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入行的賞析及註釋

來源:文萃谷 9.03K

導讀

日出入行的賞析及註釋

這首詩充滿了作者的豪情壯志。其原文如下:

日出入行

李白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於荒淫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

日出入行翻譯

太陽從東方升起,似從地底而來。它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穿過天空,沒入西海。自古以來,從來如此。人不是元氣,怎能與太陽一樣地天長地久呢?花草不對春風的愛撫表示感謝,落葉也不對秋風的凋殘表示埋怨,哪裏有誰揮鞭驅趕着四時運轉呢?其實萬物的興衰旨由自然。羲和呀羲和,是誰要你載着太陽落入大海的?魯陽有什麼德行,竟能揮戈駐日?這些傳説逆道違天,實在是荒謬絕倫!我將要與天地合而為一,浩然與元氣涅為一體。

日出入行字詞解釋

⑴日出入行:樂府舊題。《樂府詩集》卷二十八列於《相和歌辭·相和曲》,又在卷一《郊廟歌辭》中有漢之《日出入》古辭。

⑵隈:山的曲處。

⑶元氣:中國古代哲學家常用術語,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氣,被認為是最原始、最本質的因素。

⑷“安得”句:人怎能與天一徉的長久呢?之:指天。

⑸四運:即春夏秋冬四時。

⑹汩沒:隱沒。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無際貌。

⑹羲和:傳説中為日神駕車的人。

⑹魯陽:《淮南子·冥覽訓》説魯陽公與韓酣戰,時已黃昏,魯援戈一揮,太陽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⑼大塊:自然天地也。《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喻氣,其名為風。”成玄英疏:“大塊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稱也。”

⑽溟涬:謂元氣也。

日出入行簡析

此詩反用漢樂府古意,認為人不能“逆道違天”,而要適應自然規律,表現出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也充分展示了詩人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全詩熔把敍事、抒情和説理於一爐,情中見理,理中寓情,顯得十分自如貼切,情理契合無間;詩篇採用了雜言句式,不拘一格,靈活自如,又或問或答,波瀾起伏,表達了深刻的哲理,具有論辯性和説服力。

日出入行賞析

詩凡三換韻,作者抒情言志也隨着韻腳的變換而逐漸推進、深化。前六句,從太陽的東昇西落説起,古代神話講,羲和每日趕了六條龍載上太陽神在天空中從東到西行駛。然而李白卻認為,太陽每天從東昇起,“歷天”而西落,這是其本身的規律而不是什麼“神”在指揮、操縱。否則,“六龍安在?”意謂:六條龍又停留在什麼地方呢?這是反問句式,實際上否認了六龍存在的可能性,當然,羲和驅日也就荒誕不可信了。太陽運行,終古不息,人非元氣,是不能夠與之同升共落的。“徘徊”兩字用得極妙,太陽東昇西落,猶如人之徘徊,多麼形象生動。在這一段中,詩人一連用了“似”、“安在”、“安得”這些不肯定、不確認的語詞,並且連用了兩個問句,這是有意提出問題,藉以引起讀者的深省。詩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闡述而以反詰的方式提問,又使語氣變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間四句,是説草木的繁榮和凋落,萬物的興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規律的表現,它們自榮自落,榮既不用感謝誰,落也不用怨恨誰,因為根本不存在某個超自然的“神”在那裏主宰着四時的變化更迭。這四句詩是全篇的點題之處、核心所在。“草不”、“木不”兩句,連用兩個“不”字,加強了肯定的語氣,顯得果斷而有力。“誰揮鞭策驅四運”這一問,更增強氣勢。這個“誰”字尤其值得思索。對於這一問,作者的回答是:“萬物興歇皆自然。”回答是斷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質樸剛勁,斬釘截鐵,給人以字字千鈞之感。

最後八句中,詩人首先連用了兩個詰問句,對傳説中駕馭太陽的羲和和揮退太陽的大力士魯陽公予以懷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麼會沉埋到浩渺無際的波濤之中去了呢?魯陽公呵魯陽公,你又有什麼能耐揮戈叫太陽停下來?這是屈原“天問”式的筆法,這裏,李白不僅繼承了屈原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於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單單是提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回答問題。既然宇宙萬物都有自己的規律,那麼硬要違背這種自然規律(“逆道違天”),就必然是不真實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矯誣實多”)。照李白看來,正確的態度應該是:順應自然規律,同自然(即“元氣”,亦即“溟涬”)融為一體,混而為一,在精神上包羅和佔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塊”)。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夠達到與溟涬“齊生死”的'境界了。

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説理結合起來,既跳開了空泛的抒情,又規避了抽象的説理,而是情中見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髮。詩中頻頻出現神話傳説,洋溢着濃郁而熱烈的浪漫主義色彩,而詩人則在對神話傳説中人事的辯駁、揶揄和否定的抒寫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輕輕點出,顯得十分自如、貼切,情和理契合無間。詩篇採用了雜言句式,從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靈活自如。其中又或問或答,波瀾起伏,表達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樣具有論辯性和説服力。整首詩讀來輕快、活潑而又不失凝重。

日出入行後世點評

1,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認為,《日出入行》“似為求仙者發”。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之託可馬克市),李白即誕生於此。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

後世將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 、“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鬥。它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峯。存詩900餘首,有《李太白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