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廣東工業大學全國排名情況

來源:文萃谷 7.53K

廣東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藝結合的、多科性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坐落在中國南方名城廣州,地理位置優越。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廣東工業大學2017年在全國的排名,希望對你有幫助。

2017廣東工業大學全國排名情況
  2017年廣東工業大學全國排名  廣東工業大學所在省份最好大學排名  廣東工業大學簡介

廣東工業大學坐落在中國南方名城廣州,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等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學校由廣東省教育廳主管。

學校現有大學城校園及東風路、龍洞、番禺等多個校區,校本部設在大學城校園。校園氣勢恢宏、環境優雅、景色秀美,人文氣息濃厚,是一個“生態、人文、數字、科技”四位一體的現代化校園,是陶冶情操、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校園佔地面積3348畝,校舍建築面積158餘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300餘萬冊,電子圖書350GB,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固定資產總值4.2億元。學校建成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的體育運動場館,總面積達16.6萬平方米。

學校設有18個學院和4個公共課教學部(中心),65個本科專業。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46000餘人,並招有不同層次的國外、境外留學生。2010級工科、理科類學院新生安排在大學城校園學習;管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新生安排在龍洞校區學習;藝術設計學院、文法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新生安排在東風路校區學習;商學院新生安排在番禺校區學習。

學校堅持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關鍵,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學術團隊。教師隊伍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佔79.54%,其中博士學位佔27.44%。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校規定教授每一學年度都必須承擔本科生課程,並有計劃地開設面向本科生的學術講座。

學校堅持以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大力推進教學“質量工程”建設,努力打造“強勢本科教育”。圍繞“建設教學研究型大學”戰略目標,優化學科結構,強化學科特色,不斷提高學科整體水平。學校有機械儀表、材料、信息、化工4個廣東拾211”工程重點學科,主要學科具有教授評審權,有4個博士後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0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招生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2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含MBA)、招生點50個,16個工程碩士授予領域,並具有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授予權。有省級重點學科1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10個。現有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5個,省級名牌專業13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9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

學校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雙專業、主輔修制,開設面向全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形成了本科教育的鮮明特色。2007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多年來,學校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達96%以上,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招生專業熱,就業門路廣”是社會對廣工大的讚譽。

學校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並重、實踐教育與創新教育、全面育人結合的教育理念。根據“公共基礎實驗課程化、專業基礎實驗平台化、專業實驗特色化、實習實訓層次化、模塊化、創新活動多樣化”的思路,構建了適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學校將學生課外學術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陣地,組建了一批創新俱樂部和創新實驗室,設置創新學分。近年來,我校學生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多項,獲獎名次和獲獎項目在廣東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學校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大力加強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科技人文學術氛圍濃郁,各類文化藝術節和科技文化節,為在校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與才華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普遍提升。

學校重視體育教學研究和改革,積極探索俱樂部制體育教學模式,提出了讓學生在體育課中掌握一至兩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運動技能的.理念。設置有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網球、武術等十多個項目的俱樂部。學生可依據自己的特點和興趣參加不同項目俱樂部。新的體育教育理念使強勢體育成為學校的名片,籃球、足球、定向越野等體育項目獲得多項全國、省級獎項,學校男子籃球隊2004年與2007年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兩獲冠軍,在“中國大學生男子籃球超級聯賽”中,2006年獲南賽區冠軍和全國亞軍;2008年獲總冠軍;2009年衞冕總決賽冠軍。學校先後承辦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廣東省大學生運動會、全國大學生籃球超級聯賽等大型體育賽事。2010年學校還承辦第十六屆亞運會板球、手球比賽和亞殘運會盲人門球比賽。

學校重視科學研究與服務社會的功能發展,堅持走產學研結合道路,通過科技創新為廣東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學校在長期的產學研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中不斷創新,通過搭建產學研結合平台,逐漸形成了從與單個企業合作的“點對點”產學研結合模式上升到政府支持的、為眾多企業所共用的、能聚合各種研究力量的“面對面”產學研結合平台。近幾年我校科研經費不斷增加,獲獎數量增多,獲獎層次提高。“十五”期間,我校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1027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9項,省部級項目351項;獲得省部級獎項20項。2009年到校科研經費達到15183.61萬元,比2008年增加16.45%。

學校重視與國(境)外高水平大學和機構的合作交流,積極推進高起點、全方位、多領域的對外合作與交流。學校先後與美、英、德、法、俄、日、瑞士、澳大利亞等國家的50多所高校和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同時,加強與港澳台地區高校和機構的合作,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學術交流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建立了一批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和培訓中心,主辦及承辦了多次有影響的國際學術會議,擴大了學校在國(境)外的影響力,也大大拓寬了師生的國際化視野。

學校經過五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與廣東崛起共成長,為廣東發展作貢獻”的辦學特色日益鮮明,學校以“團結、勤奮、求是、創新”為校訓,形成了“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顧全大局、恪盡職守;注重實踐、勇於變革;包容內斂、樂於進缺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傳承。在新的發展時期,學校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堅持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走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道路,不斷提升綜合實力和發展水平,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大影響的知名大學,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