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分享《有種敬畏叫規則》

來源:文萃谷 5.23K

生命唯有承擔一些重量,才不至於脱離大地而漂浮。所謂的自由並不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你不想做什麼就不做什麼。

開學第一課觀後感分享《有種敬畏叫規則》

這句充滿思辨的哲學性話語也道出了自由的真諦。

從來就沒有絕對的自由,有的只是相對的約束。就像飛翔的風箏需要線的牽引,就像成長中的我們需要敬畏生命一般。

  01/

離婁,黃帝時人,古之明目者也;能視於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

公輸子,魯班也,中國能工巧匠的始祖。

可即使有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但如果不使用圓規曲尺,也不能畫出方、描出圓。

師曠,雖生而無目,卻博學多才,辨音極強;尤精音樂

即便天賦異稟,耳力聰敏這般;但如果不依據六律之法,終也不會校正五音。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則更不能平治天下矣。

古聖先賢的嘉言懿行,無不滲透出對規則的敬重。

  02

這個物質最好的時代,我們的面前應有盡有。可我們卻聽到了太多人這般的感歎:最難做的工作是教育,最具挑戰的頭銜是父母

其實,自古以來教育從來並非是易事,父母的角色又何曾輕鬆過?

在大多數家庭實現財務自由的今天,對孩子的教育也漸漸擺脱了功利的目的,迴歸到了追求心靈成長的本質。

我們高呼着個性的張揚,我們更為小孩子的無所畏懼鼓掌吶喊。

漸漸地,我們發現精心培育的花朵沒有吐露芬芳,倒是很難抵過一絲嚴寒。

面對身邊不知從哪突然冒出來一堆上房揭瓦的“熊孩子”;束手無策的我們是否也該反思教育是不是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在暴力餵養的棍棒教育斷然不可取之下;一味地遷就讓步,盲目地寬容鼓勵呢?

結果是大人們拋棄了原則,孩子們丟失了敬畏。

  03

孩子,我希望你在讀書中學會做人,在做人時明瞭規則。在規則中懂得敬畏,在敬畏中不負生命。

這份父母的心願又何嘗不是很多從教者的心聲?

當我們放鬆倚靠的椅背總被胡攪蠻纏的孩子踢打,當關乎安全的電梯門被嬉鬧的孩子按得開開合合。

也許並不是一句:“小孩子,幹嘛那麼計較呢?”就能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的。

因為當以此而付出生命的代價時,誰又可以説後悔當初呢,誰又能讓時光倒流重拾生命?

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事情有對錯;萬物都有尊嚴,我們該心生敬畏......

  04/

曾國藩,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他將性理之學融匯貫通於經世致用;他反省內求,講究人生理想。

他注重子女的修身養性,提出了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悦;習勞則神欽。

這樣的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何嘗不是給束手無策的我們立定了一個教子的原則和態度呢?讓我們以此身體力行影響教育孩子。

  05/

建安三年,曹操兵發宛城。

見一路麥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麥,曹操下令道:

“大小將校,凡過麥田,但有踐踏者,並皆斬首。”

將軍的命令,士兵們還都是言聽計從的。騎馬的士卒們都下了馬,小心翼翼地扶麥而過。

誰也沒料想到曹將軍的馬忽受驚嚇而狂奔,麥田被踐踏了一大片;曹將軍立刻招來行軍主簿為己定罪。

主簿道:

“丞相豈可議罪?”

曹操義正言辭道:

“我自己制定的法令,自己卻違反,怎麼取信於軍?即使我是全軍統帥又如何。”

説着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

眾急救住,郭嘉曰:

“《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總領大軍,豈可自戕?”

沉吟良久後的曹操拔劍斷髮,傳示三軍:

“丞相踏麥,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

這番氣概確有幾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之感,即便曹操的一生都沒稱帝。

此舉也讓他斬獲人心: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

後世的岳飛不也是嚴肅軍紀,才有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大明戰神戚繼光不也是身先士卒,才有了戚家軍戰無不勝的神話?

制定規則者當先守之,這般的身體力行,方能起教化之用。正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漸漸地,當孩子能有這般自律敬畏之心時,自由的路也才會越走越寬闊。

  06/

孩子,願你心懷敬畏、不丟信仰;這樣的希望不該只是父母的。

因為教育從來不是家庭單方的責任,學校、社會,乃至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不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嗎?

教育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謂之教育興亡,匹夫有責,怕也是不為過的。

因為讀書除了獲取本有的知識技能之外;還有自我一生的完善和修正。

教育於內更是要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知行合一。

所有這些的根基都是要學會對自由的約束,懂得對規則的敬畏。

因為生命乃是周而復始,萬物本就是休慼與共的。

唯有當生命有了承載,它才能生生不息,它也才會厚重而博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