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經典散文(通用24篇)

來源:文萃谷 2.32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寫過散文吧?散文是抒發作文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敍類文學體裁。什麼樣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經典散文(通用2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經典散文(通用24篇)

春節經典散文 篇1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走了甲午,又迎乙未,“羊年”春節如約而至。回鄉的、釆購年貨的、走親訪友的,京城的人們忙碌了起來。不知道為什麼,看看周邊的人們,總感覺到似乎少了些過年的味道。小時候過年,最幸福的就是盼年,那種虔誠的心情、那種迫切的滋味,如今每每想起仍然激情滿懷。穿新衣、放鞭炮、貼春聯、吃餃子、給老人磕頭拜年,要壓歲錢,逛廟會等等,除夕夜,追逐着鞭炮燃放時的硝煙味和響聲,端着盛滿餃子的大碗和一羣小夥伴,村東跑村西,那種質樸、那種熱鬧、那種童趣,已深深地留在了記憶裏。長大後,這些已經印記在腦海中兒時的夢,自覺不自覺地變成了一種獨有的揮之不去的影像,深深地紮根在心裏。人生無常,有起有落。有時像花兒一樣多姿多彩,有時像河流一樣彎彎曲曲;人生之路,有鮮花、有掌聲,也有荊棘、有旋渦;走南闖北,人到了一定年齡,生活的歷練難免會遇到遇上難忘的人和事,正因為這些奇怪的事、難忘的的人,才使得人生更加豐富精彩。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閤家團圓,共度良宵。家,親情,融融的愛意,構成了年味的源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紮根心中、生生不息。午後起牀,仰望窗外,一個萬物復甦的春天正在徐徐開放。恍然間,臘八已過,匆匆忙忙似乎己記不起臘八粥、臘八蒜的味道,小年剛過,吃過的餃子也許還沒完全消化掉,但似乎也沒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記。下班步行回家,看到街道兩旁路燈杆上掛着的一排排的紅燈籠和有關年味廣告、標語,才深深地感受到年真的越來越近了。春節將至,這意味着春天就要來了,萬象復甦草木更新,這給剛剛還在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中生活、盼望着春暖花開日子的人們,帶來了不盡的喜悦和希望!

中國文化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春節太多的內涵。古往今來,在春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時空環境裏,給了許多文人墨客想象發揮的空間,留下了許許多多美文佳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遙聞爆竹知更歲,偶見梅花覺已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事過境遷,時隔多年,如今讀起仍膾炙人口。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留傳至今。從臘月二十三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購年貨、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辭舊迎新”。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新的一年開始了。翌日,男女老少無論貧富,都穿上平時捨不得穿戴的節日盛裝,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恭賀新喜、恭喜發財,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才作罷。

由於人們生存和發展的歷程充滿了不確定性,也正是這種變數,賦予我們每個人多姿多彩的人生。春節傳承千年,藴含着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着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着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如今的春節,雖然年味越來越淡,但對於生活在城市裏的我們來説,天南地北的親人匯聚到一起,過一個團圓年,這無疑成了一件很奢侈、幸福、快樂的事情。

春節是一年的結束,也是新年的開始。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日子還是要一天一天的過,新年伊始,時光向好,那就讓我們懷揣美好,放飛希望!

春節經典散文 篇2

春天來了,鞭炮齊鳴,人們歡天喜地,漢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如期而至,華裔們摘星宴月,曲水流觴,時尚人間。

三十的晚上,家人團聚,無論多遠都趕回家中,團聚兒孫,孝敬老人。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一輩輩的傳下來,我是十六歲那年才懂得的。

那是1969年的春節,那時的春節憑票買幾斤瓜子和糖塊、吃頓肉餡餃子就很豐盛了,我家雖在城市,父母卻都是農民出身,也不會教育孩子,三十晚上我和同學玩瘋了,一直在外面玩到早晨3點多鐘,又累又餓才回家。一到家,母親就告訴我,爹媽和弟妹都在等你回來過年,餃子還沒煮呢!我嘴上説:“非等我幹嘛,你們吃唄。”心裏卻及為震驚!第一次感到原來我在家裏這麼重要,感到父母親人對我的愛。本來是午夜12點吃餃子,為等我清晨4點鐘才將餃子煮好。

第二年我領着十一名同學響應毛澤東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寫了大字報,表了決心,不等過春節就第一批下鄉,到了吉林省永吉縣河灣子公社興隆六隊,在鰲龍山下建立了集體户,那時可能是為了緩解春運的緊張,報上都大勢宣傳要過革命化的春節,我們也不懂為什麼,算是趕時髦吧,也一致同意在農村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不回家過年。

剛到農村,隊裏臨時把我們安排到老鄉家裏住了幾天,將生產隊的飼養所收拾好了,我們才住到一起,三間房子,西屋原來就住人讓給了女同學住,東屋房頂還露着天,躺在炕上還可以觀星望月,這浪漫的情調就自然是男同學的寢室了,不過炕還是蠻熱的。中間是廚房,即四個台灶,四口大鍋,典型的早年東北農鄉居室。

三十晚上很熱鬧,我們十二個人,各顯其能,和麪的,趕皮的,調餡的,説笑打鬧中包出好多花樣的水餃,在當時是色香味具佳,讓人特有食慾。當時有幾名熱心的農婦在自家忙完,擔心我們這幫孩子不會包餃子,來集體户一看放心了,這幫城市孩子手很巧,比他們包的大餃子好看多了。

年夜,是否放過鞭炮已記不得了,只清楚的記得大家吃完餃子,女生都哭了,有的抹淚,有的抽泣,長這麼大,第一次在外面過年,她們想家,想自己的親人!我是領頭的,女同學的眼淚一下子澆滅了我“革命的熱情”,讓我第一次感到了思念的苦痛,略一思考,即向大家宣佈:明天我看家,其餘全回家過七年級!當時同學們立即轉悲為喜,高興得連夜收拾東西。雖然我沒有回家,可女同學的眼淚和要回家的興奮勁卻永遠的刻在了我的心裏。

如今春節,我們兒孫滿堂,到飯店歡聚,再也沒有“革命化春節”之説,把過去的事情講給年輕人聽,盡享我們的天倫之樂。

春節經典散文 篇3

阿華是我高中時的同窗,今年春節他從深圳回到了家鄉,沒過兩天我也從上海返回了家鄉。

我請阿華陪我去逛春節廟會,阿華推説要在家裏陪伴父母,婉言拒絕了我的邀請。過了幾天,我通知阿華去參加同學聚會,不料阿華聽説同學聚會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他又以要在家陪伴父母為由,委婉地表示不能參加同學聚會。我不高興地對阿華説:“你已經是成年人了,怎麼一天到晚要守在父母身邊?”阿華認真地問我:“你計算過這輩子你還能陪伴父母多少天嗎?”我茫然地搖搖頭。阿華平靜地説:“我計算過,我這輩子還能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只有一百四十天。”“一百四十天?”我喊了起來:“怎麼會這麼短?”阿華説:“那我就來給你算一算,我大學畢業後在深圳工作,我每年春節回一趟老家,去掉回家時在路上消耗的時間,每年我能夠在老家陪伴父母七天。父親和母親同齡,今年都六十歲了,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七十二歲,如果上天眷顧父母,他們能活到八十歲,我這輩子還能陪伴父母的日子也就是一百四十天。這一百四十天對我來説也許是個平凡的日子,但對父母來説就尤為珍貴,他們期待每年能看到我的笑臉,期待每年能吃到我親手包的餃子,比起父母的心願,逛街聚會實在算不上什麼。”

阿華的話讓我心中一顫,我沉默良久後對阿華説:“你的計算其實並不精確,我認真算了一下,我這輩子還能真正陪母親的時間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和你一樣,一年也就是春節回老家一次,在老家最多呆上六天,在這六天裏我有三天時間要在外面參加朋友聚會、逛街、下館子,剩下的三天除掉洗澡、睡覺、上廁所等瑣事用去的時間,真正能陪母親的時間每年共有三十個小時。母親今年五十八歲,如果母親能活到八十歲,在她的晚年我能在她身邊的時間只有六百多個小時,也就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這道看似簡單的算術題細算起來真的讓人心疼,當我們離開了父母的呵護,努力在外面打拼時,有沒有停下過腳步想想這輩子我們還能陪伴父母多少天呢?我們都不乏孝敬之心,但我們常犯的錯誤是總在想:等我有了錢一定好好孝敬他們;等我買了大房子一定接兩位老人來住;等我忙過這段時間一定回家看看他們……可是父母不會在原地等我們啊!與其想着日後如何孝順父母,不如現在開始就好好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讓父母的晚年充滿愛的陽光。

春節經典散文 篇4

冬月一過,便是臘月。母親常説兩句話,一句話是“那個老哥走了六年了”。“那個老哥”指的是我父親,父親是六年前的那個臘月二十九走的。另一句話是“再過×天就過年了”,每隔兩三天,母親就説這話。對於春節,母親有如國人盼奧運會倒計時那般迫切。

望過年,是我輩小時候最甜蜜的記憶。王安石有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過年熱鬧吧,宋朝熱鬧,當代也熱鬧。我幼時的除夕,還沒有春晚,父親在堂屋中間放一個秋日就晾乾的樹兜,生起火,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吃苕果,嚼蠶豆,嘗雪果,喝川芎茶,一直呆到零點,放一個萬子頭(鞭炮),然後睡覺。除夕夜,母親年前給我添制的新衣,我是要穿着睡覺的。

現在,我年過半百,對於過節似乎很淡薄,因為日子過得周正,感覺天天在過年。年逾古稀的母親仍然望過年,而且那種感覺與日俱增。父親是六十八歲過世的。母親説,我比你父親多活了四歲,今後的日子不多了。

父親過世後,母親患耳疾,聽覺遲鈍。然而,我的感覺反而特別好,因為老人耳背,反而增壽。還有,母親現在仍然種地種菜,過八十,奔九十,我有十成把握。

母親望過年,是在望團圓。中國的春節應該是團圓節、親人節。二弟修文一家三口在廣東中山,我次子瞭然一家三口在深圳,過年了,都該回家。母親要求很簡單,能看上他們一眼。

去年,次子瞭然一家三口沒回家過春節,母親説,大過年的,人多,買不上票,來年再回也好。當時,我想到唐朝有個詩人叫唐來鵠的一首詩《除夜》:“事關休慼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這唐來鵠應該是個硬漢子,春節回不了家,相思一夜,愁到曉雞,又將憔悴……我不知道春節遠在深圳的兒子,除夕之夜會是個什麼樣子。

年前,瞭然回過大冶。因為春節不能回家,他要提前把一家人請到大冶某酒店吃一頓團圓飯。那頓飯,我沒有參加。正如大家所説,接了媳婦,好比嫁了個兒子,這瞭然,忘了老頭子,奶奶總該記着吧。

今年,瞭然一家三口回來了。長子一木有車,我讓他回老家接奶奶。我開車去了大冶北站。在站口抽了三去煙,兒子瞭然、兒媳玉姣、孫女紫雲都回來了。

大年三十,一家人回老家柳林吃團圓飯。長子一家三口,次子一家三口,三弟一家三口,伯父家我四兄弟,加上母親、我和妻子,圍了一大桌。先是大家給兩孫女發紅包,母親把兒女們給她發的紅包發給了曾孫女。曾孫女畢竟不是在老家養大的,在她們的心中,紅包似乎比太婆更重要,長孫女纖雲讀國小一年級曉得説聲“謝謝”,小孫女紫雲才三歲,只是朝太婆看了一眼。

我在孫女這個年齡,過年是沒有享用紅包的。除夕,母親給我們兄妹分蠶豆和苕果,好年成還可以分到十多顆花生。記得有一年,同年爺給我一角押歲錢,同年爺一走,這一角錢便裝進入了母親的口袋。

吃團圓飯自然要喝酒。咱家有喝酒的傳統,祖父喝酒,伯父和父親喝酒,叔伯幾兄弟喝酒,兩個兒子也學着喝酒。祖父、伯你和父親相繼過世,父親的照片掛在牆上,我心中不免有幾分傷感。於是,我提議先給過世的長輩們敬一杯,大家一同站了起來。這時,母親奪過三弟尚文的酒杯,説他酒量小,要他換喝啤酒。

喝酒的男人,各有各的可愛:每每喝酒每每不醉的男人,最能高瞻遠矚,凡事運籌帷幄;微昏薄醉,醉眼蒙朧的男人,冷眼旁觀,世界看得更清楚,不醉不休;酩酊大醉的男人,有着難得糊塗的灑脱與超然。我呢,這三種男人都不像,可用一兩的酒杯給每個喝酒的男人敬了一杯酒,包括我的兒子。

二弟修文一家三口七年級下午五點半坐高鐵到大冶北站。我們通了電話,説好了在縣城我家吃晚飯,母親也在等着。我們等,等到七點鐘他們未到。母親多次催打電話,關機。我便給弟媳打,弟媳説,回她家了,明天回老家看母親。

母親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眼睛直直的。我生氣了:我們可以等,可以餓,母親不能。長孫媳婦幾次把湯碗端到她面前,她都説“再等一下”,我知道母親一直在等。

父親過世後,我成了一家之長,對於二弟的行為當然惱火。我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打電話,便給弟媳發信息:母親在家等你們一下午,到現在還不吃飯。回過來的信息是:明天回家看母親。

明天是大年八年級,按地方習俗,這一天只允許給頭一年過世的長輩拜年……於是,我回信息:明天,老家柳林不歡迎你。

很晚的晚餐,我們父子三人喝了一瓶酒……平日,母親胃口好,比我還能吃,但這個晚上,母親在我們的逼迫下只喝了一碗湯。

這個老二,只聽老婆的,母親説。

當代社會,聽老婆的應該是部分優秀男人的美德,包括老二修文。男女雙方都有長輩,先去哪裏無可厚非。改變路線總該打個電話吧,何況事先有約,更何況還有一個七十多歲的老母親在等——老二和弟媳都是教師,這個道理該懂。

這個晚餐,我們父子三人喝了白酒喝黃酒。這黃酒是小兒媳玉姣從老家十堰房縣帶回來的。回老家柳林之前,瞭然一家三口回了房縣,也帶回來黃酒。黃酒先煮熱,涼一會兒,然後倒入酒杯。這黃酒味純,爽口,舒心,房縣人説,能喝五兩白酒的人千杯不醉。我才不再相信這千杯不醉的誇辭,因為我第一次去房縣,喝的是這親家母釀的黃酒,也被親家母給灌醉了。

這晚飯喝酒近兩小時,酒間,修文一家三口回了。於是,再添酒杯、碗筷,再熱菜,再炒菜。突然間,沉默一下午的母親有説有笑了。母親特那想那個已經上了大學三年級的孫子一丁,一丁長高了,白胖了,肯定長學問了,母親對着一丁説個不停。

在講台站了三十七年,我以為現在的孩子大多是這般情形:國小緊跟母親,中學崇拜父親,上大學了堅信自己。一丁生在廣東,長在廣東,家鄉觀念自然淡薄,何談鄉愁,而且濃濃鄉愁是無法培養的。再説,一丁上大學了,還是母親跟屁蟲,我以為他還是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席間,我對一丁説:你姓曹,不姓周。母親説,是的,是的。一丁當時並沒有聽懂了我這話的意思,卻觸動了他反感的神經……事後,我很後悔,覺得這話説得太牽強,太武斷,太片面。但我真的希望,一丁春節期間能跟他父親屁股後面,去我和修文舅舅、姑父、妹妹家中串串門,因為每次春節回家,他時常蝸居在外婆家,我們家的親戚沒有人知道他。

我曾讀過一篇散文,這篇文章極力吹捧“吾心安處是吾鄉”的人生哲學。對此,我不敢苟同,故鄉本是故鄉,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生活的過的地方,那裏有他們的老屋和墳墓。站在老屋前,或是站在墳墓前,子孫後代應該想起先輩們的一些往事,應該傳承祖輩們的美德和家訓,應該記住鄉愁而後昂首挺胸地走出故鄉……

曾做過童養媳的母親老了,春節給過她憂傷,更給她帶來快樂。母親在,家在,我很驕傲我還在做母親的兒子。這個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母親老了,我希望我的兒孫輩能夠尊敬她,並給她幸福和快樂,包括我。母親如同一根扁擔,這根扁擔挑出了幸福的三代人,若干年後,當母親成為墓碑的時候,所有的晚輩流出的眼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春節經典散文 篇5

一個人獨自在外唸書就會不時想念家鄉,而家鄉情最濃的,便是大家一起熱鬧過春節的時候。記憶中唯一一次在農村過年,應該就是06年的那個春節,在爸爸一個同事的老家鶴慶。

打電話回去和大家分享過年氣氛的時候我正在田間走着,一排排的土埂延伸到遠方,我也好想就這樣順着它一直走。也許是不習慣吧,那些婦女們在土埂上健步如飛,我卻得伸開雙臂保持平衡,偏偏另一隻手要拿電話,所以我行動得很吃力,電話那頭就聽我在這邊沒音沒調地怪叫。

走回去的時候已經要開飯了,桌上放了很多特殊的菜,聽説平時都很不吃的。大家圍着圓桌坐在寬敞的院子裏,非常熱鬧。那隻小黃狗好想也來湊湊,無奈被拴住了,委屈地看着我們。從沒記起過菜的味道,但那種熱鬧的過年氣氛一直在腦海中揮之不去。

他們一家人都很好客,特別是那個奶奶。她總是往我碗裏不停夾菜,我笑眯眯地接過來吃,雖然她説的白族話我一句也聽不懂。吃完飯我幫她收碗、擦桌子、掃地,我們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交流,只是一直笑着,但配合得很有默契。她的笑很親切很温暖,好美好美。

到了晚上農村的過年氣氛才達到頂峯。

煙花在離人很近的天空綻放,和星星交相輝映,孩子們蹦蹦跳跳,壓歲錢只拿了300元但依然很滿足很開心。

我總覺得城裏的煙花亂七八糟的浮躁得很,還被各種燈光弄得異常暗淡。農村裏的煙花才是最美最亮的,我從沒見過城裏有誰放煙花放這麼開心。其實,只要氣氛到了,哪怕沒有五彩的煙花,只是索性噼裏啪啦放一大串100響的大鞭炮也會覺得很有味道。

再晚些大家就都不在外面了,全在家裏看春節聯歡晚會。晚會帶給他們很多快樂,他們都很喜歡。那些小品,我看着好像不是很有趣,但他們全哈哈大笑。“笑點”那麼低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也是很開心的吧。他們只關注晚會的內容,而不像城裏只在乎其經濟效益,然後不停炒作,每個人瞬間都變暖的憤世嫉俗起來。

孩子們都會説普通話的。本來想以一個友善的大姐姐的形象和他們聊聊天,給他們壓歲錢,可誰知其中有個小弟弟看着看着就哭了,一個勁地找媽,好像我欺負他了似的。我在一旁一愣一愣的莫名其妙得很,怎麼給他錢他還哭呀?後來聽他媽媽説這孩子怕生,被嚇到了。

這波未平,那波又起。另一個孩子之前忙着放炮仗都沒吃飽,餓得直叫喚。奶奶切幾片餌塊在炭火上烤,大家一起抹腐乳吃。味道我也早忘了,只是記得烤餌塊的樂趣。把煤炭瑪成一個“小山堆”,在“山頂”上放餌塊,翻着面烤,燙乎乎的。剛剛被我嚇哭的那個孩子吃了我烤的餌塊,也就算是接受我這個陌生人了,直衝着我笑,我更是一愣一愣的。

夜晚出奇得安靜,那是春節的另一面,是隻屬於農村的。不像城裏那樣聒噪,大家都不分白晝黑夜的放炮。

可能剛才餌塊吃撐了或是喝多井水水土不服,我躺在牀上翻來覆去毫無睡意。

被子有一種無法描述的特殊的味道,嘻嘻,山的味道。外面一片漆黑,偶爾有誰家的狗叫了一聲,引起一片區的狗叫。雖然肚子有點難受,入夜氣温下降,但我還是迷迷糊糊睡着了。

第二天被媽媽叫醒,我還在埋怨為什麼我們起得要比雞早,她説雞早叫過了,是我睡得太沉沒聽到。爺爺奶奶全都看着我笑,把我弄得很是不好意思。奶奶還用白族話説着什麼,我聽不懂,但這又不好像昨天那樣繼續跟着笑,只有再次一愣一愣的……

這年也就算是過完了。

農村的春節,瘦瘦的土埂,綠綠的田地,矮矮的房子,寬寬的院子,土土的水井,茸茸的草垛,特殊的菜餚,美麗的煙花,怕生的小孩,清爽的風。特別近的天空和特別圓的太陽。

還有花母雞,小黃狗,和大白豬。

農村和城市,恬靜和浮躁,都是幸福的方式。

春節經典散文 篇6

春節到了,到處都充滿了濃濃的節日氣息。大人小孩穿上了新裝,家家户户貼上了春聯,人人臉上洋溢着歡樂的笑容,見面無論認識不認識的都愛打個招呼。

在這個歡樂的日子裏,大家都趕着去親戚家拜年。送禮。祝賀。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媽媽早早地就出門了,我們急急忙忙地去超市採購年貨,還要買足夠的零食滿足那兒的小孩子。我們拿着大包小包坐上了的士車,車裏都被我們買的東西裝的滿滿的。外婆則去菜市場去挑選一些孩子大人都喜歡吃的菜,在家裏接待客人。

我和父母到了親戚家門開,輕輕地敲了2下門,我心裏特別期待着開門的人。我想,開門之後大家説的第一句話肯定是“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我進去進去有禮貌地打了幾聲招呼,拜了年後,也只能無聊地看電視,或者和一些親戚家的小朋友一起去買一些小型的鞭炮去“惡作劇”而大人們到了親戚家以後不是聊天,就是打牌,根本沒空管我們。我們也就可以“為所欲為”了。

我們中午吃過飯後,大人們還是隻顧着打牌,我們幾個兄弟就可以一起相約到外面盡情地玩耍。

夜幕徐徐降臨,星斗漸漸露臉了。我們早早地回到了親戚家,準備最重要的年夜飯。大人們還在打牌,只聽見幾聲吆喝:“開飯拉!”大人們聽見了,趕忙收拾牌桌。收拾完以後,就笑嘻嘻地對我們説:“今年的壓歲錢還沒給呢!”邊説邊從兜裏掏出一張紅色的大票子給我。我們趕緊説謝謝!雖然臉上沒有表情,可是心裏卻樂滋滋的。一家人團圓在同一個屋子,有什麼比這個還要幸福快樂呢?

天空整個黑了,要是以往的話人們可能都趕着回家去了,可是今天,人們不僅不回家去,而且個個都往大橋那邊紛紛去買鞭炮了。走着走着,人們不對勁啊,平時愛湊熱鬧的月亮跑到哪兒去了呢?原來,月亮也忙着回家過年去了。今年不知怎麼的,大橋居然有警察在守衞,不允許人們購買鞭炮。這怎麼行呢?過年不買鞭炮怎麼行呢?但是不用怕,人們也發動頭腦,過橋的時候走着去,等買好鞭炮後在坐車過橋,警察們要檢查車子,我們就把鞭炮 藏在車座底下,他們也就找不到了。我和爸爸媽媽到人民廣場的邊上去,因為那裏放鞭炮的人實在太多了,所以我們根本不敢靠近。我們觀看着絢爛的煙花,不時地抬頭一看,天空被煙花裝飾的五彩繽紛,好看極了!

春節經典散文 篇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的風俗都各不相同,想知道我家鄉的春節期間是怎樣過的麼?那就聽我慢慢到來吧?我的家鄉坐落於山東萊蕪一個小村莊,也算是美麗的小城。

在我的家鄉,春節期間,方言俗稱過年。照萊蕪的老規矩,春節期間在臘月的初旬家家户户就開始忙活了。一年最寒冷的時候就數臘月七八這兩天了,“臘七臘八,凍死叫化”這是萊蕪人的説法。在這一天還要熬臘八粥,所以早早的就要去超市或者集市去買米買豆什麼的,準備過臘八節。

除了熬粥之外,還要泡臘八蒜。把蒜一瓣一瓣剝好,放在罈子裏,把醋倒入,密封起來。過年時蒜變綠了,醋也有了辣味,吃餃子就着,別有一番風味。

鞭炮一上市,小孩們變着戲法和家長要錢買,大街上鞭炮的聲音啪啪作響,好像是預告着新年快要到來了。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買糖瓜,糖瓜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瓜形。糖瓜要祭灶,先讓廚房的灶王爺先吃,然後大人們在給砸開,小孩們就開始瘋搶。孩子們最愛吃這玩意了,因為每到這個時候才會有糖瓜。在我們萊蕪有一句俗話叫“陳家樓。燕家莊,誰家沒個破糖筐”這句話的意思是它們的村莊每家每户都會製作糖瓜,我們萊蕪吃的糖瓜就是那兒產的,特別好吃。

二十四掃房子。在二十四的這一天。每家每户都會打掃房子,打掃得一塵不染。二十五出(做)豆腐,我們這都做好幾包豆腐,自己吃的少,大部分都分給親戚朋友吃。二十六去買肉。每户人家都買很多肉,大部分都是“扛個豬個子回家”(方言)。二十七宰公雞。在這一天呢?是要殺雞準備過年的,寓意着新的一年吉祥。二十八把面發。大家發上面準備做饅頭或者做豆沙類的包子等。二十九蒸饅頭。把昨天做的饅頭包子放在鍋裏蒸熟。

大年三十終於等到了。早晨,大人們和小孩早早的起了牀。穿起新衣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到處飄着酒香肉香的味道。門外貼上了對聯,你看“福倒了”。紅彤彤的燈籠也掛了起來,寓意着在新的一年紅紅火火。開始照廳了(放鞭炮),大人們點燃了一千的鞭炮,噼裏啪啦的響個不停。到了晚上,桌上擺上了年夜飯雞鴨排骨,年糕水餃等等:一家老小全圍在一起吃團圓飯。

在這一天,在外地工作的兒女今天必須趕回來,因為今天是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節日,也是老人最期盼的一天。打開電視機,春晚拉開了帷幕,老人們説“你看這個主持人長滴真俊那”,小孩説“朱軍長得更帥了”。一家老小邊吃邊説:吃完年夜飯,除了很小的孩子外,其他小孩都要守歲。好睏,春晚倒計時,十九八七六…新年的鐘聲終於敲響,困得倒頭就睡。不知東方既白。

七年級八年級滿街走。大人們去家族長輩家拜年,小孩是不許跟的,要不然長輩是給壓歲錢的。九年級開始走親戚了,走親戚小孩可以跟着,還可以收到壓歲錢。家長不讓要,小孩卻執意要,因為小子要了買鞭炮,小姑娘要了買花戴。親戚走着走着,也就到了正月十五了。

元宵一上市,春節期間又一個高潮到了。在這一天必須吃元宵的,元宵有各種餡的,豆沙餡。芝麻餡等等:集市上各種各樣的花燈上市了,各種各樣的造型。大部分燈籠都是按照每年的屬相製造的。例如説羊年,就有各種小羊兒,還有喜羊羊等。到了晚上,小孩們就放各種顏色的孔明燈,據説把心願寫在上面,點燃蠟燭,燈籠隨風飄向天空,心願肯定會實現的。還有各種煙花,點燃後多姿多彩。這一天,的確是大快人心的一天。

一眨眼,殘燈末廟,春節期間在正月十九這一天就結束了。學生們開始上學,在遠方工作的人們也踏上了回到工作崗位的路。在農村的臘月和正月,使農民最閒的時候,忙了一年終於可以休息了。過了燈節,天氣漸漸暖和了,大家又要下地幹活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日子就這樣過着。我家鄉雖然是農村,但是農村的春節期間也是多姿多彩。分外熱鬧的,歡迎大家來我的家鄉山東萊蕪做客。

春節經典散文 篇8

不必説紅通通的燈籠、不必説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白雪、不必説香噴噴,圓鼓鼓的餃子、更不必説穿着新衣服的孩子們,這熱鬧的春節期間,正踏着濃濃的年味走來。

除夕夜來到奶奶家,原本寬敞的屋子一下變得擁擠起來;原本冰冷的氣氛一下熱鬧起來。奶奶和媽媽開始炒菜、包餃子,而爸爸和爺爺聊起了當年的陳年舊事,我們幾個孩子卻打鬧在一起。菜很快就上齊了,明亮的客廳中的桌子上擺滿了美食佳餚,讓我們這些饞嘴的孩子們的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時光在我們的一片歡聲笑語中度過。

“守歲全家夜不眠,懷盤狼籍向燈前”。守歲可是春節期間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全家人吃完餃子,圍在一起歡聲笑語的看着春晚,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我和爸爸在庭院裏點燃了新年的炮竹,清脆的鞭炮聲喜迎了新的一年。

“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大年七年級,是春節期間開始的第一天。早晨,拿起一副新對聯,開始除舊迎新,把舊對聯撕下來,可是那舊對聯好像在跟我淘氣,死死的站在門上,不願下來。最後,我出動了殺手鐗,有水潑在門上,那舊對聯像打了敗仗一樣,慢慢飄落下來。拿出那副新對聯,把膠帶貼上去,掛在門前,按壓,大功告成。

看着這紅紅的對聯,心裏美滋滋的。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拜年,也是春節期間春節期間重要的一個環節。親朋好友相互拜年,最高興的數我們這些孩子了,磕個頭,説幾句拜年話,拿着紅包,雖然數目不多,但是也是很開心的。大人們互相交談,歡聲笑語聲傳出去很遠很遠……

這就是春節期間,一個熱熱鬧鬧的春節期間。

春節經典散文 篇9

雖然春節早已經去好多天,回想那幾天仍是滿心的落寞,20xx年,以孤獨寂寞的姿態開始,一個人坐在電腦前,倒一杯紅酒,點一隻薄荷味的香煙,流連於網絡裏的故事,文字、圖畫,與網絡為伴,將所有的喜怒哀樂全部寄情於指尖,敲擊鍵盤,滑動鼠標,將快樂,憂愁,相思統統斟進酒杯中,仰口喝下,讓所有的思緒漂流而去……

聽着門外的煙花炮竹,噼啪作響,內心一陣焦灼混亂,門外傳來別人的笑語、問候,感受灑滿祝福的空氣,温馨如潮,看着窗外絢爛的煙花,妖嬈的飛舞,寂寞的破滅,突然鼻尖酸楚,淚眼朦朧,此時的我何嘗不是那散落了一地落寞的煙火啊。

突然很想聽歌,想起一句話,“歌曲是有生命的,是有實實在在的情感的”。心境造成了心理上的傾訴,發現好的歌曲好的聲音讓那些不能言語的情緒找到了出路。釋放情感,化作幾行默默的眼淚,幾行淺淺的微笑,漂泊的心靈得以慰藉,心緒躍出身體飛速穿過時空,情感又一次得到重生。看似平靜的外表下,其實內心早已澎湃,無法遮掩的軟弱早已真實的暴露。

愛是最神奇的花種,隨時播撒,隨時開花。種子可以飛到天涯海角,葉子最終都要歸根。離開,遠走他鄉,有多少的無奈和唏噓在無盡流露,陌生的都市裏,逃避遙望家鄉的方向,習慣流着淚等候一生不變的虛無,背井離鄉獨自單飛的兒女,又何嘗不思念自己的家鄉,不思念自己的父母親呢?無奈的把自己遺忘在異鄉的午夜,思念一下家人,夢一夢自己的愛人,緩解下一個人的惆悵,把所有的心思掩埋在這熱鬧的城市裏。

憶相逢,盼相逢,幾度魂夢與君同。愛,深愛。但已然破落的花兒該如何綻放?強顏着笑,用微笑遮蓋哭泣,用微笑代替那些鹽水,用心來經營每一個夢。在遙遠而陌生的地方,種下情愁,打着愛情的名義,把自己放逐到寂寞裏流浪,放棄渴望的相見,心碎也只能不言也不語,割捨期盼的相擁,幻滅在黯然憂傷的朝落。借用一段文字:那場本該下的雨,卻突然放晴;那場本該轟烈的愛,卻在煙花燦爛時熄滅;那場本該了斷的情,卻象小草一樣堅挺。不是我們不懂得珍惜,只是時間讓我們錯過,那就是無期。

心曲激盪着氣流,淚早已洶湧漫過臉龐,為的只是一個人的淒涼,一個人的落寞,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一個人的春節,沒有問候,沒有歡樂,沒有温暖。

春節經典散文 篇10

春天來了,鞭炮齊鳴,人們歡天喜地,漢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如期而至,華裔們摘星宴月,曲水流觴,時尚人間。

三十的晚上,家人團聚,無論多遠都趕回家中,團聚兒孫,孝敬老人。這是中國人的傳統,一輩輩的傳下來,我是十六歲那年才懂得的。

那是1969年的春節,那時的春節憑票買幾斤瓜子和糖塊、吃頓肉餡餃子就很豐盛了,我家雖在城市,父母親卻都是農民出身,也不會教育孩子,三十晚上我和同學玩瘋了,一直在外面玩到早晨3點多鐘,又累又餓才回家。一到家,母親就告訴我,爹媽和弟妹都在等你回來過年,餃子還沒煮呢!我嘴上説:“非等我幹嘛,你們吃唄。”心裏卻及為震驚!第一次感到原來我在家裏這麼重要,感到父母親親人對我的愛。本來是午夜12點吃餃子,為等我清晨4點鐘才將餃子煮好。

第二年我領着十一名同學響應主席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號召,寫了大字報,表了決心,不等過春節就第一批下鄉,到了吉林省永吉縣河灣子公社興隆六隊,在鰲龍山下建立了集體户,那時可能是為了緩解春運的緊張,報上都大勢宣傳要過革命化的春節,我們也不懂為什麼,算是趕時髦吧,也一致同意在農村過一個革命化的春節,不回家過年。

剛到農村,隊裏臨時把我們安排到老鄉家裏住了幾天,將生產隊的飼養所收拾好了,我們才住到一起,三間房子,西屋原來就住人讓給了女同學住,東屋房頂還露着天,躺在炕上還可以觀星望月,這浪漫的情調就自然是男同學的寢室了,不過炕還是蠻熱的。中間是廚房,即四個台灶,四口大鍋,典型的早年東北農鄉居室。

三十晚上很熱鬧,我們十二個人,各顯其能,和麪的,趕皮的,調餡的,説笑打鬧中包出好多花樣的水餃,在當時是色香味具佳,讓人特有食慾。當時有幾名熱心的農婦在自家忙完,擔心我們這幫孩子不會包餃子,來集體户一看放心了,這幫城市孩子手很巧,比他們包的大餃子好看多了。

年夜,是否放過鞭炮已記不得了,只清楚的記得大家吃完餃子,女生都哭了,有的抹淚,有的抽泣,長這麼大,第一次在外面過年,她們想家,想自己的親人!我是領頭的,女同學的眼淚一下子澆滅了我“革命的熱情”,讓我第一次感到了思念的苦痛,略一思考,即向大家宣佈:明天我看家,其餘全回家過七年級!當時同學們立即轉悲為喜,高興得連夜收拾東西。雖然我沒有回家,可女同學的眼淚和要回家的興奮勁卻永遠的刻在了我的心裏。

如今春節,我們兒孫滿堂,到飯店歡聚,再也沒有“革命化春節”之説,把過去的事情講給年輕人聽,盡享我們的天倫之樂。

春節經典散文 篇11

在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我的母親教給我一首童謠:“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過了秋來冬又至,收拾書包好過年。”從這首童謠中不難看出人們對春節的重視程度,從很早很早便盼望着春節的到來

“臘七臘八,凍死寒鴉”。每當臘月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念起這句童謠時,心中便激動地企盼着過年。當然,我們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日子得一天一天地過,每過一天年便離我們近了一天。不過對“臘八”的興趣我們也非常高。因為在“臘八”前的好多天,母親便開始準備過“臘八”熬“臘八粥”的作料了。砸核桃好像是最吸引我們注意的工序,因為這個工作不僅好玩,還能有不少“戰利品”供我們吃。家中有一塊專供母親砸核桃用的方磚這時她會把它洗得乾乾淨淨的,然後再把核桃放到它上面去砸,為的是不使核桃仁沾上泥土。在砸的時候母親的一隻手捏住核桃並不住地轉動核桃,以便使核桃皮從不同的部位裂開,這樣能剝出比較完整的核桃仁。要是能剝出一個完整的核桃仁,母親會非常高興,因為把這樣的核桃仁擺放在“臘八粥”上做裝飾是非常好看的。母親説那整個兒的核桃仁像獅子頭,會使“臘八粥”“提氣”、“有精神”。我們幾個孩子也往往要幫母親砸核桃,可是由於技術不精,那核桃不少會被我們砸成小碎塊,這時母親便會把它們分給我們兄弟。每當我們得到那些碎核桃時便跑到一邊去吃核桃了,而不再纏着母親砸核桃玩了。

後來不知是誰傳授了母親剝核桃仁的好技術,那便是把核桃放到屋門有合頁的那邊,一隻手用力拉住門把手往裏關門,這樣就能一點一點擠碎核桃外皮而得到比較完整的核桃仁了。自從母親得到這個核桃加工法後,我家的核桃剝皮速度得到大大地提高,成品率也大大地提高了。可就是我們吃到碎核桃的比率越來越低了。

除了準備核桃仁之外,還要準備胡桃、松子、柿子幹、桂圓、瓜子仁、龍眼肉、白果、蓮子等。只不過在準備這些材料時對我們的吸引力要小得多,因為剝它們不如砸核桃好玩。

每當“臘八”的清晨,母親會早早地起來把早已準備好的各種豆子和各種米分期分批地放入鍋內煮,特別是當放入紅棗之後,屋裏便會飄起“臘八粥”的芳香。這時母親便會讓我們起牀,告訴我們一會兒讓我們吃“臘八粥”,並跟我們説:“小夥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穿新衣、戴新帽、還讓你去放掛鞭!”

“臘八粥”是由幾十種米和豆子熬出來的。在上面還放着葡萄乾、核桃仁、胡桃仁、松子仁、青紅絲等,還會撒上紅糖或白糖,真是又好吃又好看。我們這幾個孩子一個一個都會喝得肚子滾圓,直到肚子再也裝不下的時候才會“罷喝”。

“臘八”時還有一件重要的工作,那便是為大年七年級準備“臘八蒜”。剝蒜往往是母親交給我們幾個孩子的工作,她讓我們把剝好的蒜放在自己面前,一會兒她來驗收,看誰剝得乾淨、剝得多。為了表示自己能幹,我和哥哥妹妹便都會努力地剝蒜,爭取得到母親的表揚。在驗收時,母親往往會統統表揚我們,一人給一塊糖作為獎勵。

“臘八”過後不久便到了“二十三”,也就是“過小年”。這時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小時候我們常説一首歌謠:“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賣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這首歌謠的第一句便把祭灶的事情點了出來。在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説,祭灶的事要由家裏的男人來主祭,女人是不能參加的。祭灶時將家中原來供的灶神供在案上,供上關東糖、糖瓜、南糖、草料一碟、清水一碗,再點上香。然後用關東糖在灶口上抹一抹,表示將灶王爺的嘴粘住了,為的是不讓他報告本宅所做的惡事,“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在香燒盡後,就將灶神和錢糧草料一塊兒焚化,涼水則潑在地上,這祭灶之禮便算完了。迎接灶神回家則是除夕後半夜的事了。

父母都不迷信,故而在我家沒有祭灶神的事。可是在我小的時候父親總是會給我們講祭灶的事,讓我們瞭解這個風俗。父親為了讓我們知道祭灶時是如何用關東糖來封灶王的口時,便拿起關東糖來在灶口抹了起來,這時屋子裏充滿了糖香。灶雖不祭,可是糖卻要吃。每當臘月二十三的時候,父母總會給我們買來關東糖、糖瓜和南糖等給我們吃。看起來還得念灶王爺的好處,要不然我們便沒有了這份好口福了。

二十四是掃房日,北京的家家户户在過年之前都要把自家的房子掃上一掃,乾乾淨淨地迎接新的一年。每到這個時候,母親便會把頭髮包起來,用一把長把撣子打掃屋頂上的塵土。門窗、桌椅板凳也要一一過水或用濕布擦乾淨。在解放前和解放後的一段時間,我家住的房子只有下邊的窗子是玻璃的,上邊都是紙窗户。從秋天糊上紙窗到春節時窗紙都已變得有些發黃發舊了。為了在春節時顯得家裏乾乾淨淨整整齊齊,這時母親會把那些發舊的窗户紙換掉。母親先要用白麪打一些糨糊,這時我便會找母親要糨糊吃。母親逗我説吃糨糊會變糊塗,我説糊塗就糊塗吧,我就要吃。母親便會給我一點糨糊,有時還會為我放上一點紅糖,這在當時也屬於一道美食了。不久窗户便被糊上了新窗紙,屋裏一下變得明亮了。在有窗花的時候,母親還會往窗户上貼上窗花,使屋裏增加許多節日氣氛。

二十五,磨豆腐。在城裏的人們都不會自己做豆腐,但是卻會到豆腐房裏買豆腐。那時在離我家幾十米的宣武門外達智橋便有一家豆腐房,我家都是在這裏買豆腐。母親買了豆腐後便要把豆腐過油,做成豆腐泡等半成品,以便在春節期間做菜或配菜用。

二十六至二十九的日子裏,買肉、殺雞、蒸饅頭等工作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總之,凡是費時、費火的食品都要在這幾天事先做出來。因為過年的時候家裏會來客人,沒那麼多的時間去做飯。另外,春節時也要到親朋家去拜年,這樣也沒時間來做飯了。

春節前還有一件必做的大事便是為過年準備衣服。母親總會按自己手中掌握的錢的多少為一家人置辦上幾件新衣服、新鞋。當經濟困難的時候,也要把舊衣服用染料把衣服染好,再上漿,然後用熨斗把衣服熨得平平整整,供一家人在新年時穿。俗話説“笑破不笑補”,即使穿上乾乾淨淨,補得整整齊齊的衣服過年,別人也不會笑話。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家裏都沒有洗澡設備,故而到浴池去洗澡便成了人們過年前的一項衞生工作。那時浴池分外忙,往往因沒有牀位而要“脱筐(先把衣服脱下放到筐裏,人先到浴池中去洗澡。待使用着牀的人走後再把筐中的衣服放到牀頭的衣櫃中,當洗澡人洗完後便可在這張牀上休息、喝茶了)。”理髮也是一項費時間的事,那時每一家理髮館都是“人滿為患”,要想理就得排長隊,等上一兩個小時是常事。這時母親便會讓我到理髮館去為父親排上一個號。

除夕終於來臨了,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坐在飯桌前,高興地品嚐着母親燒製的各種佳餚,在這時一年的艱辛似乎一散而光,只留下了歡樂與幸福。我們家不舉行祭祖的儀式,只記得在我三四歲時曾向父母磕過頭、鞠過躬。

除夕,我們沒有了睡眠的鐘點,由着我們的性子去玩。整掛的鞭我們捨不得放,因為在一瞬間那幾百頭鞭便會消失得乾乾淨淨。我們把它們從鞭上一頭一頭地拆下來,使鞭變成一個一個的單炮仗,然後手裏拿着一根香一個一個地放,這樣可以一放幾個小時,過癮!

在我們玩的時候,母親又忙了起來,她為我們包“更歲餃子”。吃完“更歲餃子”春節——也就是新年便降臨人間了,這時我們盼的便是“壓歲錢”和到親戚家拜年的紅包了。

春節經典散文 篇12

不知為什麼,我湊那個小就喜歡語文這門科目,也許是因為我哥哥吧!在那我小的時候每天清晨一起來就聽見了哥哥那洪亮的讀書聲,起初我還十分的討厭,因為它打擾了我的好夢,但是慢慢的我發現我漸漸的喜歡上了語文,也許是因為哥哥那洪亮的讀書聲吧。管他吶,反正我已經接納了這位朋友。

於是第一次我便拿了哥哥的語文書一知半解的讀了起來,在書中常常有的字不認識但我還是堅持的讀了下去,在書中我領略了老舍先生《濟南冬天》的雪景,觀賞了朱自清老先生《春》的波波生機,更領教了豐子愷先生《白鵝》的霸氣十足。也許正是因為這些讓我更加的喜歡上了語文這門課程,也讓我們倆的友情更加深厚了。

轉眼間,我也上了中學,也坐在了明亮的教室裏一個人靜靜的閲讀語文書,彷彿這個天地之間就只有我和語文兩個人的存在,我們就像兩個無話不説的好朋友一樣,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悲傷,一起快樂,由於我對語文的熱愛和嚮往這時我的語文成績一直都很不錯。

我很慶幸因為我擁有語文這門課程,語文也很慶幸因為它擁有一名我這樣的好朋友。我不知到我今後還能在語文這條路上走多久,也許是十年,也許是二十年,也更有可能是一輩子的事。

你覺得怎麼樣,這就是我和語文,一對關係親密得沒有詞語能形容得了的好朋友。

春節經典散文 篇13

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再沒有什麼節日能比春節更讓人夢繫魂縈、銘心刻骨,它以其神聖、隆重、喜慶、吉祥的濃郁特色,在人們心中打下牢牢的情結。這無與倫比的厚重情結,在漫長悠遠的歷史長河裏,仿若一根風雨不蝕,亙古不朽的碩大紅飄帶,維繫着泱泱華夏的繁衍生息,連結着百姓的幸福與苦難。

當歲月的腳步聲又一次震響於年末歲首之時,年關已倏忽而至。我在神聖的期待裏翻撿着關於春節的陳年記憶,也在温暖的盤算中尋覓着關於年關的諸多話題,由此衍生出一連串的思索。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加大,國門的洞開,各國文化的交流,人們逐漸關注起西方節日來,如聖誕節就早已閃亮登場於我們這片古老而煥發活力的大地。儘管洋節來到中國,卻衝擊不了中國傳統節日,過大年,它依然沒有失去其永恆的光澤,揮舞紅綢、打着腰鼓而扭秧歌,舞雄獅從來都沒被淡漠;紅爐圍坐、張燈結綵而為除夕守歲的光景總是令人倍覺温馨。

一個古老悠久的節慶,以其極為強盛的民族性而經年沿襲,綿延不絕,沒有任何的力量可以泯滅它的存在。即便世間長久流傳着年關難過年年過的説法,然而不論是孩提的過年所向往的歡樂,還是成人的過年關所滋生的微妙情感,都不可能動搖人們對過年的浪漫憧憬與慎重思謀,這便是春節的無限魅力。春節文化已由單一變得豐厚,由傳統走向新潮。人們從過去的放鞭炮、貼春聯、張燈結綵,轉向外出旅行,遊覽名山大川;轉向參加主題PARTY慶典活動。同時,人們也開始將傳統的闔家團年,轉向到飯店包席守歲;即便拜年,許多人早開始用電話問詢、手機短信、Call機傳呼以及發E-mail等手段,將傳統的團拜與逐門逐户的恭賀新禧取而代之。

此外,以辭舊迎新為主題的歌舞晚會、朗誦會、音樂會、書畫展示會,愈來愈受到人們推崇和青睞。所有這些,不僅增添了傳統佳節的氣氛,而且以其日漸濃郁的文化含量折射出富有時代氣息的特色。

但不變的是春節對於所有炎黃子孫,無疑是共同的吉祥福祉。不論是飄泊海外,遠涉重洋的遊子,還是羈旅他鄉、輾轉遷陟的兒女;無論是掙扎底層、孤陋寡聞的草民,還是官厚祿、養尊處優的貴人,心裏無不揣着對春節的眷戀,無不懷抱着對過年的珍視。一句每適逢佳節倍思親的詩,該凝結人們心頭幾多深情!/zl

一俟年關迫近,跋涉於迢迢旅程的人們,那種星夜兼程的匆匆行色,那渴望鄉關的殷殷目光,無一不是因春節這根幸福絲帶所牽動所濡染。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像我們這樣對春節飽含深情,曠世持久,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像我們這樣對春節無比虔誠,歷久彌堅。春節,是親情的高度凝鍊,又是催生慾望的時辰。寄託的是真情,期盼的是團圓。此時此刻,就連鐵窗之中的囚徒,也會萌生對大牆之外的家的深深掛念。

在年關,許許多多人的心中便有形形色色的慾望悄然升騰:有的期待時來運轉,把憂傷與苦痛拋棄;有的渴望開年大吉,將理想與希冀化為現實;有的暢想宏福齊天,能有貴人保佑平安、萬事順遂。因而久別的希望重逢,分離的希望團聚,貧窮的希望富有,卑微的希望平等,痛苦的希望幸福,憂傷的希望和美,農人希望豐收,工人希望上崗,窮人希望發財,我希望順利考上重點高中人們似乎把所有人氣與運氣和機遇一古腦的託付給春節。

哪怕是畫餅充飢,望梅止渴,人們也對春節充滿無限的眷戀。因而春節盛滿了慾望,春節催生着慾望,人人夢想乘着這不無吉祥的慾望之船抵達美滿如意的彼岸。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經典散文 篇14

在我的老家豫北農村至今仍流傳着春節期間磕頭拜年的風俗。這種風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沒有人能説清,至少也有幾百年了。晚輩通過給長輩磕頭來表達對長輩的尊重,以及對長輩一年來的辛勞表示感謝,晚輩成羣結隊地給村裏長輩磕頭同時也增加了濃濃的年味。清人顧鐵卿《清嘉錄》裏記載:“(大年七年級早晨)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門首設籍,書姓氏號為門簿。鮮衣炫路,飛轎生風,靜巷幽坊,動成閧市。”就是説,大年七年級早晨,拜年的活動從家裏開始,先向長輩跪拜磕頭,祝福健康長壽,吉祥如意,流年順利,這時,長輩便將事先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然後,家人(過去主要是男子)出門到五服以內的同宗同族和近鄰摯友家裏拱手相拜,恭喜發財。

在我的記憶裏,春節磕頭拜年是有一定講究的。大年七年級,家人會在父母的帶領下零晨四點左右就起牀了,都穿上新衣服,先祭拜天地諸神、再祭拜宗親三代,然後燃放鞭炮。下水餃吃早飯(這也就是我們的“年夜飯”)。吃完水餃後,就是給父母磕頭。兄弟姐妹孫子孫女等全家人,會排成幾行向父母磕頭,先是給父親磕,再給母親磕,而且會齊聲大喊:“爹,給你磕頭了!”“娘,給你磕頭了!”孫子們喊的更響“爺爺奶奶,給你們磕頭了!”。老人們會樂呵呵的給小孩發壓歲錢。在向父母磕頭時,內心中會產生一種神聖感,甚至有些激動,有時眼裏會含滿淚水,這淚水是幸福,是感恩,是責任。每年我給父母磕頭時,父母都開心異常,雖然嘴上説不用了,但他們每次的表情都顯現出無與倫比的喜悦與幸福感。磕頭,我想這一簡單的甚至有些“封建”的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對父母的巨大關愛與尊重。爹孃其實什麼都不會向你索取,一句問候,春節磕一個響頭這樣簡單的情感,他們就極為滿足了。

給父母磕完頭後,就要出門給村裏長輩磕頭拜年了。一般情況是家裏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顧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其他人不管大人小孩都全部出動。一般先到近門近族家拜年,給長輩磕頭,然後近門近族再聚到一起到別人家老人拜年。從村西拜到村東,從路南拜倒路北,不管姓什麼,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拜一拜,磕個頭。為了方便大夥磕頭拜年,家家户户主屋前都會放上一張乾淨的席子,拜年的人以家族為單位,一潑磕完,一潑再進去磕。進門就喊“大娘,給你磕頭來了啊!”;“哎呀別磕啦別磕啦。年輕輕哩”;“誒,咋能哩,一年一個,磕這兒了啊,俺大爺哩?”“ 恁大爺剛出去,呵呵,快點拿煙, 來來吸個煙”;“ 別拿了,別拿了,有,吸着呢,走了啊,還得去串串,還有好幾家呢”;“ 你看,吸一根兒吧。 ”“不啦不啦,吸着呢,嘴裏有,走了啊。”“中中,慢點啊 !”“中中,回去吧,回去吧,別出來啦。”磕頭拜年的後生滿臉的喜悦真誠,老人們滿臉的喜悦,看得出那滿臉的皺紋舒展開來,笑意盈盈如滿面桃花。頑皮的孩子則專盯老人手裏的鞭炮搶去燃放。滿院子的歡樂,滿院子的笑聲,連樹上的野馬雀都不願意離去。在村裏不論誰與誰有多少恩怨,只要這個頭一磕就會煙消雲散,和好如初。

東方發紅的時候,拜年磕頭儀式接近尾聲。也有人會出村給其它村子的同姓人拜年。

我的父母年紀大了,為了讓他們安逸地度個晚年,我把二老接到了城裏,但每逢春節,二老總要嚷嚷着要回老家,他們習慣了故鄉濃濃的親情,習慣了那一聲聲大哥大嫂、大爺大娘、爺爺奶奶的親切呼喚,他們還惦記着全村寥寥無幾的比他們年紀稍大的老哥老嫂,他們還想蹣跚着腳步給他們拜年......

春節經典散文 篇15

還未到大年三十,四處便瀰漫着濃濃的年味兒。各家各户門上都貼上了火紅的對聯,就連小區門口也掛上了紅紅的燈籠,而此時的我,卻坐在返回老家的客車舒適的車廂內,聽着輕鬆的音樂,暢想我未知的新年。

回家的路上,爺爺打來電話,他神祕地告訴我:“這次過年,我會帶你和趙檬一起去祭祖,以後等我老了,走不動了,就靠你們了。”我不明白“祭祖”到底是要幹什麼?為什麼要我們來繼承爺爺的“衣缽”?帶着滿腹疑問,我回到了老家。

終於到了過年這一天,全家老老少少都喜氣洋洋地開始準備,而我也終於找到機會向爺爺詢問祭祖的事,在我的追問下,爺爺終於開了金口。原來,祭祖是農村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動,專在過年時舉行,分為兩個部分,即“祭祖宗”和“拜神”。爺爺講完後,我和弟弟就帶上四掛鞭炮,一大迭紙和一些香上山了,來到太爺爺太奶奶的墓前,我們虔誠地燒香、燒紙並跪地叩頭。離開時還放了一掛鞭炮,意思是告訴祖宗後人來祭拜了。天空飄着紛紛揚揚的大雪,我和弟弟完成儀式的時候,都凍得手腳冰涼,但是心中卻充滿神聖和虔誠的敬意:所謂“祭祖宗”,不過是一種儀式,重要的是告訴人們不要忘根啊!站在風中,我忽然覺得心裏很温暖,很温暖。

回到家裏,滿屋飄着肉香,我好奇地將頭伸到鍋邊一看,原來煮着豬頭。一會兒,只見爺爺拿過一個洋瓷盆,把豬頭裝好,並給豬嘴裏咬上豬尾巴,把一雙筷子插在豬頭上,我恍然大悟:“爺爺,這是不是表示“有頭有尾”呢?”爺爺笑着點點頭。

“拜神”儀式開始了。首先要拜家神,大堂上放着一尊莊嚴的家神像,爺爺將豬頭放在供桌上,然後點燃三炷香,虔誠地拜三拜以後,便將香插在神像前,隨後爺爺吩咐我和弟弟各點燃一支蠟燭,立在神像兩旁。拜完家神,爺爺端起豬頭,我和弟弟拿上香和紙,我們祖孫三人又分別到了大門、豬牛圈、灶、水井、路邊和菜園等地燃香參拜。爺爺邊告訴我們,拜大門是在拜門神,在灶、路邊是拜灶神和路神,在豬牛圈、雞圈求的是六畜興旺,在水井邊拜的是一年四季有水喝。

每到一處,我和弟弟都認真地燒香參拜。就在拜完路神回身之際,我看到爺爺温和的目光,他站在雪地裏,眉發上都落了不少雪——他在微笑!爺爺額上的皺紋顯得更深了,眼睛眯成了一條縫,望着我和弟弟爺爺笑了,笑得那樣欣慰。

年過完了,每每想起爺爺的笑容,我的心都會為之一顫。我想,除了那温暖的笑容,我更不會忘記的,是過年的祭祖,它不單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要我們記住自己的根。

春節經典散文 篇16

自古以來,春節就是我國民間一個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前一個月稱為臘月,古時人們會在臘月廿三祭祀灶王爺。據説這天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一家人一年來善惡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也稱“送灶”,人們並在祭灶節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的説法;臘月廿四撣塵,“撣塵”就是家庭內外大掃除,“塵”是灰塵,與陳舊的“陳”諧音,過年了,撣去陳舊的東西,按照民間的説法就是把一切“窮運”和“晦氣”統統掃出門,除舊迎新;人們還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都是過上一個平安吉祥、順利如意的新年。

中國的年夜飯是過年的一場大戲。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就開始精心為這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做準備了。民謠有“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炸果酥;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七年級扭一扭”的説法。我從放寒假起就開始期盼着過年,不久媽媽便幫我買了新的衣褲鞋襪,然後就看着冷落了很久的冰箱被爸媽塞滿,車庫裏也堆了一箱箱的東西。越接近除夕,我們越忙着到超市裏把吃的用的往家裏搬。年味越來越濃了,各種市場都人山人海。終於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我們迎來了大年三十,也是我生命中過的第二個牛年,一個很不一般的過年。以前,我年年的除夕夜都會在龍泉的外公外婆家度過,今年是例外——因為我們搬新家了,按照風俗搬家的第一個年要在新家過,於是我們三個人過年,自然冷清了很多,雖然鞭炮很響。好在媽媽燒了很多我喜歡吃的菜,還特意燒了一道菜——紅燒鯉魚,寓意是“年年有(餘)魚”,對我們學生來説還有另外含義“魚躍龍門”。接下來是不斷的電話問候、短信祝福。媽媽催促我乘春晚還沒有開始趕緊去洗澡,我洗完澡換上新衣服,要是以前啊,可是我去爺爺家拜年收紅包的時間了,這次只能坐着看春晚。小瀋陽的英文名字“Xiao Sheng Yang”,還有那濃厚的東北方言味道,逗得我們前仰後合……

當新年鐘聲敲響,我和爸爸在樓下放鞭炮,麗水的上空煙花、爆竹聲聲,響徹天空。那絢麗的煙火是美麗的迎春女神,她用轉瞬即逝的生命,帶給人們夢幻般的色彩與憧憬,也詮釋了一個人生真諦:“在短暫的人生裏,也要釋放出最美麗的‘火花’”。呼吸着瀰漫着硝煙味道的空氣,好象新年也就隨之滲透到我的血液。“過年了!”我開心的高喊着,然後大口大口的吃着預示着好運與福氣的餃子。

除夕夜按照舊曆是要守歲的,我卻不知不覺睡着了。幾個小時後,一覺醒來就過了一年了!大年七年級是新年的第一天,我們迫不及待的回龍泉去。天空神奇的飄着雪花,雪越下越大,我們坐在車上望着高速公路上漫天雪花紛紛揚揚從天而降,雲和一帶的山上早已是滿山白皚皚了,一幅美麗的雪景呈現在我的眼前,看樣子除夕夜這裏早已經是大雪紛飛了,不然怎麼會有這樣的“銀裝素裹”?“瑞雪兆豐年”,你帶來了新年最美麗的問候和祝福!這雪白的世界是我心目中完美的唯美主義境界啊!

就這樣在飛舞的雪花中,我們回到家鄉龍泉。回鄉是一種甜蜜的味道,讓人心裏温暖。雖然元旦我們回過家,可是還是湧起遊子久久未歸鄉後終於回到故鄉的感覺,不就是二十多天未見,卻彷彿已經過了二十年。一路想了回家後的千言萬語,見了外公外婆,只説了一句“我們回來了”,也許這是外公外婆最需要的問候吧,我馬上就被他們包圍着,“高了”“瘦了”……這也許就是我解不開的回鄉情結的原因吧。回家後天天和表妹們一起玩耍,畢竟我還是孩子呀,一個天性愛玩的小孩。拿到長輩給的壓歲錢後,我還開心地偷着樂!

回家的第三天,我們去親戚家拜年。我們家沒有太多的拜年習慣,但每年九年級都會去鄉下安仁林樣的親戚家拜年送禮,這是一個景色優美的地方,大雪剛剛融化,竹林屋舍被霧氣繚繞着,宛如仙境。這裏也是一個盛產香菇和木耳的地方。家家户户門前空地,山上田裏都是搭着木棚房,裏面是一袋袋的香菇、木耳的菌種,可愛的香菇、木耳就在袋子裏鑽出來,鮮嫩極了!我們整整兩桌子的人圍在一起吃着熱氣騰騰的農家菜,一個個臉都紅撲撲的……

走進春節,享受紅紅火火的中國年,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開心快樂,最重視的節日。流淌在我們血液裏的春節,它不僅洋溢着真誠的歡笑,也凝聚了濃厚的親情,更是濃縮了一部厚厚的中國文化史,我們將在春節的喜悦中代代傳承着我們中國人的綿綿不斷的幸福。

春節經典散文 篇17

季節推開臘月的大門,春節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古典女子,插一枝大紅的燈絨花,迎着飄舞的瑞雪,走進五穀豐登的農曆和鄉村古老純樸的風俗,在莊稼人的心坎上做窩築巢。閃光的鎬頭和彎把犁,大汗淋漓的農事,躲在粉刷一新的牆角憩息。裸露金黃牙齒的玉米棒、鮮紅的辣椒串和粗獷沙啞的播種謠掛在屋檐下,打探春耕的消息。辛勤勞作一年的莊稼人忙着趕集上店、置辦年貨。精明強悍的小夥子和花枝招展的姑娘,繫上紅綾綠緞的長腰帶,風風火火地練習踩高蹺、耍旱船。孩童們高舉五顏六色的燈籠,等待火爆爆的鞭炮爬上竹竿梢……臘月,是山鄉一年中最興奮、最勞神的日子,也是莊稼人一年中最閒暇、最疲倦的日子。

春節,一個在古老中國傳承幾千年,備受中國人重視的傳統節日,在中國人心目中顯得十分神聖而高貴。

春節,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傳説在遠古時代,“年”是種非常兇殘的動物,長期生活在海底,每到除夕夜就成羣出來覓食,所到之處,人畜無一倖免!所以,每到除夕夜前,在外打獵的親人都爭相回家與親人團聚,躲避這場災難。人們利用“年”怕火、怕紅色、怕響聲的弱點,在除夕夜穿起紅衣裳,家家貼上紅對聯,燃放爆竹,於是“年”便逃之夭夭!這辦法、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內容大都是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豐年,形式也帶有濃郁的民族特徵和地域特色。

春節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經過年代的更替和歲月的洗禮,頑強地生存保留下來。它記錄着前輩與自然抗爭的歷史足跡,象徵着勤勞智慧勇敢的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這是流淌在中國人血管裏、刻在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東西,是全體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春節到了,意味着春天將要來臨,草木萌動復甦,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開、萬物葱蘢。當新春來臨,必然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春節將至,家家各有期待,人人懷揣心願,以看似雷同的形式和方式,迎接各自心目中的新年。

春節,是中國最大、最隆重的節日。人們無論旅途多麼遙遠,總把顛簸和疲倦捆進鼓囊囊的揹包,在年夜鐘聲敲響之前,走進一副火紅耀眼的春聯,走進親人特別是父母那殷切期盼的眼神。臘月三十除夕夜,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家庭温暖、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麪,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子,早已拿着香火或煙捲,東一聲、西一響地放起鞭炮來了,膽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隻手捂着耳朵,遠遠地探着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着耳朵,緊張而又焦急地等待着那響聲……轉瞬,伴隨清脆的鐘聲和辭歲的儀式,舊年曆已翻完最後一頁,春天一步踏入新的年曆,大家翹望歲月的金錘邁着急促而堅定的步子,跨越二十四節氣,敲響老老少少增歲添壽的莊嚴時刻。爭相點燃鞭炮,挑旺爐火,温熱老酒,守住勤勞善良的美德和五彩斑斕的期冀,渴望一年望不到頭的好收成、好運氣。

莊稼人與土地生死相依,自古是一對孿生的親兄弟。如今農家的日子恰似見風就長的紫色豌豆花,互相憋着勁,攀比長勢和高低。因為勞動,才有平凡而壯美的生命和享受快樂的權力,才有甜潤脆亮的歌聲和甜蜜温馨的節日。

一年奔波,端午節你可以不回家,中秋節也可以不回家,但到了春節,無論天南海北、老人孩童,不分年齡、性別、地域,人們都千里迢迢地回家,停靠在温馨的家庭港灣。春節時,在神州大地,在全球所有華人聚居地,大家共同歡聚和興奮!這就是年的魅力,彰顯出一種神奇的魔力。

網絡化與地球村的時代,“人遠天涯近”。社會更需要有一個情感交流與親情匯聚的節日,調適心情,豐富生活。春節給我們提供了迴歸傳統與祖先對話的機緣。隨着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交流的增加,春節的影響漸漸大起來了。由於春節倡導和諧、和美、團結、愉快、歡樂的主旨,與當今世界人民盼和平發展、和諧共生的美好願望相契合,可以説不管在世界什麼地方,只要有中國人的足跡,就有春節存在,扭中國秧歌,賞歡快鑼鼓,看彩燈閃爍,觀龍獅狂舞,聽爆竹驚天,品禮花綻放,書迎春桃符,吟詩唱歌,吃團圓飯、春晚聯歡……到處洋溢春節的味道。

中國春節,已愈來愈全球化和國際化。它是全世界珍存下來不可多得的古老而傳統的民俗,這一文化遺產的獨特光芒,正讓人類共享着親情的温暖,團聚的歡樂與和平的幸福。

春節經典散文 篇18

歲末年初,年輪加圈,春節依舊。

燈籠,新衣,鞭炮,春聯,年夜飯……“年”的圖景,帶着新春的問候,帶着節日的祝福,將人們溶入新春佳節的喜慶氛圍之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日子過着過着,就到了年關。經過了無數次的輪迴,猛然覺得年已不再所輕,於是勾起了“世事滄桑心事定,腦中海嶽夢中飛”的梁啟超的詩句。記憶中的鄉村春節,就在這樣的喜慶裏辭舊歲,迎新年;別嚴寒,接新春。新春的景象總是把日子過得安寧而坦蕩,明媚而温暖,讓農人所有的憧憬變得清晰,所有的生命變得豪放。年輪上的鄉村春節,既迴旋着歷史的滄桑,也面對着未來的召喚。

年關將近,揀拾童年散落的記憶片段,接着春節生活的多姿畫面,往事如昨,歷歷在目。可直到至今,我一直弄不清春節的意義,只覺得春節就是用來盡情享受的:人們可以翻出藏在箱底的新衣,在年關與農活脱離,穿得乾淨漂亮又無需勞作弄髒弄舊的新衣;紅紅的對聯為山村的熱鬧增添了歡樂的喜氣,從中感受的人們日子的紅火、温暖與幸福,給人一派明媚,表達了農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

春節總是用巨大的手掌把家放在人們的眼前,讓人們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腳步,有再多的錢不想去掙了,有再多的事不想去做了,有再多有工作也放一邊去了。春節讓漂泊的心開始尋找家的港灣,讓家在人的心裏有了分量,於是無論路途多麼遙遠,所有出門在外的遊子都會拼命往家趕;於是有了春運的高峯,有了白髮蒼蒼的老母倚在門邊翹首期盼闔家團圓身影。年告訴我們,春節就是家人團聚,充滿天輪之樂的時間概念,它是家的守護神,詮釋了家對人的全部意義。

春節是一個大的舞台。如果説新衣是迎賓曲的話,那麼守歲則是這舞台上的謝幕舞。鄉村的春節,冬去春來,農人們歇了農耕,闔家團圓。全家人圍坐火塘,守着年與年交替的那一刻,談論生活的炳惱,談論工作的艱辛,也談論一年的喜悦與收穫,那情景裏有祈禱,有期盼,也有感恩,守着除夕,就是守前明天和希望。也有一部分人們,隨着時間的更迭,隨着物質的充裕,把守歲的內容變成了春節的聯歡晚會,不再談論五穀豐登的話題,不再商量來年的莊稼要種什麼樣的品種,而是盯着電視屏幕,怕錯過了趙本山的相聲,品不夠宋祖英的歌喉,觀不夠楊麗萍的舞蹈……有時,電話也會驟然響起,讓精彩的晚會受到打擾,那是親朋好友帶來的新春祝福。

越是年關,關於鄉村春節的記憶就越鮮活,只是人的生命太有限了,短短几十年就會讓人們的記憶落下滄桑。從“過節好處是解饞”到“看着晚會過春晚”再到“旅遊過年成時尚”的今天,鄉村的春節在傳承與嬗變中,物是人非,早已不見了當年的

身影。其實,春節就像一本代代相傳的曾經厚重的書,封面還是那個封面,當是我們已經看不到了最初的內容。當我們記起團圓、拜年、祭祀先祖等那些關於春節的繁縟禮節,我們就會發現春節是一種圈騰,它依舊神聖地站在歲月深處,流淌着延綿的血肉親情與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春節經典散文 篇19

天漸漸地冷了,年關的腳步也近了。母親從鄉下打來電話,問:“今年你回家過年嗎?”我想了想,給了母親一個肯定的回答,母親在電話那頭愉悦地笑了,而電話這頭的我卻陷入了沉思中。其實,回家過年一直是我所渴望的。儘管這些年我在離家很遠的城市成了家,也即將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但我總覺得,城裏的新年不夠喜慶,它讓我找不到過年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我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吧,鄉下的新年一直讓我魂牽夢縈。

記憶中,在鄉下生活的那段日子是我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日子。過年,又是我那些日子中最為盼望的。因為,在我的印象中,一年中最為熱鬧的就是過年,或許因為都是農民吧,一年到頭難有什麼空閒,一到過年,鄉親們都放下手中的活,而為過年忙活着,一進入農曆十二月,家家户户就開始準備年貨,進城採購的採購,自己準備的準備。而我們小孩子,因為父母大多在家,原來分給我們乾的事情大多交差了,大夥聚在一起,玩着我們小孩子的遊戲,揮霍着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到了十二月二十幾,就到了殺大豬的日子,家家户户磨刀霍霍,村裏到處是豬的哀鳴和響亮的鞭炮聲。每至這些日子,我們就有吃不完的豬肉,因為鄉親們十分熱情,一個村的人就像一家人一樣,誰家殺了豬,都會邀請村裏人去吃飯,或許是那時生活比較艱苦吧,後來每每想起過年那天天吃豬肉的日子我們總會忍不住有一種想流口水的感覺。當然,每當想起當年每家把一個一兩百斤的大豬擺在門口,如今總有一些感歎流過心頭。

殺了豬之後,便是做臘肉、做油炸的果條和豆腐等,在做年貨的時候,祖母總會給坐在火炕邊的我們講一些老故事,儘管那些故事或許前年我們曾聽過,故事情節都讓我們能背出來,但那種聽祖母講故事的感覺,就是讓我們覺得至今難忘。到了大年三十,全家和和氣氣吃了團圓飯後圍坐在火炕邊,吃着糖果聊着天,那氣氛真是和諧與温馨。過年後家家忙着拜年,村巷裏人來人往好不熱鬧,不時還有舞獅子的從村裏鬧過,迎來陣陣鞭炮聲。鄉里的電影院裏正播放着一場武打片,那打鬥聲通過喇叭傳得老遠,不知哪家的錄音機正飄來一首動聽的歌,乍一聽原來是鄧麗君《小城故事》……

但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熟悉的一切彷彿都成了回憶。過年似乎成了一種程序。等我讀完大學再回到家鄉時,再也沒有兒時那種氛圍。祖母早已作古,她再也不能給我們講那些熟悉的故事了,兒時的小夥伴們不是嫁了就是外出打工為了避開春運不回家過年,村裏很少找到年輕人的影子,村巷裏空蕩蕩的,冷清得可怕。父母都已經老了,他們忙碌的身影越來蒼老……我每每在新年的鐘聲敲響時感歎流逝的時光和過去的日子,每每都傷感得決定來年過年時不再回家……

然而,當年關的腳步又一次叩響在我的心頭時,當母親哪一聲聲探詢再一次在我耳邊響起時,我總是在沉思後給母親一個堅定的答案:是的,咱回家過年!

春節經典散文 篇20

一大早,噼哩啪啦的鞭炮聲把我從睡夢中吵醒了,原來,一年一度的春節又來臨了,家家户户的拜年聲,此起彼伏的鞭炮聲,譜成了一首好聽的交響曲。大街上,大家幫穿着新衣服,紅、黃,藍、綠,鮮豔又漂亮,把馬路點綴得五彩繽紛,真是美極了!

空地上,許多小孩子拿着煙火在燃放着,嘭的一聲,煙火衝上天,把天空彩畫得五顏六色,真是亮眼,我換上新衣服,覺得自己煥一新,並且成長了,不再是以前那個頑皮又無知的黃毛丫頭。下午,全家一起去逛街,街上真熱鬧,許多攤販,為了招攬顧客,在攤位上,我們使出奇思異想,吸引客人來觀看,引起購買動機,所以,每個地方都人擠人,爭先恐後地購買,所以,每個老闆的臉上都是笑着的,沒辦法,大賺錢嘛。

連我們全家也不例外,大包小包提回家,大豐收。晚上,親戚朋友登門拜訪,免不了的一頓盛情款待,媽媽使出看家本領,各種名菜紛紛出爐,盤盤都是色、香、味俱全啊!所以,在開飯後,我食慾大動,嘴巴猛咬,肚子就像氣球似的一直膨脹起來了。後來,我同大家一起遊玩,玩得開心極了,簡直不想休息了呢!最後,在大人的催促下,大家只好各自去找周公,結束了快樂的一天。

隔天,我不須母親大費周章地“拖”我起來,因為我早已準備就緒,就等着出發上路去奶奶家了。母親還以為太陽打西邊出來了呢!一路上,全家人東西南北、有説有笑地聊了起來,就在笑聲中,奶奶家已不知不覺的出現在大家眼前了。一下車,大家就拉着我到附近的百貨公司逛,百貨公司里人山人海,擠得真的是水泄不通,裏面商品幹種萬樣,令我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我們出店門後,就像歷經了一場大戰,累得受不了。

開飯後,我們幾個小蘿蔔頭以秋風掃落葉的方式來解決午餐,不久,個個盤子都底朝天了,下午,精力旺盛,乾脆來運動。跳繩、排球、溜冰鞋、羽毛球……花樣百出,不過,倒也惹出了一大籮筐的笑料,笑得大家的腰都直不起來了。夜晚,觀看電視新年特別節目,節目生動有趣,精彩好看。隔天,家人到廟裏進香,祈求新的一年平安無事,健康快樂。

這一次春節給了我深刻的印象,種種愉快的回憶。我國小的最後一次新年畫上了美好的休止符。

春節經典散文 篇21

題記:故鄉、鄉愁,也許是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相牽最美的一份釋懷,你所有的經歷終會停圓在故鄉,不管期盼之中,還是意料之外,故鄉都是你豐盈生命的一筆珍貴素材,一份感動、一如往惜,是千里萬里遙寄於你的鄉愁、牽掛。

世上有一個最純樸的地方叫故鄉,人間有一個最温暖的港灣是故鄉。

故鄉的遙遙守望,故鄉的真情實意,故鄉的不離不棄,將永遠是身在異鄉的遊子奮鬥的原動力。縱然風塵僕僕,縱然滿面塵霜,只要想起故鄉那片熟悉而親切的土地,只要想起故鄉那温柔而可親的笑臉,滿身的疲憊便能化作風輕雲淡,一路遠去。

故鄉是包容,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你的一切榮辱得失它都給以包容、以温情。故鄉那裊裊炊煙和潺潺溪水,那籬笆矮牆和柴垛灶炕,那蛙叫蟲鳴和雞鳴犬吠殳風中的悠悠牧笛,還有那故鄉母親的聲聲呼喚。永遠是每個遊子一生最難以割捨的情結,是心裏最美的風景原,是生命中最純潔的情感聖地。

鄉愁是故鄉,無論在異國他鄉、還是在日照月映下;無論在日暮黃昏後,還是在每逢佳節時;無論在孤影徘徊裏,還是在觥籌交錯間,故鄉,始終縈繞遊子心頭和腦海的都是遊子心中對你最深的依戀和牽掛。

鄉愁是遊子心中開得最豔的那一朵花;鄉愁是鄉情,是遊子眼裏描得最深的那一幅畫;鄉愁是鄉戀,是遊子嘴裏説得最多的那一番話。

鄉愁有時候很小,小到是村口的一樹濃蔭,祠堂的一柱香火,童年的一聲呢喃,老屋的一縷炊煙。鄉愁有時候又很大,大到是一個家庭的譜牒承嗣,一個聚落的集體記憶,一個民族的興衰流變,一個國家的宏偉史詩。山高路遠夢縈繞,千里歸程解鄉愁。

鄉愁是春節風雪封堵不住的温熱,是回家渴望和團聚夢想,是漂泊在外的人們與故土之間難以割捨的情緣,是遊子對故鄉的牽掛與依戀,是故鄉美好的過往在遊子心中發酵的升騰,是對身在異鄉者深入骨髓的心靈慰藉。

春節是鄉愁,是傷感、是美好,是遊子油然而生一種名為鄉愁的情緒,鄉愁如酒、越陳越厚,鄉愁如寄、越遠越香,鄉愁如夢、顛倒蒼生。

春節是鄉愁,鄉愁在春天裏進發,裝載着的是那濃濃的鄉愁,使這條歸鄉之路充滿了艱辛、擁擠與疲憊,也無法減弱遊子們期盼早日回家的心。

春節是鄉愁,鄉愁是一顆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回家過年,濃烈的思鄉之情,與家人團聚,成就了代代傳承,鑄就了每一個人的鄉愁。

新春已近在咫尺,故鄉早已在風塵中為你守望,母親早已在老地方把你踮腳等候,那是一份最長、最深、最久長的守望、等候,自你離開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蔓延飄搖在每一個流年季節,每一聲晨鐘暮鼓,每一道地平線上,等你,等你回家……

春節經典散文 篇22

家鄉的春節,是微風拂過的日子,是餐桌上一盤盤熱氣騰騰的餃子,是一副紅底金色的春聯,是燃放鞭炮時一張張洋溢幸福的笑臉。

吃餃子

在我的腦海裏,餃子是那一隻只下水的鴨子。“每年七年級,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是用白麪做餃子來飲食,煮的味道當然是香味濃濃。富貴之家,通常包牛肉胡蘿蔔和芹菜肉絲餡兒,而貧苦之家,則是相反,通常吃白菜餡兒。”這説的就是新春佳節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在辭舊迎新的日子裏,爺爺的身體更壯了,爸爸的口才更棒了,媽媽的面容更紅潤了,哥哥姐姐的成績更好了,我也成了大家的驕傲。那幸運的餃子也銜在了每個人的嘴裏……

小小的餃子,營運的是團圓的温馨,藴涵的是豐富的親情。

貼春聯

在我的視線裏,春聯是家鄉人辭舊迎新的寄託,是家鄉人對新生時光的期盼,是節日喜慶氣氛的第一。“千門萬户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説的就是春聯,成千上萬的人家,都在太陽初升,將明末明之際,貼上心的春聯,迎新新年的到來。

傳説中哪個名叫“年”的鬼,早就在一年又一年的火紅中逃離了世界。如今的“年”裏,只有喜慶,只有希望,人們貼上去的也只是火一樣生活的熱情。

燃爆竹

在我的想象裏,銀裝素裹的冬天是被大地紅的鳴響趕走的。寒冷去了,温暖來了,於是我的河流咔嚓一聲解凍了,我的花兒也千里迢迢穿越寒冬抵達了春天,我自己也從年的那一頭跑到年的這一頭,辭舊迎新啊,我的心裏生長着喜悦的枝杈,我用青春的火柴點燃勇敢、點燃激情。於是,青春與激情在喜慶團圓的爆竹聲中拔節,拔節,再拔節!

如果遊子聽到春節臨近的爆竹聲響,恐怕是要激動的流下淚來了吧!為了不流淚,所有的人才不遠萬里都要回到家鄉,共度春節。爆竹聲是以示團圓的一萬個理由。

吃餃子、貼春聯、放喜慶的爆竹,在這春節的習俗裏,包含着人們對生活的熱愛。

那麼,這樣的事就會變成一副天然詩畫。

春節經典散文 篇23

回家過春節,是每個人的心願,於我卻是惆悵又徘徊。

我的家在昭通,這是個模糊得令人傷悲的概念。它太含混太籠統了。我的家在昭通?在哪條街,哪弄巷,門牌是多少,房屋是幾號,可我説不清,真的已不能説清了。

伴隨我童年成長的老屋已成廢墟,少年狂野的小屋已改換門庭,這一切都是隨着父親的去世和母親的仙去成了我尋也尋不到的根,根是什麼?

根就是有父親有母親的家。

可是我,我找不到家了。

儘管哥説,哥在哪裏,哪裏就是家。

我覺得,我不過是哥家的新客,沒有我自由自在的懶覺,沒有我放恃狂野的嚎叫,沒有我偷懶的竊喜,變得循規蹈矩,變得彬彬有禮,變得不自在的矯情。

姐也説,姐的家就是弟的家。

我卻固執地認為,我不過是姐家的過客,屋是寬暢豪華,牀是温暖甜蜜,我卻不能不脱鞋了,不能不洗腳了,不能打鼾與夢語,也不能把電視頻道換了又換,轉了又轉了,甚至不能邀朋喚友痛飲一場嘔吐一場了。

沒有了父母也就沒有了家,沒有了根。

同父親過春節的日子遙遠而模糊,記不清了,卻記得,牢牢地記得與母親過春節的時光。

每逢春節,自己像奔命一樣,歸心似箭。母親在家欣喜地準備着年貨,不辭辛勞地躬着她微凸的背,炒瓜子、花生、熬湯圓心子,買了雞養着,醃了肉曬着,稱了糖堆着,盛了油裝着,滿皺紋都是快樂,又用她不再靈巧的手為我織毛衣添冬裝,等我將要回程時,把我行李塞得滿滿的鼓鼓的,填滿每個縫隙。

母親從不送我上車,只是會盯着我邁出門的背影,承受着我的辭別。

一年一度的探親成了我最幸福的日子,而今這幸福也不能擁有了,整整十年。

又逢春節。

我總是想回家。

回到父親身旁母親懷抱,久久地入睡。

又逢春節。

那墳上的野菊應在發芽,兩側的青松添了年輪。

根就在那方土地,魂夢棲息的山崗。

春節經典散文 篇24

去年春節前,在省城的兒子和媳婦換了新房子,為了表達孝心,小夫婦倆盛情邀請雙方父母到他們的新家過年。

除夕上午,四面八方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空氣裏瀰漫着濃烈的硝煙氣味,一直到午後才漸漸消停。原來,合肥本地和不少外遷來的人家,有中午吃年飯的習俗。為了"搶早",有的上午11點不到,就開始貼春聯,放鞭炮,生怕落到最後。各處鄉風彙集省城,吃年飯的習俗,同中有異,不一而足。

半下午,小區附近有零零星星的鞭炮聲響起,循聲望去,有三三兩兩的老人,或在道旁,或在河畔,或在樹林中,焚燒紙錢,火光閃閃,青煙裊裊。每逢佳節倍思親,許多地方有除夕祭祖的習俗,一些外遷來的人們,遠離家鄉,不能親臨先人墓地,只能隔山隔水,默默祈禱,遙寄思念之情,場面莊嚴肅穆,令人動容。

華燈初上,屋裏閃亮輝煌,暖意融融。兒子帶孫子到樓下去放鞭炮,我和親家公一起貼春聯。本來有郵局贈送的現成的春聯,我不喜歡千篇一律,還是親自寫了一副大門聯,上聯"春風送暖花吐豔",下聯"玉堂生輝瑞呈祥",橫批"辭舊迎新",切合住新房、迎新年的意思。陽台的玻璃門貼上"恭喜發財"和"羊年大吉"的窗花剪紙,卧室的門都貼上"福"字。親家公有意把"福"倒貼着,我會心地笑了。

開始吃年飯了。我們的年飯安排在晚上,名副其實的年夜飯。豐盛的菜餚擺滿桌子,五彩斑斕,熱氣騰騰,香味撲鼻,這是妻子和親家母的傑作。兩個火鍋,一個麻辣,一個三鮮,美其名曰"紅紅火火";兩盤圓子,一盤山芋粉,一個糯米粉,叫做"團團圓圓";兩盤魚,一盤紅燒鯽魚,一盤清蒸鰱魚,稱作"年年有餘"……這些地道的家鄉菜,不但味道別具特色,其名稱也寓意美好,為節日增添了歡樂祥和的氣氛。

團圓年夜飯,不可無美酒,白酒紅酒,各取所需,大家春風滿面,頻頻碰杯,相互祝福。兒子結婚五年,孫子已有三歲,平時我們夫婦和親家公、親家母見面不多,這也是第一次和他們一起過年,敍舊話新,分外親切,情之所以,興之所至,把酒言歡,開懷暢飲。

酒酣耳熱之際,大家紛紛送給孫子壓歲錢,小傢伙興奮無比,一一笑納,然後以奶代酒,挨個兒敬酒,誇張的動作,稚嫩的話語,引來陣陣歡笑,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高潮。

年飯過後,我們邊喝茶,邊聊天,邊看春晚,一起守歲,等待新年的鐘聲敲響……

第一次在兒子家過年,也是第一次在省城過年,又是第一次和親家一起過年,那全新的環境,那暖暖的親情,那濃濃的年味,一起鐫刻在我的記憶深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