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語文成績落後的國小生補課

來源:文萃谷 1.62W

很多語文老師們對於成績落後的國小生有時候感到無可奈何,又找不到方法給學生們補課,乾着急。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給語文成績落後的國小生補課方案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怎樣給語文成績落後的國小生補課
  給語文成績落後的國小生補課案例背景

當下,補課之風盛行。不單是直接面臨中、大學聯考的初、高中生,就連七八歲的小孩子也在忙於大補。通過補習,提高學科能力,也未嘗不可。但眾所周知,大多孩子補來補去沒提高,反而補得精力疲憊。尤其語文學科,補課的效果甚微,乃至初、高中生根本不屑於補語文。

如果一個孩子語文能力低下,學業落後,成績很差,那麼應該怎樣給他補課?我們老師大多的方法是給他聽寫、做卷子,幫他一對一地訂正。詢問到校外補習學生,瞭解社會上的補法,大多回答:做卷子,講卷子;或者講作文技巧、寫作文。補基礎知識,大多停留在讓學困生比別人多練幾遍,這種方法乍看有效,當日補習的內容會了,晚間聽寫、默寫正確率提高了,考試前突擊補一下,成績也能上去幾分。但我們心知肚明,孩子的語文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補作文和閲讀,孩子收穫的也僅僅記住了一些閲讀、作文方法的概念而已,並無實質改善。這些做法往往達不到真正“扶貧”。

  給語文成績落後的國小生補課案例描述

三年級上學期,一改以前語文補課方法,我嘗試給幾個語文學困生補朗讀。期末家長會時我特別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朗讀的特殊重要性,並讓一個孩子示範了朗讀的標準。並在家長會結束後,對個別家長又做了重點強調,要求他們利用假期這樣整塊的時間關注孩子朗讀的作業。(暑假作業之一:朗讀十五篇《新閲讀》中文章)

開學初,其中一個家長迫不及待地跟我講述了他與孩子假期朗讀的事情:每天至少朗讀一個小時以上,朗讀的量遠遠超過假期留的作業;孩子剛開始不愛讀,要家長督促,後來要求主動讀,每天不朗讀就像少點什麼似的;開始時一篇文章要練十遍八遍才能讀好,後來只練三四遍就行了。

我發現這個孩子確實在語文學習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1、語文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大幅提高。語文課上,積極參與,大膽發言,尤其在朗讀環節尤為積極。談話中,表示“對語文學習非常感興趣”。2、表達流暢了。口語上一改原來站起來結結巴巴,吭吭哧哧的現象,變得清晰、流暢了。作文(隨筆)一改原來前言不搭後語,寫幾句話就沒話説的問題,變得語言通順,思路清晰,內容比較豐富了。3、基礎紮實了。在“聽寫”“看拼音寫詞語”“積累填空”等基礎考察中,孩子錯別字大大減少了。

本學期,在語文補課中,我幾乎沒給孩子補基礎知識,絕大多數孩子都補了朗讀。每次只讀一篇很短的文章,一句句指導,直到讀好為止。研究語文暑假作業時,三年級語文備課組共同決定,每天朗讀一篇《現當代散文誦讀精華》中文章,共30篇。家長會時,我再次讓學生做了朗讀標準的示範。並對家長説:如果是我的孩子,在假期補語文,如果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朗讀!每天至少1個小時的朗讀,一定會發生神奇的效果!

  給語文成績落後的國小生補課案例分析

朗讀為什麼對學生尤其是學業落後的學生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讀語文學困生的問題,再研究朗讀的奧祕。

語文學困生一般有這幾個特點。

1、閲讀理解能力差。這是“學困”的根本原因。他們讀不懂文字背後的含義,感受不到文章藴含的情意,概括、提煉這樣的抽象思維較弱,讀書的`速度慢,信息提取不準確。如果不考慮遺傳因素,閲讀理解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一是閲讀起步晚,錯過語言發展的敏感期,二是閲讀量不夠,沒有形成能力。

2、表達能力弱。朗讀時準確率低,斷句不恰當,生澀,平鋪直敍,索然無味。口語表達沒有信心,聲音小,説話結結巴巴,不流暢;書面表達不連貫,詞不達意,病句多,語言乾癟,書面詞彙少。

3、基礎薄弱。機械記憶,短時記憶。剛剛練過的還可以,時間稍長,遺忘率很高;如果量小還能準確,一旦量大,就容易混淆,同音代替現象嚴重。比學業優秀者下的功夫多,但效果差,事倍功半。

4、記憶力差,積累少。背東西很慢,好不容易記下來,很快就忘了。語言積累少。

以上四點,第一點是根本原因,後三點基本上是由第一個問題派生出來的。

朗讀,這種特殊的語文學習方式,對於以上語文學習的“症”,恰如一副“良藥”。其奧祕在於:

1、朗讀是適合國小生尤其是語文學困生的一種主要閲讀方式。閲讀的通道有兩個:視覺通道和聽覺通道。“閲讀水平較低者……選擇語音通道,即聽覺通道”(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當文字以抑揚頓挫的有聲方式表達出來時,文字符號就被轉化為形象符號,聲音中所傳達出來的情意就被讀者(聽者)很好地感知了。我們不難發現,學困生默讀時經常注意力不集中,並不是他們不想集中,而是他們的閲讀水平不能達到視覺通道的閲讀水平。即使優秀的閲讀者,若要對語言的神氣情味作深入的體悟,也要回歸到聽覺通道上來。所謂‘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曾國藩語)。

2、朗讀是促進學生思維、情感的發展的最好方法。朗讀的過程其實是閲讀理解的過程,是調動思維,情感體驗的過程。一篇文章要讀得好,需要朗讀者反覆練習,由讀準讀通,到讀出文本的意義。其中,朗讀者一次次調整語氣語調,調整停頓斷句,經過這樣的過程,朗讀者最終找到一個自己滿意的情調,至此,思維、情感得以較好的發展,閲讀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同時,與默讀相比較,朗讀用“聲音”這樣一個物質化的手段集中了閲讀者的注意力,解決了默讀時“無思維”的狀態。

3、朗讀是語感形成的最重要的方法。一個人語文程度如何,語感是其重要的標誌。語感表現的是一個人對語言的理解運用的反應能力,敏感度。實踐證明,語感形成的最主要得方法是讀——有聲的朗讀。朱熹強調“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國小生必須要有過“200個小時”以上的朗讀訓練,才能達到熟練的朗讀水平。就像前面案例中描述的那個孩子,“開始時一篇文章要練十遍八遍才能讀好,後來只練三四遍就行了”,説明當朗讀到一定數量後,語感就逐漸在提升,朗讀好一篇文章所需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4、朗讀是表達的基本功。長時間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那些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困難的孩子,他們的朗讀水平一般都很差。我們發現,對於國小生而言,絕大多數情況下,朗讀水平決定了口語水平,口語水平決定了書面表達水平。其中的道理還是語感的問題,一個語感好的人,能夠迅速把握文章的含義,用恰當的情調錶達出來。案例中,那個孩子因朗讀的訓練提高了表達的能力,這是必然結果。魯班學藝,先得從學好用斧子砍樹開始。要想表達好,必須先練習朗讀這個基本功。

總之,朗讀是一種最綜合的語文學習方式,它融識字、閲讀、思維、語感、注意力、記憶力……為一體,堅持朗讀,對語文學習者尤其是學困生,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