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疳瑣記的散文

來源:文萃谷 1.62W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敍類文學體裁。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燎疳瑣記的散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燎疳瑣記的散文

天色漸暗,暮色漸濃,一個不尋常的夜,悄然來臨了。

父親拿了香火紙表,出門撕下門神春聯,將滿滿一背篼柴禾斜挎在肩上,腿腳輕快的走出了院門。母親也從廚房裏拎出滿滿一筐葱皮蒜胡兒,手裏端着半碗五穀雜糧,大聲招呼着我們這羣仍在院子裏打鬧玩耍的娃娃:

“走啊,走啊,燎疳去!”

“燎疳了!燎疳了!”我們全都歡呼着,嚷鬧着,蹦跳着,推推搡搡地跑出了院門。夜幕下,黑暗中,村莊一派祥和,一片熱鬧。村道邊,小巷裏,石階下,人影幢幢,笑語喧天,家家門前一堆柴,户户院外一羣人,大家説説笑笑,喊喊叫叫,聲音在夜晚格外清亮。

忽聽得遠處傳來一聲喊:點着了!就見黑漆漆的夜裏,驀地升起一團火,紅紅的,亮亮的,旺旺的,火苗在半空呼呼閃。接着又是一陣笑,又有一家點燃了柴火,火光照亮了村巷,照亮了樹稍,也照亮的火堆旁人們的笑臉。隨後,又是一家,兩家,三家……到後來,家家門前燃起了柴火,響起了鞭炮。火光,映亮了天空,照明瞭村莊,燒紅了人心,也温暖了家家户户的幸福時光。

柴火燃旺的時候,母親就把竹筐裏的葱皮蒜鬍子倒入火堆,一股刺鼻的味道沖天而起,在空氣裏瀰漫開來。大家都捂了鼻子,離火堆遠了幾步,儘量避開這嗆人的煙氣。一陣濃煙過後,父親説了聲:疳火好了,都跳跳吧!便第一個從那呼呼燃燒的火堆上跳了過去,就見火苗在他的雙腿下亂竄。我們猶豫片刻,也跟隨着父親的腳步,人人卯足了勁兒,一個一個從那火焰沖天的柴堆上跳過來,又跳過去……

這是春天裏的一個夜晚,我們西北地區的村莊所過的一個叫“燎疳節”的獨特節日,時間為農曆新年的正月二十三日。

本地年俗中,大年是個漫長的節日。每年臘月二十三,農家就進入了年節日子,俗稱“過小年”;其間經過臘月三十的除夕夜,到正月九年級,慣稱“過大年”;之後經正月初九“上九日”,再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大年漸入尾聲;最後就是正月二十三“燎疳節”,在這天夜晚,人們都依着“燎疳”的習俗,舉行一次類似篝火晚會一般的節日活動,來一場集體狂歡,一個春節,才算是真正過完了。

記得小時候,我們每當有個頭疼腦熱,奶奶總會念叨:怕是隻顧着耍了,沒好好燎疳吧?這使我倍覺“燎疳”的神奇和神祕。我時常問奶奶:疳是個啥東西?怎麼非得火燎呢?奶奶想了想説:疳是個鬼怪一樣東西,看不見,摸不着,但卻很兇很毒,專往娃娃身上鑽,會讓你頭痛,發燒,鼻子幹,眼睛癢,治不好就會沒了鼻子,瞎了眼睛。奶奶説這話時,我只覺後背陣陣發涼,身上也似乎起了雞皮疙瘩。心想:我可要多燎幾次疳,千萬不能讓疳吃去了鼻子,剜去了眼睛。

後來上學了,自己識了點字,讀了些書,方知“疳”就是疳疾,是一種多發於小兒的疾病。古代醫療條件差,農人便把疳疾神話了,以為有疳魔作祟,於是就有了“疳娃娃”之説,認為這疳娃娃跟瘟神一樣,專找小孩的麻煩,小孩有了疳病,全是這疳娃娃給搗鼓的。為了驅魔消災,人們便用紙剪上一串串娃娃,象徵病魔,俗稱“疳娃娃”,將其拿到院子外燃燒掉,就能達到祛除疳疾或預防染上疳疾的目的。

多年後,當我開始喜歡上民俗文化研究後,才知道燒紙作的“疳娃娃”,其實是對自然神靈的祭奠,“疳娃娃”替孩子去祭奠神靈,燒掉了“疳娃娃”,就可以使正常的孩子不得疳疾。流傳到後來,“疳娃娃”就泛化為瘟神,主掌一切瘟疫,疳疾也泛指為一切疾病瘟疫和黴氣晦氣,燒掉了它們,新的一年裏人們就能健健康康,平安吉祥。燎疳,就這樣從一種迷信活動演變成了節日習俗。

實際上,燎疳就其名稱而言,還當源於古代的“燎祭”。古時燒柴祭天稱為“燎”,“燎祭”又稱“庭燎”,後轉變成“燎歲”習俗。《詩經》中就有一首詩名叫《庭燎》,裏面有“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的句子,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中也有“功業已就,天下已順,乃燎於上帝,告以天命”的描述,可見燎祭之俗源遠流長,在後來才逐漸演變成年節里人們於庭前燃燒蒼朮、柏葉、竹子的習俗,意在燎去一年的晦氣,希望過上紅火的日子。燎疳成為年俗的一部分,且能保留在現在,這在大西北的年俗文化裏,實在可算是獨樹一幟的。

但在我鄉村生活的記憶裏,每年的這個春夜,我們對燎疳其實並沒太多念想,更沒有像今天這樣理解得如此複雜。這個夜晚,熱鬧歸於鄉村;這個夜晚,喜慶屬於孩子;這個夜晚,只有快樂與開心。我們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在自家門前的火堆上跳着,叫着,笑着,鬧着,直到柴草燃盡,那火苗小了,弱了,最後閃爍着熄了,滅了,我們才會停下來。直到這時,我們才發現周圍不知啥時候來了好些人,在我家火堆上跟我們一起燎疳後,又在急急趕往別人家燎疳。鄉村人質樸,和睦得像一家人,連燎疳也不分你我,誰家的柴堆點得早了些,燒得興旺些,路人遇見了,孩子看見了,就很自然地圍了去,跟着燎,全不管自己家的'那堆柴草正待點燃。鄉俗稱之為“趕燎”,據説有沾光旺運之效。小時候,我們時常從這家火堆燎到那家火堆,鞋子跳裂了,褲襠烤焦了,衣服燒出小洞了,猶在那火堆上跳來跳去,一口氣燎上七八家的火堆。直到筋疲力盡時,方才急急迴轉到自家門前。

遠遠就看見父親拿了一把木杴,將那些明明滅滅的草木灰燼歸攏成一堆,靜靜等着我們“趕燎”歸來。母親看孩子們都到了,就將手裏的一碗涼水潑灑到地上。父親輕咳一聲,將木杴伸出去,與秋天時在麥場上揚麥糠一般,鏟了滿滿一杴頭灰燼,向空中用力揚了出去。我們昂了小腦袋,瞪圓小眼睛,目不轉睛地盯着那火燼,看他們飛上天空,似星星,似金練,似鋼花,直上空際,明明滅滅,閃閃爍爍。

“麥子花!”“玉米花!”“豌豆花!”“苜蓿花!”“辣椒花!”“西瓜花!”……隨着父親起起落落的揚出,星花在半空便一次次綻放,我們瞅着火星構成的圖案,分辨着它們的形狀,看着它們像自己見過的某些莊稼花樣,就這樣高聲的喊叫着,吵嚷着,説笑着。大人們曾説過,燎疳的灰燼揚起,火星裏什麼莊稼圖案最多,新年裏這莊稼的收成就最好,我們分辨得越清,喊叫得越響,對家裏的春耕就越有好處。

在這個春天的夜晚,天上星繁雲淡,地上風輕人歡,人們仰望着星空,分辨着天上的星星,遐想着人間的星星,快樂的喊叫着,開心的説笑着,輕鬆的觀看着,忘情的熱鬧着,家家天上看花,户户火中覓花,人人口裏生花,個個心底開花。

春回大地,歲序更新,燎疳節年年依舊,歲歲紅火。村莊安寧,農家富裕,莊稼豐收,老幼安康,那些藴涵幸福的光陰,那些祈盼康泰的希冀,那些充滿歡樂的日子,全都在春夜的這堆火裏,點燃了,興旺了,飛揚了,升騰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