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推薦

來源:文萃谷 2.55W

語文的感受力,就是要學會把文章的感覺融入自己的具體感覺。那麼,我們在語文學習中,應該如何發展感受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基礎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語文基礎知識推薦

輕鬆記憶高中語文“文化常識”

古代文化常識的內容極其廣泛,大致説來它包括“天文地理、目錄辭書、科舉職官、禮儀習俗、姓名稱謂、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傳典籍、古代紀時、音樂娛樂、學校設置”等等。這些文化常識複雜、多變,並且規律性不強,記憶文化常識一直都是高中語文的重點和難點。現在叫你輕鬆記憶文化常識的幾種方法,並將高中文化常識分類彙總,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科舉類

明清時期的考試共分四級,分別是“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院試中榜者為“秀才”,鄉試中榜者為“舉人”,會試中榜者為“貢士”,殿試中榜者為“進士”。舉人中的第一名為“解元”,貢生中的第一名為“會元”,進士中的第一名為“狀元”。一個考生,假若能連獲上述三個第一名的話,那他就是“連中三元” 了。

二、文體類

中學教材所選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按“語錄體、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這四種文體去優選文章的:《論語》,語錄體,是孔子的弟子和後學者關於孔子言行思想的記錄,共20篇512章;《春秋》、《左轉》、《資治通鑑》,編年體,是按年代順序編寫的史書;《國語》、《戰國策》,國別體,是分國敍述的記言史書;二十四史,紀傳體,是以記載帝王、諸侯王、社會各界著名人物事蹟的歷史鉅著,除《史記》為“通史” 外,其他都是“斷代史”。

三、雅號類

2001年,上海語文春考中的第17題,檢測了杜甫的雅號為 “詩聖”。實際上,詩人的雅號還有許多,如“詩仙”李白、“詩佛”王維、“詩魔”白居易、“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詩骨”陳子昂、“詩傑”王勃等等。

四、基數類

有一首打油詩,琅琅上口,同學們可依此巧記:

殿試一甲等,(狀元、榜眼、探花)

漢代二京都。 (洛陽、長安)

政務三省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星宿四象分。 (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夜晚五時段,(一更、二更……五更)

許慎六書創。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

人有七情慾,(喜、怒、哀、懼、愛、惡、欲)

方位八荒地。 (東、西、南、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

古國九州天,(冀、豫、雍、揚、袞、徐、樑、青、荊)

儒家十義德。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義、婦廳、長惠、幼順、君仁、臣忠)

五、 年齡類

參考如下:

不滿週歲:襁褓之年。

嬰兒:黃口。

一歲:周?。

幼兒時期:孩提時期(2~3歲)。

童年時期:垂髫,總角(7歲左右),始齔之年(7,8歲)。

10歲:幼學之年。

12歲:金釵之年(女)。

13歲:豆蔻年華(女)。

15歲:及笄之年(女),束髮之年(男),志學之年(男)。

16歲:二八年華,破瓜之年,碧玉年華(女)。

20歲:弱冠之年(男),雙十年華,桃李年華(女)。

24歲:花信年華(女)。

30歲:而立之年,壯室之年。

40歲:春秋鼎盛,強仕之年,不惑之年。

50歲:半百之年,知命之年。

60歲:耳順之年,花甲之年,還歷之年,平頭甲子。

50歲~60歲:耆艾之年。

64歲:古瓜之年。

70歲:致仕之年,從心之年,古稀之年。

77歲:喜壽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8歲:米壽之年。

90歲:耄耋之年,鮐背之年。

99歲:白壽之年。

100歲:天年,百壽之年,期頤之年。

六、 時辰類

古人根據一天的天色變化,把24小時按2小時為一個時辰,分為12個時間段,分別是: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05時至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13時至 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 (21時至23時)。

七、佳節類

除“春節”外,我國還有七大傳統節日是不能忘記的:

1、元宵,農曆正月十五。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

2、端午,農曆五月初五。

3、中秋,農曆八月十五,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4、重陽,農曆九月初九。叫“登高節”,習俗有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現在我國又將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5~6、清明和寒食,農曆三月十五之前。清明節是唯一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主要指自然節氣,後來成為了祭祀祖先的重要節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有吃寒食的風俗。

7、七夕,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也有人稱為 “乞巧節”或“女兒節”。

此外還有農曆十二月初八的“臘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的 “灶日”;農曆“立春”和“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的“社日”等。

八、稱謂類

實際交往中,禮貌稱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稱、謙稱、雅稱、婉稱”等書面語,具體如下:

尊稱:自家父母稱“高堂、雙親、膝下”,別家父母稱“令尊、令堂”,老師稱“恩師、導師、夫子”,他家房居稱“尊府、貴宅”,自家居室稱“草堂、寒舍”。

謙稱:學生自稱“門生、受業、不才、小生、小可、晚生、後學”等。

雅稱:自家父母稱“椿萱”,他人母親稱“萱堂”,岳父母稱“泰山、泰水”,兄弟稱“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稱“伉儷、伴侶”,丈夫稱妻子“內人、可卿”,婦女稱“巾幗”,男子稱“鬚眉”,同學稱“同窗”。

婉稱:家父母稱“家嚴、家慈”,去世父母稱“先父先嚴、先母先慈”,夫妻一方亡故稱“喪偶”,夫死未嫁之女稱“遺孀、孀居”,妻死未娶稱“鰥夫、鰥居”。

如何發展語文的感受力呢

第一,語文學習中要注重發展自己的語感能力。語文是語言文字的有機組合,這個組合,往往體現出特有的情境意味,需要我們去體味。這種對語言文字的較高層次的感受力,就是語感。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鑑賞》中這樣解釋語感:“不瞭解一個字一個辭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驗,對於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豐富的瞭解,換句話説,對於語言文字才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

第二,在觀察中培養獨特的生活感受力。在觀察活動中,不應該只停留在對事物的表層的客觀的認知上,而應該充分調動起聯想與想象,培養深層的獨特的感受.

要培養和發展這種感受能力,不僅要深入聯想,深入想象,而且要深入情感,調動自己的情緒情感因素。尤其是,每個人在觀察感知外物時,因各人的生活經驗的深淺,情感投入不同,感

受可能各異。

第三,激發情感,培養藝術的審美感受能力。古代文藝理論家劉艦説:“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詩佳作,其所以傳誦不衰,常讀常新,就是作家詩

人們在“綴文”時筆墨飽蘸着深切的情感,凝聚着心血寫出來的,“情”是文章內在的、固有的、藴含深意的,可以激發起閲讀者許多審美聯想、審美想象的東西。因而我們“觀文”閲讀時,要披文入“情”,真正進入“角色”,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所傳達的情與意,根據作品中的具體形象、優美境界,喚起聯想與想象,聯繫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加以補充,真正把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思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發展審美感受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