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

來源:文萃谷 1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

活動目標

1、感知視覺暫留造成的奇妙現象。

2、在遊戲中體會兩種顏色相配的陀螺旋轉後會產生新顏色的奇妙現象,並能認真記錄。

3、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4、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陀螺轉動時顏色的奇妙變化。

教學難點:瞭解奇妙的視覺暫留現象。

活動準備

塑料陀螺(幼兒人手一個)

自制彩色卡片若干

實驗大記錄表一張

幼兒實驗記錄表(幼兒人手一份)

油畫棒

有關視覺暫留的幾種玩具

活動過程

一、出示陀螺,幼兒自由探索,激發興趣。

1、玩陀螺

師:寶貝們,大家快來看看,圖片上的兩位小朋友在玩什麼呢?他們看起來玩的很開心。大家玩過陀螺嗎?你們想不想來玩一玩呢?老師給大家帶來好多呢,一會兒就讓你的陀螺寶寶隨着音樂一起舞蹈吧!音樂一停,陀螺寶寶的舞蹈也要暫停,他們要休息一會兒。寶貝們聽明白了嗎?好,跳起來嘍!(播放音樂)大家玩的開心嗎?請你們來説説你是怎麼玩的?

2、引出彩色卡片

師:剛才老師也玩了玩,確實很好玩,可是我的陀螺寶寶説“我有點冷,我不想玩了”。哦,原來寒冷的冬天到了,陀螺寶寶也怕冷,所以他不願意和我玩了,不過,沒關係的,侯老師給它準備了一頂好看的帽子,這樣,它出來跳舞的時候就不會感覺冷了。大家看我給陀螺寶寶選擇的小帽子吧。(出示彩色卡片,引導幼兒觀察,説出卡片顏色)好,現在我要請它跳舞給你們看了。(音樂開始,教師分組給幼兒展示旋轉的陀螺)

3、嘗試第一張卡片

師:有的小朋友説他也想來試一試,那我們快來試試吧,看看你們轉動陀螺時能發現什麼小祕密?現在請小朋友給你的陀螺寶寶戴好帽子,讓我們一起隨着音樂來試試吧!等陀螺寶寶停止跳舞以後把你發現的小祕密告訴我們。(提供紅黃卡片,播放音樂,幼兒旋轉陀螺,教師觀察)

二、嘗試驗證,感知色彩變化,學會簡單的記錄

1、師:請一位小朋友來大聲告訴我們你發現的祕密。(出示記錄表,幼兒回答,教師作好示範記錄)好,大家的小眼睛都特別亮,表現都很棒,你們可以為陀螺寶寶得到第二頂帽子,讓我們轉轉看吧!看看這次有什麼新發現?

2、提供紅藍卡片,幼兒旋轉陀螺,再次探索顏色變化。

3、請一位幼兒用完整的話表述陀螺轉動前和轉動時的顏色變化,並請另外一位幼兒幫着做好記錄。

4、小朋友們的表現真棒!所以可以得到更多的帽子,那我們趕快來發現其中的祕密吧!(幼兒每人一張記錄表,各種顏色卡片)播放舒緩的音樂,幼兒操作記錄,教師觀察指導)。

5、請幼兒用完整的話來説説自己發現的小祕密。

小結:寶貝們,你們都很了不起,就是一個個小科學家呀!發現了這麼有趣的現象,那咱們來想想,為什麼兩種顏色轉動起來就會出現一種新顏色呢?(幼兒回答)鼓勵幼兒的回答。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觀看視頻,展示幾種有關視覺暫留的小玩具,再次引起幼兒興趣。

1、觀看視頻

師:偉大的科學家伯伯也發現了這個祕密了,並給這種奇妙的現象取了個名字,叫做“視覺暫留”。當我們看卡片時,看到了紅色,在轉的時候紅色不會馬上消失,而會在眼前停留幾秒鐘,緊接着黃色也映入眼前,兩種顏色就重疊起來了,也就形成了新的顏色——橙色。

2、引起興趣

師:原來視覺暫留現象就在我們身邊呀,就連好看的動畫片也是根據這個現象製作成的,老師也試着根據這個科學原理做了一些小玩具。(出示玩具,簡單操作,讓幼兒説出發現的小祕密,並請幼兒來玩一玩。)看來我們都可以當小魔術師了。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感受,就能發現好多的小祕密。請小朋友慢慢去發現吧!

3、小結

寶貝們!今天大家和侯老師一起見證了陀螺的顏色變化,還了解了“視覺暫留”現象。一會兒我把這些好玩的玩具放到咱們的科學探究區,有興趣的小朋友可以繼續來玩。

四、活動延伸

寶貝們,今天老師和你們在一起特別開心,我想和你們繼續做好朋友,同時,我有兩個小願望想讓你們來幫我實現,我想看看三種顏色或多種顏色的陀螺轉動起來的變化,那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製作好嗎?還有一個小願望就是我想知道生活當中哪裏還有視覺暫留的現象,也請小朋友用心去觀察,把你們的發現分享給老師和小朋友。

五、活動結束

幼兒整理活動所用物品,隨音樂走出活動室。

活動總結

此活動通過孩子們感興趣的陀螺激發幼兒活動興趣,結合美術元素讓幼兒感知旋轉陀螺的色彩變化,知道兩種顏色相配會產生一種新的顏色,在活動中,我覺得整個活動思路還是很清晰的,孩子們的探索興趣也被較好的激發着。在提問和迴應上,能做到簡潔、明瞭,能運用指向性明確的語言來引導孩子的思考和探索,幼兒通過嘗試、感知,實驗在玩中發現科學祕密,積極性很高。由此過渡到“視覺暫留”這一科學現象,再次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也萌發了他們今後繼續探索的願望。不過,在活動中有些細節沒有處理好,比如引出“視覺暫留”這一科學現象後,應當再用通俗、淺顯的語言來給幼兒作出解釋,使幼兒更容易接受,今後需要不斷改進,以求更上一層樓。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2

大班孩子好奇心強,在遊戲中體會兩種顏色相配的陀螺旋轉後會產生新顏色的奇妙現象,並能認真記錄。感知視覺暫留造成的奇妙現象。

設計意圖

在區域活動時,孩子們總是對科學探究區陳設的一些陀螺很感興趣,他們分成幾組在觀察比較着各自拿到的陀螺,比比誰的陀螺轉的快,比比誰的陀螺轉起來好看,看似非常感興趣。《綱要》要求我們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並激發他們探索的願望。大班孩子好奇心強,也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和探索慾望。所以在此基礎上,我抓住孩子們的這個興趣點,添加了一些帶有各種顏色的卡片陀螺,讓他們在玩的時候去發現、探索兩種顏色的陀螺在旋轉時會變色,使他們感知顏色的奇妙變化,也使他們對“視覺暫留”這一科學現象有初步的認知,併產生繼續探索的願望。

活動目標

1、感知視覺暫留造成的奇妙現象。

2、在遊戲中體會兩種顏色相配的陀螺旋轉後會產生新顏色的奇妙現象,並能認真記錄。

3、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感知陀螺轉動時顏色的奇妙變化。

教學難點:瞭解奇妙的視覺暫留現象。

活動準備

塑料陀螺(幼兒人手一個)

自制彩色卡片若干

實驗大記錄表一張

幼兒實驗記錄表(幼兒人手一份)

油畫棒

有關視覺暫留的幾種玩具

活動過程

一、出示陀螺,幼兒自由探索,激發興趣。

1、玩陀螺

師:寶貝們,大家快來看看,圖片上的兩位小朋友在玩什麼呢?他們看起來玩的很開心。大家玩過陀螺嗎?你們想不想來玩一玩呢?老師給大家帶來好多呢,一會兒就讓你的陀螺寶寶隨着音樂一起舞蹈吧!音樂一停,陀螺寶寶的舞蹈也要暫停,他們要休息一會兒。寶貝們聽明白了嗎?好,跳起來嘍!(播放音樂)大家玩的開心嗎?請你們來説説你是怎麼玩的?

2、引出彩色卡片

師:剛才老師也玩了玩,確實很好玩,可是我的陀螺寶寶説“我有點冷,我不想玩了”。哦,原來寒冷的冬天到了,陀螺寶寶也怕冷,所以他不願意和我玩了,不過,沒關係的,侯老師給它準備了一頂好看的帽子,這樣,它出來跳舞的時候就不會感覺冷了。大家看我給陀螺寶寶選擇的小帽子吧。(出示彩色卡片,引導幼兒觀察,説出卡片顏色)好,現在我要請它跳舞給你們看了。(音樂開始,教師分組給幼兒展示旋轉的陀螺)

3、嘗試第一張卡片

師:有的小朋友説他也想來試一試,那我們快來試試吧,看看你們轉動陀螺時能發現什麼小祕密?現在請小朋友給你的陀螺寶寶戴好帽子,讓我們一起隨着音樂來試試吧!等陀螺寶寶停止跳舞以後把你發現的小祕密告訴我們。(提供紅黃卡片,播放音樂,幼兒旋轉陀螺,教師觀察)

二、嘗試驗證,感知色彩變化,學會簡單的記錄

1、師:請一位小朋友來大聲告訴我們你發現的祕密。(出示記錄表,幼兒回答,教師作好示範記錄)好,大家的小眼睛都特別亮,表現都很棒,你們可以為陀螺寶寶得到第二頂帽子,讓我們轉轉看吧!看看這次有什麼新發現?

2、提供紅藍卡片,幼兒旋轉陀螺,再次探索顏色變化。

3、請一位幼兒用完整的話表述陀螺轉動前和轉動時的顏色變化,並請另外一位幼兒幫着做好記錄。

4、小朋友們的表現真棒!所以可以得到更多的帽子,那我們趕快來發現其中的祕密吧!(幼兒每人一張記錄表,各種顏色卡片)播放舒緩的音樂,幼兒操作記錄,教師觀察指導)。

5、請幼兒用完整的話來説説自己發現的小祕密。

小結:寶貝們,你們都很了不起,就是一個個小科學家呀!發現了這麼有趣的現象,那咱們來想想,為什麼兩種顏色轉動起來就會出現一種新顏色呢?(幼兒回答)鼓勵幼兒的回答。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觀看視頻,展示幾種有關視覺暫留的小玩具,再次引起幼兒興趣。

1、觀看視頻

師:偉大的科學家伯伯也發現了這個祕密了,並給這種奇妙的現象取了個名字,叫做“視覺暫留”。當我們看卡片時,看到了紅色,在轉的時候紅色不會馬上消失,而會在眼前停留幾秒鐘,緊接着黃色也映入眼前,兩種顏色就重疊起來了,也就形成了新的顏色——橙色。

2、引起興趣

師:原來視覺暫留現象就在我們身邊呀,就連好看的動畫片也是根據這個現象製作成的,老師也試着根據這個科學原理做了一些小玩具。(出示玩具,簡單操作,讓幼兒説出發現的小祕密,並請幼兒來玩一玩。)看來我們都可以當小魔術師了。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感受,就能發現好多的小祕密。請小朋友慢慢去發現吧!

3、小結

寶貝們!今天大家和侯老師一起見證了陀螺的顏色變化,還了解了“視覺暫留”現象。一會兒我把這些好玩的玩具放到咱們的科學探究區,有興趣的小朋友可以繼續來玩。

四、活動延伸

寶貝們,今天老師和你們在一起特別開心,我想和你們繼續做好朋友,同時,我有兩個小願望想讓你們來幫我實現,我想看看三種顏色或多種顏色的陀螺轉動起來的變化,那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製作好嗎?還有一個小願望就是我想知道生活當中哪裏還有視覺暫留的現象,也請小朋友用心去觀察,把你們的發現分享給老師和小朋友。

五、活動結束

幼兒整理活動所用物品,隨音樂走出活動室。

活動總結

此活動通過孩子們感興趣的陀螺激發幼兒活動興趣,結合美術元素讓幼兒感知旋轉陀螺的色彩變化,知道兩種顏色相配會產生一種新的顏色,在活動中,我覺得整個活動思路還是很清晰的,孩子們的探索興趣也被較好的激發着。在提問和迴應上,能做到簡潔、明瞭,能運用指向性明確的語言來引導孩子的思考和探索,幼兒通過嘗試、感知,實驗在玩中發現科學祕密,積極性很高。由此過渡到“視覺暫留”這一科學現象,再次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也萌發了他們今後繼續探索的願望。不過,在活動中有些細節沒有處理好,比如引出“視覺暫留”這一科學現象後,應當再用通俗、淺顯的語言來給幼兒作出解釋,使幼兒更容易接受,今後需要不斷改進,以求更上一層樓。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3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在感知蠟燭燃燒現象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2.通過觀察,瞭解各種各樣的蠟,説出蠟燭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瞭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係,對此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激發幼兒探究科學的慾望,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讓幼兒瞭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係。

活動難點:

讓幼兒知道蠟燭燃燒時會發光、發熱,燃燒時需 要空氣中的氧氣。

活動準備:

蠟燭若干、透明玻璃瓶6個、玻璃杯1個、火柴、打火機。蠟燭實物圖片、輕音樂、課前對幼兒進行的安全教育。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欣賞燭光,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帶領孩子進入教室,一起感受美麗而又温馨的燭光。

2.引導幼兒觀察點燃的蠟燭,説説自己看到的有趣現象。例如:滴下來的蠟燭油像眼淚,而且很燙;小火苗會隨風"跳舞",説一説小火苗像什麼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陽、像螢火蟲等。)

3.引導幼兒用自己的動作來表現燭火的樣子。

二、通過觀看各種各樣的蠟燭實物圖片,讓幼兒説出蠟燭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師請幼兒共同來欣賞各種各樣的蠟燭實物圖片。

2.引導幼兒説出蠟燭的用途,談談自己在什麼時候用過蠟燭?(停電的時候,過生日的時候,掛燈籠的時候等。)

三、通過遊戲《蠟燭的熄滅》,讓幼兒瞭解蠟燭燃燒與空氣的關係,對此現象產生濃厚的興趣。

1.請幼兒講一講應該如何點燃蠟燭(火柴、打火機)

2.引導幼兒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將蠟燭熄滅(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師用另一種方法將蠟燭熄滅。首先點燃一根蠟燭,固定好,然後用一個玻璃口杯罩在蠟燭上,看看結果怎樣?(熄滅)

4.教師引導幼兒分組進行實驗,驗證這種方法。

(1)幼兒操作實驗:罩上杯子後,蠟燭會慢慢熄滅。

(2)蠟燭為什麼會熄滅?(幼兒自由發言)

(3)罩上杯子後蠟燭會熄滅,還會有什麼現象發生 ?(杯子會發熱、發黑,杯壁上會有小水珠,火焰熄滅時有一股煙味)

5.教師小結:蠟燭燃燒時需要空氣,當蠟燭罩上杯子後,外面的空氣進不去了,杯子裏的空氣被拉住燃燒用完了,蠟燭就會熄滅。

活動延伸:

蠟還可以繪畫,請幼兒用桌子上的碎蠟在紙上畫上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用棉籤蘸上盤中的顏料,均勻的塗在畫上, 就會顯現出美麗的蠟染畫。

活動反思:

在組織這節科學活動課之前,我提前給孩子做了詳細的安全工作講解,因為擔心從來沒有接觸過火的孩子在實驗的過程中會緊張、害怕,再有怕孩子會不小心燒着手。當活動一開始,孩子們就很投入,探索的積極性也很高,也很注意安全問題,就這樣在孩子們的帶動下,我逐漸放開手,和孩子們一起來探索,效果很好。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4

設計意圖: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現如今,孩子手中會動、會唱、會亮的玩具應有盡有,大班的孩子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擺弄、重複操作,他們常常會冒出許多富有教育價值的問題:它為什麼會動。它的肚子裏有什麼,怎麼弄它才會跑得更快……甚至會產生拆開看看的慾望。順應孩子的興趣,為了引導他們積極探索、大膽思考,我們創設條件,讓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過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啟動方式,初步感知慣性玩具的運動原理,激發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

活動目標:

1.熟悉常見玩具的多種啟動方式,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初步感知慣性玩具的運動原理,瞭解一些常見的民間慣性玩具。

2.樂意參與科學探索活動,體驗動手操作的快樂。

3.讓幼兒知道愉快有益於身體健康。

4.教育幼兒養成清潔衞生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幼兒收集慣性、電動、回力、發條、拉線等多種玩具。

2.畫有電池、發條、回力、拖拉線等各種標誌的簍子。

3.玩民間慣性玩具的視頻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質陀螺等。

活動過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啟動方式並分類

1.幼兒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啟動方式。

師:小朋友們帶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們一起來玩一玩,等一會兒請你説一説:玩的是什麼玩具,用什麼辦法讓它動起來的。

(評析:開門見山式的導入方式是大班孩子樂於接受的。教師有意讓孩子帶着問題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時,瞭解玩具的啟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集體交流操作情況,教師隨機出示相應標記。

師:你玩的是什麼玩具?它為什麼會動?你還發現了什麼?

(評析:教師提出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同時,隨機出示的標記卡無形中將幼兒自主操作獲得的信息進行了梳理、概括和分類。)

3.引導幼兒按啟動方式的不同將玩具分放至不同標誌的簍子內,並請幼兒相互檢驗操作的正確與否。

(評析:這一環節的操作對大班幼兒來説沒有太大難度,是他們能直觀感受到的較為熟悉的內容。教師有意識地"後退",讓幼兒承擔檢驗的任務,給予幼兒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斷的空間。)

探究慣性玩具的奧祕

1.出示慣性玩具,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師:這個玩具,既沒有用電池,也不用上發條,更沒有拖拉的線,輕輕一推,它就能開出很遠,它是靠什麼啟動的呢?你玩過這樣的玩具嗎?

(評析:這一環節中,教師突然提出的問題,激發了幼兒再次探究的慾望。)

2.個別操作,集體觀察,大膽猜想慣性玩具的運動原理。

師:請你們猜一猜,為什麼它能一推就開出很遠?祕密在哪兒呢?

(評析:這一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幼兒動手操作驗證猜想的興趣。)

3.教師介紹分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師:玩具到底是靠什麼開得這麼遠呢,光猜也不行,我們動手拆開看看吧!老師準備了螺絲刀、小盤子,知道怎麼用嗎?

(評析:分組拆卸玩具是幼兒很樂意參與的任務,但兩人分工合作、螺絲逆時針拆卸、有序放置螺絲釘等,都是需要幫助幼兒明確的操作要點。)

4.幼兒分組合作拆卸,觀察慣性玩具上獨特的慣性輪裝置。

(評析:從猜想到驗證,這一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高潮。慣性玩具後輪軸上帶動着的慣性齒輪終於揭開了神祕面紗。教師不妨多留些時間,讓幼兒充分觀察和嘗試。)

5.集體交流發現,教師進行小結。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它和玩具的什麼部位連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麼?

教師小結:這就是慣性玩具上才有的慣性輪裝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慣性力量放大,慣性輪越重,小開出的距離就越遠,明白了嗎?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幼兒有充分的直觀經驗想表述出來。教師在鼓勵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發現的同時,要給予幼兒正確的概念,幫助幼兒將所見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經驗。)

觀看視頻,拓展經驗,瞭解更多有趣的民間慣性玩具

師:現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電動的、遙控的,還有聲音控制的呢。可是,你們知道嗎,在老師小的時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電池、不用機械的慣性玩具,它們不但好玩,還能鍛鍊身體呢!你們想知道這些玩具是怎麼玩的嗎?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質陀螺等民間慣性玩具的視頻,讓幼兒欣賞。

(評析:民間慣性玩具豐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是上一環節所獲新經驗的延伸,又幫助幼兒拓展了經驗,激發了幼兒對慣性玩具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將拆卸後的慣性玩具重新組裝起來,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提高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進一步創設條件,讓幼兒嘗試拆卸發條玩具,觀察其中彈簧圈的構造和作用,培養幼兒大膽猜想、專心操作、細緻觀察的科學探究精神。

活動反思:

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並用,並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術媒介把它表現出來的操作活動。在《有趣的陀螺》這節繪畫和操作相結合的美術活動中,色彩繽紛的陀螺讓孩子們眼花繚亂,充滿了好奇……

本次活動,主要讓幼兒通過“玩陀螺、看陀螺、説陀螺、畫陀螺、製作陀螺”來感受陀螺轉時色彩的變化,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並在玩的過程中體驗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説到“玩陀螺”,孩子們在情境遊戲活動中都很感興趣,他們都能各顯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我讓孩子們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去思考、觀察:陀螺的形狀和顏色是什麼樣的?再看一看陀螺發生了哪些變化?在“説陀螺”這一環節中,我運用集體討論法,讓孩子們大膽討論,説出自己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祕密?(轉之前,陀螺有齒輪,轉的很快的時候,齒輪線變圓了)(顏色變了)等。“畫陀螺”和“製作陀螺”是本次活動的重要環節,我運用講解、示範法讓孩子們瞭解陀螺的製作過程。(塗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製作陀螺的過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問題是陀螺轉不起來,經討論原來是陀螺卡片中間的點被弄大了,所以小棒鬆了導致轉不起來。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籤,效果會更好。這是一節比較有趣的美術活動,孩子們玩的很開心,製作得也很開心!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5

【教材分析】

影子是人們幾乎每天都能見到的一種物理現象。它時大時小、時隱時現的變 化易引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對影子的形成及其位置、成像大小和與光之間的關係,需要多途徑引導幼兒進行探究。為此在活動中藉助圖片,創設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幼兒討論: 為什麼白天小姑娘躲在媽媽的身後,影子就不見了?為什 麼小貓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不斷出現的疑問與實驗相結合,能更好地調動 幼兒的參與性,使幼兒產生繼續探究、操作的願望。

【活動目標】

1.感知影子現象,初步瞭解影子的形成。

2.大膽探索、發現影子的變化及其與光的關係,能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並交流 實驗結果。

3. 感受活動的樂趣,產生繼續探究影子的興趣。

4.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帶幼兒觀察影子,玩“踩影子”等遊戲。

2.可參考《身邊的科學》自備 4 幅圖片,“幼兒學習材料”——操作材料⑤, 記錄表。

【活動建議】

1.猜謎、談話導入活動,引發幼兒興趣。

(1)迷語:有個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時走在前,有時走在後。我和它説話, 就是不開口。

(2)提問:影子是什麼樣的?你還見過誰的影子?

2、結合圖片,設置問題情境,初步瞭解影子的形成。

(1)出示圖片

1,引出情境主題

教師講述圖片內容:小姑娘有一個影子朋友,她的影子朋友總是和她形影不 離。可是, 最近她遇到了一件煩心的事。

(2)出示圖片

2,引發幼兒討論。

教師結合圖片提問:為什麼晚上關了燈以後,白天小姑娘躲在媽媽的身後時,影子就不見了?

小結:有光的地方物體才有影子;沒有光的地方物體就沒有影子。

3、通過討論和操作,探究影子的位置和光的方向有何關係。

(1)結合圖片

3,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

提問:為什麼小姑娘的影子有時跑到這兒,有時跑到那兒?

(2)教師出示操作材料

⑤,講解操作要求及記錄方法。

(3)請幼兒合作進行自主探索,從不同方向照物體,記錄影子出現的位置。請幼兒展示記錄表,交流實驗結果。

小結:影子總是出現在光的反方向。

4、繼續合作探究,感知影子成像大小的原因。

(1)觀察圖片

4,引發幼兒討論。

提問:為什麼小貓的影子比小姑娘的影子大?

(2)介紹操作材料,鼓勵幼兒兩兩合作實驗,實驗後進行交流。

小結:當物體距離光近的時候,影子就變大;當物體距離光遠的時候,影子 就變小。

教學反思:

要上好科學活動,就要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也要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更要讓幼兒自我探究、自我發現、自我提高。”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周圍事物,感知慣性現象。

2、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動用各種感官尋找答案。

3、激發幼兒探究生活中科學現象的慾望,滿足好奇心,感受成功的快樂。

4、能認真傾聽同伴發言,且能獨立地進行操作活動。

5、教育幼兒養成做事認真,不馬虎的好習慣。

活動準備:

1、課前讓幼兒感受開車、剎車時的身體變化。

2、户外場地,能感受慣性現象的鞦韆。

3、幼兒操作材料:瓶蓋、小木棍、撲克牌、小木塊、釦子、免洗紙盤、圓柱紙管、滑板車、飛盤、騎小車的車子、溜溜球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入,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提問:(1)小朋友你們都坐過吧!那開車、剎車時候身體有什麼變化呢?為什麼?請小朋友互相講一講。

(2)個別幼兒上來説一説自己的發現。

(二)、讓幼兒在玩盪鞦韆中感受慣性,激發幼兒探究生活中科學現象的慾望。

1、師:今天,老師請小朋友來玩“盪鞦韆”的遊戲。不過請你們注意在盪鞦韆時會有什麼祕密呢?

2、 談談盪鞦韆的感受。

3、老師小結:初步瞭解什麼是慣性?

我們坐車時,突然的剎車,我們的身體會前傾,而突然的開車會讓我們的身體後仰,這種現象就是慣性。盪鞦韆時我們不用推鞦韆,但是鞦韆還能盪來盪去,這也是慣性。慣性很有趣吧!今天我們就來玩一玩、找一找有趣的慣性藏在哪裏?

(三)、幼兒自由分組選擇多種材料來發現慣性現象。

1、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製作陀螺和旋轉的紙盤,玩溜溜球、滑板車,擺多米諾骨牌,翻撲克牌,操作玩具車等),請你們自己試一試、玩一玩、找一找,慣性在哪裏?

2、教師引導幼兒發現和感受,鼓勵動用各種感官尋找答案。

3、幼兒互相交流。

師:你發現的慣性在哪裏?和同伴講一講。

(鼓勵幼兒大膽的用較連貫的語言與同伴講述自己的發現與想法)

(四)、通過玩遊戲體驗感知慣性,並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

1、帶着問題重新選擇材料發現、體驗慣性。

(1)師:請小朋友選擇沒玩過的材料,再去發現慣性在哪裏?

(2)師幼互動:鼓勵幼兒大膽展示或講述自己的成果。

2、教師小結慣性的原理,解答幼兒發現的疑難問題。

3、鼓勵幼兒講述自己日常生活中發現的慣性現象,相互交流慣性帶來的不足。

延伸活動:

通過尋找生活中的慣性,進一步瞭解慣性祕密和原理。

1、師幼共同尋找操坪周圍運用了慣性原理的大型器械。

2、自由玩耍,體驗慣性帶來的快樂。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7

設計意圖:

分類是指將一組事物按照特定的標準加以區分,並進行歸類的過程。

學前兒童分類大致經歷三個階段:

1.能按事物表面的、具體的、簡單的特徵進行分類;

2.能根據事物內部特徵進行抽象概括但脱離不了具體情景和功用;

3.開始根據本質屬性對事物進行分類,能抽象出事物的多種屬性和特徵。

基於《指南》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繫的過程。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生成了《有趣的分類》這節教學微課。

活動目標:

1.通過情景活動,讓幼兒感知事物的特徵,瞭解分類的方法。

2.通過操作、探索,培養幼兒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特徵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多角度分類的能力。

3.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驗數學活動的有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情景類物品準備2.動畫課件準備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以疑激趣

以幫小白兔整理雜貨鋪為線索,引出分類活動。

1.小白兔店裏的東西太多,亂七八糟,小兔忙不過來。小花貓根據自己的經驗幫助它進行了簡單的分類。

2.為進一步幫助顧客準確、快速地找到商品,小白兔提出:“怎樣將貨架上的商品再進行更細緻的分類呢?”

二、學習分類感知方法

以富有動畫的課件演示,激發幼兒按蛋糕的某一特徵進行分類的興趣,感知多角度分類的方法。

第一次:按顏色進行分類第二次:按形狀進行分類

第三次:按蠟燭進行分類第四次:按水果進行分類

三、迴歸情景歸納提升

1.將花小貓簡單分類的貨品,再次細緻分類。

2.對比發現:通過再次分類後,雜貨鋪的商品更有序了。

四、遷移延伸快樂體驗

活動區角里的材料擺放有些凌亂,請小朋友們分類整理一下,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8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發現蠟燭燃燒時的有趣現象,培養幼兒良好的觀察力。

2、瞭解蠟燭燃燒於空氣的關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7、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現。

活動準備:

打火機、顏料水每人一份、每人兩支蠟燭、一大一小玻璃杯每人兩個,清水一碗

活動過程:

一、點蠟燭。

1、(1)、師:晚上停電了,什麼也看不見了,怎麼辦?(點蠟燭、打手電筒),出示蠟燭:那你們用什麼辦法來點蠟燭呢?(打火機、火柴)。那麼等一會我們使用打火機應注意安全。教師交代點蠟燭的方法。

(2)、先把打火機點燃,然後再把蠟燭拿到打火機上點燃。

(3)、師:那麼,點燃了蠟燭,請你們觀察,會又什麼現象產生呢?

(4)、幼兒點蠟燭,觀察。

2、幼兒回到座位。

師:剛剛,蠟燭點燃,你們看到了什麼呢?(有水流出、有煙……)。哦,有的小朋友説有水流出,那蠟燭流出來的水叫蠟油,我們再來看看它的火焰會怎樣呢?蠟油油什麼作用呢?

教師總結:蠟燭燃燒時會油蠟油流出來,蠟油滴在桌子上可起一個固定作用,它燃燒時還會冒煙,火焰會隨風舞動。

二、自制蠟燭花。

師:剛剛有小朋友説蠟燭燃燒時有蠟油滴下,那麼請你觀察蠟油滴到水裏時怎樣的,再滴到桌子上看看。

幼兒再次操作,引導幼兒觀察發現。

教師總結:蠟油滴在水裏時浮起來的,像荷葉一樣。

三、蠟燭熄滅。

1、師:剛剛我們師怎樣來熄滅蠟燭的?(用嘴吹的,用手扇的),現在,老師有一個好辦法,先點燃一根蠟燭,固定好,然後,我用一個玻璃杯罩在蠟燭上,看看結果怎樣?換一個被子,結果又怎樣呢?

幼兒動手操作。

2、師:剛剛,我們做了實驗,結果怎樣呢?(蠟燭熄滅了)。那換一個被子,得出的結論又怎樣呢?(還是滅了),為什麼呢?

小結:蠟燭的燃燒需要空氣,被子裏的空氣燒完了,蠟燭也就要熄滅了,就像我們人一樣,同樣也需要空氣,空氣沒有了,人也就生存佈下去了。

3、師:好,現在我們來點蠟燭,用一大一小的玻璃杯同時罩在上面,看看,又會又什麼樣的結果?幼兒實驗。

小結:大杯子裏的空氣多,後熄滅,小杯子裏的空氣少,先熄滅。

四、水中的蠟燭。

師:剛剛,蠟燭和空氣做遊戲做得可高興了,現在他要和水做遊戲了,你們想看嗎?

教師示範:先將點燃的蠟燭豎在盆子中間,然後罩上被子,你可以發現當蠟燭熄滅後,盤子裏的水會到被子裏去。

幼兒操作。

師:你們有沒有做成功?為什麼瓶外的水會到瓶子裏去呢?你可以端着你的盤子去給客人老師看看,問問卡人老師為什麼?也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這個實驗,再來討論結果。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9

教學目標:

1、探索有關磁鐵的各種有趣現象。

2、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幼兒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發現並揭示磁鐵的“同性相吸、異性相斥”的特性,建立有關磁性原理的粗淺概念。

3、共享同伴的成果與快樂。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準備:

老虎、兔子、磁鐵有兩級(老師操作的,幼兒操作的),人手一份操作材料(鉄製品,不是鐵製品)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出示背景圖,老虎和小兔)

1、今天我老虎肚子餓,想找個動物來填肚子。咦,前面有隻兔子,“兔子等着瞧。”“老虎大哥求求你,別吃我。”“行,只要你回答出我的問題,就放過你。”這裏一堆米粒裏混入許多的小針,你能用最快的方法把米粒和小針分開嗎?小朋友們,你有什麼好辦法?快來幫幫小兔。

2、請小朋友回答,然後辦法進行操作,比一比,誰的辦法快?(筷子、夾子、磁鐵、)

3、小結:小朋友真聰明。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礦石,黑黑的,它有磁性,又能吸住鉄,所以就取名叫磁鐵。

二、磁鐵的特性。

1、磁鐵除了能吸住小針,還能吸住什麼東西?在你們的桌子上有許多的東西,用磁鐵試一試,看能吸住什麼,並用筆把它記錄下來,能吸住的打勾,不能吸住的打叉。

2、幼兒操作,並記錄。

3、講解

4、小結:磁鐵能吸住鉄和含有鉄的東西。磁鐵的力量很大,隔着東西或者放在水裏,它還是能夠把含有鐵的東西吸起來。

三、磁鐵的作用。

1、現在磁鐵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去,你知道磁鐵有什麼用處嗎?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磁鐵?(磁懸浮列車,指南針,音響的揚聲器,以及電冰箱的門上的密封墊.甚至兒時奶奶用磁鐵將家裏縫縫補補用的針都吸在一起以免丟失~~~如冰箱的門、電鈴、電飯鍋、門吸、磁性黑板、磁懸浮列車等回答均可。用到磁鐵的地方很多:五金磁鐵玩具手袋磁鐵 皮具磁鐵 門吸磁鐵 服裝磁鐵 磁療磁鐵 電子產品磁鐵 電聲、電機磁鐵 禮品盒磁鐵“)(垃圾處理場用大磁鐵分離出垃圾裏的廢鐵等金屬。)

2、由於磁鐵有磁性,所以會干擾信號,比如電視機,手機,千萬別把磁鐵和有磁性的東西放在一起。

四、原理: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1、看來大家對磁鐵並不陌生。老虎也知道磁鐵的作用,給自己裝上了磁鐵,也悄悄給兔子裝上磁鐵,老虎我追我追,我追追追,兔子你逃你逃,你逃逃逃。哈哈,兔子我抓住你了。怎麼辦?你有什麼辦法能讓兔子用磁鐵逃走嗎?

2、請你讓磁鐵和磁鐵在一起玩一玩,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磁鐵有兩邊,貼有同樣顏色的碰在一起就會馬上推開,不同顏色的碰在一起就會緊緊的連在一起。這是怎麼一回事?

3、原來每塊磁鐵的兩邊都有着不同的磁性,我們分別把它們叫做南極,也用S表示;北極,就用N表示。(出示認識兩極)操作。

小結:一樣磁性的碰在一起就會推開,不一樣磁性的碰在一起就會緊緊地連在一起。我們也可以説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

4、現在誰能來幫助小兔呢?

5、總結:小朋友真聰明,科學家費了很大的勁研究才發現:磁鐵能吸鉄,隔着物體也能吸住鉄,還知道“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重大發現,我們小朋友一節課就知道,太了不起。

五、遊戲:我是快樂的磁鐵人

1、現在讓我們每個人也來當一塊小磁鐵,一面貼上“S”,一面貼上“N”,玩一個快樂的磁鐵人。當音樂停,你的“S”必須與別人的“N”相吸,否則就會被老虎吃掉。

2、遊戲2遍,結束。

教學反思

在這次活動中幼兒樂於參與,積極發現。簡單而有平常的活動準備,又為幼兒提供了全面探索的機會。簡單容易的記錄過程更適合幼兒的操作能力。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我依據幼兒的需求設計了置疑、猜測、驗證、交流等各個環節,讓孩子們在每個環節中對磁鐵特性的瞭解層層深入,同時對記錄單和實驗的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從而培養孩子樂於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提高孩子觀察、比較、發現等科學探究能力。在活動過程中首先我引導運用對比觀察的方法,引導孩子發現磁鐵的特性,從而讓孩子瞭解磁鐵的“同性相吸,異性相斥” 的特性。 在科學活動中參插遊戲,並輔以形象生動的教具、有趣活潑的語言,會使幼兒對活動的興致加濃,而在有趣的遊戲情景中,幼兒也願意主動去探索,主動去參與,從而使幼兒的聽覺力、注意力、觀察力得到了發展。我們認為,整個活動的全過程,將“嘗試精神”滲透在了教育教學之中,基本遵循了“先練後講”的嘗試原則。讓幼兒在不斷嘗試,不斷探究,不斷髮現中學習知識,認識事物的現象。

本次活動充分體現了分層遞進,分步落實的教學特點,教學的環節比較分明,教學重點突出,時間分配得當。操作材料充足,在活動中教師言語只是一般的引導性語言,整個活動充分體現了:幼兒是學習的主體“。

本次活動存在的問題是,我在課前還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便於操作觀察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親自進行實驗探索,從而能更加引發孩子們的探索慾望。在活動中還應認真的觀察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在於他們的談話中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經驗,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個別幼兒在嘗試活動中不夠大膽,模仿性強;有些幼兒在材料的使用上還有磕磕碰碰的現象,雖然老師多次提醒,但還是影響了活動的順利進行;在活動中有時還不能做到“收放自如”,今後,在教學活動中需注意這方面的指導。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0

活動設計思路與原則:

《綱要》中指出:“為幼兒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學會尊重別人的觀點和經驗。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此次活動針對幼兒喜歡遊戲的天性,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幫助幼兒在遊戲中自主探索,主動學習。

教育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力的作用之可以使靜止的物體動起來,以及使運動的物體靜止的方法。

2.培養幼兒大膽探索、仔細觀察和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合作的樂趣。

3.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4.培養幼兒的耐力和毅力。

5.考驗小朋友們的反應能力,鍛鍊他們的個人能力。

6.提高幼兒的競爭能力,促進幼兒動作的靈活性和協調性。

活動準備:

多米諾骨牌、推牌錄像、有關力作用的玩具若干。

活動程序:

欣賞推牌錄像→幼兒嘗試玩骨牌→討論交流→探索阻止骨牌繼續倒下的方法→體驗其他體現力作用的遊戲。

教育過程:

1.欣賞推牌錄像,激發幼兒參與熱情。

2.幼兒嘗試玩骨牌

(1)讓幼兒帶着問題去嘗試:擺骨牌的過程中你感受到了什麼?為什麼骨牌會一個個的倒下?

(2)請幼兒自由嘗試玩骨牌,不規定玩法和路線。

活動反思:

在今天的活動中,“積木塊”成了“主角”,為使幼兒能儘快融入到活動中,我們一開始就讓孩子對積木的玩法説出了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部分,孩子們利用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自由地講述,分享同伴的經驗,同時激發了孩子參與下面活動的積極性。 接着,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想來玩一玩,我的玩法更有趣。”孩子們覺得很好奇:“老師會怎麼玩呢?和我們玩得一樣嗎?”小朋友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了老師的身上。我一邊演示一邊拋出問題:“我把積木一塊一塊排好,用手推第一塊,你們猜,後面的積木會怎樣呢?”面對我的問題,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猜想可能的結果,在這一環節中,我耐心地傾聽了孩子對結果的種種猜測,在結果沒有呈現時,我對孩子的觀點表示認可,這給孩子創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圍,從而,激發了孩子的猜想活動。我推倒積木,驗證了孩子的猜想結果,更引發了孩子想親自試一試的慾望。

有了孩子們的第一次操作,他們對多米諾玩法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孩子們在我的引導與主動的探索下發現了原來是力的傳遞在起作用。

矛盾是幼兒進一步探索的動力,這時我又適時地擺出了新的矛盾:你成功了嗎?你是怎麼擺的?你沒有成功,是什麼原因呢?把這些問題的出現作為一個新的刺激點,在我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的追問下,在幼兒一次次討論、交流、操作中解決了積木塊之間的距離問題,我還讓成功的孩子用自己的經驗來指導同伴,達到自主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

緊接着,又出現了新的矛盾,多米諾的排列由原來的直線變成了曲線,這時,拐彎處的排列成了新的矛盾,我又拋出問題:“為什麼拐彎地方的積木沒有倒?怎樣擺才能讓前面一塊積木能碰到後面一塊積木呢?”這個問題又引發了孩子的探索慾望。小朋友不斷擺弄轉角處積木的方向,我又及時給予語言引導:“請您檢查一下前面一塊是不是能碰到後面一塊?”這樣避免了孩子盲目地去推倒積木塊,給了幼兒一個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的機會。

第三次操作,是同伴間的合作,在這個環節中,大家要商量、分工、合作,將大家的積木塊合在一起,還要共同來設計一個圖案,這對孩子們來説又多了一份考驗,這時我作為旁觀者去傾聽孩子們的交流、討論、操作。孩子在介紹、推積木塊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功的滿足,儘管有的小組積木塊沒有一次成功,我還是從不同的角度加以肯定與鼓勵。

最後用人體做骨牌,將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就在活動接近尾聲時,我給孩子欣賞了一段動態的多米諾現象,這一現象更進一步激發了孩子想繼續玩的慾望,大家在一個比較興奮、愉悦的狀態下結束了活動。

在活動過程中我注重了幼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注重了孩子的情感態度,因為孩子探求知識的過程與方法比掌握知識的多少本身更重要。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1

一、設計思路:

“老師,我把溜溜球甩出去為什麼它會回到我的手上?”“突然剎車,我的身體為什麼總是向前傾?”……生活中慣性無處不在,人們運用慣性的原理髮明瞭許多有用的娛樂玩具:過山車、蹦牀、鞦韆……

怎樣讓孩子們懂得和了解慣性的祕密及原理,在陽光和空氣充足的户外場地上,孩子們“坐”感受慣性、自己動手製作陀螺和旋轉的紙盤、操作溜溜球、木塊等活動來“找慣性”、通過做做玩玩發現問題,與老師和小夥伴一起“説慣性”。從而培養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激發幼兒自由探究的慾望和好奇心,萌發幼兒團結合作、克服困難的決心。

二、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究生活中科學現象的慾望,滿足好奇心,萌發在活動中認真思考,克服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樂。

2、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動用各種感官尋找答案,提高幼兒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引導幼兒關注周圍事物,感知慣性現象,懂得不受外力影響,任何物體都保持原狀不變。

4、鍛鍊幼兒的反應能力,提高他們動作的協調性。

5、體驗遊戲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1、場地:一樓户外操坪,能感受慣性現象的體育器械若干;

2、幼兒操作材料:瓶蓋、小木棍、撲克牌、小木塊、釦子、免洗紙盤、衞生紙卷芯、

3、玩具車、溜溜球若干;

四、活動過程:

1、感受慣性:全體幼兒實地坐車感受開車、剎車帶來的身體變化;下車談感受:開車時我的身體怎麼變化?剎車時我的身體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初步瞭解什麼是慣性。

2、發現慣性。

活動反思:

新《綱要》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因此,我以幼兒的科學教育為切入口,嘗試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使生活成為課程資源,讓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在活動設計和組織實施中,我一直遵循三中原則:

一、觀察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科學內容。

二、通過生活實踐活動,提高幼兒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通過幼兒的'一日生活小環節滲透科學教育。本活動中,我以談話導入,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通過提供幼兒操作練習的豐富、開放性的材料,這些材料來源於幼兒身邊的小玩具,有積木、飲料瓶蓋、硬紙片、雪花片、雞蛋殼、呼啦圈等等,讓幼兒在操作、觀察、猜想、思考中體驗、獲取有關轉動方面的知識經驗。

在交流中,我採用自由交流和集體交流的形式,讓幼兒描繪他們親自經歷的、豐富而有意義的探索過程和發現,但是在交流中,我只是一味的問幼兒你是怎麼把它轉動起來的,卻忽視了該物體轉動的有趣現象,在活動的第二個環節,讓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的環節,我説的太多,孩子們玩的時間太短,讓他們探索的不夠,還有在活動中我的語言不夠簡潔,顯得囉嗦。整個活動下來幼兒的轉動經驗拓展不夠。

在 “身體轉動”的環節,通過小結幼兒操作材料轉動的方法,最後介紹呼啦圈,引出了身體的轉動,這個環節幼兒能夠大膽説出身體的哪些部位能轉動,如:眼睛、頭、肩、手腕、胯等等,都説的很好,我出示了兒童身體圖,在幼兒找到的部位貼上字卡,認識漢字,還準備了輕音樂帶着幼兒轉動這些部位,我原本以為這是我這個活動的亮點,但在專家評課的時候,卻説我的內容太多,可以刪掉這一部分,在最後讓幼兒觀看光碟的環節應該再細一點,引導幼兒多説,並用完整的話表達。課後好好的反思了這次活動,真的是內容有點多,如果我再次開展此活動,身體的轉動可以在第二課時開展,活動內容不在於多,而在於精。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2

活動來源:

體育活動時,我帶領幼兒到軟質地面上玩“爬爬樂”的遊戲。遊戲休息時,有幾位幼兒發現了旁邊花圃裏有蚯蚓。平時‘幼兒很喜歡小動物,但對蚯蚓卻不太瞭解。孩子們有的能用土語説出蚯蚓的名稱,但觀察不細緻,不能準確地用口語表達其外形特徵,更不瞭解蚯蚓的“再生能力”,但有的不認識誤認為是怪物、大壞蛋。大班孩子,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對事物充滿好奇,,小小的蚯蚓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探究熱情。他們在議論着,有幾個膽大的孩子還用小棒子將蚯蚓挑起來觀察。

《綱要》中提出: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生活中有許多不起眼的東西,其中往往藴含着豐富的教育價值。為此,我設計生成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蚯蚓》,引導幼兒展開了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

活動目標: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徵和生活習性。

2.學習用簡單的方法探究蚯蚓,並能將結果記錄與交流。

3.產生對蚯蚓的進一步探索慾望,知道要保護蚯蚓,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聊天的兩盆花》,蚯蚓若干條,實驗用品(尺、放大鏡、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動過程:

一、由多媒體課件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教師:“昨天晚上,我聽到窗台上兩盆花在聊天。”(播放多媒體課件)一盆説:“我盆裏的泥土太硬了;緊緊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營養都困難。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説:“我盆裏的泥土鬆鬆,軟軟的,我可以盡情的吸收養分。你看,我長得多茂盛。”

教師:“為什麼兩盆泥土會不一樣呢?這裏面有什麼祕密?”

(倒出來看看)原來是小蚯蚓在幫花兒鬆土,花兒才長得茂盛,碧綠。那我們幫花兒謝謝小蚯蚓。

(孩子們在情境中發現活動的主角“蚯蚓”,引入課題。)

二、幼兒自主探究,實驗並記錄。

1.小蚯蚓長是得什麼樣子的?請你仔細的看一看、摸一摸,觀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條蚯蚓去研究研究。(為幼兒提供放大鏡和透明的小盒)交流結果:

蚯蚓是環節動物,細細長長的,沒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許多水分,摸上去濕濕的。頭部有環帶。

(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瞭解了蚯蚓的外部特徵。)

2.小蚯蚓是怎麼運動的呢?用動作學學。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縮蠕動腹部有剛毛。蚯蚓藉助剛毛爬行。

3.小蚯蚓還有什麼祕密呢?它到底有多長?蚯蚓在地上會爬,它在玻璃、紙上上會爬嗎?哪裏爬得快?它喜歡什麼環境是乾乾的還是潮濕的?它為什麼總是躲在泥土裏?他喜歡光嗎?我們來做幾個實驗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講解操作方法與要求。

實驗一:提供尺量。

實驗二:提供玻璃和馬糞紙。

實驗三:提供手電和紙盒實驗四:提供軟硬不同的泥土另外:提供筆記錄交流探索的結果:

蚯蚓有不同的長度;蚯蚓在玻璃上、紙上也會爬,蚯蚓沒有眼睛和耳朵,看不見,也聽不見,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也能感覺到震動。他喜歡生活在潮濕的泥土中。

(利用多種材料和方法對蚯蚓進行實驗研究和記錄分析,感知了蚯蚓的特點和生活習性。)

三、以趣引路,拓展研究。

我們發現了蚯蚓的這麼多祕密,你還知道蚯蚓的什麼祕密?

1.蚯蚓的糞是寶貝,可以養雞、鴨、魚等。

2.蚯蚓是中藥,叫地龍。

3.蚯蚓還是一種菜,營養很好。

4.蚯蚓會處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幹,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

(這一環節,幼兒知道了蚯蚓更多的相關知識,知道了我們要保護蚯蚓,愛護大自然。)

四、延伸活動:

1.有一條蚯蚓受傷了,我們把它養在教室裏,看看它會好嗎?會有什麼變化。

2.把蚯蚓送回家。

(在延伸活動中,幼兒瞭解到蚯蚓受傷分成兩段後,它有個小本領,有腦袋的那部分會長出尾巴來,有尾巴的那部分也會長出腦袋來,它就能變成兩條蚯蚓啦!)

活動反思:

1.選材生活化《綱要》中提出:“”孩子們的探索活動應從身邊的事物開始。本活動的內容主體來源於生活,結合活動引導孩子們關注周圍生活,關愛人類的朋友——蚯蚓。孩子們興趣盎然的參與活動,發現了蚯蚓的有趣和奇妙。

2.環境寬鬆化整個活動注重每個孩子的參與、探索、研究。幼兒帶着問題去探索、研究、尋找、發現。幼兒在活動中能很好合作。教師在活動中是材料的提供者,問題的觀察者和探索活動的引導者、啟發者,為幼兒提供了寬鬆、自由的探索氛圍。幼兒充分體驗了自主活動的樂趣,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意識。

3.材料豐富化本次活動的材料,看似簡單,其實藴含了豐富的內容我們提供了若干條蚯蚓和相關的探索輔助材料避免了幼兒操作時的爭搶,有提供了自主選擇、探索的機會。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3

設計意圖:

連接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但他們對連接物體的這一科學原理概念模糊,需要我們提供、創設一個研究、探索的機會和環境。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本次活動讓孩子們利用物品的連接,通過遊戲、探索、嘗試連接現象,知道"連接"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而激發孩子們觀察、探索周圍事物的興趣。

活動目標

1. 對周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和願望,體驗連接成功的快樂

2. 嘗試用各種方法將不同的物體連接起來,發展幼兒觀察、比較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瞭解各種連接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一:記號筆、夾子、回形針、插塑玩具、雪花片

2.操作材料二:幹棗、吸管、珠子、小盒子、紙張、蛋糕紙盤、筷子,輔助材料:訂書機、雙面膠、白乳膠、牛皮筋、牙籤、繩子、夾子

3.圖片《猴子撈月亮》 《生活中的連接》PPT課件 記錄表 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引起興趣

1.談話

師:孩子們,你們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嗎?故事裏的小猴子們是怎樣撈水裏的月亮的?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2.出示圖片,讓幼兒自由的説一説。

師:誰來説一説小猴子們是怎樣撈月亮的呀?(引導孩子們説出猴子是用連接的方法撈的)

小結:大家都觀察得很仔細,小猴子們一隻抓住一隻,一隻連着一隻,是用連接的方法撈水裏的月亮的。

二、探索活動一:組織嘗試連接。請幼兒把不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品連接,並説説連接的方式

1.出示材料

師:今天呀,老師就想邀請孩子們探索“連接”的遊戲,想不想玩?(想)老師帶來了很多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是什麼?(出示材料:記號筆、夾子、回形針、插塑玩具、雪花片)它們也想找好朋友,你們能幫它們兩個兩個的連接嗎?

2.提出操作要求

師:請孩子們聽清活動要求,在操作的時候,請你保持安靜,如果有問題要舉手,聽到老師説“活動結束”的時候,請放下你手中的材料,我們大家一起來分享你的實驗結果。好不好?

3.幼兒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3.交流分享:你剛才選擇的是什麼材料?你是怎麼把它們連接在一起的。(引導幼兒描述:我用x的方法把xx連接在了一起)

小結:用了夾、勾、綁、插等方法把同一種東西連在一起。因為他們開可以勾、可以綁、可以插、可以夾。

三、探索活動二:藉助輔助材料連接。請幼兒把需要輔助物連接的物品連接,並説説連接的方式

1.介紹操作材料

師:老師這裏還有一些材料,請你觀察一下,這些材料它們好朋友之間能連接在一起嗎?(出示操作材料:幹棗、吸管、珠子、小盒子、紙張、蛋糕紙盤、筷子。幼兒觀察並發現它們不能單獨連接。)這些材料為什麼不會連接在一起?可是它們也想和好朋友連接在一起呢。怎麼辦?

2.介紹輔助材料

師:老師這裏還有一些材料,(出示輔助材料:訂書機、雙面膠、白乳膠、牛皮筋、牙籤、繩子、夾子)你能從這些輔助材料裏選擇出一種材料來幫助它們連接在一起嗎?(教師示範:我選擇把筷子連接在一起。我用繩子,綁住一頭,再綁住另一根筷子,這樣筷子兄弟就連接起來了。教師描述:我用繩子把兩根筷子綁了起來。)請你想辦法試一試,這些輔助材料裏哪些可以幫助上面的材料連接起來?

3.介紹記錄表,提出操作要求

師:這是什麼?(記錄表)請孩子們在實驗的時候,一邊操作一邊記錄,你是藉助哪種輔助材料把它們連接在一起的呢,請你給它們連線,明白了嗎?(明白了)在實驗前,我要提出要求了,每個小朋友都有一份操作材料,操作的時候請你保持安靜,有問題要舉手,當聽到老師説“活動結束”的時候,請把材料都放下,我們一起來分享你的實驗結果,好不好?(好)現在開始操作吧。

4.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連接所給材料,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5.組織交流分享。

①師:你是選用的是哪種材料?用什麼方法把它們連接起來的?(如,我用牙籤把兩個幹棗串了起來;我用訂書機把兩張紙訂起來,像一本書。我用膠水(雙面膠、白乳膠)把兩張紙粘貼了起來。我用繩子把兩根筷子綁了起來。我用繩子把兩個珠子串了起來。我用牛皮筋把兩根吸管紮了起來)(引導幼兒描述:我用xx把兩個xx什麼了起來。)

②在幼兒回答的同時強調連接的動詞,鼓勵幼兒想出更多的連接方法。

③教師觀察指導,並給予幼兒一些提示和幫助。

小結:孩子們真會想辦法。剛才我們用訂、粘、穿、夾、綁等方式,幫助一些不能連接的物品連接在了一起。你們真是太棒啦!這些東西雖然自己不能連接,但通過了朋友的幫忙他們也能夠連接在一起。

四、設置情景,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並用連接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師:今天老師遇到了一些問題,你們能幫幫我嗎?

問題一:手機沒電了

問題二:如何晾衣服

問題三:怎麼樣過小河

小結:小朋友們都用了連接的辦法幫助老師解決了困難,謝謝大家哦。

五、遷移經驗

1.知識遷移: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的連接,讓我們來找一找活動室裏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連接的?(如:電扇和牆是連接的,電話和電線連接、各種吊飾的連接等等)

2.探索生活中的連接,瞭解連接給我們帶來方便與美觀

師: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連接,看看它們連接在一起會怎麼樣?觀看圖片(項鍊、門簾、柵欄、插頭與插座、水管與水龍頭、鋼筋連接、火車軌道等)

小結:小小的連接作用可真大,不但能美化我們的環境,而且還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師:除了我們活動室裏,你在家裏還有其他地方找到過哪些東西是連接的?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繼續探索生活中的連接現象。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4

設計意圖: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引導幼兒感知和體會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用到數,關注周圍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字的信息,體會數可以代表不同的意義。引導幼兒瞭解和感受數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的特點,設計了這節數學活動。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認識數字“0”,感知“0”的意義。

2、引導幼兒能準確將數字0-9與相應的量進行對應。

3、引導幼兒充分認識到數字和生活息息相關。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幼兒認識數字“0”,感知“0”的意義

活動難點:幼兒能準確將數字0-9與相應的量進行對應。

活動準備:

教具:三個奶粉罐子、兩個木球、八片雪花片

學具:學具“紅色圓片”、“數字卡片”、操作盤若干 、圖片三張

活動過程:

1、導入:遊戲“搖罐子”,激發幼兒的興趣。

教師出示三個奶粉罐子,請一位幼兒上來搖一搖三個奶粉罐子有什麼不同,幼兒感知後打開奶粉罐子看看裏面有什麼,為什麼不同。引導幼兒可以用數字表示奶粉罐子裏面的東西。2個木球可以用數字2來表示,8個雪花片可以用數字8來表示,空的罐子表示什麼都“沒有”,可以用數字“0”來表示。

教師總結:“沒有”可以用數字“0”表示。

2、引導幼兒將數字與相應的量進行一一對應。

教師引導幼兒操作學具,按照0-9的順序在數字的下方擺上相應的紅色圓片。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邊操作教師邊將操作的幼兒照片拍下來,引導幼兒説一説自己是怎麼擺的,再將老師擺放的圖片展示給幼兒。引導幼兒觀察,數字“0”的下面一個紅色圓片也沒有。和幼兒一起鞏固,“沒有”可以用數字“0”表示。

3、引導幼兒感知生活中的“0”。

引導幼兒説一説在生活中,還在什麼地方看到過數字“0”。

教師出示圖片(温度計),引導幼兒找找温度計中的“0”在哪裏(在温度計的中間),並提問幼兒是什麼意思。教師總結:温度計的温度在“0”的下方,天氣會變得很冷,水會結冰。如果温度慢慢上升到“0”的位置以上,天氣會越來越暖,結的冰會慢慢融化成水。教師繼續出示圖片(尺子),引導幼兒尋找尺子中“0”的位置,提問幼兒這裏的“0”表示什麼意思。教師總結:我們用尺子量東西的時候從“0”開始測量,所以這裏的“0”表示起點的意思。

教師繼續出示圖片(電話),引導幼兒尋找“0”,並問小朋友們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這裏的“0”表示什麼意思。教師總結:電話裏的“0”表示一個電話號碼。

教師總結:引導幼兒和教師一起鞏固今天在活動中學習到數字寶寶“0”的本領,不僅可以表示“沒有”,還可以表示號碼,表示起點,和表示温度計的界限等等。告訴幼兒數字寶寶“0”還有很多很多本領,讓幼兒關注身邊的“0”。

4、結束:遊戲“0”的舞蹈。

引導幼兒用身體的各個部分或者和小朋友們一起做出“0”的形狀。教師和幼兒一起做一個大大的“0”結束活動。

5、活動延伸:幼兒回到家裏和家長一起找一找生活中遇到的“0”,學習“0”表示的不同的意義並與小朋友們進行分享。

活動總結:

活動時,幼兒能夠根據生活當中的不同物品找準數字“0”,比如空調的温度等等。在最後的遊戲過程中,幼兒能根據自己的想象做出像“0”的肢體動作,這節活動可以將數字和生活聯繫起來,並且幼兒真正認識到了“0”明白了“0”的不同含義。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5

【設計意圖】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現如今,孩子手中會動、會唱、會亮的玩具應有盡有,大班的孩子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擺弄、重複操作,他們常常會冒出許多富有教育價值的問題:它為什麼會動。它的肚子裏有什麼,怎麼弄它才會跑得更快……甚至會產生拆開看看的慾望。順應孩子的興趣,為了引導他們積極探索、大膽思考,我們創設條件,讓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過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啟動方式,初步感知慣性玩具的運動原理,激發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

【活動目標】

1、熟悉常見玩具的多種啟動方式,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初步感知慣性玩具的運動原理,瞭解一些常見的民間慣性玩具。

2、樂意參與科學探索活動,體驗動手操作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幼兒收集慣性、電動、回力、發條、拉線等多種玩具。

2、畫有電池、發條、回力、拖拉線等各種標誌的簍子。

3、玩民間慣性玩具的視頻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質陀螺等。

【活動過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啟動方式並分類

1、幼兒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啟動方式。

師:小朋友們帶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們一起來玩一玩,等一會兒請你説一説:玩的是什麼玩具,用什麼辦法讓它動起來的。

(評析:開門見山式的導入方式是大班孩子樂於接受的。教師有意讓孩子帶着問題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時,瞭解玩具的啟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集體交流操作情況,教師隨機出示相應標記。

師:你玩的是什麼玩具?它為什麼會動?你還發現了什麼?

(評析:教師提出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同時,隨機出示的標記卡無形中將幼兒自主操作獲得的信息進行了梳理、概括和分類。)

3、引導幼兒按啟動方式的不同將玩具分放至不同標誌的簍子內,並請幼兒相互檢驗操作的正確與否。

(評析:這一環節的操作對大班幼兒來説沒有太大難度,是他們能直觀感受到的較為熟悉的內容。教師有意識地“後退”,讓幼兒承擔檢驗的任務,給予幼兒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斷的空間。)

探究慣性玩具的奧祕

1、出示慣性玩具,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師:這個玩具,既沒有用電池,也不用上發條,更沒有拖拉的線,輕輕一推,它就能開出很遠,它是靠什麼啟動的呢?你玩過這樣的玩具嗎?

(評析:這一環節中,教師突然提出的問題,激發了幼兒再次探究的慾望。)

2、個別操作,集體觀察,大膽猜想慣性玩具的運動原理。

師:請你們猜一猜,為什麼它能一推就開出很遠?祕密在哪兒呢?

(評析:這一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幼兒動手操作驗證猜想的興趣。)

3、教師介紹分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師:玩具到底是靠什麼開得這麼遠呢,光猜也不行,我們動手拆開看看吧!老師準備了螺絲刀、小盤子,知道怎麼用嗎?

(評析:分組拆卸玩具是幼兒很樂意參與的任務,但兩人分工合作、螺絲逆時針拆卸、有序放置螺絲釘等,都是需要幫助幼兒明確的操作要點。)

4、幼兒分組合作拆卸,觀察慣性玩具上獨特的慣性輪裝置。

(評析:從猜想到驗證,這一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高潮。慣性玩具後輪軸上帶動着的慣性齒輪終於揭開了神祕面紗。教師不妨多留些時間,讓幼兒充分觀察和嘗試。)

5、集體交流發現,教師進行小結。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它和玩具的什麼部位連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麼?

教師小結:這就是慣性玩具上才有的慣性輪裝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慣性力量放大,慣性輪越重,小開出的距離就越遠,明白了嗎?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幼兒有充分的直觀經驗想表述出來。教師在鼓勵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發現的同時,要給予幼兒正確的概念,幫助幼兒將所見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經驗。)

觀看視頻,拓展經驗,瞭解更多有趣的民間慣性玩具

師:現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電動的、遙控的,還有聲音控制的呢。可是,你們知道嗎,在老師小的時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電池、不用機械的慣性玩具,它們不但好玩,還能鍛鍊身體呢!你們想知道這些玩具是怎麼玩的嗎?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質陀螺等民間慣性玩具的視頻,讓幼兒欣賞。

(評析:民間慣性玩具豐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是上一環節所獲新經驗的延伸,又幫助幼兒拓展了經驗,激發了幼兒對慣性玩具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將拆卸後的慣性玩具重新組裝起來,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提高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進一步創設條件,讓幼兒嘗試拆卸發條玩具,觀察其中彈簧圈的構造和作用,培養幼兒大膽猜想、專心操作、細緻觀察的科學探究精神。

活動反思:

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並用,並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術媒介把它表現出來的操作活動。在《有趣的陀螺》這節繪畫和操作相結合的美術活動中,色彩繽紛的陀螺讓孩子們眼花繚亂,充滿了好奇……

本次活動,主要讓幼兒通過“玩陀螺、看陀螺、説陀螺、畫陀螺、製作陀螺”來感受陀螺轉時色彩的變化,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並在玩的過程中體驗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説到“玩陀螺”,孩子們在情境遊戲活動中都很感興趣,他們都能各顯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我讓孩子們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去思考、觀察:陀螺的形狀和顏色是什麼樣的?再看一看陀螺發生了哪些變化?在“説陀螺”這一環節中,我運用集體討論法,讓孩子們大膽討論,説出自己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祕密?(轉之前,陀螺有齒輪,轉的很快的時候,齒輪線變圓了)(顏色變了)等。“畫陀螺”和“製作陀螺”是本次活動的重要環節,我運用講解、示範法讓孩子們瞭解陀螺的製作過程。(塗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製作陀螺的過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問題是陀螺轉不起來,經討論原來是陀螺卡片中間的點被弄大了,所以小棒鬆了導致轉不起來。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籤,效果會更好。這是一節比較有趣的美術活動,孩子們玩的很開心,製作得也很開心!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6

在活動中讓幼兒瞭解摩擦產生“靜電”,嘗試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願意主動參與探究,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能動手動腦大膽進行實驗探究,並交流實驗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正值寒冷的冬季,空氣乾燥,經過物體間的摩擦會產生有趣的靜電現象。例如有個小朋友在關燈後脱毛衣,聽到了噼裏啪啦的聲音,問老師為什麼;有女孩子老師給小朋友梳頭時,看到好多頭髮站了起來。生活中的這些靜電現象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也引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因此,本次活動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設計了這次探索靜電現象的科學活動。幫助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實驗探究來解決發現的問題。

活動目標

1.願意主動參與探究,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2.瞭解摩擦產生“靜電”,嘗試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3.能動手動腦大膽進行實驗探究,並交流實驗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幼兒嘗試探索不同的材料摩擦產生靜電的現象。

活動難點:對實驗結果進行記錄,並交流實驗探究過程及結果。

活動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理解摩擦的含義;有觀察到過身邊的“靜電現象”。

物質材料準備:記錄表,大小碎紙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鉛筆,水彩筆,吸管,塑料玩具。

活動過程

一、導入:魔法小視頻激發幼兒興趣

牙籤為什麼會隨着吸管動起來呢?

二、基本部分

(一)第一次實驗,幼兒初步感知靜電的產生

1.設置情境:小小魔術--吸管吸紙屑

(1)剛才楊老師是怎麼把紙屑吸起來的呢?引出摩擦的概念。

(2)吸管還可以在哪裏摩擦吸起小紙屑呢?引發幼兒猜想。

2.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第一次實驗並做記錄。

3.小組展示實驗結果。

4.小結:原來在有毛的如毛髮,毛衣或絨布上摩擦容易產生靜電,然後就可以成功地吸起小紙屑啦!

(二)第二次實驗,探索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靜電現象。

1.出示材料,提問:除了吸管外,這些材料都能通過摩擦產生靜電嗎?

2.幼兒第二次實驗,並做記錄。

3.交流、分享實驗結果

4.小結:經過摩擦後,有的物體容易產生靜電,有的不容易產生靜電。

三、結束部分

觀看PPT,瞭解生活中常見的靜電現象。

四、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幼兒利用活動區的材料進行靜電實驗。

家園共育: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資料,瞭解靜電與我們生活的關係。

活動總結 【自我評價】

在乾燥的秋天,小朋友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擊了一下,還有脱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還伴有亮光。小朋友們對這些現象都充滿了好奇心,很有興趣隨老師一起去探索。

在本次活動中,我首先以魔術視頻導入,用吸管摩擦後將牙籤控制的左右轉。小朋友都感到很神奇,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繼而歡呼起來,一個個躍躍欲試。所以接下來我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嘗試,用小棒棒去吸小紙屑。通過與自己身體或衣服摩擦產生靜電,大部分幼兒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讓幼兒繼續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紙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電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電物品。最後我還讓幼兒瞭解電對人類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靜電。

通過此次科學活動的展開,讓我認識到科學活動要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要多引導幼兒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而熱愛生活。

【存在問題】

本次活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在活動中,有兩次幼兒進行實驗探索操作的地方,我通過讓幼兒邊做實驗邊填記錄表來記錄實驗的過程和結果。但對孩子們記錄的結果沒有充分地進行探討。

【課堂重建】

科學探究活動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活動中,不僅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而且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科學活動的過程是發現問題-提出猜想-驗證猜想-總結交流。在本次活動中,在驗證猜想的環節沒有給與孩子們充分討論自己實驗驗結果的機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活動中,要注意以幼兒為主題教師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鼓勵幼兒進行大膽的科學實驗探究活動。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7

一、設計思路:

“老師,我把溜溜球甩出去為什麼它會回到我的手上?”“突然剎車,我的身體為什麼總是向前傾?”。生活中慣性無處不在,人們運用慣性的原理髮明瞭許多有用的娛樂玩具:過山車、蹦牀、鞦韆......

怎樣讓孩子們懂得和了解慣性的祕密及原理,在陽光和空氣充足的户外場地上,孩子們“坐”感受慣性、自己動手製作陀螺和旋轉的紙盤、操作溜溜球、木塊等活動來“找慣性”、通過做做玩玩發現問題,與老師和小夥伴一起“説慣性”。從而培養幼兒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激發幼兒自由探究的慾望和好奇心,萌發幼兒團結合作、克服困難的決心。

二、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究生活中科學現象的慾望,滿足好奇心,萌發在活動中認真思考,克服困難,團結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樂。

2、能用較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和感受,動用各種感官尋找答案,提高幼兒發現、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引導幼兒關注周圍事物,感知慣性現象,懂得不受外力影響,任何物體都保持原狀不變。

三、活動準備:

1、場地:一樓户外操坪,能感受慣性現象的體育器械若干;

2、幼兒操作材料:瓶蓋、小木棍、撲克牌、小木塊、釦子、免洗紙盤、衞生紙卷芯、

3、玩具車、溜溜球若干;

四、活動過程:

1、感受慣性:

①、全體幼兒實地坐車感受開車、剎車帶來的身體變化;

②、下車談感受:開車時我的身體怎麼變化?剎車時我的身體有什麼變化?為什麼?

③、初步瞭解什麼是慣性。

2、發現慣性: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8

活動目標:

1、瞭解製造飛機的簡單材料和過程。

2、激發幼兒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活動過程:

一、談話:"除了鳥兒,還有誰能在天上飛?""飛機是什麼樣的?"

二、看飛機模型,瞭解飛機的好處。

1、你們知道飛機有哪些用途嗎?

2、向幼兒介紹各種飛機的外形特徵和功用。

3、飛機是誰製造的?他們是怎樣製造的?

三、瞭解造飛機的簡單材料和過程。激發幼兒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四、回班級選擇材料製造飛機。

教學反思:

1、材料的準備可更加科學性與嚴謹性。比如每個杯子裏的鹽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誤;再是提供給孩子們操作的水杯,可貼上標記,這樣孩子們更加容易發現水的多少與加入鹽的多少的關係。

2、在交流與討論環節可更加深入,以便讓孩子們更加充分的表達自己的發現。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19

設計意圖: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夥伴"。現如今,孩子手中會動、會唱、會亮的玩具應有盡有,大班的孩子已經不再滿足於簡單擺弄、重複操作,他們常常會冒出許多富有教育價值的問題:它為什麼會動。它的肚子裏有什麼,怎麼弄它才會跑得更快……甚至會產生拆開看看的慾望。順應孩子的興趣,為了引導他們積極探索、大膽思考,我們創設條件,讓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過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啟動方式,初步感知慣性玩具的運動原理,激發參與科學探究的熱情。

活動目標:

1.熟悉常見玩具的多種啟動方式,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初步感知慣性玩具的運動原理,瞭解一些常見的民間慣性玩具。

2. 樂意參與科學探索活動,體驗動手操作的快樂。

3. 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4. 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收集慣性、電動、回力、發條、拉線等多種玩具。

2.畫有電池、發條、回力、拖拉線等各種標誌的簍子。

3.玩民間慣性玩具的視頻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質陀螺等。

活動過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啟動方式並分類

1.幼兒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啟動方式。

師:小朋友們帶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們一起來玩一玩,等一會兒請你説一説:玩的是什麼玩具,用什麼辦法讓它動起來的。

(評析:開門見山式的導入方式是大班孩子樂於接受的。教師有意讓孩子帶着問題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時,瞭解玩具的啟動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集體交流操作情況,教師隨機出示相應標記。

師:你玩的是什麼玩具?它為什麼會動?你還發現了什麼?

(評析:教師提出開放式的問題,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同時,隨機出示的標記卡無形中將幼兒自主操作獲得的信息進行了梳理、概括和分類。)

3.引導幼兒按啟動方式的不同將玩具分放至不同標誌的簍子內,並請幼兒相互檢驗操作的正確與否。

(評析:這一環節的操作對大班幼兒來説沒有太大難度,是他們能直觀感受到的較為熟悉的內容。教師有意識地"後退",讓幼兒承擔檢驗的任務,給予幼兒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斷的空間。)

探究慣性玩具的奧祕

1.出示慣性玩具,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師:這個玩具,既沒有用電池,也不用上發條,更沒有拖拉的線,輕輕一推,它就能開出很遠,它是靠什麼啟動的呢?你玩過這樣的玩具嗎?

(評析:這一環節中,教師突然提出的問題,激發了幼兒再次探究的慾望。)

2.個別操作,集體觀察,大膽猜想慣性玩具的運動原理。

師:請你們猜一猜,為什麼它能一推就開出很遠?祕密在哪兒呢?

(評析:這一環節中,教師應鼓勵幼兒大膽猜想,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激發幼兒動手操作驗證猜想的興趣。)

3.教師介紹分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師:玩具到底是靠什麼開得這麼遠呢,光猜也不行,我們動手拆開看看吧!老師準備了螺絲刀、小盤子,知道怎麼用嗎?

(評析:分組拆卸玩具是幼兒很樂意參與的任務,但兩人分工合作、螺絲逆時針拆卸、有序放置螺絲釘等,都是需要幫助幼兒明確的操作要點。)

4.幼兒分組合作拆卸,觀察慣性玩具上獨特的慣性輪裝置。

(評析:從猜想到驗證,這一環節是整個活動的高潮。慣性玩具後輪軸上帶動着的慣性齒輪終於揭開了神祕面紗。教師不妨多留些時間,讓幼兒充分觀察和嘗試。)

5.集體交流發現,教師進行小結。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它和玩具的什麼部位連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麼?

教師小結:這就是慣性玩具上才有的慣性輪裝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慣性力量放大,慣性輪越重,小開出的距離就越遠,明白了嗎?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幼兒有充分的直觀經驗想表述出來。教師在鼓勵幼兒大膽介紹自己的發現的同時,要給予幼兒正確的概念,幫助幼兒將所見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經驗。)

觀看視頻,拓展經驗,瞭解更多有趣的民間慣性玩具

師:現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電動的、遙控的,還有聲音控制的呢。可是,你們知道嗎,在老師小的時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電池、不用機械的慣性玩具,它們不但好玩,還能鍛鍊身體呢!你們想知道這些玩具是怎麼玩的嗎?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質陀螺等民間慣性玩具的視頻,讓幼兒欣賞。

(評析:民間慣性玩具豐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既是上一環節所獲新經驗的延伸,又幫助幼兒拓展了經驗,激發了幼兒對慣性玩具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延伸活動:

1.組織幼兒將拆卸後的慣性玩具重新組裝起來,培養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提高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

2.進一步創設條件,讓幼兒嘗試拆卸發條玩具,觀察其中彈簧圈的構造和作用,培養幼兒大膽猜想、專心操作、細緻觀察的科學探究精神。

活動反思:

是一種需要他們手、眼、腦並用,並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從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轉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術媒介把它表現出來的操作活動。在《有趣的陀螺》這節繪畫和操作相結合的美術活動中,色彩繽紛的陀螺讓孩子們眼花繚亂,充滿了好奇……

本次活動,主要讓幼兒通過“玩陀螺、看陀螺、説陀螺、畫陀螺、製作陀螺”來感受陀螺轉時色彩的變化,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並在玩的過程中體驗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説到“玩陀螺”,孩子們在情境遊戲活動中都很感興趣,他們都能各顯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過程中,我讓孩子們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去思考、觀察:陀螺的形狀和顏色是什麼樣的?再看一看陀螺發生了哪些變化?在“説陀螺”這一環節中,我運用集體討論法,讓孩子們大膽討論,説出自己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祕密?(轉之前,陀螺有齒輪,轉的很快的時候,齒輪線變圓了)(顏色變了)等。“畫陀螺”和“製作陀螺”是本次活動的重要環節,我運用講解、示範法讓孩子們瞭解陀螺的製作過程。(塗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製作陀螺的過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問題是陀螺轉不起來,經討論原來是陀螺卡片中間的點被弄大了,所以小棒鬆了導致轉不起來。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籤,效果會更好。這是一節比較有趣的美術活動,孩子們玩的很開心,製作得也很開心!

大班科學探索有趣的慣性教案20

一、 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探究活動,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2、通過操作感知孔越多,噴泉噴得越低;孔越少,噴泉噴得越高。

3、在活動中體驗發現成功的快樂。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二、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一樣大小的瓶子、瓶蓋(孔的大小相同、數量不同)、大小粗細相同的針管、水、水盆、地毯、報紙、記錄表格、抹布。

2、幼兒經驗準備:會玩噴泉。知道用力大,水噴得高;用力小,水噴得低。

三、 活動過程:

(一)一個孔和兩個孔的噴泉哪個噴得高?

1、提出問題:

幼兒充分體驗玩“噴泉”的樂趣,並提問:“一個孔和兩個孔的噴泉哪個噴得高?為什麼?”

2、幼兒猜想並記錄:

鼓勵幼兒大膽猜想,並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3、實驗驗證:

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瞭解幼兒的問題和發現並給以適時的支持與幫助。

預想與對策:

(1) 玩的過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問題,如噴泉的水柱總是噴到臉上、手上,有時瓶子愛倒:幫助幼兒發現操作技巧中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2)沒有注意到要進行比較才能分辨出哪個噴泉的水柱噴得高:在幼兒操作過程中指導幼兒合理的分工與合作,輪流使用操作材料,邊操作邊觀察。

4、結果與討論:

鼓勵幼兒大膽與同伴交流,關注每個幼兒的發現和感受,獲得一個孔的噴泉噴得高、兩個孔的噴泉噴得低的經驗。

(二)幾個孔的噴泉噴得最高?

1、提出問題:出示三個孔的噴泉,並提問:“幾個孔的噴泉噴得最高?幾個孔的噴泉噴得最低?為什麼?”

2、幼兒猜想:鼓勵幼兒大膽猜想,並能闡述自己的理由。

3、實驗驗證:(預想與對策同上)

4、結果與討論:

知道一個孔的噴泉噴得最高、三個孔的噴泉噴得最低,並能夠歸納出孔越少噴泉噴得越高、孔越多噴泉噴得越低的新經驗。

(三)遊戲:看誰的噴泉能噴到報紙上

(四)活動延伸:怎樣才能使噴泉的水噴得更高?

活動反思:

本次科學活動是在學習了《指南》之後設計的,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選材取自於孩子們常見的噴泉,幼兒都熟悉,但卻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原理,這樣有生活經驗的基礎,又有探索的空間,孩子們很感興趣。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在演繹着科學家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模式,先猜想,再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後總結。老師只是把問題拋給孩子,孩子們便循着這一線索探索起來,每個孩子都是活動的主體,都在積極的參與探索,尤其在最後表演自己的音樂噴泉,都特自豪。相信他們以後會愛上科學探索活動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