他説是哲學。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我帶着看哲學書的先入為主來看這本書,這本書就成了一本笑話,直到我看不下去合上書,看到書的背面寫着:“上架建議:勵志經典、人生哲學”,由此可見,勵志文學總是帶有以上特點的。為什麼哲學、人生這兩個字眼放在一起就截然不同的了呢?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1

這本書最受用的第一個道理是“目的論”:不再糾結於過去,學會從過去中抽離出來,不讓過去發生的事情過多的影響自己。阿德勒甚至大膽地否認“心理創傷”,他認為,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客觀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句話就像一聲棒喝,令人豁然開朗。我們的精神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客觀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解讀都不一樣。對於過去一些傷害我們的事情,必須要學會放手,向前看,這其實也是放過自己,放過那個糾結於過去的擰巴的自己。應當聚焦於當下,當下的要做什麼,希望未來是一個怎樣的走勢,為了這個“藍圖”應該有什麼樣的行動。

第二個道理是“尊重自己”:阿德勒認為,如果一個人真想改變,那改變就一定能發生。有時候我們嘴上説想,身體卻往另一個方向行動,心口不一,是因為我們潛意識還不想改。其實“心口如一”就是對我們自身內心的尊重,當然,這需要坦蕩的勇氣,因為改變意味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風險,比慘淡的現狀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學是關於“勇氣”的心理學。

第三個道理是拒絕“自卑情結”:自卑來源於“比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進進步,但自卑情結則是有害的,自卑情結把自卑當成了止步不前的擋箭牌,有自卑情結的人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因為有A才做不到B。這是一種自我麻痺的藉口。哪裏不自信,就努力去改變,如果一些不能改變的客觀因素(比如先天性的因素),我們要換角度去看待,不要急於否定自己,相信自己還有進步空間。Just do it。去做去改變去超越那個不自信的自己,將自卑感作為前進的動力,但不要將它變成自卑情結。阿德勒認為,健全的自卑感來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較,我們的自信應該來自不斷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過去的.自己,都值得驕傲。

第四個道理是“專注當下”,曾經發生的一切都對你今後沒有影響,決定人生的是當下的自己。這種過分誇大主觀能動性的調調似乎很像心靈雞湯,還是燉了很多年,都快被熬乾的那種,不過,我覺得過分強調主觀能動性,總比過分強調“心理創傷”更有現實意義吧。

以上,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到來。不忘初心,專注當下,去完善更美好的自己!共勉!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2

最近在讀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深有體會,書中講到了“自卑”,它説:自卑都是與別人比較產生的,一切煩惱均來源於人際關係,假使這個世界只存在你一個人,便不會有任何煩惱了,處在羣居性的人類社會中,誰都無法置身事外。成長不是成王敗寇,不是成功了就萬事大吉,不是失敗了就一無是處,而是一種與世無爭、將世人都視為在同一個平面上、並且努力向前進的過程。

人們往往是活在過去的影子裏,無法從過去的影子裏走出來,認為當下的處境都是因為過去的某種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過去的事情是已經發生了的過去了的,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而我們能做的只有活在當下,過好當下的每一分鐘。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過去的陰影裏。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別人課題看成自己的課題,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課題看成別人的課題,學會課題分離,“在意你的臉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應該有自己的預期,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應該活給自己看,而不是活給別人看。得不到別人認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為中心”,干涉等同於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着,想着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係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課題,那些是別人的課題,要冷靜地劃清界限。而且,不去幹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給出的具體而且可能徹底改變人際關係煩惱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觀點。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3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這本書,斷斷續續讀到現在終於讀完了。如果説一本書能夠影響一個人,那《被討厭的勇氣》於我的意義應該就是如此。遇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處於一個低谷期,對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説話、不願社交、將自己封閉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只想逃離外部世界。幸而讀到這本書,讓我逐漸打開自己,重新獲得擁抱世界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哲學課,第一次接觸到心理學和哲學竟然還存在聯繫,屬實有點震驚了。在本書中,阿德勒強調:一切煩惱皆來自人際關係。我們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間的關係都屬於人際關係。努力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人生的色彩會更加豐富多樣。

“現在的人生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當我們這麼想的時候,我們就把現在貶低成了實現未來的工具。但現在確實是我們唯一真正經歷和擁有的。”我似乎一直秉持的觀點是:我現在還小,我的人生還沒走入正軌。我還需要不斷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頂。殊不知,通往山頂的沿途風景,才是我真正經歷和擁有的。假如無法攀頂,那我的人生就沒有開始過嗎,沿途的風光又算什麼?擺正自己的態度,立足當下,珍惜眼前,活出風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並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你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説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經歷一次次失敗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總感覺有股陰影籠罩在頭上揮之不去。直到拿起這本書,我才逐漸意識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視自己的勇氣。敢於承認自己的平凡普通,認真生活,經營好自己的人生,這就是一種幸福。

感謝這本書的出現,讓我重拾擁抱生活的勇氣。天氣漸暖,春暖花開,打開房門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陽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4

2019年,應該是我目前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年,我每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失敗。同時也是在去年,我明白很多事情其實是從一開始就在冥冥之中決定好了的,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受到什麼樣的教育,接觸到什麼樣的人,人生能走多遠。

其實人生彷彿是一段程序,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我羨慕着周圍的人、我也希望我能變成其他人。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認識到自己的實力也有限,沒有背景、沒有房、沒有車、沒有錢、大齡女性還沒結婚、這些甚至以後都不可能有。有那麼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人生何其失敗,想要的.都沒有...想爭取的從來不會到我手上....越長大越孤單,越長大越不安,越長大越發現“萬事如意”太難了…申博士失敗、國考失敗、甚至包括研究生找工作的慘痛經歷、那些抱怨、那些不甘心、那些絕望....也許我的一個藉口吧。我已經分不清自己走到這裏是實力還是運氣,我覺得運氣的成分居多,不然我也不會在運氣“用光”的時候這樣頹然不振,對過去、對整個人生都充滿了失望。

也許是自己已經經歷過一遍了,再看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更能感同身受。其實道理很簡單,天生的因素和過去沒有辦法改變,出生的時候也沒有人問過我是否願意來到這個世界上,以這種方式生活(我其實...真的寧願我從未來過,這個想法一直沒有改變),但是從現在開始的每一天,我們都有重新選擇如何去生活的權利。所以,過什麼樣的生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平庸一世,孤獨終老,那麼我也要讓自己開心快樂地孤獨終老。

人生貴在不斷學習、不停思考、不斷改變自己,讓自己適應這個世界去生存。所以,幸福真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本書,彷彿讓我自己複習了一下2019年的痛苦與釋懷,有很多時候,這些道理,不經歷,永遠沒有辦法完全懂得。

人生不應該進行比較,做自己就好。活在當下,認真活着。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5

與大多數人一樣,我總會在某些時刻不自覺的陷入自我厭惡與自我懷疑中,覺得自己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別人;偶爾也會覺得生活中存在諸多無奈,若是能換一種活法是不是就會變得不一樣了;又或者對於人生的意義越來越模糊……

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最後只能長歎一聲:“我又能怎麼樣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書店裏偶然發現了這本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阿德勒闡述的對自我的解放、對幸福的論述都讓我有種耳目一新、醍醐灌頂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薦序中所説:“這本書絕對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稍帶苦澀,但又可治病的良藥。“

例如書中所説:“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無論是誰,無論你的年齡多大身處何種地位做着什麼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是無法逃離的存在。而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絕大多數時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揚,害怕他人的批評,害怕被他人所討厭或者害怕在人際關係中受傷害,從而不斷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去迎合他人價值觀以及評判標準。因此,各種各樣的煩惱就此衍生,疲憊感也隨之而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呢?

書中大致給出了幾個方向:其一、課題分離。我們首先需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丟開別人的課題是解開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之線的關鍵。其二、要有“摒棄現在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書上説:“重要的不是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你之所以想要變成其他什麼人,就是因為你只一昧關注着‘被給予了什麼‘。其實,你不應該這樣。而是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這一點上。其三、要樹立起向前邁進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而止步不前,卻不知這樣的我們在他人眼裏更顯卑微,所以,何不大膽的向前邁進,成就一個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關於人生的其他許多課題,書中都給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贅述,相信細細品閲後的你定能從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問題答案。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6

今天我們讀到了《被討厭的勇氣》第八頁“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我特別喜歡這篇文章中哲人説的一句話“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在我看來每一次創傷都是一筆財富。

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個來到我們生命中的人,都是我們的老師,而那些帶給我們痛苦和煩惱的人是我們優秀的老師。因為失敗,我們學會了拼搏;因為情傷,我們學會了愛;因為當眾出醜,我們學會了處理尷尬。因為錯過,我們學會了珍惜。因為遺憾,我們學會了抓住機遇。人生的每一次創傷,都是人生的一種歷練。碰到一次苦難,我們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種災難,我們就會變得更加的堅強,所以我們應該直面困難、勇往無前。

受過傷的'人一定會沉默專注,無論是心靈或肉體上的創傷,對我們成長都有益處。但是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對創傷的處理方式,你讓他成為創傷,他就是創傷;你讓他成為經驗,他就幫助你成長。魯迅先生曾經有過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沒錯,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成長,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們必須經歷。所以我們每一個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為我們敢於面對未知的明天。

現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諦,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沒必要的碰壁、更少了傷心欲絕。慢慢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放開腳步走向未來。

記住我們要讓每一種創傷,都成為一種成熟的階梯。即使是失敗了,我們還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們應該跌倒了馬上爬起來,而不是所謂的憧憬、幻想奇蹟的出現。

最後我還想説,餘生還很長,不要過度的活在失敗的過去和龐大的負債陰影中,過錯只是暫時的磨難,而沉淪卻是永遠的遺憾,走過去了才會發現更加優秀的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7

心理學家阿德勒出生於1870年,雖然年代久遠,但他的觀點一直影響着我們。例如,“發生什麼事不重要,我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才重要”轉換到我們現實生活的態度是,發生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麼看,怎麼詮釋,就等於你決定了某一個版本的世界。

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很不同,對於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卻覺得沒什麼。就拿分手這件事情來講,有人在分手後覺得很難過,整個人都很悲傷,覺得可惜,成為了遺憾;也有人抱着輕浮的態度,傲慢的姿態來看待分手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後產生了憤怒,憎恨的情緒,因而又導致了某些令人難以啟齒的後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這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或者是讓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從而驅使自己改變,在這段戀愛中得到成長。

“重要的不是過去,而是你怎麼看待過去,而我們對過去的.看法是可以改變的”阿德勒如是説。我對這句話深有體會,但是反觀自己的過去,我想説:過去並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為已經發生過的許許多多的事,讓我明白,讓我成長,才有瞭如今的我。修正了許多問題,打磨了我的稜角……今非昔比,卻也仍不完美。不同時期的我,不同狀態下的我,對過去的看法,也是盡不相同,所以“我們對過去的看法”在不斷改變。

我談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差一點觸摸到了愛情的高度。在一起兩年的時光,雖説分分合合,卻也惺惺相惜,當時是快樂的,想起來是幸福的,最後沒繼續走下去,只留遺憾滿滿。那時候不懂事,讓我喜歡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積攢了失望,是我的問題,也是成為遺憾的根源,很對不起她……但是我覺得始終有機會,去彌補。心中默許,乾坤未定,我們在頂峯相會,我還想看到你的笑臉。

其實兩個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無作用的,因為要在一起的最終是兩個人,最後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頂多是外力給了一點暗示,推倒壁壘的依然是自己。無論情感曾經多麼殘缺,結局一定歸於平靜寬廣,如果不是,那它還不是結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説過的話,我們都是突然長大的,那個瞬間在無可挽回的事實前,學會了從容不迫,在大勢所趨時,學會了不動聲色,開始保守的給予,迅速的放棄,遊刃有餘的周旋。在那些眾口一辭的節日裏,將最好的情感夾雜在尋常祝福中,試圖矇蔽隱祕的初衷。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8

1.為何選這本書?

刷知乎時,看到有人提問人的一生中最值得看的幾本書,該提問下,幾個高贊回答都提及了《被討厭的勇氣》,書名和我以往認知不太一致,出於好奇,我就立刻選擇了這本書。

2.我對這本書的評價

這本書是我第一本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案例很接近生活,讓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通篇都是採用青年和禪者辯論的形式展開,一人一句,你來我往,我們彷彿就是那個青年,在被禪者説服和質疑中產生自己的思考。由於是對話的形式,很快就能看完,但我覺得如果要深思下去,解決自己的困惑,還是應該多讀幾遍。

3.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本書有太多觀點值得深究,由於我不是研究心理學的,只能憑直覺覺得部分觀點太過主觀,比如阿德勒否定過去經歷對現在的行為造成的影響,他認為現在你的'行為只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以過去的經歷為藉口。

以我自身為例,我現在不想出去工作,是想找一份自己喜愛的工作,在過去的幾份並不愉快的工作中發現自己不擅長與許多人打交道,於是想找一份喜愛的,又沒有太多人際交往的工作。如果按照阿德勒的説法,我的目的可能是不想工作、不想承擔社會壓力等等,由此找出我不適合和別人打交道的原因,那麼問題來了,我的那些所謂的目的難道不是受過去影響嗎?

阿德勒認為幸福的主動權掌握在現在的自己手中,關注自己能改變的,而不是不能改變的過去,如果能那麼容易捨棄過去,世界的確很簡單。

其實對我產生啟發的是下面這個觀點。

阿德勒提出,我們應着眼於“此時此刻”,而“此時此刻”是指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如果能聚焦於“此時此刻”,就會忽略過去和未來。由此,阿德勒還表示,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這樣的事,等時機到了就去做”,這是一種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在拖延人生,就會無所進展,在達到目標前的每天都很枯燥乏味,人就會認為”此時此刻“只是準備階段和忍耐階段。

再結合自身例子,之前我一直想着等經濟實力了,或者等工作穩定了,我就去利用休閒時間學畫畫,但這一天什麼時候能到來,誰也不知道,於是畫畫的種子一直埋藏心底。我想可能就是自己太過寄託未來,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此時此刻,雖然我沒有錢,沒有工作,但只要熱愛,總會有千萬種方法去學畫畫。當然,我不會承認,我不夠熱愛畫畫噠~我只是懶以及寄託於未來。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39

昨晚,自去年的一次深夜讀書,又一次凌晨四點入睡。只因為,今天下午的讀書會,羣主要求我分享還未讀完的《被討厭的勇氣》,於是為了這一安排和對讀書會的期待和喜悦,我做出了應允的勇氣,所以開夜車一氣讀完。下面是本人對這本書的淺薄認識,和大家共享,也希望感興趣的朋友也拿起這本書,以便我們更多更順暢的`交流體會和收穫。

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基於阿德勒哲學思想的心理叢書,是由兩位日本作家及哲學家編著,他們分別叫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倆人以一位年輕人和一位禪師即哲人的五個晚上的對話形式,對阿德勒“世界極其簡單,人人都可以獲得幸福”加以分析,裏面告訴人們: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而人際關係的起點是客體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他用家長怎麼對待那些不愛寫作業、不愛學習的孩子來闡釋客體分離,用“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其喝水”的諺語告訴家長,學習、工作甚至結婚生子都是他自己的事,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和全部,所以家長不能強加干涉。他還強調孩子既不應該批評也不應該表揚,是用糖還是用鞭子,產生的結果都是在操縱孩子。

而他還説: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夥伴,並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人只有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人生課題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愛的課題。而這些課題裏,強調“我為別人做了什麼而不是要求別人為我做了什麼”!

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活在此時此刻,我們的人生只存在於剎那之中。計劃式的人生不是沒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起決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時此刻”,讓我們不停的舞動人生,活出精彩。最後,阿德勒哲學論對人生的意義做了解釋,他説: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並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

就此,我理解的人生意義是:我是個凡人,我活着的意義就是被需要,説白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孃説,生我那天早晨,生產隊分穀子,雖然我剛降生,也給家人分了一份,所以,我覺得,為家人奉獻,是我的最大享受,這樣挺好!

這本書,建議作為案頭書閲讀,因為裏面的道理不是一遍倆遍,一天倆天明白的,專家説,從現在起,要再用你歲數的一半才能參透悟懂,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感悟: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呢?你有思考過嗎?

《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 篇40

是值得時時翻閲的書。常讀常新。

書中提到,我們無法改變,並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氣。當一個人具備了被討厭的勇氣時,關係也更簡單輕鬆了。

課題分離很重要。意識到什麼是自己的課題,什麼是他人的課題,可以避免我們被束縛或束縛別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課題是誰的呢?那就看這個課題需要誰負責?誰需要承擔這個課題的後果。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還有一個反常規的點在於,過去不能決定我們的未來,不能決定我們會是什麼樣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決定我們的人生,我們是什麼人。如何看待過去、創傷或什麼,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開自己的人生課題了。面對它們。

自我接納而不要自我肯定,無需假想自己是多麼優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騙,需要實事求是。這才是誠實地肯定自身的價值,但凡存在,就是價值。

對他人要當成夥伴而不是競爭對手,看成橫向關係而不是縱向關係,這樣才沒有對錯好壞之分,也沒有輸贏之分,真正獲得了自由。

以及,要發展、意識到共同體感覺,我們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當我們認可這一點,也會自然而然地貢獻,這個貢獻不一定要是看得見的,也可以是看不見的。在這種貢獻中,我們會更能肯定自己的價值,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點是,不要批評和表揚,無論是對孩子還是誰。很簡單,批評和表揚都是一種評價體系,都帶着上級對下級的`不平等色彩。也會在無形中形成干涉。一個有賞罰心理的人,容易因為害怕被批評而變得膽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為想要得到表揚而故意討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應該是鼓勵。鼓勵是這樣的,是平等和自由的關係,是真誠地説謝謝,當他人幫助了我們時。鼓勵也是對他人的幫助,必要的一種幫助,當他人需要時。

發現這本書是許多年前,真正讀這本書是最近,很有緣,對應到我的許多“症狀”,可以説解開了我的不少心結。書裏還提到活着的意義,那就是不要盯着過去,也不要盯着未來,自己去賦予意義才是自由啊!

並且,請活在當下吧,當下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剎那,它不是一條線,更像是一個點,這才是我們可以把握住的。

讀完之後,真心感覺到內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種情境下該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實用的人生自助書。

感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