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後感【熱】

來源:文萃谷 3.03W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悲慘世界》讀後感【熱】

《悲慘世界》讀後感1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完全被裏面的情節和人物所吸引。

這部作品主要刻畫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重重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故事主人公冉阿讓迫於生計,砸破玻璃偷了一塊麪包,被判4年徒刑,又因4次越獄,又判了14年。可是當他獲取自由時,卻沒人願意幫助他,原因就是他犯有前科。當他受到主教的關照時,他決心一定要做好事,於是一系列的故事就發生了。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化名馬德蘭當市長的那段時間。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底下,命懸一線。大家圍在一起不知所措,在旁議論紛紛。馬德蘭市長看到了,顧不上生命危險,在千鈞一髮之際用盡自己所有的力量救出了老人。我看到這有些驚訝,他為什麼不顧自己危險卻要救一個老人?他可以派人去救他,要知道他是市長呀,他應該在市裏也是呼風喚雨的人物!後來為了讓一位長得像冉阿讓的人被釋放,他竟大膽地承認自己就是苦役犯冉阿讓,為的只是救出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人,而拋棄了榮華富貴,進了那簡陋的牢房。生活中,我想這種事可能再也不會發生吧:誰不想榮華富貴,誰最不想整天大魚大肉,錦衣玉食,這樣多痛快、多自在。怎麼會為了一個老人,放棄了一切?他還為了實現可憐的妓女芳汀的遺願:找到自己的女兒柯賽特。冒着死的危險逃出了牢房,去找在一方受苦的柯賽特,將自己所有的錢用在贖回小女孩身上,將女孩一直照料到他死。我不理解:他為什麼要遵守一個與他毫不相干的死人的承諾?他為什麼要冒着被海水淹死的可能逃走去找孩子?他為什麼要將所有的錢都用光就只是就出一個與他無關的孩子?他為什麼要一直照顧這個小姑娘一直到閉上眼睛?我心中有無數個為什麼,我完全不能理解他的種種行動。因為他像一個聖人那樣,只想為別人付出,卻從不為自己切身利益考慮。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要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不要刻意地去偽裝任何東西。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個心中充滿光明、善良、寬容的人,這樣世界才會充滿光明,不被黑暗勢力所吞沒!

其實,我們看書不僅要看紙表面上的文字,更要看到紙背後的一切。這本書讓我真切地明白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什麼樣的感情才是美好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2

我腦海裏依然浮動着故事的章節,它就在我心中敲擊,它是強烈的,深到無底,它是沉默的,像無夢的睡眠。

英國的史美爾斯曾説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冉阿讓就像耀眼的太陽,強烈的光芒刺痛了我們每個人的陰暗面,也讓我們有機會對自己做一次反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第二種是無私的人。他們善良、奉獻、偶爾有個善意的謊言,但總被人誤會。

每個人都有偽裝,那偽裝下的心正是當時社會的顏色——黑暗。可他們,卻在這樣的環境下,仍然具有着真誠與善良。我也只是在闡述,闡述着故事,而深深銘刻在心的,是冉阿讓這個高大的形象。

故事中,我看到了“寂寞”這兩個字的背影,它不論何時都會夾雜在文字裏面,那種壓抑的感覺讓我心口窒息。不是覺得冉阿讓在那種美好而歡樂的氣氛中逝去,不是最好的結局,而是覺得正是這樣的環境才讓人更加沉湎於悲痛之中。他雖然是安詳平靜地逝去了,可他的內心還在孤獨着,寂寞着,周圍的一切,都是幸福而安逸。他畢竟還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枷鎖鎖住的並不是觀看幸福的雙眼,真正封鎖住的,是人內心的寂寞,把寂寞

藏匿在心底,就永遠都得不到了釋放。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

讀完故事,我不禁想到: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冉阿讓,因某種原因被別人歧視,有的堅強不屈,並不在乎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知難而進,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取得了成功;但是,還有多數的人選擇了後者——自暴自棄,他們太注重於別人的看法,因而自甘落後,變得無可救藥。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悲慘世界》——一部如雷貫耳的世界名著。作者把悲涼世界中人性的變幻無常,生動詳盡地描述了出來。我相信,只有真正經歷過、思考過、掙扎過的人才能寫出如此令人歎為觀止的作品。

捧讀《悲慘世界》,最突出的感覺當是厚重之感。同樣是傑作,同樣是又厚又重,無論是讀《約翰·克利斯朵夫》還是讀《追憶似水年華》,都沒有這種感覺。這種厚重之感,不是拿在手,而是壓在心上,它來自人類的苦難濃厚而沉重的積澱。不是寫苦難的書,卻能當起“厚重”二字,而《悲慘世界》獨當得起,只因這部大書,壓在作者心頭達三十年之久。《悲慘世界》內容簡介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着囚犯身份,飽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着善的信心被一點又一點的磨滅了。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製燭台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有價值的地方。”

我開始深深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慈悲深深感化了冉·阿讓,讓他重新燃起了心中早已熄滅的希望之火,讓他徹底悔悟,並開始了新的生活,所以説,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那麼悲慘。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他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從囚犯到市長,簡直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名家評《悲慘世界》

世間一切的不幸,雨果統稱為苦難。因飢餓偷麪包而成為苦役的冉·阿讓,因窮困而墮落為娼妓的芳汀,童年受苦的珂賽特,老年生活無計的馬伯夫,馬黎的流浪兒伽西弗什,以及甘心為鷹法效勞而因良心發現最終投河的沙威,他們所受的苦難,全是社會造成的,雨果為人類生存狀況思考着,表現了人類發展中永恆的矛盾。

我再一次被巨大的力量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的光明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永遠守護着人們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也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4

這是一本我去年勞動節讀的一本書,當時在去西安的飛機上讀的,看着一個小偷給為了給飢餓的小女孩偷麪包而做了19年的苦役犯,出來之後,無人可以接受這個表面“惡魔”,內心“天使”的人,在福來教主的指引幫助下,他成了一個無比善良的人。

鏡頭一轉,他成了馬德蘭市長,但誰也也不知道這位偉大的市長卻曾經是一個罪犯呢,呵呵呵。一天早晨,濕透了的路面使一位老農民被自己的馬車壓住了腳,腿骨折,在那裏動彈不得,有人曾試着抬起馬車,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但當我們的好市長馬德蘭路過這,看到了此幅場景,先是懸賞讓羣眾去抬馬車,但都不願意,沙威局長説到:“這需要一個力氣很大的人才能抬動,除非是那個人,那個苦役犯。”就只有市長挺身而出,僅僅一人就把馬車抬了起來。“快,快來人幫忙。”一個快要窒息的聲音喊道。此時沙威局長凝視着馬德蘭市長,目光死死地盯住了他,加重了語氣卻又漫不經心地説了聲:“這個人是苦役犯。”可是誰又還會在意這句話呢?

接着沙威局長和馬德蘭的劇情緊接着展開,之後是珂賽特的主線內容,到了最後,那個時間還是到了……該來的還是回來。這章叫《冉阿讓最後的日子》。最後最後還是一個悲慘世界。這才見證了一個人的人性,從苦役犯變成一個無比善良,無比真摯的人,最後還是一個悲傷的結局。

但這一切的一切,還要從那個人説起,福來教主,這就是一個善良的化身,沒有他,也許就不會讓冉阿讓走上自己的救贖之路,也就不會有一個叫冉阿讓的人。雖然書名是悲慘世界,但混沌的世界中卻有着純潔、温暖的一道道光。冉阿讓對待珂賽特是純潔的,小伽弗落什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但心靈是善良純潔的,為革命奮鬥的熱情是真摯的。雨果讓我們在如此痛苦人心的苦難下,看到的卻是一顆顆真摯純潔又善良美麗的心。

何是高尚?高尚不是單單指節操和志行高尚,更多的是指一個人經歷了重重的苦難考驗,卻仍然去執行着善意的法則。何稱純潔,純潔不是單單指行為與表現純潔,更多的是體現在一個人的內心一直都是純潔,人的本性純潔。

下灰機了,嘿嘿。

《悲慘世界》讀後感5

《悲慘世界》是法國維克多.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在暑假我讀了這本書。讀完之後,強烈的感動在心中油然而生。冉阿讓從苦役犯變成一個品格崇高的人,這是一段多麼艱辛而偉大的歷程啊!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她的童年沒上過學,成年後做了熱心的園藝工人,幫助窮苦的姐姐撫養着7個孩子,生活非常艱辛。一年冬天,家裏飢寒交迫,冉阿讓又找不到工作,為了不讓孩子們捱餓,冉阿讓偷了一塊麪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獄,又被判了15年徒刑。從此便開始了19年的苦役犯生涯。

19年,冉阿讓的眼睛逐漸乾涸,心靈也乾涸了。出獄後,冉阿讓因為一張黃色通行證而遭到排擠,他在法律上自由了,卻被社會和身份所束縛,成了無依無靠的人。當冉阿讓在灰暗心理的促使下偷走銀器時,米里哀主教並沒有懲罰他,而是將銀器連同兩個燭台一起送給了冉阿讓,教主真誠而恭敬的招待冉阿讓,使冉阿讓堅硬的心第一次感到温暖與光明。主教的仁慈一點點的感化了冉阿讓,使冉阿讓棄惡從善,開始新生活。

當燭台照射出光芒時,愛的光芒也照進了冉阿讓的心裏。受到感化的冉阿讓丟棄了心中的黑暗,冉阿讓像米里哀主教那樣用最誠摯、和善的心靈去對待每一個人。他開設工廠,將萬千人從生活的窘境裏拯救出來,他接芳汀入院治療,將珂賽特救出魔爪,他獨自撫養珂賽特長大,將她教育成一位善良的女子,他釋放折磨自己的沙威,用寬容感化了一顆如石頭般堅硬的心,他不顧安危,將受重傷的馬呂斯救出戰場,為了珂賽特的幸福,他選擇自己承擔痛苦......冉阿讓每一個善良的舉動,每一次承擔的痛苦,都深深的感動着我,讓我去思考,去回味。

冉阿讓是平凡的,然而,他用平凡鑄就了偉大,毫無保留的展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如果沒有冉阿讓,將有多少生命陷入困境?將有多少悲劇重蹈覆轍?為什麼冉阿讓會有如此驚人的蜕變呢?我想,正是因為他懂得感恩,懂得用行動去報答米里哀主教曾帶給自己的温暖,並將這份感恩之情儲存在心靈最深、最柔軟的地方,再用它們來温暖整個世界。

當我瞭解了冉阿讓的一生,走進他用生命譜寫的篇章時,我感受到了他用愛與感恩帶給整個世界的最美的祝福。我相信,只要有一顆真摯而感恩的心,就會擁有永恆的愛的讚歌!愛是如此偉大,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愛,讓我們用愛去點亮自己的人生!

《悲慘世界》讀後感6

經過漫長時間檢驗的傑作,捧讀後將永存讀者心頭的雄渾的人類史詩,具有濃重瑰麗的色彩,磅礴浩大的氣勢,是人類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典範,它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重要詩人、小説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説,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説講述了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受到教主感化,決心從善,廣施仁愛,後來被任命為市長,他為女工芳汀去尋找她的女兒珂賽特,並將她從兇狠的德納第夫婦手中拯救出來,讓她接受教育,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從文字中,我似乎可以看見雨果對德納第夫婦殘暴而無人性的做法的斥責與厭惡,對冉·阿讓拯救珂賽特行動的讚賞與認同;對珂賽特與芳汀悽慘命運的同情與憐憫。在我看來,雨果其實是把德納第夫婦比作了剝削者,他們殘忍的從珂賽特與芳汀等人民身上榨取他們現時對他們來説有用的利益,無用時便百般喝斥,一旦他們體現出了一定的利益的時候,又將他們好好地利用一番,卻從不顧及後果,這不正如一句俗語“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嗎?。他又把拯救珂賽特和芳汀等人民於水深火熱中的冉·阿讓比作了英雄,讓他與奸詐卑鄙的德納第夫婦進行周旋,將珂賽特從他們的魔爪中拯救了出來,為他圍上了一層英雄的光圈。

有時我會在想,這篇小説是不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個揭示呢?我認為這部作品揭示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的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醜惡現象。也體現了作者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的嚮往。

雨果用他的筆為我們演繹了一場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的矛盾,也訴説了生活在那時社會中的人們的心聲,同時表明作者熱愛和平,抵制戰爭的內心思想,至少我會這麼認為的。正如書中所説,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的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永恆矛盾。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一部人類的“苦難大全”。

每讀一次《悲慘世界》我的內心就為之震撼一次,我不由得感歎道:“在黑暗無助徘徊的人們,他那捨己為人的情操在每個人的心中熠熠生輝,那高大的身影宛如上帝的光輝一般給予人們內心及靈魂上的救贖。他靈魂所散發出來的聖潔的光輝,會照亮善人心中的仁愛之光,會指引在黑暗中迷路的人們通向光明的路。對我而言,《悲慘世界》它是一部能觸及人靈魂的佳作,是明燈,是燈塔,我希冀着更多的同齡人喜愛這部書。

《悲慘世界》讀後感7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着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佈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看到這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責罵,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還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冉阿讓死了,他安詳的閉上了他的雙眼。然而,在他的身後卻留下了一曲曲用愛編織的篇章,久久流傳……

《悲慘世界》讀後感8

前幾天,我無意中翻出一本書,精美的封面,卻佈滿灰塵。書上標有法維克多.雨果著。翻開那一張張充滿墨香的'書業,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沉浸其中,我如痴如醉,流連忘返。

這本書把我帶進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故事,讓我領略了當時雨果所處的法國。農民出身的冉阿讓為了養活飢寒交迫的小侄女而偷了一片面包,結果被判了5年徒刑,他屢屢越獄以致罪刑加重,結果整整坐牢19年。假釋後的他受神甫啟發棄惡從善,改名當上市長,為人慈悲,幫助女工芳汀撫養其女兒珂賽特,並營救了珂賽特的情人—革命青年馬呂斯,在珂賽特有了好的歸宿之後,帶着贖罪的愛離開了人間。我含淚合上了書,為了冉阿讓的歸宿感到深深地悲傷,也被他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所感動。

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書的名字,可為什麼要叫悲慘世界呢?我沉思了好久,朦朧中找到了答案。雨果所在的那個年代,是從1793到1832年,當時正處於法國窮苦人民被剝削的那個年代。為什麼冉阿讓只因為偷了一片面包就被捕19年呢?是因為當時貴族社會歧視窮苦人民,把他們統統都當作奴隸,使他們生活的非常艱辛,卻怒不敢言。為什麼冉阿讓一次一次地被拒之門外?是因為貴族們瞧不起他們,更不想讓窮苦的人們接觸他們所謂的“聖潔的身軀”。在封建社會的籠罩下,窮人們生不如死,忍受着壓迫。正如雨果所説:“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是多麼符合實際的話啊!這句話不僅揭穿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還告訴了我們窮人現實的生活環境。

但他們人窮志不窮。看看主人公冉阿讓,成為富翁後,他建立了醫院、貧兒院、還有免費的藥店,發放救濟金,救出死對頭,逃避沙威的追捕,並且向馬呂斯坦白了自己的身世。這一切都證明了他的善良慈悲、寬容大度、勇敢機智、城市坦白、高尚無私。其實冉阿讓有一些雨果的影子,雨果用筆去描述了下層人民的艱辛生活,用文章去揭發了這些黑暗社會的現實,難道他不善良嗎?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類似冉阿讓的人,因某種原因被別人歧視,有的堅強不屈,並不在乎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知難而進,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取得了成功,但是還有一些人選擇了後者,自暴自棄,他們太注重別人的看法,因而自甘落後。

合上書本,我閉上眼睛,書裏的一些情節仍浮現在我的腦海裏。於是,我默默地對自己説,要學習冉阿讓的精神,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9

《悲慘世界》是一本多麼偉大的書籍呀!它使我看到了雨果對社會下層人士的同情,對自私、貪婪之人的蔑視。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將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展現在我眼前,讓我不禁感歎人性的微妙。

剛接觸這本著作時,我對主角冉阿讓懷有無比的同情。為了讓受飢餓折磨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能吃到東西而去偷了一片面包,因此被判徒刑的冉阿讓,被關了十九年,到四十六歲才被釋放出來。但是,當他被釋放出來後受到的卻是人們對他的歧視。幸好有仁慈的主教米里艾,對他十分客氣。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在服刑期間,冉阿讓早就養成了種種惡習。一開始,他並沒有因主教的仁慈所改變,並且還偷了主教的銀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竟然原諒了冉阿讓,並且把冉阿讓偷的銀器作為禮物送給了他。冉阿讓終於醒悟過來了,他帶着主教給他的一點點温暖和光明離開了這裏,定居在法國的北部。他對於自己居住的城市盡心盡力,人們都被他感動了。冉阿讓因此做了這個城市的市長。

冉阿讓的一生是令人感慨的,也是令人深思的。一個人從一塊麪包徹底的變壞,再從一幅銀器和人們對他的改變徹底的變好,成為當地的市長。這是多麼讓人吃驚的變化啊!人性的兩種都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了。

面對着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正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兒聲稱自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醜陋的本性。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運動會上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另一種人則是無論什麼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心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容、善良,因而感化了周圍的人的冷酷、固執的心。

讀了這本書,我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撼。願我們身邊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悲慘世界》法國大作家雨果的一部名篇鉅著。講述了苦役犯讓·瓦爾讓改惡從善,甚至委曲求全的苦難一生,他救了被紈袴子弟欺騙感情的少女芳汀,收養了芳汀的女兒柯賽特,從此,他們一老一少的命運緊緊相連。《悲慘世界》是部具有永恆意義的作品。正如雨果在序言中指出,只要本世紀的三個問題:貧困使男人沉淪,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還不能全部解決,這類作品就不會是無用的。

主人公由讓·瓦爾讓實現了由撒旦到耶穌的轉變:一個忘恩負義的苦役犯,再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馬德蘭市長,最後是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

作者是殘忍的,善良可敬的讓·瓦爾在科賽特出嫁之後,飽受精神的折磨、思念的痛苦,他沒有向馬裏於斯隱瞞自己的身份,可是他的誠實卻被人誤解。由於馬裏於斯陳舊的“道德觀”和讓·瓦爾讓內心對自己作為苦役犯身份的自卑,他在自己昏暗的小屋裏苟延殘喘地度過了臨死前的一段日子。這不公平!一個用盡一生去行善的老人不應該遭到這等對待,如果説因為他是苦役犯,天主要懲罰他,讓他在痛苦中死去,這不合理。因為讓·瓦爾讓在遇見米里埃爾先生後,已經用善去贖回自己的惡了。

或許,作者這樣安排是出於對這個社會的絕望,只要法治不公仍然存在,這種悲慘的命運仍然錯在。

社會是如此的殘忍和不公!天主在面對受苦受難的眾生也有打瞌睡的時候。就算讓·瓦爾讓成為品德高尚的市長先生,依然擺脱不了被法制力量追捕的厄運。從濱海蒙特勒伊到戈爾博破屋,沙威幾乎無處不在。但是,作者同時又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希望與期待:他最終得到了馬裏於斯的諒解,幸福地死在這對年輕人的懷裏;沙威被感化了,放走了讓·瓦爾讓,但是,一直深信不疑的法律在他心中崩潰了,他只得在塞納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臨死前對改進勤務提出了幾點建議——他也開始關心一切下層人士的痛苦了。

看完厚厚的《悲慘世界》,心裏悵然若失,忽然明白了那種“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感覺。我想,這種反映社會温度的經典文學作品是永遠不會過時的,反而會帶給人們更多的關於人生的反思與思考。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最近,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雨果享譽世界的代表作之一《悲慘世界》。

這本書敍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平民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麪包,使他在監獄裏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了人們的歧視,受到一次又一次不公平的對待,冉阿讓再度陷入絕望之中,他決定報復這個社會。就在他實行報復行竊大主教的第二天就被警察抓住,以為將再次面臨牢獄之災的時候,奇蹟出現了,這位善良的主教沒有告發他,而是用他的仁慈之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幾年後,他改換身份,盡全力幫助別人,想多做些好事來彌補從前犯下的罪過。但當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帶着歧視、刻薄的眼光看他。最後,冉阿讓奮不顧身地將在街壘戰中受傷的馬利尤斯救出,成全了一對年輕人的婚姻,但自己卻一度受到誤解,抑鬱成疾,最終悽慘地死去了。

“人間所有的勇氣,所有的美德,所有的英雄品質,所有的神聖精神,他都具備。”這是在小説末尾,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知道冉阿讓的身份後對他發出的評價。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因為自身的問題,而是因為被逼到了黑暗的角落,如果能給犯錯的人一束陽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從黑暗中走出來,那該產生多麼巨大的變化呀!

雨果認為,世界上存在着兩種法律:高級的法律是仁慈和愛,它可以杜絕罪惡,喚醒良知;低級的法律是刑罰,它只會激起人的反叛心而加深犯罪。前者體現者為卡福汝主教,他用道德感化和博愛喚醒了冉阿讓的良知,使他成為真正的人;而後者的代表是警探沙威,他如鷹犬一樣跟蹤冉阿讓,迫害走投無路的芳汀,如冷血動物,他最後的投河,標誌着當時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

“只有愛,才能消滅世界上的一切不幸”現實生活中,平凡的愛隨處可見:當你沮喪不已時那温暖的擁抱;當你激動萬分時那熱情的擊掌;當你憤怒難堪時那理解的目光……是的,愛或是一句親切的問候,或是嚴厲的批評,或是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愛或許只是一個微小的動作。

願人與人之間少一點自私、貪婪和算計;願我們每個人都像冉阿讓一樣懷着一顆博愛、寬容、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社會,去對待周圍的人;願人們的靈魂都是高尚、謙卑的。這樣,不論你的出身、地位、學歷、財產如何,你只要有一顆高尚純潔的心靈,就可以照亮身邊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稱得上一個真正高貴的人!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陰暗的囚牢裏,一個衣衫襤褸的囚犯獨自悽苦而茫然的坐着。年僅2歲的他只因飢餓的孩子而打碎一塊玻璃,拿走一塊麪包而被判了年的苦役。後因想念自己的家人,不堪監獄的勞苦,多次越獄,又被追加到9年的苦役。陰暗潮濕的監獄裏,只有牆縫中露出的一縷微光照在他絕望的臉上。

這個不幸的囚犯就是法國偉大的作家最著名的作品裏的主人公——冉阿讓。他經歷了長期的牢獄子苦,終於獲得了自由,當他一所説有的走上社會而又陷入衣食無着的困境時,受到了主教的關照,然而,由於冉阿讓犯有前科,儘管他有着強健的身體,仍無法被社會所接受,就連他的好意有時也往往回遭到人們的誤解……冉阿讓又一次被捕了,他被戴上終身的紅帽子,在船上服苦役,一個海員在修理桅杆時不慎掉進大海,冉阿讓不顧安危救了他,自己卻失足掉進了大海,後來在法國大革命的戰場上,有人又看見過冉阿讓的身影,他英勇無謂,在槍林彈雨中戰鬥救助別人……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個站着的天使展開着雙翅,在等待着這個靈魂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冉阿讓離開了悲慘的黑暗的世界,但他的為人,做事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着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一聽《悲慘世界》這個題目,就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淒涼的,不過,這個世界也有温暖的時候。

《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在官員坐在家故事一開始時,喝玩樂也能在一天中,光有錢有什麼用啊,沒住處有錢得到100多法郎,社會真是太腐敗了。冉阿讓四處奔波,他只有少得可憐的錢,卻沒住處還不是要被人家認為你很窮的啊,再説就算他找到住所,主人也不一定會招待他,因為每個人都會擔心他會偷自己家的東西,沒人敢收留他。但就在這時,麥裏哀主教像神一樣出現在他面前,他不僅用豐厚的食物來迎接冉阿讓,還讓他住了一晚上,世上確實還是有好人的啊。不過,在晚上,冉阿讓又動起了偷東西的腦筋,麥裏哀主教對他那麼好,他卻身在福中不知福,差點還殺害了麥裏哀主教,賊還是賊啊,他還偷了麥裏哀主教的一些很值錢就遭到了很不好的命運,所以讓人感到這個世界確實很悲慘。主人公冉阿讓因為偷了一塊麪包,被法官判了五年刑,由於他四次想逃,但都被抓住了,所以又加刑到十九年,以前的社會真是太不公平了,上級官員偷幾塊大面包都沒事,而普通老百姓,偷一塊小小的麪包用來填飽肚子都要被判那麼長時間的刑。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後,一共才得到100多法郎的報酬,他可一共做了十九年苦役的啊,一共才得到100多法郎,而上級裏吃的東西,不過這還是由於嫉妒心而造成的,但麥裏哀主教卻説送給冉阿讓了,想想如果是我們的話,我們會把這麼貴重的東西送給一個做了十九年苦役犯的人嗎?肯定不會。冉阿讓也因為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自己也從壞的道路中找到了一條通往光明未來的路,做起令人尊敬的市長來。

有一次,冉阿讓在他辦的工廠中出現了一位名叫芳玎的人,她的生活非常痛苦,非常悲慘,很窮,但她卻想盡辦法讓她的女兒好過點,賣掉了自己的牙齒、頭髮和她自己,母愛真是太偉大了,為了自己的女兒過得好點,連自己都不要了。冉阿讓聽説了之後,趕着馬車去德納第夫婦那兒,用重金接回了珂賽特,用自己最後的積蓄,最後的力量,讓珂賽特過上了好生活,自己卻去世了,冉阿讓現在確實有一顆助人為樂心啊!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知道了原來壞人並非一直都是壞人,只要我們付出一點愛,再窮再在社會底層的人,也都會被我們的愛所感染,讓世界越來越美好的。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看完《悲慘世界》,我在思考:“書中真是一個只有悲慘的世界嗎?”

當冉阿讓走出圍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監獄後,他過得並不快樂。大家懷疑他,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闆亦趕他出來。長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卻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愛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予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銀碟子預備逃跑時原諒他,並贈與一對珍貴的銀燭台——“你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銀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我終於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還有可憐的女工——芳汀,為了自謀生活,將自己的女兒寄養在了惡棍德拿第家中。德納第夫婦以各種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兒生活必須的“費用”。這個在苦難中打滾的母親啊,善良而單純,為了自己的女兒,不惜賣掉最寶貴的頭髮和牙齒,最後連生命也獻給了她。

説到善惡,主教、芳汀以及後來的冉阿讓,他們都是善良的人。縱然這個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悲慘,可他們卻依然為這個世界點綴了一份暖和!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碰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並不鮮見,他們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衞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為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為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續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敍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於善良的豐碑”。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悲慘世界》是法國著名小説家雨果的代表作,描繪了18世紀法國社會下層人物的不幸與苦難。

《悲慘世界》主人公冉阿讓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住在其姐姐家,因偷一片面包竟坐牢19年,長期的牢獄生活使他有了一身過人的臂力。從監獄裏出來的冉阿讓化名為馬德蘭,因為人慷慨大方,所以被推選為市長。而在他為救老人竟頂起一輛馬車之後,警方偵探沙威想起了一個名叫冉阿讓的苦役犯。當馬德蘭正準備幫助玻璃廠裏一個患有嚴重胃病的女工芳汀將她的私生女珂賽特接回來,讓她們母女團聚時,他得知“冉阿讓”已被警方抓住了,兩天後將在阿拉斯開庭審理。馬德蘭為了不讓一個無辜者為自己承擔責擔罪名,趕到法庭上承認自己就是真正的冉阿讓。入獄後他先後兩次逃跑,為了照顧8歲的珂賽特,從此生活在修道院中。許多年後,年輕有為的馬呂斯向珂賽特表白了自己的愛情,冉阿讓也就了被當做間諜逮捕的沙威和負傷昏迷的馬呂斯。馬呂斯康復後與珂賽特結了婚。後來,馬呂斯和珂賽特去看望奄奄一息的冉阿讓。臨終時,冉阿讓把那對銀燭台交給了珂賽特。冉阿讓被埋葬了,墓碑上沒有名字。

冉阿讓一開始19年的牢獄生活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艱苦、潦倒。他為了獲得幸福、自由的生活,一開始就與那時法國的黑暗生活作拼搏。他為了信守諾言,不甘心一輩子在牢獄裏度過,終於逃出獄去,撫養8歲的珂賽特,這些都反映出他一諾千金、持之以恆的特點。

據説《悲慘世界》是以真實的事件為藍本而創作的。18世紀初,一個貧困的農民因偷了一片面包被判5年苦役。出獄後又因為身份證的問題而不能就業,這些都深深觸動了雨果。他把這個事件作為小説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藍本,並讓冉阿讓終身遭到法律的迫害,這樣做的目的在於揭露那時法國一個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所以,《悲慘世界》也成為人民愛不釋手的社會名著,被譽為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珍品。”

《悲慘世界》是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最能代表雨果的藝術風格。這本書展現了窮人的悲劇、透視了底層人民的悲慘的命運,是一部浪漫主義傑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