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來源:文萃谷 8.03K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

這節課鮮明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體現了《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整個教學流程從“初步感知”再到“精讀賞析”,直到最後的“對照梳理”“體驗反思”都給人以非常嚴謹的感覺。

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既調動了學生的閲讀積極性,也讓學生緊密聯繫自己的生活去體驗、發現。教學中,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應相輔相成,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主動參與到分角色朗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引導學生反覆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點,使學生從中感悟生活,得到有益的人生啟示。

與此同時,教師把現代教學媒體與傳統的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優化了教學過程,節省了時間,有助於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2

本學期我擔任七年級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作為一名新老師及班主任,本職工作既包含教學又包含帶班。在重心上應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我下面就語文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探討。

在教學方面,我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它是現行教學的總體思路。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總體語文素養,它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它建議:1、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2、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3、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4、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5、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教學策略。通過多次學習“標準”,積極記錄心得,為自己定下教學基調。理論聯繫實際,開展語文教學工作。

一、在積極備課的基礎上,加強備學情。

因為是新老師,對國中生的基礎知識水平及接受水平更需要加強了解和掌握,以便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本學期是國中和國小的銜接點,也是學生學習的轉折點。學習生字詞不再是重點內容,但生字學習對一大部分學生仍有困難;閲讀理解應是教學重點,但學生對問題理解不夠深入,看問題停留在表面;七年級練習的習作,講究不拘形式寫出真情實感,很多學生感到無從下筆;文言文方面,七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基礎知識和文言詞彙累積幾乎為零。

我從以上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和講授。比如在上《世説新語》一文時,疏通文義之後,以文言文的“吾、爾”發散開來,將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相通文字進行講授,擴充學生詞彙量,同時在課堂上進行大量的文言文誦讀訓練。並將課後摘抄《世説新語》其它片段作為作業。這樣,學生能較快融入文言文這種陌生語境,不容易產生畏難心理。

二、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將課堂交還給學生。

傳統教學的好處在於以教師為主體,講授知識較為系統全面。而新課程要求教師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協調達到目標。鑑於七年級學生剛離開了依靠老師的學習狀態,屬於過渡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從學情出發,在引導合作、探究的同時,講授也不可偏廢。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我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習興趣的激發,用各種方式和手段來實現這種效果,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打開課本,導入之後開始講授,從文章內容到中心思想,抓抓重點詞彙,點、線、面全部掃蕩一遍,結束一節課。”這種傳統的講授方式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從進入課堂,學生開始遵循已知的教學思路,難免心感枯燥、無味。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考慮到這方面的不足,我嘗試在上《王幾何》一文時,讓學生在課堂上將王幾何的模樣用簡筆畫的方式快速畫出來並在班級展示,給能迅速抓住體貌特徵的同學予以表揚,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快速切入課文開展教學。課後反饋學生興奮度較高,效果較好。大部分能説出王幾何的樣貌,同時聯想出其性格特徵。

三、研究教材,記錄心得體會,一切從教學要求出發。

教材是一切教學工作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這就要求我們從教材出發,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並且防止“太深入、拔過高”的問題發生。總之,一切從學生出發,聯繫教材,以課程目標為指導。不斷改進自己課堂教學和學情設計。

出現的一些問題:

一、七年級開始,預習和複習的重要性凸現出來,對學生強調之後,仍無法取得重視,這方面比較薄弱,上課效果也受到影響。

二、有些學生覺得語文不像數理化,臨時抱抱佛腳還能拿分,因此不太重視平常的學習。

三、自我教學進度偏慢,需要改進提高。講授分析課文有時會陷入俗套,方式不夠新穎。

作為一個新教師,應儘快調整學生心態,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化心態。所以,要儘快幫助學生將學習語文內化成他們的需要。同時及時快速更正自己,加強和學生的課堂配合,深入發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

很快,半個學期的教學工作就結束了。這段時期,自己雖然努力鑽研,但各種問題和困難仍舊接踵而至。需要不斷地克服各種怠惰心理,向各位新老教師多請教,多學習,用辛勤和智慧去教育每一個學生,因材施教,傳承民族文化,提高語文素養。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3

【學習目的】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認知)

2、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能力)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鑑賞能力。(能力)

4、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重難點】

1、重點:

⑴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⑵ “山”、“海”的象徵意義。

2、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教材分析】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於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所以在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個性發揮的空間時,教師也要注意有藝術的引導,以期不會在開學初就給學生一定的“傷害”,這將不利於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真正貫徹,不利於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確與個性的感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設想】

一、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

“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並説出理由,然後師生相互質疑。

二、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羣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麼,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麼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麼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裏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課後“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

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⑴ 詩中的“海”和“山”藴含着什麼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後的拼搏和奮鬥;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鬥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羣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藴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以上探究內容,儘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説,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

⑵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麼語氣?並説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嚮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後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悦!個別示範後,全班齊讀。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後,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齊聲朗讀課文)

3、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裏,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藴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佈置作業

1、語言訓練:

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澱語感。

3、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閲讀。圈劃批註。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並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⑴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提示:“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裏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裏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⑵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着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提示: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説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麼啟示?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⑶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乾的心靈”

提示: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裏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鬥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佈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着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⑷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後/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後/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提示: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於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這環節品味與朗讀的結合,課堂氣氛活躍、輕鬆但不失緊張)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後,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麼?並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佈置作業

1、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讓好詩陪伴大家一起成長!

【教學反思之學會傾聽,提高效率】

本課實際上共上了三個課時。在設計上側重於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自主質疑、合作解疑、探究學法方面有了初步嘗試,學生很喜歡這樣的課堂。但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中,為提高課堂的效率,務必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師生、生生之間的立體傾聽、對話習慣得想辦法落實,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讓學生在欣賞同學的同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或反駁或補充的過程中思維反覆碰撞,提高藝術修養和鑑賞水平。這種學習方法不是一蹴而就的,得逐步培養學生。我相信只要我提高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下次表現會好些。

由於經驗問題,對現代詩歌的教學總體感覺較迷惘,總覺不能整體把握現代詩歌教學之網。網中之點,點點連成一個系統的詩歌教學之網的想法只能縈繞於心,求解之法暫無能為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4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淡泊之餘,卻不敢懈怠,我深知肩負着36個人的語文教學任務和36個人的歷史教學任務。現反思如下:

語文教學工作:

一、重視書寫,多讀好書,多做積累。

開學第一節課,我強調了書寫和作文在語文學科方面的重要性,並用大學聯考閲卷老師的話加以佐證:作文成績佔語文成績的半壁江山,而書寫的好壞又直接決定着作文成績的高低。對多讀書的好處,我引用了大量的古詩詞,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寫了一黑板,“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等。至於怎樣讀書,我談到了王國維的讀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要求學生每天堅持練四行字,堅持閲讀,每天都要做積累,字數不限,有時間百八十個字,時間少二三十個字都可以。現在看來,這個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新學期依然要如此。

二、營造詩意的語文氛圍,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的薰陶。

在講《散步》這一課時,我這樣激情導入:有一種水,能讓你喝醉,這種水叫母愛,因為母愛如水。有一座山,能讓你堅韌,這座山叫父愛,因為父愛如山。我們的父母在艱辛和苦難裏繁衍生息,才有了我們的幸福與安寧。如今,他們老了,孱弱的雙肩擔不起重負,今天,就讓我們攙扶着他們走進暖暖的春日,去進行一次心靈的散步。學生被我充滿詩意的導語深深地吸引,沉浸在濃濃的親情氛圍中,既為理解本文“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奠定了基礎,同時又受到了文學薰陶,這也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一個很有效的辦法。

三、課堂上營造輕鬆、和諧、平等、民主的氣氛,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和表達。

在講《詠雪》這一課時,一方面調動學生對“雪”的古詩積累,另一方面讓學生以“△△△差可擬”“未若△△△”的文言句式,對紛紛揚揚的白雪作生動的描述,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達到了空前的高漲。

《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請同學們以這個故事為劇本,表演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情緒高漲,踴躍扮演不同角色,他們惟妙惟肖的表演既給同學帶來了笑聲,又讓同學更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本質特徵。

四、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從情感上貼近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你對他的關心,更能調動同學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有一個學生以前經常不寫語文作業,有一次上課,我讓學生背書的時候,我排着檢查作業,他又沒寫,我沒問他為什麼不寫作業,而是問他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他説完之後,我説多麼好的一個家庭啊,我剛想説,如果你能學習好,那就怎麼樣怎麼樣了,可是他卻哇地一聲哭了,“不好!”我隱約感覺我可能觸動到他心靈最脆弱的東西了。“為什麼不好”“爸爸媽媽離婚了”我的心裏被揪得很緊,母性讓我對面前的這個大男孩多了幾分憐愛,我想安慰他,自己那不爭氣的淚水卻無法自抑,我只得低頭掩面,我不能讓其他同學看出來,過了一會兒,我對他説:“那是他們大人之間的問題,爸爸還是你的爸爸,媽媽還是你的媽媽,他們都是愛着你的。以後你有什麼需要我的儘管找我好嗎?”從那以後,那個不寫作業還鑽在桌子下面的大男孩不見了,變得能按時寫作業並且作文還被我當作範文在班上朗讀了呢,我在他臉上看到了久違的笑容。我想這就是愛的力量吧。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5

今天晚自習,我上了一節作文評講課,上課時,我首先讓同學們把自己寫的作文再看一遍,特別是看老師修改的地方。看完之後,我在黑板上寫下這樣幾條:

1、書寫是否規範,卷面是否清潔:

2、標點是否規範

3、開頭結尾是否·簡潔、點題、點中心;

4、段落是否分明,過渡是否自然;

5、選材是否新穎;

6、敍述是否圍繞中心,詳略是否得當;

7、文章有沒有真情實感。

接下來我讓學生對照以上幾條再讀自己的作文,看看自己作文哪幾條符合要求,那些需要改進的。通過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大部分學生明白今後作文該注意哪些事項了。之後我又把這次同學們作文中好的開頭、好的結尾的句子在班上範讀,讓同學們説説這個開頭或結尾好在哪裏。這樣下來,被唸作文·的同學就有一種莫大的自豪感,同學們也隱隱知道了作文要開好頭結好尾了。最後,我把這次作文寫得相對較好的找了三在班上朗讀,學生們不自覺得報以熱烈的掌聲。我告訴同學們,作文哪怕一次或只有一個段落能被老師在班上範讀,你就會感到無限的自豪,你就盼望上作文課,你就想把作文寫好,最終,你的作文一定能寫好的。這一節作文課下來,同學們很興奮的樣子,第二節課寫作文,同學們變得安靜多了,好像都有想把作文寫好的樣子。相對而言,這節作文課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或許第一個板塊講的內容太多,花時間太長,致使第二節作文課時間得不到保證。今後作文評講課若能用大半節課評講,一節課只講一兩點,留足50分鐘讓同學們寫作文,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6

上學期我擔任了七年級年級語文教學工作。與高年級教學相比,七年級年級的教學有許多不同之處,值得好好反思。七年級年級是一個過渡年級,有時會存在一些“尷尬”的地方。比如,從七年級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七年級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一、鑽研教材、瞭解學生,一切從實際出發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後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如,本冊教材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閲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瞭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瞭解後,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閲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於挖得深、學得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説、無感可發。這又是另一個擺在面前的難題。我覺得這時教師就要對你的學生真正地有所瞭解,知道什麼對他們來説是有難度的、什麼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有真正的提高。只有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我想,這也是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備課的一個方面吧。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習情況不斷調整。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七年級年級剛剛從國小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

三、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課上到現在,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但最近卻不斷地發現經常在教學中遇到“瓶頸”,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課文如果只用那麼幾種教學模式去上,學生馬上會感到枯燥、無味,甚至有時對你的教學思路一清二楚,這樣的課還有什麼味?作文的教學有時會感到“束手無策”,只是通過講講要求、讀讀例作、嘗試寫寫、作後評價,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瓶頸”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裏,對曾經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藴、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7

興趣,乃喜好之情緒也。它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一種“能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先決條件和首要問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及時發現和培養,正確誘導,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適應教改的需要。

中學生正處在一個新的迅速發展時期,心理特徵和生理特點都發生了變化,但還學有完全脱離國小生的特點 喜怒哀樂易於表現,並支配他們的行動。意志活動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的影響才能完成,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及時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創造一個良好的培養興趣環境,選擇適合的方式,通過各種途徑完成他們的學習。其過程為新奇 → 有趣 → 學與專 → 掌握知識。我在從事七年級語文教學時,在這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希望能通過興趣教學發展學生智力,循序漸進增強吸收知識的能力。

(一)興趣來源之一:課前三分鐘演講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學習語文要聽、説、讀、寫四者並生,培養學生學習説話能力就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與環節,七年級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口關鍛鍊機會少,然而求知慾強烈,又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希望引起別人注意。因此,為鍛鍊學生的説話能力,滿足學生心理要求,培養獨立性,適應勇和培養的需要,我在教學中試着開展了課前三分鐘演講。試講一個學期以來效果顯著,達到了預期目的,學生們出表現及濃厚的興趣。

我曾在一個學期中,由淺入深地進行兩個階段的訓練,第一階段內容簡單,只要求把話説清楚,能使別人聽懂就可以,以培養其膽量。為了讓學生有內容可講,通常前一天佈置第二天的演講內容,如我的家庭成員,包括我的爸爸、我的媽媽、自我介紹,我的童年等,不僅使學生得到鍛鍊,而且加深入了同學間的相互瞭解和友誼。第一階段的成功給第二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學生有了第一次經驗,鼓足了信心,自學地嚴格要求自己。第二階段的內賓是講故事,這次提高了要求,不僅要把故事講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滿感情,要有表情,學生們選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階段的準備講給同學聽。內容有童話故事、神話傳説、歷史故事、科幻故事、好人好事等,第二次演講時學生們就顯得比較老練,鎮定,有聲有色、層次較為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至此,課前三分鐘演講成了語文課必不可少的內容。

三分鐘演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深了能力訓練,深得學生們歡迎,現在已經成為學生盼望上語文課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證明,這種融趣味性、知識性、思想性、科學性於一爐的做法,舉例學生興趣特點,適應能力培養的要求,形式活潑的練口活動,能務有效提高學生説話能力,同時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二)興趣來源之二:美的欣賞

愛美之習人皆有之,“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七年級學生雖然不會全面地、有深度、有廣度地鑑賞美,卻會用自己樸素的感受,獨自的方式欣賞美,正如俄國教育家烏申期基所説:“孩子們憑形狀、色彩、聲音和一般感覺而思考事物”。從中可以看出,我們可以從直觀的具體形象入手,引導學生欣賞美,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愉悦。

洪氏教材中,有 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這些自然景物的描寫都融進了作者的感情,表達了他們的美學理想,通過形狀、色彩、聲音等方面對自然景物進行分析,對於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提高學習興趣有着重要意義。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關於百草園夏秋景色的描寫,從總體描寫“不必説……也不必説……”到具體分述:“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無論是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是擺弄果實,都是學生們所熟悉所喜愛的,再加之作者妙筆生筆生花,安排得聲情並茂,色彩鮮豔,動靜相宜,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因此這美好的景物,無限趣味正符合學生們的年齡特點。我便在教學中投期所好,在趣味中教學,給予美的享受,不僅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也使學生記深刻。又如朱自清的《春》,清新秀麗,如詩如畫。“春天的腳步近了”以春的恬情調動了學生的聽覺感受,轉入視覺中把學生引一個夢一般的境界:暢遊在繁花嫩草,柔柔的輕風,綿綿的細雨之中,使人感到親切,作者對新的美好生活的渴望深深地印在學生們的心中。通過美的欣賞,情感的交流,牢固地掌握知識,永久難忘。新材中類似的文章還有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冬天濟南的不同美景;陸定一的《老山界》中半夜被凍醒進的感受和周圍景色描寫;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美麗街市的描繪等都以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美感染學生。都德的《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愛國主義形象,冰心的《小橘燈》中小姑娘純潔、鎮定、勇敢、樂觀的美好心靈等。

(三)興趣來源之三,朗讀

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和創造能力比較差,但形象思維和模仿能力卻很強。他們對課文內容、寫作技巧的學習興趣不大,卻很熱衷於朗讀。他們模仿磁帶的語調,模仿老師的表情,也極力模仿播音員的標準播音。洪氏教材所選課文均易上口,易朗讀。因此,我在朗讀教學中也極力推崇這種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能力。

在朗讀教學中,為加強不同朗讀方法的學習和適應學生心理要求,也進行了兩階段的訓練:一學習鍛鍊,二表演錄音。學齡前習鍛鍊階段着眼於不同文體朗讀知識的傳授和技巧的學習,通過範讀→講解→練習→掌握的過程,聲情並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很好地再現了作品的神韻美、聲音美,用範讀的魅力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點燃學生的趣,促進學生的練,藉助於不同形式,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賽讀等,在普遍提高的基礎上進行個別指導,以好帶差。兩個月後較入學時朗讀均有明顯提高。表演錄音階段是對前一階段的考查、鞏固,也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他們總想聽聽自己讀的聲音是什麼樣,朗讀水平如何,於是利用下午自心課時間進行朗讀錄音,每個學生準備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經過充分的準備(課下反覆朗讀)站在錄音機前錄下自己的聲音,然後再播放。對於這種新的嘗試,學生們表現出空前的熱情。放音時,老家裏異常安靜,每個人都屏住呼吸,辨別着同學的聲音。聽出是誰的聲音是一陣歡呼,強烈地要求再聽第二遍。朗讀興趣培養為教材內容的掌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興趣的不源還有以唱代講情感交流,辦班報、想象聯想及各種競賽等。

一個學年的興趣的培養,確實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們在學習中綻於了笑臉。“語文課真好玩!我愛上語文課”,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效果也是顯著的,開學初按成績分班,期中、期末兩次考試中,所教授的一年級四班四次在同軌班中名列第一,證明了興趣培養的初步成功,體現了教材紮實、活潑、有序的要求。在今後的教學中將進一步研究、探討,以便更好地適應洪氏教材對激發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要求。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8

組討論的方式,解決學習中出現的'問題。

三、合理運用教學媒體,巧妙整合內容。《觀舞記》寫的是有關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舞蹈《千手觀音》以此導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再一次欣賞了,《千手觀音》。在此基礎上導入本課效果不錯。

四、課堂教學中注重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用真誠的微笑,樸實的語言以及教育智慧與學生融合在一起,引導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五、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能把自己融進學習的環境中,善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感覺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時,也有不少遺憾:

一、由於時間關係,課堂上容量很大,但無形中也產生了腳步匆匆地感覺,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時間允許,練習面完全可以再廣一些,還有,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運用大量的比喻、排比來表現卡拉瑪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充分討論,體會語言特色。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9

初教時,

1.接七年級下學期班級後,自選了這篇教材作為補充讀物。第一次教學生寫景的散文,着力於細,讓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培養學生想象的能力。

2. 學生十分喜愛,兩節課教下來,學生已能背誦。

3. 兼帶教“百花爭豔”“繁花似錦”“芬芳黎鬱”“大地回春”“萬象更新”“紅杏枝頭春意鬧”等問句。 4. 比較“買、賣”“脹、漲”。

5. 有些地方過於細碎,要改進。

第二次教《春》時,吸取了前次教得細碎的教訓,重點放在朗讀訓練上,內客只作了粗線條的分析,學生讀得比較流暢,但在寫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細筆細繪的特點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學生在習作上明顯地進了一步,寫景不是大而化之,籠籠統統,而是平時注意細緻地觀察,下筆具體得多,生動得多。要注意:糾正教學中缺點時,不能把長處也甩掉。

第三次教《春》時,又作了較大的更動。一是加強了單元教學,把《春》《海濱仲夏夜》《香山紅葉》和《濟南的冬天》結合起來考慮,除抓住特點,比較異同外,引入課文也重新作了設計。設計是這樣的:法國雕刻家羅丹曾這樣説,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説是無處不在。它不同於巧奪天工的工藝美,也不同於繞樑三日的音樂美。然而,它似乎是各種美的組合。尤其是我們祖國壯麗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香、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地方,展觀出不同的美姿。現在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組描寫四季景物特徵的情文並茂的散文。通過反覆誦讀,咀嚼推敲,來領會它們精采的寫法和表現的情境美。二是加強思維與語言的訓練。先給學生做樣子,就春草的描繪進行分析,明確寫了些什麼,從哪些角度描繪的,哪個詞或哪些詞川得特別精當,描繪時主要運用哪些方法。然後幫助同學自讀課文,有條理的進行分析。學生把理解、口述、朗讀結合起來,學習的效果比較好。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0

我覺得整個課堂教學的實施比較順利,尊重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地位和情感體驗,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經過課後反思,我認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視情感體驗。

整個教學過程能夠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地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體驗映照作者的內心世界,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三讀,一速讀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讀感受老王品質,三細讀精讀感人片段,領悟作者情感。

2、立足語言品味,穿插寫作指導。

課堂教學能夠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與重難點,讓學生選擇一個片段,結合自己的感悟説出感動的原因,並想具體説説是哪個字打動了你。由事情到細節到句子到詞語,逐步提升情感領悟。由賞析語言到情感體驗逐步提升,並對如何寫人給予學生適當指導,既重視了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又訓練了學生語言運用和表達能力。

3、面向全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在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同時,運用了高效課堂模式,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側重學生的自我感知、自我體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有些不愛發言的學生也舉起了手,並説出了他們獨特的想法。

在教學設計中有四個問題需要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可是我們有六個小組,於是我就設計讓學生們搶題,提高他們的競爭意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同時這堂課但也存在着不足。因將兩課時內容壓縮為一課時完成,在時間安排上有些力不從心,如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有些問題挖掘不深,結論下得過早;整個教學過程有些前鬆後緊,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1

一堂好課,除了目標明確,教師更應關注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應及時地接住拋出的“球”,在課堂中做一個好球手,時時注意找個適合的點與學生對話。比如,這堂課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將夸父歸為一個“失敗的英雄”,面對失敗不氣餒。在“説説夸父是一個怎樣的人?”這一環節中,已有學生提到夸父是一個自高自大的人。

教師也追問:你從什麼課文的哪個地方看出來的?學生説:他敢與太陽賽跑,是個自高自大的人。此時的教師沒能很好接住這個“球”,應再次追問:為什麼你認為敢與太陽賽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師為急於點其他學生回答,未能接住這個球,引導學生體會思考“失敗英雄”的形象,當回過神時,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球”從身邊滑走。而正因為這個球未能接住,所以導致下一環節的進行,受到一定的影響,甚至於本堂課的亮點沒能充分展示出。

學生也只能勉強認同教師引導出的“失敗英雄”。其二:對文本的質疑探討還欠缺。由於質疑這個環節中沒有以主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就好像讓學生在沒有韁繩的牽引下,駕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敗英雄”就略顯牽強。

神話故事應該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而本堂卻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合理的想象。這堂課畢竟只是一個“點”,教師只有及時反思課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後的教學中有所進步。

(1)從七年級開始識字不是教學重點,但生字學習對一部分學生來説確實又有困難,沒辦法輕視;

(2)閲讀應該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於學生認知水平的侷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閲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

(3)七年級開始練習習作,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面對這些問題,面對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進、在實踐中反思。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2

剛剛上完《看雲識天氣》一文後,我感觸頗多。在這裏我談一談我的教學反思:

雲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係用圖表的形式來完成。這樣把雲的各種開頭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係展現得一目瞭然,脈絡清晰。可以通過表格設計,幫助學生理清頭緒,明確概念。

上完課後,我才明白了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我在“看雲識天氣”這一方面就做不好。比如從雲的形狀來判定雲的種類,我就在現實生活中做不好,怎麼能很好地教給學生呢 下去後,多找一下關於“看雲識天氣”的雲的開頭光彩的圖片,多分析,多比較,充實自己,適當的機會,在班上辦一個雲的形狀,光彩的圖片展覽,成立一個氣象預報小組,使本節課的外延更廣泛,更美好。

多補充一些“看雲識天氣”的諺語。千百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根據雲的形狀,來向,厚薄,顏色,移速等變化,總結了豐富的“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這些諺語藴含着豐富的物候知識,是他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讓學生多積累一些諺語,是很有好處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這些諺語:“天上鈎勾雲,地下雨淋淋”,“炮台雲,雨淋淋”,“雲交雲,雨快臨”等朗朗上口的諺語,豐富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一切教學過程最終都必須以學生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為目的。隨着時代的前進,科學不斷髮展,它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如何使説明文説得更科學,更有時代的氣息,這就要求教師以主導作用之火,去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本文教學中怎樣表現它的時代氣息?可在教學中設計要學生修改,加工文章結尾的訓練──“看雲識天氣”的侷限性。這樣的設計,可以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的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總之,從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看到了不足,但我很慶幸的是,我找到了針對不足而採取的方法措施。讓我們共勉吧!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3

這節課主要依據新課改的要求,採用自主互助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的。下面就這節課談談我的想法。

《語文課程標準》對閲讀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課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有明確的規定。但學習文言文,學生往往感到枯燥無味,因此這節課我先用一個《狐假虎威》的故事導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通過演讀課文和知識搶答兩個環節,讓學生在既輕鬆又緊張的氣氛中,掌握字詞句等方面的基礎知識。而後又通過質疑及釋疑環節,讓學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無效環節造成的時間浪費。再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品味寓意,進而來把握寓意,引導他們從多角度辯證地去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從而受到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啟發和教育。

另外,為了擴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與理解,我設計了“看畫面,想情節”、“添枝加葉講故事”、“奇思妙想編故事”三個環節,學生的創作激情被充分調動起來,眾説紛紜,暢所欲言,課堂氣氛也很活躍。 而且最後一個環節“奇思妙想編故事”與開頭的導入課題遙相呼應,使本堂課渾然成為一個整體。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4

1、綠色蟈蟈是法國作家/昆蟲學家法布爾的科學説明文,節選自其付一生而成的《昆蟲記》,這個知識讓學生大致瞭解即可。

2、 這篇課文,我設置了2課時。第一課時着重在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知識,記憶重點字詞的讀音,字形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課文具體介紹描寫蟈蟈的語言片段,學生大都能很準確地明白從第③段到最後都是講蟈蟈的,但對於第二段,有個別學生提出也該歸入具體介紹部分,這或許是學生對第二段到底講了什麼不太清楚。只看到“綠色蟈蟈”四個字出現在此段就盲目下結論,又或許是知道此段在講知了的叫聲而引出主人公蟈蟈,把引出説明對象的文字錯誤理解為是具體介紹蟈蟈的內容,所以我必須引導學生認清這兩個概念,絕不能混淆在一起、。這樣就已經花了半節課了,剩餘半節課我撇開課本開頭兩段不談,着重讓學生歸納出具體介紹部分講了蟈蟈的叫聲③和食性④~⑾,這一點學生都能準備藉助資料得出來,然後我關鍵帶領學生理解第③段文字內容,(蟈蟈聲音的特點),和賞析優美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而讓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優美,又通過多次朗讀讓學生感染出作者寄託的喜愛之情。這一環節學生聽得出較認真,應該真正領捂了。我本以為很難引領學生進入情境的困難也自然迎刃而解了。第而課時在朗讀、複習、回顧一番之後,剩餘介紹蟈蟈食性的文章④~⑾段部分語言易懂也無需詳細分析,主要是學生自讀,同桌交流討論,總結出蟈蟈的主幅食,以及相關原因和採取的比較手法,其中偶爾滲入幾句擬人手法的描寫和螳螂同類相食的科學常識,最後歸結本文的寫作手法。我覺得學生有得收穫和思考後是能夠零星説出幾個本文的文字特徵的,這樣我的課也就成功了,不失所望,學生終於説出了一兩點接近的意思就夠了。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15

本學年度,我擔任七年級語文一個班的教學任務。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結合七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在本學期來的教學工作緊緊扣住新課標的要求,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反思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特點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個別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

2、應付老師

這些學生迫於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學過了”的回答;回到家裏騙父母説“在學校完成作業了”或者“老師沒有佈置作業”。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上課簡單記記筆記,課後沒有複習,考試前卻是臨陣抱佛腳,等到考場臨陣發揮。

二、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明確學習目標,讓每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凸顯出來。如教學《塞翁失馬》一課時,師生定下的學習目標:(1)背誦課文,翻譯課文;(2)積累文言詞語和成語,理解寓言的寓意;(3)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課堂生活化,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在教學文言文詞語的古今異義時,我向學生介紹“走”在潮汕方言的含義與文言文中的含義是一致的,與現代漢語“跑”的含義一樣。又如在教學《赫爾墨斯與雕像者》一課時,我問學生如何評價赫爾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間受到多大的尊重”這一舉動?學生一時回答不出來,我舉了生活例子:在家裏,兄弟姐妹都在學習,唯獨你看見鄰居在做其他事就走過去觀看,這時父母會怎麼説呀?有學生就回答:“還不趕快去複習!”還有學生説:“正經事不做,跑來這裏幹什麼?”我緊接着學生的話:“對,赫爾墨斯他就是這樣,正經事不做,——他是商人的保護神,可是他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離開工作崗位,結果還是自取其辱。”這樣的例子,使課堂學習效果大大提高了。

三、其他

由於七年級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在學習上經常需要老師的“催逼”,但是本學期來我未能經常檢查學生的背誦,讓部分學生偷起懶來。在新的學期,我將擠出更多的時間,多多督促學生,嚴格要求學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