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的閲讀心得500字

來源:文萃谷 1.23W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相信很多人都讀過《風箏的人》,它帶給你的感悟是怎麼樣的呢?現在就跟着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追風箏的人的讀後感500字吧。

追風箏的人的閲讀心得500字

  追風箏的人的閲讀心得篇一

大學時就聽同學説過《追風箏的人》這本書很好,一直都沒機會看;就業後偶爾有同學提起這本書很值得一看,遂決定買來看看。今天看完了,確實很好看,很不錯的一本書。

《追風箏的人》,一本好評如潮的書。短短几年時間,該書已在全球銷量超過800萬,一本好書不一定暢銷,一本暢銷的書也不一定是好書,但《追風箏的人》絕對是一本既暢銷又極具可讀性的書。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説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為美國人來説,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他們也存在着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為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裏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説,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着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為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為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為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才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説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為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為僕人,看着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為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為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追風箏的人的閲讀心得篇二

“這本小説太震撼了!”這大概是我在讀完這本小説及很長一段時間的內心寫照.故事如此殘忍而又美麗,作者卻用了這樣温暖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故事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與痛苦,他逼走了哈桑父子。不久,阿富汗政變,前蘇聯佔領了阿富汗,他與父親也一起逃往了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了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努力,卻發現了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

作者以極其敏鋭的筆觸讓他的祖國栩栩如生。他深入描繪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

我最喜歡文中的“哈桑”。他,正直、勇敢,對待別人一心一意,十分寬容、淳樸。當別人嘲笑他的父親是吃人的“巴巴魯”時,他總是一言不發,但他在別人欺負阿米爾少爺時卻挺身而出,表現得大無畏;他為了幫助阿米爾少爺取回風箏,卻遭遇了曾經自己為了阿米爾少爺而得罪的一幫人侮辱性的侵犯,他也沒有責怪朋友的過失;當他曾經的好朋友背叛他,且總是惡言相向、甚至將他逼走時,他的內心也充滿了不解與哀傷。

這樣的朋友,完全是將友情同自己的生命綁在了一起,拿命在對朋友無條件的付出。以至於在他生命的終點到來之前,他仍然深深懷念他心中最好的朋友——那個在看到他被人欺侮卻沒有勇氣站出來替他伸張正義的人。

文章講述的主題就是“救贖”:阿米爾內心對哈桑不公行為而感到不安想得到解脱的一系列心理活動變化與行為方式的轉變。但救贖並不就是幸福,阿米爾最後領養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他也並沒有因此而快樂,在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就讓人不禁意間回憶起那些令人難受的畫面。

……

這,不僅是一本小説,也是一部政治史詩,它描寫了上個世紀70年代至今,阿富汗的歷史變遷,將這個過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卻成為全球政治焦點的國家文化呈現在人們面前;同時也更是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的又極貼近人性的故事。從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爾到他具有多層次性格的父親,直到阿米爾回到阿富汗之後才逐步揭露了父親的犧牲與醜聞,也才瞭解歷史在美國與中東的分岔。

  追風箏的人的閲讀心得篇三

在閲讀《追風箏的人》時,當阿米爾決定踏上贖罪的道路,回到戰亂的阿富汗尋找哈桑時,我還在期盼,在阿米爾推開門的剎那,出現的是年邁的哈桑仍在等待着阿米爾來尋他,哈桑將以久違的擁抱來寬恕他,可是,結局卻是哈桑已經與世長辭,時間的流失無限的延長了阿米爾自我救贖的道路。

悲劇存在的意義在於什麼?

魯迅曾説過:“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可以是愛,正義,忠誠,責任,也可以是感恩、拼搏、夢想……其實,使人生有價值的東西從來就是難以一一羅列的,他們默默地潛伏於人們的心中,通過各種方式外化於形,從而讓他人有所體會與觸動。悲劇的作用就在於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引起讀者對美好事物遭到毀滅的痛心與歎息,同時引導讀者對悲劇發生的原因進行反思與共勉。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體會是,構成人生挫折或釀成人生悲劇的原因是多樣的,除去無法違背的客觀現實外,人性的弱點是不可否認和迴避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在書中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對阿米爾的懦弱、自私、軟弱、逃避心理進行了毫不掩飾的描述,昭示了人性存在的弱點。

最後,還是引用書中一句話,作為正能量的結尾: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裏想的都是它。

熱門標籤