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

來源:文萃谷 1.68W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1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①,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②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①秋雁:喻李雲。

②蓬萊文章:這裏指李雲供職的祕書省。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雲,以謝?清發自喻。借送別以贊對方,惜其生不稱世。 開首二句,不寫敍別,不寫樓,卻直抒鬱結,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折,從 苦悶中轉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 “餞別”的主題。“蓬萊”四句,讚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 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謝?自比,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 文藝觀。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尋求寄託。思想感情瞬息萬變,藝術結構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無跡,深刻 地表現了詩人矛盾的心情。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 銷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言,眾XXX*贊。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2

二零一四的秋二零一四,怎樣形容?一個字——熱!春天來得早了,夏天過的長了,秋天卻遲遲感受不到……

金秋時節,桂花飄香,秋高氣爽,天高雲淡……今年這個秋卻不見得了。夏天彷彿還在是的,身上依舊穿着短褲短袖,不願踏出家門一步,外面仍是一個火爐。早開了的桂花現在也早早開始謝了,讓人不明白這是什麼預兆。是秋來了,還是秋過了?

清晨,只要不在陽光下,會有一種特殊的涼爽,甚至有些冷。讓人覺得是秋來了,林蔭小道上,樹葉一路。果然,植物比人要敏感得多,它都已感受到秋的來臨。桂花香是聞過了的,桂花也是見過了的,這樣算是見過秋天了嗎?還是我還未見過二零意一四的秋就已經告別了?小道旁有許多桂花樹,桂花樹上卻只有稀稀疏疏的桂花,花香也並不濃郁。香飄十里?只是個佳話吧!涼風襲來,它悄悄傾訴着此番旅程的不易,我靜靜的聽着風聲,似哭泣穿透人心,似埋怨讓人心傷。

桂花的落,是否因為不能有一個盛大的秋?寧願花落故土也不願苟活火海?

二零一四的秋是怎麼了,如此的冷淡,不再帶給人以歡悦,也不再帶給人以涼爽!似乎迫不及待地要隱藏自己,不願顯現出自己的美麗。那個瓜果飄香,那個多彩的金色的夢幻的秋天哪兒去了?

過了清晨,就走了的秋,二零一四的秋!帶不走炎熱,帶不來涼爽。我是該怪它——秋!還是該另尋原因?也許是我們該改變,而非埋怨它……

是的,是我們,是我們做錯了。我望着天愁歎,然而我們的錯卻無人來彌補,以至於影響了自然本該有的美麗和規律。樹木的砍伐,二氧化碳的過量排放,車子的普遍性……我們做了,卻又否認。對於不能用語言辯駁的受害者來説是不公平的,所以受害者才會變得不同。

而我,作為一個傷害它們的掠奪者,想要彌補,卻做不了什麼,只能在這悲歎,在這用文字抒發歉意。

見不到的秋,感受得到的憂愁——憂愁之感既為二零一四的秋也為以後的四季,更為生命的碩果。大自然的憤怒才剛剛開始,我們的真正覺悟還未起步,可惜了那美好的秋天,可歎那無知的人類!也許我無資格批判,但請容許我為此道歉!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3

8、都市的繁華迷亂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鄉依在。縱使你在某個城市開心快樂的生活着,但在心靈深處,總有一條無形的東西牽引着你,一頭在故鄉那邊,一頭結固地栓在心底,一扯就痛。特別是久別故鄉的人,也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故鄉這杯酒就愈香醇,故鄉的影像就愈清晰,香醇的不想醒來,清晰的叫人心疼。“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就是因為這縱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解不開的鄉情和鄉愁,才讓漂泊的我們得以慰藉,讓流浪的心不再孤寂。

【賞析】這段話表達了我對故鄉的牽掛和羈絆。即使城市如此繁華,故鄉依然在我們心中長存。故鄉是我們的根,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成長印記。這段話用語優美抒情,恰到好處,富有感染力,讓我們都對故鄉的那點心緒都被撥動了。引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借用詩句表達了天涯海角都扯不斷我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多處使用對偶,語勢加強,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依戀之情。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4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註釋】

選自《大學》第一章。道:宗旨,綱領。明:第一個明動詞,彰明,顯發。德:德行。親:更新。止:有達成和維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圓滿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樹根,末:原指樹梢。

【譯文】

大學的宗旨,就在於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更新民風,在於達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後志向就能有所確定。志向確定以後就能靜下心來,心靜以後就能安閒舒適,安閒舒適以後就能認真考慮,認真考慮以後就能有所收穫。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節,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始,知道什麼在先,什麼在後,就接近於合理了。

【賞析】

在《大學》的開頭,便闡明它的宗旨,在於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慾,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幹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係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係。“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2.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註釋】

選自《大學》第二章。齊:管理。修:修養。正:端正。致:推極,獲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譯文】

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於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賞析】

治國、齊家、平天下都是怎樣做人的問題,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就是修身的問題。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體表現在行為、節操之中,可行為節操由意念志向所決定,如果意念志向夾雜着私情物慾。表現在行為節操不符合道德規範。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誠,心靈自然能夠體現在各種行為事物之中,心志不為物慾所誘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實道德的修養前提是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這段話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開創一個道德的世界,就必須有一個道德的國家,國家由家組成,家由個體的人組成;最終歸結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5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閲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在這扭曲了的關係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係,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該知道,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6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 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 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 鳥度屏風裏。

向晚猩猩啼, 空悲遠遊子。

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詩,是天寶十二載(753)秋後李白遊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貴池)時所作。池州是皖南風景勝地,而風景名勝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縣,象一條玉帶,蜿蜒曲折,流經貴池城,與秋浦河匯合,出池口瀉入長江。李白遊清溪寫下了好多有關清溪的詩篇。這首《清溪行》着意描寫清溪水色的清澈,寄託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

“清溪清我心”,詩人一開始就描寫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遊覽過多少名山秀川,獨有清溪的水色給他以清心的感受,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異之處。

接着,詩人又以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稱。南朝梁沈約就曾寫過一首題為《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遊好》的詩:“洞徹隨深淺,皎鏡無冬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遊鱗。”新安江水無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將如何呢?“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這樣清澈見底呢!這樣,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襯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後,又運用比喻的手法來正面描寫清溪的清澈。詩人以“明鏡”比喻清溪,把兩岸的羣山比作“屏風”。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鳥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這樣一幅美麗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雲:“《復齋漫錄》雲: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鏡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魚似鏡中懸。’沈雲卿詩也。……予以雲卿之詩,原於王逸少《鏡湖》詩所謂‘山陰路上行,如坐鏡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雖有所襲,然語益工也。”(《苕溪漁隱叢話》)

最後,詩人又創造了一個情調淒涼的清寂境界。詩人離開混濁的帝京,來到這水清如鏡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這對於我們這位胸懷濟世之才的詩人,終不免有一種心靈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時猩猩的一聲聲啼叫,在詩人聽來,彷彿是在為自己遠遊他鄉而悲切,流露出詩人內心一種落寞悒鬱的情緒。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7

《臘日》原文

臘日常年暖尚遙,

今年臘日凍全消。

侵凌雪色還萱草,

漏泄春光有柳條。

縱酒欲謀良夜醉,

還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藥隨恩澤,

翠管銀罌下九霄。

《臘日》賞析

從詩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臘日天氣還很冷,温暖離人還很遙遠。而當年臘日氣候温和,冰凍全消。詩人高興之餘準備辭朝還家,縱酒狂飲歡度良宵,但此時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對他的恩澤,不能隨便走開。

《臘日》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後世詩人陣志歲有“最尚杜工部之繫心國民”之語。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8

1. 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 全詩共兩層:前四句寫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訴説難捨難分的感情,後四句寫男主人公對別後的設想和希望。

B. 首聯中“別亦難”為全詩詩眼,後兩句用景物烘托,以“百花殘”比喻美好年華這將逝,渲染了“黯然銷魂”的悲苦。

C. 頸聯中,“愁”“改”寫出了女主人公此刻的感情狀態;“寒”是男主人公此刻心境的與照。

D. 末聯中説:我倆相隔不遠,可以經常互通音訊,這是自欺欺人之説,與上文主旨不大吻合。

2. 詩中運用比喻,表達了兩人至死不渝的堅貞愛情的“千古絕唱”是_________,_________。想一想,我們不可用這兩句富含哲理的詩來讚美哪些人?

答:

3. 解釋詩句中點的詞:

①絲: ②但:

4. 本詩的主題為“____”,“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表面寫_________,實為寫________.同

5. 運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一詩句,寫一段完整的話,表現一個人的奉獻精神。(不少於50字)

答:

(以上為06年南通市會考題)

答案:

1.D

2.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老師,科學家,清潔工人等。

3.①諧音“思”,暗指對情人的思念。 ②只

4.別 春天將逝 美好年華之將逝

5.略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9

  古詩原文

近郭西溪好,誰堪共酒壺。

苦吟防柳惲,多淚怯楊朱。

野鶴隨君子,寒鬆揖大夫。

天涯常病意,岑寂勝歡娛。

  譯文翻譯

近郊這一帶西溪的風光最美,可是有誰能和我一起共同把酒消憂。

苦吟詩句比柳惲還要入迷,傷心流淚成天像楊朱那樣擔憂犯愁。

只能和野鶴為友追隨這位飛禽中的君子,以寒鬆為師向這位山中大夫稽首。

飄泊在海角天涯常常意緒惡劣,但這孤寂寥落的生活卻勝過那喧鬧煩囂。

  註釋解釋

西溪:位於梓州(今三台縣城)西。

郭:外城。

酒壺:這裏指飲酒。

苦吟:反覆吟詠,苦心推敲。言做詩極為認真。防:這裏念fāng,相比,抵當。柳惲(yùn):《梁書·柳惲傳》:“柳惲字文暢,河東解人,少工偏什,為詩曰:‘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琅琊王融書之齋壁。入樑,為祕書監,終吳興太守。”

常病意:常常意緒惡劣。

岑(cén)寂:冷清,寂寞。

  創作背景

一般注家均認為這首詩是作者居梓州幕府時所作,清代學者馮浩編於大中九年(855)。李商隱此時期詩中多次寫到西溪,是因他常到這裏來散心。此詩也是到西溪散心觸景傷懷而作。

  詩文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晚年傷懷之作。首聯點題,並慨歎只能獨遊,無人相伴,即和結句“岑寂”相應。是此詩表現的主旨,可謂此詩詩眼

以下三聯均是表現詩人生活的孤獨岑寂。頷聯寫每日裏只能像柳惲那樣苦吟詩歌,又像楊朱那樣傷心流淚因傍徨無路而擔心犯愁,寫出生活的悽苦。解釋這兩句,歷代注家所論,似均欠當。馮浩曰:“柳仲郢父子皆工詩文,而楊本勝賢而文,懇索其所作四六。此其藉歟?”如此釋詩,可説是所有李商隱詩的註釋者所犯的通病,殊不足取。由於李商隱之詩,每多朦朧隱晦,注家們遂不免疑神疑鬼了見有“柳”字,就疑是柳仲郢,見有“楊”字,就疑是指楊本勝。理解這兩句,首先必須詳細體會第二句,“誰堪共酒壺”中的“誰堪”二字,這兩句即緊承第二句,落實“誰堪”二字。因此,這兩句內在含義即是:有人比得上柳惲的文采,但我卻怕他苦吟;有人比得上楊朱的見識,但我卻又怕他過於多淚。

頸聯寫只能與野鶴寒鬆為友,也是突出生活的孤獨,從中也看出詩人對周圍世俗的煩厭,詩人認為這西溪郊外的野鶴寒鬆遠甚過那些世俗,才是自己的知己,見出詩人的孤高品性。尾聯是詩人自我排解,遠在天涯,人越來越“常病意”,在這樣的時候,感到岑寂孤獨遠甚過煩囂歡娛。關於尾聯,歷代往釋家大抵偏於“病”字。如何焯曰:“第三句,因病廢詩。”屈復曰:“天涯病客,以岑寂為佳耳。”對於本詩第七句,有必要分析這五個字的節奏:

其一、如果將商隱看成有病,應讀為“天涯多病——意”。且不要説唐人詩中極少上四下一格的句式,即使有,也不宜用在此句。因為如果變為上四下一格,則“意”字放在此句,簡直毫無作用。

其二、如果將這一句看成有病或多病,則與第二句“誰堪共酒壺”,委實大相矛盾。唐人詩中,凡説及有病,多提戒酒,絕不可能提到無人陪伴飲酒。

其三、如果將這一句看成是多病,則多病正宜於“岑寂”,亦不可能有“歡娛”之事,是則第八句簡直是畫蛇添足,毫無意義。

其四、如果將這一句看成是多病,則第一句“近郭西溪好”,也就毫無着落了。一個多病之人,還能出遊郊外,還能欣賞西溪的景色,也是很難置信的。

基於上述理由,此句中的“病”字不應釋為名詞,而應釋為形容詞,將“病意”二字連讀,如此,則全詩脈絡皆可貫通了。

全詩寫得孤傲清涼,但實際上詩人心中是悲苦已極,使全詩具有極悽苦感傷的情味。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原文賞析10

《角弓》

騂騂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無胥遠矣。

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為愈。

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已斯亡。

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後。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莫肯下遺,式居婁驕。

雨雪浮浮,見晛曰流。如蠻如髦,我是用憂。

譯文

調好角弓繃緊弦,弦弛便向反面轉。兄弟姻親一家人,相互親愛不疏遠。

你和兄弟太疏遠,民眾就會跟着幹。你能言傳加身教,民眾互相來仿效。

彼此和睦親兄弟,感情深厚少怨怒。彼此不和親兄弟,相互殘害全不顧。

民眾心地如不善,就會相互成積怨。接受爵祿不相讓,輪到自己道理忘。

老馬當作駒使喚,不顧其後生禍患。如像吃飯只宜飽,又像喝酒不貪歡。

猴子爬樹不用教,如泥塗牆容易牢。君子善政去引導,小民自然跟着跑。

雪花落下滿天飄,一見陽光全融銷。居於上位不謙恭,別人學樣耍高傲。

雪花落下飄悠悠,一見陽光化水流。無良小人像蠻髦,對此我心深煩憂。

註釋

角弓:兩端用獸角裝飾的弓。

騂(xīn)騂:弦和弓調和的樣子。

翩:此指反過來彎曲的樣子。

昏姻:即“婚姻”,指姻親。

胥(xū):相。遠:疏遠。

胥:皆。然:這樣。

教:教導。

效:仿效,效法。

令:善。

綽綽:寬裕舒緩的樣子。裕:寬大。

不令:不善,指兄弟不相友善。

瘉(yù):病,此指殘害。

亡:通“忘”。

饇(yù):飽。

孔:恰如其分。

猱(náo):猿類,善攀援。

塗:泥土。附:沾着。

徽:美。猷(yóu):道。

與:從,屬,依附。

瀌(biāo)瀌:下雪很盛的樣子。

晛(xiàn):日氣。

遺:通“隤”,柔順的樣子。

式:用,因也。婁:借為“屢”。

浮浮:與“瀌瀌”義同。

蠻、髦(máo):南蠻與夷髦,古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

創作背景

關於《小雅·角弓》的主題背景,《毛詩序》已説得相當明白:“《角弓》,父兄刺幽王也。不親九族而好讒佞,骨肉相怨,故作是詩也。”雖然詩中所刺,是否確指周幽王難以認定,但為王室父兄刺王好近小人,不親九族,而骨肉相怨的作品是可信的。

賞析

全詩共八章,取喻多奇。首章“騂騂角弓,翩其反矣”,是用角弓不可鬆弛暗喻兄弟之間不可疏遠。“兄弟昏姻”是同類連及,並無確指,着重點是同宗兄弟。“兄弟昏姻,無胥遠矣”,為全詩主題句,以下各章,多方申述,皆以此為本。

第二章敍説疏遠王室父兄的危害。“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效矣”,四句皆以語氣詞煞尾,父兄口氣,語重心長。作為君王而與自家兄弟疏遠,結果必然是上行下效,民風丕變,教化不存。

第三章用兄弟之間善與不善的兩種不同結果增強説服的效果。和善的兄弟相互平安相處,泰然自得,不和的兄弟相互殘害,不能自保。如果説這一章還是因説理的需要而作的正反兩方面的假設,那麼第四章則是通過現實中已成為風氣的責人不責己的小人做法直言王行不善的社會惡果。“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不善良的兄弟間只知相互怨怒,不顧禮儀道德,為爭爵祿地位各不相讓,涉及一己小利便忘了大德。

第五、六兩章以奇特的比喻、切直的口吻從正反兩方面勸誘周王。只有自身行為合乎禮儀,才能引導小民相親為善。“老馬反為駒,不顧其後”,取譬新奇,以物喻人,指責小人不知優老而顛倒常情的乖戾荒唐,一個“反”字凸現出強烈的感情色彩。“如食宜饇,如酌孔取”,正面教導養老之道。第六章更是新意新語競出。“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用猿猴不用教也會上樹,泥巴塗在泥上自然粘牢比喻小人本性無德,善於攀附,如果上行不正,其行必有過之。後兩句“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又是正面勸戒,如果周王有美德,小民也會改變惡習,相親為善的。此意與後世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正相一致。

詩的最後兩章以雪花見日而消融,反喻小人之驕橫而無所節制和不可理喻。“莫肯下遺,式居婁驕”和“如蠻如髦”説的是小人,卻暗指周王無道。有鑑於此,詩人不禁長歎“我是用憂”,此“憂”非為自身憂,也非為小人憂,而是為國家為天下而深懷憂患。

全詩因是父兄口吻,所以“少微婉,多切直”(陳子展《詩經直解》引孫鑛語),少了一些通常意義上的詩味。又正因為是父兄口吻,全詩以氣貫通,或取譬,或直言,都在光怪陸離中顯示出一種酣暢,一種奔湧的激情。因此孫鑛給出“風骨自高奇”的評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